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学课程复习题
发布时间:2024-11-17
发布时间:2024-11-17
最新的国贸期末复习重点哦
国际贸易学课程期末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1.贸易转移效应
贸易转移效应(Trade Diverting Effect)是指在关税同盟成立以前,关税同盟国从世界上生产效率最高、成本最低的国家进口产品;关税同盟成立后,关税同盟国该项产品转为由同盟内生产效率最高的国家进口。但如果同盟内生产效率最高的国家并不一定是世界上该产品生产效率最高的国家,则进口成本较前增加,消费开支扩大,使同盟国的社会福利水平下降。
2.名义关税率
名义关税率又称名义保护率,是和自由贸易状况下相比,征收关税后使货物产品价格的增长比例。总的来说关税的保护作用的大小取决于进口税率高低。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进口税的税率越高,对于本国生产同类产品部门的保护程度也就越高,反之其保护程度就低。
3.列昂惕夫悖论
根据赫克歇尔—俄林模型,在贸易中,各国出口的商品是密集使用本国拥有的相对丰裕的生产要素的产品,而进口的商品是密集使用本国相对稀缺的产品。这一理论与许多国家的贸易模式相吻合。然而,列昂惕夫运用投入产出法(对1947年美国出口行业和进口竞争行业的资本存量和工人数值进行了比较,却得出了相反的结论。之后,有不少学者对此作了进一步研究,并提出了人力资本论、自然资源说、要素密集度逆转论等来解释这一悖论。
4.产业内贸易理论
产业内贸易(Intra-industry Trade)是产业内国际贸易的简称,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段时间内,同一产业部门产品既进口又出口的现象。即同一产业内的产品,主要是制成品通过外部市场与内部市场在不同的国家或地区间的双向流动。产业内贸易可以分为水平型产业内贸易和垂直型产业内贸易。
5、要素价格均等化
简称H-O-S定理。其主要观点是在均衡的条件下,两国商品贸易的绝对价格和相对价格相等,由于两国具有相同的的生产函数、生产要素同质,因此,两国商品的绝对成本和相对成本相同,两国的国内生产要素的相对价格必然相同。要素
最新的国贸期末复习重点哦
价格均等化理论的贡献在于分析了商品价格与要素价格之间的关系。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要在严格的假定条件下才能实现,有的假设与现实不完全一致。要素价格的均等以商品价格的均等为先决条件。在现实中,贸易壁垒以及运输成本等原因会使各国的商品价格难以达到一致,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较难实现。
6、进口替代
进口替代是指通过建立和发展本国的制造业,实现对进口制成品的替代,以达到保护、扶持和促进本国工业发展,加快工业化进程和减少对国外经济依附的目的而采取的贸易政策。进口替代是一种内向型的经济战略,且必须伴以贸易保护政策,因而不利于促进本国的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工业技术进步,更不利于产品的出口。时间过长,不利于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7、有效关税率
有效保护率是相对于自由贸易的增殖而言,征收关税所导致的该产业每个单位产品附加值增加的百分比。有效保护率的值不仅取决于有关成品的名义关税,还受到所使用的投入原料或原材料的进口关税,以及这些投入在产品中所占的比重的影响。
8、所谓技术性贸易壁垒,是指通过颁布法律、法令、条例、规定,建立技术标准、认证制度、检验制度等方式,对外国进口商品制定的技术、卫生检疫、商品包装和标签标准,从而提高产品技术要求,增加进口难度,最终达到限制进口的目的。技术壁垒的框架体系主要表现为技术法规与技术标准、包装和标签要求、商品检疫和检验规定、环境壁垒和信息技术壁垒。
9.新重商主义
凯恩斯从新古典经济学的阵营中分离出来,他认为,占传统地位的古典学派的各项假设,只适用于某种特殊的情况(即充分就业的情况),而不适用于一般的情况,结果是理论与事实不符,应用起来非常糟糕。他在批判传统自由贸易理论的同时,对重商主义给予肯定、合理的评价,因此,他的理论也被称为“新重商主义”。
10.贸易创造效应
贸易创造效应(Trade Creation Effect)是指缔结关税同盟后,因成员国之间相互减免关税而带来的同盟内部的贸易规模扩大与生产要素重新优化配置所形成的经
最新的国贸期末复习重点哦
济福利水平提高的效果。关税同盟的贸易创造效应及其福利效应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原有的关税水平、该国供给和需求弹性、其他成员方的生产效率等因素。
11.国际分工
当社会分工超出国家界限而形成国与国之间的分工,就发展成为国际分工。国际分工的产生和发展主要取决于两个条件,一是社会经济条件,其中包括各国的科学技术水平、生产力发展水平、国内市场的大小、人口的多寡和社会经济结构的差异等;二是自然条件,其中包括气候、土壤、资源、国土面积大小和地理位置等。其中,社会经济条件是国际分工发生和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
12.相互需求理论
由瑞典经济学家林德尔从需求角度揭示产业内贸易现象的一种现代贸易理论。其主要思想为假定一国企业生产的产品首先是以满足国内市场需求为条件,影响一国需求结构的决定因素是人均收入水平,两国人均收入水平越接近,两国的需求结构就越相似,两国的产品结构就越类似,两国相互需求就越大,由此产生的贸易量就越大。相互需求理论具有较强的解释力,但其企业生产首先满足国内市场需求的观点已经也受到了当代理论界的挑战。
13.产业集聚
产业集聚是指经营同一种产业的一群企业在地理上的集中,由波特最早提出,其目的是为了解决如何改善企业环境的问题。产业集聚可以通过外部经济效应、空间交易成本的节约、学习创新效应以及品牌广告效应获取竞争优势。产业集聚概念及相关理论的提出为国家和企业增强竞争力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14.新贸易保护主义
20世纪70年代以来兴起的一种贸易保护政策。其主要特点是限制进口措施的重点从关税壁垒转向非关税壁垒,对商品实施保护的范围从传统产品和农产品扩大到高级工业品和劳务部门,奖出限入措施的重点从限制进口转向鼓励出口,从国家贸易壁垒转向区域性贸易壁垒。新贸易保护主义的兴起和推行,虽然在缓和西方国家的国内经济危机、减少财政赤字、平衡国际收支及抑制通货膨胀等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却给广大消费者和其它国家及至整个世界经济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15.最优关税
最新的国贸期末复习重点哦
对于贸易大国征收进口税,如果能改善贸易条件,便可以提高社会福利水平,但同时也会导致贸易量下降,会造成社会福利水平的下降。由于不断提高关税率改善贸易条件而提高福利的速度与减少贸易量而降低福利水平的速度不一致,在理论上存在一个最优关税。在这种最优关税下,可使该国的福利水平达到最高。最优关税是在关税收益等于关税损失的点求得的。即最优关税率是恰好使关税变化引起的额外损失等于额外收益的关税率。
16.最惠国待遇
基本涵义是缔约一方现在和将来给予任何第三方的优惠、特权和豁免,也同样给予缔约对方。最惠国待遇分为有条件的最惠国待遇和无条件的最惠国待遇两种,有条件的最惠国待遇是指缔约一方给予第三方的优惠、特权和豁免,必须有缔约另一方提供同样的补偿才能享受这些待遇;无条件最惠国待遇是指缔约一方给予第三方的优惠、特权和豁免应该立即无条件地、无补偿地、自动地适用于另一方。WTO的最惠国待遇是无条件的最惠国待遇。
二、简答题
1.总结产业内贸易理论或模型与产业间贸易理论或模型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产业内贸易(Intra-industry Trade)是产业内国际贸易的简称,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段时间内,同一产业部门产品既进口又出口的现象。产业内贸易理论是用国际贸易产品的异质性、需求偏好的多样性和相似性来解释同一产品部门产品的国际贸易问题。
产业间贸易(Inter-industry Trade)是产业间国际贸易的简称,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段时间内,同一产业部门产品只出口或只进口的现象,是不同产业间的贸易。产业间贸易主要是运用比较优势理论和要素禀赋理论驾驶不同产业间产品的贸易。
产业间贸易理论与产业内贸易理论的共同点有:
(1)产业内贸易理论是产业间贸易理论的发展和延续。传统的产业间贸易理论从要素禀赋差异上得出使用丰富要素的产品进行出口,使用稀缺要素的产品进行进口,由此论证了产业间进行贸易的可能性。产业内贸易中的新H-O模型仍沿用H-O的要素禀赋来解释,并没有完全改变H-O模型,只是对其假设进行了修改,并得出资本密集度高的国家生产质量高的资本密集型产品具有比较优势,而
最新的国贸期末复习重点哦
劳动密集型的国家生产质量低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具有比较又是。从而解释了具有垂直差异产品进行行业内部贸易的可能性,这是对传统产业间贸易理论的发展。
(2)产业内贸易理论和产业间贸易理论都主张自由贸易,都使两国福利水平增加,且都根据不同历史阶段来揭示发展动因。
然而两个理论间也存在不同点:
(1)产业间贸易理论与产业内贸易理论的假设条件不同。产业间贸易理论认为不存在规模竞争,市场结构是完全竞争市场;而产业内贸易理论中的新H-O模型、新张伯伦模型、兰卡斯特模型都假定在不完全竞争市场结构中的规模经济下。
(2)产业间贸易是一个静态的比较优势理论:同一产业内的产品单向流动,且贸易活动一般是通过分别处于不同国家或地区的不同厂商交易完成;而产业内贸易是一个动态的竞争优势理论:同一产业内的产品通过外部市场与内部市场在不同国家或地区间的双向流动。
2.什么是贸易转移效应?其福利效应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哪些因素?
贸易转移效应是指在关税同盟成立以前,关税同盟国从世界上生产效率最高、成本最低的国家进口产品;关税同盟成立后,关税同盟国该项产品转为由同盟内生产效率最高的国家进口。但如果同盟内生产效率最高的国家并不一定是世界上该产品生产效率最高的国家,则进口成本较前增加,消费开支扩大,使同盟国的社会福利水平下降。
贸易转移效应及其所造成的福利损失的大小主要取决于以下因素:(1)原有关税水平越低,关税同盟对非成员国的贸易歧视程度越低,由此而产生的贸易转移的可能性越小。(2)成员国在关税同盟建立之前的贸易往来越密切,贸易转移的余地便越小。(3)关税同盟的成员国越多,贸易转移的可能性越小。(4)成员国与非成员国之间的成本差异越大,贸易转移所可能带来的福利损失便越大。
3.评析凯恩斯主义的超贸易保护思想。
20世纪30年代,是资本主义经济深深陷入危机和萧条的年代,深刻的世界经济危机与萧条及其严重后果,使自由放任经济的信条受到批判,国家干预经济的思潮风行起来。在这种历史背景下,现代西方经济学最有影响的英国经济学家约翰·梅纳德·凯恩斯提出了超贸易保护的思想。
凯恩斯《通论》中并没有系统的国际贸易理论,但其后的经济学家提出的贸
最新的国贸期末复习重点哦
易保护理论都是建立在他的就业理论与乘数理论基础上的。
(1)就业理论
凯恩斯认为,由于消费倾向在短期内十分稳定,因此要实现充分就业就必须从增加投资需求这方面着手。为保护国内就业,国家应对对外贸易进行干预,采用财政政策,增加公共投资和政府开支,保持贸易顺差,以促进就业和产出的增加。
(2)乘数理论
增加一笔投资所引起的收入增加量,并不限于增加的投资量。只要社会存在闲置的生产资料和失业的劳动者,投资变动就会使收入和产出的变动产生一种乘以倍数的扩大效果,这扩大的倍数就是乘数。对外贸易乘数一般取决于边际进口倾向与边际储蓄倾向。在对外贸易上则强调贸易顺差,如果贸易顺差,国外投资增加,并因此导致国内货币供给增加,利率下降,刺激国内投资增加;如果贸易逆差,则相反。保持贸易顺差可以不断地扩大国外投资,增加投资需求和有效需求,解决就业问题,促进经济繁荣。而保持贸易顺差的途径就是国家干预对外贸易,采取奖出限入的政策。
可以看出,凯恩斯主义实际上主张的是超保护贸易理论与政策,是为发达国家保持其在国际贸易中的优势地位而采取贸易保护政策寻找理论依据的;他的理论主要是从政策入手,认为实行超保护贸易政策的根本宗旨是保护国内先进的和发达的工业以增强其在国际市场上的垄断地位。这一理论也存在着局限性和消极作用。由于它产生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这一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和大萧条的特定环境中,它只注重有效需求而忽视解决供给方面的重要性,所以只强调刺激需求以缓和资本主义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各个国家从本国利益出发实行贸易保护政策,而一国的限制进口必然会遭到其他国家的报复,各国之间的相互限制进口及互相报复的贸易战,会使各个国家都无法扩大出口,使世界贸易量减少或停滞不前,对各个国家都有害无益。
4.根据克鲁格曼提出的“新张伯伦模型”,两个完全相同的国家为什么能够开展产业内贸易?这种国际贸易的福利效应如何?
20世纪70—80年代,以美国经济学家克鲁格曼(Krugman)为代表的一批经济学家提出了所谓的“新贸易理论”(New Trade Theory)。该贸易理论认为除了资源差异外,规模经济是国际贸易起因和贸易利益来源的又一独立决定要素。此垄
最新的国贸期末复习重点哦
断竞争模型又称为新张伯伦模型(Neo-Chamberlinian Models)。
在克鲁格曼的新张伯伦模型中,其假定条件为:
(1)一国只有一种生产要素——劳动,并且供给是固定的;
(2)在一国生产某种产品上存在许多厂商,每个厂商都生产X商品中的某一品种,能够生产的X 商品不同种类的数目没有限制,并且厂商可以自由进入和退出该产业;
(3)每个厂商在生产产品时,生产函数都是一样的,都表现为生产xi数量的商品需要li数量的劳动。
(4)假定每个消费者的效用函数都相同,而且每增加一单位任何品种的消费,总效用的是相同的。消费的品种越多,总效用增加越多。
现在将该模型用于开放条件下来解释产业内贸易现象。假定除了以上讨论的国内情况之外,还有另外一个国家,它在所有方面都与本国情况一样。如果这两国之间进行自由贸易,那么就会发生相异产品的国际贸易。其中一国生产与另一国完全相同产品品种的厂商会改变生产,转而生产新品种。这种转产不会遇到阻力,是企业一种自愿行为,因为生产的调整不会使其生产利益得到任何的损失(因为假定不存在调整成本)或增加。经过一段时间的厂商调整,在规模经济条件下,两个国家开展国际贸易后的长期均衡是每个产品的品种都只有一个厂商生产,也就是每一个品种都只会在两个国家中的一国生产。这类似于封闭条件下的国内长期均衡,但不同于国内均衡的是产品的品种数量变为2n。两个国家的每个消费者都只对2n个品种中的每个品种消费原来封闭条件下一半的数量,即0.5c。 根据前面假定的效用函数的特点,虽然消费者消费商品的总数量相等,但由于商品品种的增加,总效用仍然增加了。因此,对于进行贸易的两个国家来讲,由于开展了产业内商品品种的国际贸易,在生产没有受到损失的条件下,双方都从中受益了。
总体来讲,克鲁格曼的新张伯伦模型揭示了在存在规模经济和产品差异的条件下,即使在两个生产完全相同的国家之间也能开展国际贸易——产业内贸易,并且这种贸易会提高两个国家总体福利水平。
5.请比较进口替代贸易战略和出口导向贸易战略的利弊。
进口替代贸易战略也称内向型发展战略,是指通过建立和发展本国的制造
最新的国贸期末复习重点哦
业,实现对进口制成品的替代,以达到保护、扶持和促进本国工业发展,加快工业化进程和减少对国外经济依附的目的而采取的贸易政策。实施进口替代战略对一个经济落后的发展中国家来说通常能起到以下有利作用:
(1)为弱小的民族工业的成长创造出一个宽松的发展环境。为发展中国国家的工业,特别是制造工业的迅速发展提供一个受保护的、有利可图的市场
(2)改善了发展中国家单一的经济结构,优化产业结构。
(3)扭转了发展中国家在国际分工体系中的不利地位。
但是,进口替代经济发展战略也有自身的局限性,这主要表现在:
(1)进口替代是一种内向型的经济战略。它主要依靠内需来带动经济的发展。而经过一段时期的经济恢复和发展之后,发展中国家的国内市场特别是轻工业品的消费基本都已接近饱和状态,经济要想获得更进一步的发展已经相当困难。
(2)进口替代发展战略着眼于当前需要的日用消费品的生产,生产和出口的产品大多是附加值较低的初级产品,这些产品对自然条件敏感性大,生产和出口增长率一般都较低,换汇能力也很有限,加上需要进口大量的原材料和机器设备,因此极易导致国际收支的严重失衡。
(3)进口替代发展战略要求采取高度的贸易保护政策,在短期内,这些措施有利于国内相关部门免遭外来商品的冲击,得到正常的发展,但是从长期和根本上来说,却削弱了这些企业的国际竞争能力,妨碍了它们改进生产技术、提高经营水平。
出口导向型贸易发展战略也称为外向型发展战略,其主要特点是一国(地区)以大量的商品出口为导向,把经济活动的重心从以本国市场为主转向以国际市场为主,进而推动国民经济整体或地区经济整体的发展。
出口导向经济发展战略的推行与实施,对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产生了极其重要的有利影响:
它为亚洲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的经济起飞创造了条件,并加速了这一重要经济发展阶段的进程。
通过出口导向战略的实施,亚洲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的经济运行被纳入到整个世界经济的循环体系之中,从而大大提高了它们的国际经济地位和国际竞争能力。
最新的国贸期末复习重点哦
产业结构得到明显改善。出口促进战略面向国内和国外两个市场,突破了单一的国内市场的局限性,使国家能够根据比较利益原则,把资源集中投入到更为有利的产业。
扩大了贸易尤其是出口贸易的规模。
出口导向战略也存在一些弊端:
(1)经济发展过分依赖国际市场,国内经济易受世界性经济衰退的影响。出口产品的比重过大,会相应提高对国际市场的依赖程度,使国民经济面临更大的国际市场的风险,有时难以抵御国际市场波动的冲击,出现连锁反应。
(2)发展出口产业受到资源、技术、资金、人才的限制。
(3)出口产业在国家扶持和保护下成长,会增强出口企业的垄断意识和依赖意识,削弱出口企业的竞争力。
(4)国家在政策措施诸多方面向出口产业倾斜,会导致社会分工不公,进而出现人才不合理的流动和国民经济畸形发展的严重后果。
总的来说,两种战略特点不同,各有利弊,二者之间并非完全对立,具有相继性和替代性特征的互补特征。因此,一国采取何种经济发展战略,必须审时度势,权衡利弊,不可走极端。
6.评析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Product Life Cycle Theory)是由美国经济学家弗农(Raymond vernon)于1966年在他的《产品周期中的国际投资与国际贸易》一文中首先提出。他认为,在产品的整个生命期间,生产所需要的要素是会发生变化的,因此在新产品的生产中可以观察到一个周期,即产品创新阶段、产品成熟阶段和产品标准化阶段构成的产品生命周期。弗农认为,之所以产生这种周期,是因为各国技术进步的贡献不同。
根据产品周期理论,产品完成一次循环需经历以下三个不同阶段。
(1)产品创新阶段
产品创新阶段也称创始阶段,或新产品阶段。这一阶段上的特点是:从技术特性看,创新国企业发明并垄断着制造新产品的技术,但技术尚需改进、工艺流程尚未定型;从产品的进出口特性看,制造新产品的企业垄断着世界市场,国外的富有者和在创新国的外国人开始购买这种产品,出口量从涓涓细流开始。
最新的国贸期末复习重点哦
(2)产品成熟阶段
产品成熟阶段的特点是:从技术特性看,生产技术已经定型,且到达优势极限,由于出口增大,技术诀窍扩散到国外,仿制开始,技术垄断的优势开始丧失;因此,在成熟阶段,创新国虽然可能对东道国的出口有所下降,但对其他绝大多数市场的出口仍可继续,当然出口增长率要减慢。
(3)产品标准化阶段
标准化阶段的特点是:从技术特性看,产品已完全标准化,不仅一般发达国家已掌握产品生产技术,就是一些发展中国家也开始掌握这种产品技术;从产品进出口特性看,其他国家的产品开始在一些第三国市场上和创新国产品竞争,并逐渐替代了创新国而占领了这些市场,当这些国家成本下降的程度抵补了向创新国出口所需的运费和关税外,还能与创新国的产品在创新国市场上竞争,则创新国的产品开始从出口转变为进口。
根据产品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可以推断出不同国家的贸易演变过程:当创新国家推出新产品后,出口逐渐增加;随之而来的是,一些发达国家也开始跟随生产这种产品,这时创新国就会从出口的高峰上降下来,而这些发达国家开始从进口的谷底逐渐上升;当一些发达国家的产品打入创新市场并具有一定份额后,创新国出口极度萎缩,并逐渐走进进口谷底,与此同时,这些发达国家开始走向出口的高峰;当产品生命周期进入标准化阶段,一些发展中国家开始向创新国和一些发达国家出口产品,原来处于出口高峰的发达国家也开始滑向进口的深谷。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从技术角度较好地解释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贸易问题。
7.以克鲁格曼为代表的新贸易理论在哪些方面发展了传统贸易理论? 要点:
(1)产品的异质性是产业内国际贸易的基础
产品的异质性特征就是产品的差别性特征,产品差别具体表现在同类产品的质量性能差别、规格型号差别、使用材料的差别、色彩及商标牌号的差别、包装装潢的差别、广告、售前、售后服务的差别、企业形象与企业信誉的差别等等,这种差别正是产业内国际分工和产业内国际贸易的基础。
(2)需求偏好的相似性和多样性是产业内贸易的动因
最新的国贸期末复习重点哦
产品的差别性只是为产业内贸易的发生准备了可能性条件,而产业内贸易的内在动力来自于不同国家的需求结构的多样性和相似性,因此,产业内贸易理论与收入偏好相似理论是相互融通的。
(3) 企业内部规模收益递增是产业内贸易的主要利益来源
生产厂家之间的国际专业化分工越细,越有利于扩大生产规模,扩大市场规模,充分实现企业生产的内部规模经济效应。因为生产和市场的细分化虽然减少了国内消费者数量,但企业可以面对同类型的更大规模的国际消费群体进行生产和销售,从而使从事国际生产和国际贸易的微观企业具有经济上的合理性和可行性。这说明企业内部规模收益递增是产业内贸易的主要经济利益来源,但是,为了充分利用企业内部规模收益递增效应,国际市场的开放和一体化是必要的基础条件。
三、论述题
1.请运用国际贸易的相关理论和分析工具,具体分析当前国内外经贸领域中的某一热点问题。
2.请运用国际贸易的相关理论,分析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应如何更好地参与国际分工并提升国际竞争能力。
3.结合实例,简述中国出口企业应如何实现从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的转变。 4结合最近发生的几起案例,你认为中国产品频遭国外反倾销指控的原因有哪些?中国企业应如何应对?
5、联系自身实际,谈谈你学习“国际贸易”这门课程后的心得体会。
下一篇:学校防一氧化碳中毒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