钱学森之问与创新型人才培养
发布时间:2024-11-18
发布时间:2024-11-18
2010年第4期No.4,2010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ofTianjinNormalUniversity(SocialScience)总第211期 SumNo.211
编者按:本文是方克立先生为刘仲林先生主编的 亲证中国哲学大智慧 (中国科技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一书所写的序。文章就世人关注的!钱学森之问 ,提出了自己的思考。征得作者同意,我们全文发表于此,以飨读者。
钱学森之问与创新型人才培养
方 克 立
刘仲林教授要我为他主编的 亲证中国哲学大智慧 一书写几句话,同时纪念张岱年先生百岁诞辰,不料!两弹一星 元勋钱学森院士亦于近日辞世,我很自然地把这三件事情联系在一起来思考,中心是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
在悼念钱老去世的这些日子里,人们谈论得最多的一个问题是:中国今天的教育,能否再培养出钱学森这样的科学巨星?这恰恰也是钱老晚年最关心的一个问题:!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 ###它已被人们称为振聋发聩的!钱学森之问 。
2005年7月29日,钱老对来看望他的温家宝总理说:!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 冒%不出杰出人才。这是很大的问题。 [1]在此之前(同年3月29日),他曾就此问题有一次系统谈话,回顾自己上个世纪30年代去美国留学,在加州理工学院所受到的创新教育和创新学风的熏陶:!创新的学风弥漫在整个校园。在那里,你必须想别人没有想到的东西,说别人没有说过的话。拔尖的人才很多,我得和他们竞赛,才能跑在前沿。这里的创新还不能是一般的,迈小步可不行,你很快就会被别人超过。你所想的、做的,要比别人高出一大截才行。 [2]在民主而又活跃的学术氛围中,年轻人大受教益、大开眼界,激发了他们的科技创新精神和能力。加州理工学
院还鼓励理工科学生提高艺术素养,因为科学上的创新光靠严密的逻辑思维不行,创新的思想往往开始于形象思维,从大跨度的联想中得到启迪,然后再用严密的逻辑加以论证。考虑到中国长远的发展,钱老语重心长地说:!今天我们办学,一定要有加州理工学院的那种科技创新精神,培养会动脑筋、具有非凡创造能力的人才。我回国这么多年,感到中国还没有一所这样的学校,都是些一般的,别人说过的才说,没说过的就不敢说,这样是培养不出顶尖帅才的。我们国家应该解决这个问题。 [2]
如何培养会动脑筋、具有非凡创造能力的人才,钱老进行了长期的思考。他在深入研究了当今社会与科学技术发展的趋势后,提出了!大成智慧教育 的设想。所谓大成智慧教育就是在知识爆炸、信息如潮的时代,以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论为指导,教育、引导青年人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高尚的品德和情操,熟悉科学技术的体系,善于利用现代信息网络、人#机结合以人为主的方式,集古今中外有关信息、经验、知识、智慧之大成,迅速而有效地提高人的智能和创新能力的一种教育模式。大成智慧教育的核心是要打通各行各业、各学科的界限,把科学与艺术、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哲学与科学技术以及微观与宏观、部分与整体有机地结合起来,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总揽全局,洞察关系,实现大跨度的触类旁通和综合创新。按照钱老的设计,在现
收稿日期:2010 03 02
作者简介:方克立,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100102)研究生院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
代科学技术条件下培养创新型人才,学制可以缩短,经过8年一贯制的初级教育、5年(高中加大学)大成智慧教育和1年实习后就可以成为硕士。!这样的大成智慧硕士,可以进入任何一项工作,如不在行,弄一个星期就可以成为行家。以后如工作需要,改行也毫无困难。当然,他也可以再深造为博士,那主要是搞科学技术研究,开拓知识领域。 [3]作为一项教育改革的系统工程,钱老的设想在今天可能还不能被人们普遍接受,但至少可以开始搞试点,做可行性研究,也可以在探索实践中加以改进或提出新的思路,我相信一二十年后,会有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钱老思想的前瞻性和科学性。
!大成智慧学 是钱学森科学与哲学思想的最高理论结晶,同时也吸收了前人和同时代人的有关认识成果。比如我国明末清初的思想家方以智就提出了!坐集千古之智,折衷其间 的集大成思想,他不但主张融合儒、释、道三教,而且致力于中西文化的会通,要把古今中外的学问当做药材一样汇集于一炉,加以烹炮烧煮,然后以此药方来医治天下人的千疾百病。在他看来,!尚大全 、!集大成 正是以孔子为代表的中国文化的优良传统。钱老十分重视传统文化中有价值的思想资源,他在思考、形成!大成智慧学 的时候,也参考了我国现代哲学家熊十力的!量智性智 说、张岱年的!综合创新 论和冯契的!转识成智 说,特别是对比他年长2岁、少年时代同在北师大附中学习的张岱年先生十分敬重,不但完全赞同其!综合创新 文化观,而且在课题研究中碰到有关传统文化的问题时,常叫助手去向张岱老请教。这一文哲、一理工两位老人的世纪友谊突出地表现在学术理念的相通和互相支持上。
在上个世纪30年代钱学森去美国留学的时候,张岱年已是国内哲坛上一位相当活跃的青年哲学家。他受其兄张申府影响,早年就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论哲学,并且对罗素提倡的逻辑分析方法十分赞佩。1936年,他明确提出,今后哲学之一个新路,当是将唯物、理想、解析,综合于一[4],即以辩证唯物论为基础,吸收中国传统哲学中的理想主义和西方哲学的逻辑分析方法,建立一种适应现代中国需要的中、西、马!三流合一 的新综合哲学。张岱年还积极参加了上个世纪30年代的文化讨论,他既不赞成!全盘西化 论,也反对文化复古主义和!平庸的调和 (折中主义),而是主张兼综中西文化之长,创造出一种新的社会主义的中国文化。他把这种文化主张叫做!创造的综合 或!文化的创造主义 。也可以说此时在
他的思想中已形成了!综合创新 文化观的雏形。
半个世纪后,中国出现了新一轮文化大讨论,其基本格局仍然是自由主义的!全盘西化 派、保守主义的!儒学复兴 派和马克思主义的!综合创新 派三派对峙,或者说三大思潮对立互动。在上个世纪80年代文化讨论中,首先举起!文化综合创新论 旗帜的不是别人,正是已届耄耋之年的张岱年先生。1987年,78岁的张岱老在 综合、创新,建立社会主义新文化 一文中主张,对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都要作具体分析,对二者的优点和缺点都要有明确的认识,然后根据我国的国情,将两个方面的优点综合起来,创造出一种新的更高的文化。他说:!什么是创新?创新意味与中国传统文化和近代西方文化都不相同。因为它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新文化,是人类文化史上高度民主、高度科学的新文化。近几年,针对文化问题,我写了一些研究文章,自己撰了一个名词: 文化综合创新论%。 [5]对于建立中国的新文化来说,他认为!综合 与!创新 都是很重要的。因为在他看来,文化并不是整全不可分的,文化系统的解构与重构,都是既有分析又有综合,各种不同成分、要素重新组合,就创造出一个新东西。所以,综合前人的文化成果,本身就有所创造,有所创新。在社会主义原则基础上实现古今中外多项有价值的文化要素的辩证综合,本身就是一项伟大的创造性工程。
钱学森和张岱年这两位世纪老人,一个重点关注科技创新,一个着眼于文化创新,他们都有人类文明的大视野,关心中国现实的发展,在先进世界观指导下,共同得出了!集大成,得智慧 和!批判继承,综合创新 的结论,可谓殊途同归,成为我们这个时代创新思想的领跑者。他们的创新思想内容非常丰富,需要在理论上深入研究、系统总结和正确宣传,使其为广大群众所掌握,变成他们自觉的创造实践活动,并在实践中进一步领悟作为人的最高本质的创造之!道 。本书主编和作者们在这方面所作的探索,对我们很有启发。
刘仲林教授大学本科学物理,研究生读科技哲学,上个世纪80年代主要从事创造学和交叉科学的教学与研究,90年代跟随张岱年先生学习中国哲学和文化,对其!天人本至 的哲学思想和!综合创新 文化观深有体会,高度认同,用心考察了张岱老将这种新文化观贡献给20世纪中国学术界的!起 、!承 、!转 、!合 四个阶段,并将其核心思想和一贯原则概括为一个!创 字,得到张岱老本人的肯定和赞许。近10年来,他在研究和宣传、普及这种新文化观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先后出
版了 新精神 、 新思维 、 新认识 、 中国传统文化综合与创新 、 中华文化人生亲证 等著作,并在中国科技大学的课堂上和校内外的各种讲座、演说中大力阐扬!综合创新 文化观,引导青年人学习和领悟中国传统文化精华,把握人生创造之道。本书是其上述探索的又一项新成果,书名叫做 亲证中国哲学大智慧 ,但其内容和形式却与以往的中国哲学著作迥然不同。它不是一般的哲学史知识传授和中国哲学思想的理论分析,而是一份!中国文化亲证(体验)式教学 的实践报告,是刘仲林教授多年来在科大讲授中国哲学与文化公共课程,从学员们写的3,000多篇作业中选编出来的一个通俗哲学读本。本书的100多位作者,大都是理工科博士、硕士研究生和本科学生,他们从生活、学习、科研、人际交往等各种视角亲身体悟中国哲学智慧,才真正懂得了!道,行之而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觉知此事要躬行 的道理,提高了思想水平和人生境界,不论他们将来从事何种工作,都会感到终生受益。全书鲜明地体现出中国哲学!知行合一 的追求,是中国文化精华和!综合创新 思想大众化、实践化的一个可贵尝试。
读到 亲证中国哲学大智慧 中的一篇篇学生习作,我仿佛又回到了中国科技大学校园内。我在该校曾有一段兼职经历,与科大学生有过一些接触。在我的印象中,他们大都聪明朴实,基本素质很好,肯动脑筋想问题,思想非常活跃,只要教育、引导得法,是一个能出杰出人才的地方。2001年4月,我在水上报告厅作过一次关于20世纪中国文化思潮的学术报告,其中也介绍了张岱年先生的!综合创新 论,认为它代表了当代中国文化发展的正确方向。在最后半小时互动环节,学生提问十分踊跃,也问得有一定水平,我很乐意与他们交流对话。后来科大网上还就此问题继续讨论,有同学提出:!到底怎样综合创新? 希望提供可操作的方法与思路。这促使我从理论、历史、方法等层面进一步思考如何深化对!综合创新 文化观研究的问题,还就此问题做过一次记者访谈,发表在 哲学动态 2002年第4期。这件事情也说参考文献:
明,科大是一个思想活跃、能够通过交流对话激发创造性思维的地方。
中国科技大学是郭沫若和严济慈、华罗庚、钱学森等老一辈科学家创办的一所新型大学,是为国家培养尖端科技人才的地方。钱学森是该校力学专业的主要创办者,他不但亲自讲课、作学术报告、指导人才培养和学科发展,而且兼任力学系系主任长达20年之久。他曾多次表示希望把科大办成美国加州理工学院那样的创新型大学。但从钱老晚年说!我回国这么多年,感到中国还没有一所这样的学校 的话来看,现实与理想之间还有一定的差距。差距在哪里?主要就在于人文精神的缺失或不足。事实上,钱老也看到并指出了这一点。2008年1月28日,他在复函祝贺科大50年办学成就的同时,还提出殷切期望:!我想,过去科大所走的 理工结合%的道路是正确的。今后还要进一步发展,走理工文相结合的道路,在理工科大学做到科学与艺术的结合。我相信在未来,科技大学一定能为我国培养出 世界一流科学家和科技领军人才%。 [6]如何在办学指导思想上深刻领会钱老的教导,真正实现从!理工结合 向!理工文相结合 的转型,并在教育体制、学科发展、舆论环境和资源分配等方面切实改变长期以来形成的!重理工、轻人文 的观念,改变人文学科在学校里的!四等公民 的地位(其地位不如理、工、管学科),站在时代的高度来认识文化软实力与科技、经济硬实力之间的相互促进关系,是科大今后能否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在这个时候读到 亲证中国哲学大智慧 一书,看到刘仲林教授多年来默默耕耘,在科大学生的心田中播种人文精神的种子,已经有了初步的成果,确实感到非常高兴。我希望他们所走的这条科技与人文相结合的道路能够越走越宽广,参与实践亲证式教学的师生越来越多,同时积极探索人文素质教育的多种有效方法与途经,在全校形成有利于创新人才成长的良好生态环境,让钱学森等老一辈科学家的遗愿早日变成现实。
[1] 李斌.亲切的交谈[EB/OL].http:///newscenter/2005-07/30/content_3287444.htm,2009 03 04.[2] 涂元季,等.钱学森的最后一次系统谈话[EB/OL].http:///GB/10320511.html,2009 11 05.[3] 钱学敏.钱学森大成智慧教育的设想[N].光明日报,2008 10 16.[4] 张岱年.张岱年全集(第1卷)[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6.[5] 张岱年.综合、创新,建设社会主义新文化[J].清华大学学报,1987(2).[6] 钱学森.祝贺中国科技大学五十周年校庆[N].中国科大报,2008 05 19.
上一篇:中小型风冷冷水机组的设计
下一篇:医学统计学第九章李金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