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市级语文课题申报表
发布时间:2024-11-17
发布时间:2024-11-17
小学语文课题申报表
项目类别:一般课题
课题名称:如何指导学生朗读
课题设计论证:朗读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之一,是语文教学中重要的一环。朗读能有声有色的表达文章的思想感情,从而使学生受到感染,促进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提高。指导学生朗读的过程,也就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想象能力、欣赏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的过程。语文教学大纲规定:从一年级起,就应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进行朗读。当一篇课文教完后,成功与否的第一标准就是看学生是否学会朗读课文。
一、朗读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1、朗读的时间太少。
一节课40分钟,学生朗读的时间常常不到5分钟,朗读练习往往如雁掠过,且又“雁过无痕”, “讲问教学”挤掉了学生读书的时间。如预习性的朗读,要求学生读通课文,读准生字新词,但实际上至少有三分之一的学生连一遍课文都未读完,教师就“啪—啪—”鼓掌示意学生停下,马上转入下一程序,朗读成了教学中的一种形式 。
2、朗读的目的性不强。
齐读,分组读,个人读,看似热热闹闹,其实读前没有要求,读中没有指导,读后也没有及时评价反馈,学生只是被教师驱赶着为读而读,没有用心、用情去读,而是有口无心地“念着经”。这样的朗读事倍功半,而且容易养成学生做事心不在焉、缺乏目的性的不良习惯。
3、朗读的面太窄。
语文教学最基本的目的之一就是会读,教师往往盯住几个尖子,读来读去,就是那四五个学生,大部分学生都是规规矩矩坐着当听众,这种多数学生得不到朗读练习的现状,又怎么能达到会读呢?
4、教师的朗读指导单一。
朗读教学指导方法单调、机械、生硬,常见教师在分析、理解之余来一句“请同学们有感情地读读这部分”,或“把xxx语气读出来”,诸如此类隔靴搔痒的引导,导致朗读不能溶“导”、“练”于一炉,不能揉理解、感悟于一体。有的教师即使有指导却不得要领,只重声音形式,不重内心体验;只重表层的技巧,不重语言的内蕴。常听教师直截了当地告诉学生,把某一个字(词)读得重(或轻)些,把某几个句子读得快些(慢些),而忽略了朗读表情达意的要义。所以许多学生一遇到感情比较强烈的句子,就认为该读重音,而不知道有时重音轻读,表达的效果更强烈。如《再见了,亲人》中小金花跺着脚说的一句话:“妈妈,这个仇我一定要报!”学生往往读得快而高昂,像在喊口号。其实,体验小金花内心的沉痛,一字一句读得缓慢而低沉,字字有声,声声有情,更富感染力。
5、朗读只求形式不求实效。
一节课朗读安排了许多次,但有朗读却未到位,有形式却无多大实效,往往是朗朗书声骤然响起,不到1分钟,又在教师的示意下戛然而止,或者是老师一味的为渲染课堂气氛,一而再再而三的强调“大声、再大声点”,朗读成了课堂教学的一种点缀。学生喊叫着读、失去了文本之意,文章之美荡然无存。
二、如何优化朗读教学:
1、要注意发声方法,
坐姿端正、发音正确,用普通话,吐字清晰,读准字音,不读破句,注意表情。课堂上,我们老师要交给学生正确的发声,让孩子用正确的发声去朗读。谈到这儿,我想起前一段到商丘有幸听到于永正老师的一节作文课,他已经70岁了,读文章字正腔圆,声音洪亮,有情有韵。我想之所以于老师能保持这么好的状态,主要缘于他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及执着追求,还有他在
PS:双击获取文档,ctrl+A,ctrl+C,然后粘贴到word即可。 未能直接提供word版本,抱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