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最新苏教版 二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及教学反思
发布时间:2024-11-17
发布时间:2024-11-17
本单元是在已经学习了100以内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笔算方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三个数的连加、连减及加减混合运算。教材结合具体情境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两步运算的运算顺序,巩固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竖式计算的方法。这既是对以前学习过的加减法知识的延伸拓展,又是今后进一步学习三位数及多位数加减法的基础,在整个小学阶段的一级运算中具有重要的纽带作用。
学生在之前都已经学过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的运算顺序,这次着重学习运算中的竖式计算。也就是说学生基本掌握了竖式计算的法则,继续应用以前学过的计算法则计算,因此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就能很好地解决类似的数学问题。
1. 掌握连加、连减及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顺序和用竖式计算的书写方法。
2. 会用连加、连减及加减混合运算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3. 培养书写工整,计算认真的好习惯。
4. 培养学生发现数学信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 连加、连减1课时
2 加减混合运算1课时
3 练习一 1课时
4 解决问题1课时
5 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的实际问题1课时
6 练习二 1课时
连加、连减。(教材第1、第2页的内容)
1. 结合具体情境,经历自主探索三个数连加、连减的计算过程,使学生学会灵活地进行计算。
2. 让学生会用自己的方法计算100以内的连加、连减。
3. 培养学生书写工整、计算认真的好习惯。
竖式的写法。
连加、连减竖式的简便写法。
课件。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折纸船吗?老师告诉你们这有三个好朋友在折纸船呢!
课件出示:教材第1页例1情景图。
师:你从图中知道了什么?
生:他们三个人折的数目不一样多,最左边的小朋友折了19只,中间的小朋友折了27只,最右边的小朋友折了26只。
师:同学们发现的信息真不少。
【设计意图:由学生比较熟悉和感兴趣的活动(折纸船)引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 教学例1。
师:你想到了什么问题呢?对于学生提出的比较简单的问题就当场解决,如果学生能提出“三人一共折了多少只?”的问题就进入下一环节的探究;如果学生没有提出这个问题教师就作为参与者,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探究。
师:求三人一共折了多少只?该用什么方法计算呢,谁能列出算式?
生:19+27+26
师:想一想,先算什么,再接着算什么?自己试一试怎样列竖式计算。学生尝试自己列竖式计算,教师巡视,了解情况。组织学生交流,可能出现的算法有:
(1)(2)(3)
这几种方法都是计算连加的基本方法,教师应给予肯定。三个数连加的竖式,学生以前没有用过,如果交流不出来,教师可作为参与者交流。
【设计意图:个性化算法的交流是学生体验成功的平台,同时,也是互相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在相互交流中学习新知识,培养学生优化自己算法的意识和能力,体验算法多样化】
2. 教学试一试。
师:同学们,学习了连加竖式的计算,你能试试用竖式计算90-25-28吗?
学生尝试自己独立计算,教师巡视,指导个别有困难的学生,并了解情况。
组织交流,展示学生的方法:
(1)(2)(3)
重点让学生说说第(1)种和第(2)种算法,是怎样想的。如果学生交流时,没有出现第(3)种方法,教师就作为参与者,引导学生思考:可以先算出两个减数的和,再从被减数中减去这两个减数的和,这是为什么呢?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愿望和兴趣应贯穿在教学活动的全过程中。连减教学中,给学生提供自主尝试的机会,引导学生思考先算出两个减数的和,再减去这两个减数的和,既是让学生体会解题策略的多样化,又为下一节课“加减混合”的教学做准备,一举两得】
师:这节课一开始我们用自己的方法解决了连加、连减的竖式计算问题。你有什么收获呢?
连加、连减
19+27+26=72(只)
(1)(2)(3)
90-25-28=37
(1)(2)(3)
1.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算法多样化是学生学习个性化的必然反映。提倡算法多样化不是标新立异、无中生有,而是还计算教学于本来面目。算法多样化带来的另一个现实要求是适时引导学生对多种算法进行分析比较,找出其中的规律,最终能够实现算法的优化。
2. 对于多种算法,不应急于作出选择优化,应该适时引导学生自我选择,进而实现算法的优化。要尽量引导学生自己去思考,让学生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想法,在交流中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维逻辑的条理性。
A类
1. 填空。
2. 笔算下面各题。
(考查知识点:连加、连减;能力要求:选择合适的方法运用连加、连减解决问题)
B 类
有85个西瓜。
(考查知识点:连加、连减;能力要求:选择合适的方法运用连加、连减解决问题
)
课堂作业新设计
A 类:1.
2. 78 99 78 43 7 0
B 类:85-40-27=18(个)
教材习题
第2页“想想做做”
1. (1)59 76 (2)35 18
2. 86 89 25 0 18 96
3. 37+48+14=99
4. (1)38+46=84(个) (2)84-60=24(个
)
加减混合运算。(教材第3、第4页的内容)
1. 结合具体情境,让学生经历探索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的过程。
2. 让学生掌握100以内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计算。
3. 使学生在解决简单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正确计算加减混合式题。
优化算法,正确计算加减混合式题。
课件。
师:同学们都喜欢讲故事,现在,谁能看着情景图讲故事?(课件出示教材第3页例2情景图)
学生讲故事时,关注学生是否发现了情景图中的数学信息:男生一共折了38只小纸船,女生一共折了42只小纸船,送给幼儿园33只。
师:谁能根据图中的信息提出数学问题?
对学生提出的一步计算的简单问题可以现场解答。如果学生能提出“还剩多少只”的问题,就进入下一个环节的探究,学生提不出来,教师参与启发提出。
【设计意图:用学生喜欢的讲故事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了解数学信息,引起学生的探索欲望,自然而然地进入新课】
1. 教学题2。
师:要求“还剩多少只”怎样列算式?
在学生列出38+42-33之后,启发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如:男生折了38只,加上女生折的42只,就是一共折的只数,送给幼儿园33只,就是减少33只,所以要从总只数里面减去33。如果有学生列出两个算式:38+42=80(只),80-33=47(只),教师也给予肯定,师生一起把两个算式改为一个算式:38+42-33,告诉学生这样的算式叫作加减混合算式。
师:这样的加减混合算式,你会计算吗?试一试。
学生独立计算,教师及时巡视,一方面,发现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给予及时的鼓励和必要的指导;另一方面,了解学生在计算中出现的问题,准备下一步组织学生交流。
师:把你的算法和结果向大家介绍一下,说一说先算的什么,又算的什么,结果是多少。
一般方法是:先算38加42,再减33,结果等于47。如果出现先算42-33,再加38,可以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想的,并谈谈看法。同时说明一般情况下的计算方法。
师:加减混合运算,一般情况下从左往右依次计算。谁愿意把你用竖式计算的方法给大家介绍一下?
多数学生可能会用两个竖式计算,如果学生出现一个竖式的,就直接指导,
如果没有出现,教师主动介绍。
师:加减混合运算,也可以用一个竖式进行计算……
【设计意图:加减混合运算的竖式计算是数学计算的基本技能,教师要重视指导】
2. 教学试一试。
师:同学们看这道加减混合运算的题,请你自己算一算,检查一下加减混合运算知识学得怎么样。
课件出示:教材第3页“试一试”。
教师巡视的时候,要特别关注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做完后交流计算的结果。
【设计意图: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建构、形成过程,掌握加减混合运算的技能】
师: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加减混合运算,一般情况下是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你有什么收获呢?
【设计意图:课堂教学结束时,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教学的收获,有助于学生逐步养成及时归纳总结的好习惯,体会收获的成功和乐趣,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
加减混合运算
38+42-33=47(只)
(1)(2)
60-38+40=62
(1)(2)
1. 让学生自主地去讨论、思索,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当学生提出了不同的想法,遭遇“心求通而未达,口欲言而不能”的时候,教师就要以引导者、合作者的身份恰当点拨、引导,使学生对自己发现的结论进一步反思,重新认识,找到正确的方法、答案。
2. 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规律、性质和联系。教师要相信学生的认知潜能,不必做过多的铺垫,不用多余的提问引导。
A 类 在里填上正确的数。
(考查知识点:加减混合运算;能力要求:能正确计算加减混合运算式题)
B 类
1.
2. 操场上有26名同学在跳绳,36名同学在拍球。刚刚走了45名同学,还剩多少名同学?
(考查知识点:加减混合运算;能力要求:能运用加减混合运算解决实际问题
)
课堂作业新设计
A 类:84 26 11 64
B 类:
1. 64-7+15=72(人)
2. 26+36-45=17(名)
教材习题
第3页“想想做做”
1. 73 59 59 83
2. 67 61 51 45 45 39
3. 61 55 81 24
4. (1)45-37=8(棵) (2)8+28=36(棵)
5. (1)36+28=64(棵) (2)64-31=33(棵
)
练习一。(教材第5页的内容)
1. 掌握100以内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计算及加减混合运算。
2. 培养学生良好计算和认真书写的习惯。
100以内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计算及加减混合运算。
让学生用自己的活动建立对人类已有数学知识的理解。
课件。
师:同学们,100以内两位数的连加、连减及加减混合运算你们学会了吗?有什么收获?
【设计意图:开门见山,引导学生开始整理相关的知识点】
师:先在小组内与同学交流,意见梳理好后请一个代表汇报,与大家分享。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教师巡视,了解学生的想法。
组织交流,学生可能会说:
生1:计算加减混合运算一般按照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
生2:连加竖式计算时,可以写成一个竖式。
……
师:学习了加减混合运算,在解决实际问题时,你有什么想法呢?
生:运用加减混合运算解决实际问题时,有时根据具体情况可以先算加法,再算减法;有时候却完全运用连减就能解决问题。
师:说得非常好,就应该把我们所学的知识灵活运用才能更好地解决问题。现在咱们就试试吧!
(课件出示教材第5页思考题)
师:同学们,仔细看看,你了解了什么?
生:第1辆车上的三筐苹果分别是26个、30个、28个;第2辆车上的三筐苹果分别是24个、22个、26个。
师:要咱们解决什么问题呢?
生:交换哪两筐,可以使两车运的苹果个数同样多?
师:是啊,交换哪两筐,可以使两车运的苹果个数同样多呢?用你学过的知识算一算吧。
学生尝试独立解答,教师巡视指导个别有困难的学生。
组织交流,重点引导学生说想法。学生可能有如下情况:
·第1辆车上苹果的总个数是26+30+28=84(个);第2辆车上苹果的总个数
是24+22+26=72(个)。第1辆车上的苹果比第2辆车上的苹果多84-72=12(个)。那么就要给第2辆车6个才能使两车上的苹果个数相同,所以应该把第1辆车上有28个苹果那一筐跟第2辆车上有22个苹果那一筐交换。
·我是一筐一筐作比较的:26个比24个多2个;30个比22个多8个;28个比26个多2个,这样第1辆车上的苹果就比第2辆车上的苹果多2+8+2=12(个),要想两辆车上的苹果同样多就要把第1辆车上的苹果给第2辆车6个,这样28个就正好比22个多6个,交换这两筐就相当于是给了第2辆车6个苹果,所以两辆车上的苹果个数就相等了。
·我觉得我的做法更简单。因为第1辆车上的26个与第2辆车上的26个相等,我们不用考虑这两筐了,第1辆车上的30个比第2辆车上的24个多6个,第1辆车上的28个比第2辆车上的22个多6个,这样只要把它们相应的交换一组就可以使两辆车上的苹果个数相等了。
……
学生讲解后,教师要适当给予表扬。
【设计意图:在学生讨论得出规律后,要适时进行练习,使学生在练习中能够学以致用,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
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呢
?
练习一
写成一个竖式比较简
1. 悟,应当是一个过程。我国传统文化是很讲究“悟”的。如果我们的数学教学能让学生有充分的机会自己领悟数学,那么学生的数学学习将充满灵性,我们的学生对学习数学将心怀向往。
2.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权威和单纯的知识传授者,教师的
作用,特别要体现在引导学生思考和寻找眼前的问题与自己已有的知识之间的关联方面,在于提供把学生置于问题情境的机会,在于为学生创设一个自主探究的情境与空间。
A 类
星期日同学们帮助农民伯伯摘南瓜,他们的劳动成果记录如下
:
一共摘了多少个南瓜?
(考查知识点:连加、连减;能力要求:选择合适的方法运用连加、连减解决问题)
B 类
100元钱去买一套衣服,可以怎样买?应付多少钱
?
(考查知识点:加减混合运算;能力要求:运用加减混合运算解决实际问题
)
课堂作业新设计
A 类:28+34+23=85(个)
B 类:可以买:①+④或①+⑤或②+⑤或③+④或③+⑤
教材习题
第5页“练习一”
1. 30 28 41 25 77 62
2. 84 48 78 48
3. 左90 右90 下90 左87 右86 上95 下94
4. 28+25+37=90(个)
思考题:方法一第1辆车上的28个换第2辆车上的22个。
方法二第1辆车上的30个换第2辆车上的24个。
解决问题。(教材第6~8页的内容)
1. 结合具体情境,让学生经历运用加减混合运算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
2.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解决问题的策略及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
3. 引导学生在解决简单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解决问题的策略及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
在解决简单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课件、圆片。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穿珠子吗?瞧,小军和芳芳在聊什么呢?
课件出示:教材第6页例3情景图。
师:你从中知道了什么?
生:小军穿了8个彩珠,芳芳穿了12个彩珠。
【设计意图:用学生喜欢的穿彩珠活动导入新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进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师:要让两串彩珠同样多,你有什么办法?先用圆片摆一摆,再和同学交流。
学生动手摆圆片,交流自己的办法。
组织学生交流做法,重点说清自己的想法。学生的方法可能有:
·我在第一行摆了8个圆片表示小军穿的彩珠,然后在第二行摆了12个圆片表示芳芳穿的彩珠。观察后我发现,如果再让小军穿4个彩珠就和芳芳同样多了。
·我也在第一行摆了8个圆片表示小军穿的彩珠,然后在第二行摆了12个圆片表示芳芳穿的彩珠。但是我是想把芳芳穿的彩珠拿走4个,这样他们穿的彩珠个数也就同样多了。
·我也在第一行摆了8个圆片表示小军穿的彩珠,然后在第二行摆了12个圆片表示芳芳穿的彩珠。如果我们手边没有别的彩珠,就可以把芳芳穿的2个彩珠拿给小军,这样他们穿的彩珠个数也可以相等。
师:同学们,你们的办法都很好。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你有什么体会?
生1:我觉得动手操作可以帮助我们解决问题。
生2:同一个问题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
【设计意图:在具体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促使学生体会动手操作可以帮助我们解决问题,了解同一个问题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
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呢
?
解决问题
挖掘数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关注学生的个人体验,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数学,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强调数学教学要密切联系学生实际,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情境和数学活动中学习数学,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A 类
小东家有母鸡22只,公鸡比母鸡少9只,小东家公鸡有多少只?
(考查知识点:运用加减法解决问题;能力要求:运用加减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B 类
妈妈买来一些铅笔,小明拿了其中的11支,妹妹只有7支。怎样才能使两人的铅笔支数相同呢?
(考查知识点:运用加减法解决问题;能力要求:选择合适的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
课堂作业新设计
A 类:22-9=13(只)
B 类:小明给妹妹2支铅笔。(答案不唯一)
教材习题
第7页“想想做做”
1. (1)6 (2)6 (3)3
2. (1)7 7 7 (2)20 10
3. (1)18+35=53(只) (2)53-26=27(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