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主诊医师负责制的文献研究

发布时间:2024-11-18

研究与报告 RESEARCH & REPORT

我国主诊医师负责制的文献研究

■ 孟 开①② 王 宁①

【关键词】主诊医师负责制 文献研究

【摘 要】主诊医师负责制近年来逐渐成为国内医院管理制度改革的热点。通过对主诊医师负责制进行文献计量学分析,探讨国内主诊医师负责制与国家卫生政策的关系,分析主诊医师负责制的特点及在我国医院的实施中遇到的困难和障碍,为该制度的进一步推广提供科学依据。

Literature study on attending in charge system in china / MENG Kai, WANG Ning //Chinese Hospitals.-2012,16(1):40-42

【Key words】attending in charge system , literature study

【Abstract】The attending in charge system is becoming reform focus of public hospital reform in recent years. This study discus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attending in charge system and national health public, and analyz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attending in charge system and difficulties and obstacles which encountered in china, based on document study about the attending in charge system, in order to provide scientific proof for further promotion.

Author’s address:Department of Hospital Management, Capital Medical University, No.10 XiTouTiao, YouAnMenWai Street, BeiJing,100069, PRC

诊医师负责制是医院内部管理制度的新模式,在国外早已被

发地实施了这种制度,但在全国范围内还没有像临床路径一样被广泛推广普及。本文从文献研究的视角,在文献计量分析的基础上,探讨国内主诊医师负责制与国家卫生政策的关系,分析主诊医师负责制的特点及在我国医院的实施中遇到的困难和障碍,旨在为该制度的进一步推广提供科学依据。

表1 发表文献的年度分布

广泛应用,但在国内,随着浙江大学附属邵逸夫医院等一些医疗机构实施主诊医师负责制的成功经验的推广[1],并在相应的国家卫生政策背景下,这种制度逐渐被国内医院管理者所接受,认识到主诊医师负责制较好地解决了能级管理、精细化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的问题,是一种先进的医疗管理模式,代表着一种全新的医院管理理念,是对医院管理理论的创新,它的引入必将导致现有医疗管理模式的改革[2]。近年来逐渐成为国内医院管理领域改革与实践的热点,特别是2009年新医改政策出台以来,强化了对公立医院的改革力度,医院内部绩效管理、法人治理及临床路径等措施被推广实施,由于在医院实施主诊医师负责制存在一些困难和障碍,目前国内部分医院根据自己的情况自

1 资料来源

本研究以“主诊医师负责制”为关键词,在CNKI数据库进行跨库检索,时间跨度从2003年到2010年。经检索,共检索到文章102篇,其中期刊文献82篇、报纸15篇、硕士学位论文3篇、会议论文2篇。本文主要针对主诊医师负责制相关期刊文献进行文献研究,因此排除与“主诊医师负责制”无关的22篇文章,最终确定入选的文章为60篇。

2 结果

2.1 文献计量分析

2.1.1 文献年度、地域及期刊分布情况。在发表文献年度方面,在我国对“主诊医师负责制”进行研究并刊载的文献数量总体较少,在CNKI数据库仅有60篇,而且在年度数量分布上呈现不均匀的状态,2003年仅有2篇,之后逐年增加,2006年的文献数量达到17篇,之后逐年减少又逐渐增加,2010年达到10篇(见表1)。

在发表文献地域方面,研究论文主要来自经济发达的沿海地区,特

资助项目:2010年北京市优秀人才培养资助项目(2010D005018000006)

①首都医科大学卫生管理与教育学院,100069 北京右安门外西头条10号121信箱②首都卫生管理与政策研究基地,100069 北京右安门外西头条10号

40 Chinese Hospitals,Jan.2012,Vol.16,No.1

RESEARCH & REPORT 研究与报告

表2 发表文献的地区分布

表4 国内各医疗机构推行主诊医师负责制情况一览表

表3 发表文献的期刊分布

别是上海、江苏及浙江地区,如上海占35%、江苏25%、浙江8.3%、北京8.3%。经济不发达地区发表文章的数量较少(见表2)。

在发表文献期刊方面,前5位期刊均为医院管理类学术期刊杂志,《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发表的相关文章最多(见表3)。

2.1.2 主要医疗机构实施主诊医师负责制的时间及发表文章情况。在2003年-2010年期间已发表的主诊医师负责制的相关论文中,发表数量位列前4位的医疗机构均为军队医院,其中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为最多,共计发表16篇。而且,江浙沪地区的医院占大多数,这与表2中的文献发表地区统计结果相一致。从各医院实施主诊医师负责制的时间上看,在2004年-2005年实施的医院数量较多,一般情况下实施后一年即2006年开始发表研究论文,这与文献年度分布统计结果相一致(见表4)。

责制实施效果评价中,选取部分科室对实施主诊医师负责制前后的评价指标进行比较,而且区别实施组与未实施组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显示:实施该制度后出院人数明显增加;平均住院天数、医院感染率、并发症率显著降低;在医疗服务评价中,实施组的患者满意度明显提高,医疗纠纷数量呈下降趋势。于长春采用TOPSIS法和密切值法,以住院人数、平均住院日、入院与出院诊断符合率及治愈好转率等8项为评价指标,对某医院3个科室实施主诊医师负责制前后的医疗质量进行评价,结论是:主诊医师负责制对提高医疗质量能起到较好的促进和推动作用,值得引入和推广。朱利清[5]在“实施主诊医师负责制模式对医疗质量影响的分析”中,收集实施主诊医师负责制前后科室工作量、医疗终末质量指标、顾客满意度、医疗投诉及纠纷发生率、科室工作效率和效益、员工对医院的满意度等指标的变化并进行比较分析,论证了主诊医师负责制模式对医疗质量的影响。

[4]

研究结果表明推行主诊医师负责制模式对于医院的整体医疗服务质量改进和医院整体工作效益的提高都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也发现了由于该模式在实施中尚待完善的一些配套制度和其本身的缺陷。

3. 讨论

3.1 主诊医师负责制与国家卫生政策

主诊医师负责制在国外已经是比较成熟的医院管理制度,但在我国的实施与研究是近10年的事情。虽然卫生部并没有出台推广主诊医师负责制的相关政策,但是近几年关于该制度的相关研究及在医疗机构的实施与公立医院的改革密切相关。2000年8月,国家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发了《关于实行病人选择医生,促进医疗机构内部改革的意见》,使“病人选择医生”制度在全国部分城市实施。主诊医师负责制这种突出“以患者为中心”、从住院到出院由

2.2 主诊医师负责制的效果评价

在主诊医师负责制的效果评价文章中,基本上肯定了该制度发挥的积极作用和取得的经济社会效益,同时也指出了需要进一步完善之处。姚伟[3]等对大型综合性医院主诊医师负

中国医院.2012年1月第16卷第1期 41

研究与报告 RESEARCH & REPORT

同一医疗小组全程提供医疗服务的制度适应了国家改革精神,而且,在我国最早实施该制度的浙江邵逸夫医院的成功经验引起国内医疗机构的兴趣,其效益的不断增长和医院的持续发展引起了同行特别是江浙沪地区一大批医院的广泛关注,在这个契机下,国内的部分医院机构开始讨论并试点主诊医师负责制,表现在文献数量上2006年之前逐渐增多,2006年达到高峰,而且江浙沪地区发表的文献数量最多。但是2006年以后,由于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方案没有正式出台,各方学者积极参与医改方案的研讨与制定,公立医院改革的重点转向医患纠纷、绩效管理、临床路径及法人治理结构方面,因此,有关主诊医师负责制的文章一度减少。但随着医改方案的正式出台、公立医院改革方向的明确,医疗机构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主诊医师负责制对于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与效率、完善医院绩效考核、缓解医患纠纷等医院管理方面的重要作用,因此文献数量又逐年增多,特别是北京市卫生局在2011年7月提出在7家医院试点实施主诊医师负责制,这也是该制度即将推广普及的一个信号。

权力,医生拥有病人而不拥有病床,改变了传统模式下医生对医疗资源的垄断,主诊医师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院内的护理组,高水平的诊疗小组因为病人多可以使用跨病区的病床,医院内的医疗资源能够最大限度地被利用;主诊医师负责制改变传统的院、科两级绩效考核模式,在有些医院可以实施院、医疗组两级绩效考核模式,一个诊疗小组可以成为一个独立的会计核算体系,主诊医师要考虑小组的业务收入、成本消耗及人员绩效工资等;主诊医师的权力在增大的同时,科主任的经济和行政权力在弱化,在管理模式上出现“扁平化”的现象。

Fellow,甚至影响到个人的收入,因此有很大的抵触情绪。最后,在绩效考核的驱动下,诊疗小组将主要精力用于收治患者,可能出现一些不利于人才培养的现象,如住院医生轮转培训困难,对下级医生重使用轻培养,甚至有些低年资医生往往只留恋短期眼前的经济利益,不愿外出学习进修和开展新技术新项目等。而且,各诊疗小组各自为政,不利于整合科室力量来开展大型科研课题,更不利于学科的建设和发展。

参考文献

[1] 陈正英,王劲.如何完善实施主诊医师负责制[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2,18(5):293-294.

[2] 曹秀堂,姚伟.主诊医师负责制管理模式及应用[J].中国医院,2010,14(4):2-3.[3] 姚伟,张思兵.大型综合性医院主诊医师负责制应用效果评价[J].中国医院,2010,14(4)9-11.

[4] 于长春.主诊医师负责制实施后医疗质量的综合评价[J].中国医院统计,2007,14(4):327-328.

[5] 朱利清.实施主诊医师负责制模式对医疗质量的影响分析[D].中山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6] 周广栳,钱梅军.主诊医师负责制的实践和探索[J].中国医院,2005,9(3):28-29.

[7] 钟海忠,连斌.大型综合性医院实行主诊医师负责制要处理好的几个关系[J],中国医院管理,2003,23(7):15-16.[8] 鞠金涛,连斌.从变革角度谈主诊医师负责制的实施[J].中国卫生质量管理,2005,12(2):3-4.

[9] 于长春,于晓华.主诊医师负责制对学科建设的影响及对策[J],中国医院管理,2007(增刊):158-160.

[10] 邵军.主诊医师负责制与院科两级管理的探索与思考[J].江苏卫生事业3.3 实施主诊医师负责制存在的障碍

[7-10]

主诊医师负责制是医院管理制度新模式,涉及到绩效管理、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室管理、医疗质量、医患纠纷等,因此推广难度更大、更复杂,在医院实施中会遇到一些困难和障碍,这也是我国目前没有普遍推广主诊医师负责制的原因。首先,这些障碍表现在与传统的科主任管理模式的冲突,在主诊医师负责制模式下,科主任处于医院和诊疗小组中间的层面,科主任既是科室负责人和学科带头人,又是主诊医生,不仅要承担主诊医生的职责,还要把精力投入到科室的行政管理中,但是科主任的职能和权限被削弱,不利于科室的整体学科建设和发展。而且,科主任在行使科室管理职能时,特别是在绩效考核方面,较难平衡自身和其他主诊医生的利益,容易形成科主任和主诊医生之间的矛盾。其次,目前大型综合性医院普遍存在医疗人员结构不合理的现象,高、中、初级比例呈现“倒金字塔”型结构,一部分具有副主任医师以上资格的医生不能选聘为主诊医师,只成为诊疗小组中的

3.2 我国实施的主诊医师负责制的特点[3,6]

目前国内医院已经实施或准备实施的主诊医师负责制,准确地说应该是“科主任领导下的主诊医师负责制”。所谓主诊医师负责制是指由1名Attending(具有副主任医师以上资格)、1名Fellow(主治医师以上资格)和1名或多名Resident(住院医师)组成的1个医疗小组(Medical work team ),全权负责住院患者的门诊、住院、手术、会诊、出院后随访等一系列医疗服务工作,并对所负责患者的医疗服务质量把关。在主诊医师负责制中,Attending具有比传统管理模式更大的

[收稿日期 2011-08-10](责任编辑 郝秀兰)

42 Chinese Hospitals,Jan.2012,Vol.16,No.1

我国主诊医师负责制的文献研究.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精彩图片

    热门精选

    大家正在看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限时特价:7 元/份 原价:20元

    支付方式:

    开通VIP包月会员 特价:29元/月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fanwen365 QQ:37015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