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人才工程实践及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与探索
发布时间:2024-11-17
发布时间:2024-11-17
中国西部科技2008年10月(上旬)第07卷第28期 总 第153期应用型人才工程实践及创新能力培养 的研究与探索李玉玲(陕西理工学院机械工程学院,陕西 汉中 723003) 摘 要: 21世纪大学教育人才观、质量观的核心问题是培养和造就富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文章针对现 行应用型普通高校在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所需的教育观念、教育体制、教育结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人才培养模式 等方面的诸多不足,以机械类应用型人才工程实践及创新能力培养为基础,探索分析了如何加强应用型人才工程实践能 力及创新能力的培养,构建新时期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模式。 关键词: 工程实践;创新能力;大学本科教育;应用型人才 Research and Exploring on the Training of Applied Talents with Engineering Practice and Innovation Ability LI Yu-ling (College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Shaanx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Hanzhong, Shaanxi, 723003,China) Abstract:In 21st century college education, The core problem of the view of talents, quality is to cultivate and train the high-qualified persons with innovative spirits and ability. according to disadvantages on educational idea, educational system, educational structure, education content, educational method and talent training mode in Cultivating College Students' Innovation Ability in application type common university, The paper discusses how to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creative ability of students' and engineering practice ability, cultivation mode of innovative talents is established in new time, based on cultivating Engineering Practice ability and innovation ability of Applied Undergraduates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Key words: engineering practice;innovative ability;undergraduate education; applied talents随着我国经济、科技、文化的飞速发展,高等教育正 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培养和造就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的应用型高素质人才是21世纪普通工科院校人才观、质量 观的核心问题,也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关键。为了适应 21世纪科学技术发展对工程应用型人才的要求,国家组织 实施了《面向21世纪高等工程教育教学方案内容和课程体 系改革计划》,其中明确指出:“高等教育的目标是经过 若干年或更长一段时间的努力,使高等教育的教学内容、 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接近或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使学生的 知识结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 特别是使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有较大的提高”。对 此,国内部分高校分别就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能力、工程 实践等方面进行了研究,但由于不同院校具有不同的学科 特色和发展模式,因而只有立足自身实际情况才能建立一 套符合人才培养需要的工程实践及创新教育、教学体系和 管理机制,在统筹规划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的过程中,科 学设置工程实践训练及创新能力培养的相关内容,才能使 大学真正成为赏识和培养创造性人才的场所,也才能真正 培养出适应现代工程发展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 求的各类专业人才。 1 普通工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工程实践及创新能力培养现状 应用型普通高校机械类专业主要的实践性环节一般有收稿日期:2008-08-14 修回日期:2008-09-15 基金项目:陕西理工学院教改项目(YJG0609)。金工实习、课程设计、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设计及 有关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所涉及的工程实践环节,为了适 应我国社会和经济发展对当代高等教育的要求,这些普通 高校对机械类应用型人才工程实践及创新能力培养模式进 行了改革与探索,但课程体系设置仍保留了几年前的教学 框架,实质性变化不大,其突出表现为: (1)教学内容相对于目前工业技术的发展,显得比较 滞后,特别是反映结合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的先进制造 技术、数控技术等方面的内容还较少,不能适应科学技术 发展的要求。 (2)从现有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看,各实践性教学 环节主要以理论验证为主,缺乏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 实验,内容联系较为松散,尚未形成完整结合的有机体 系。 (3)虽对人才培养的总目标进行了总体修订和调整, 但在具体实施中尚缺少提高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具体措 施和制度保障。 (4)师资队伍严重滞后,缺乏既具有丰富工程实践、 创新能力,有具有一定理论水平的导师型师资队伍。 (5)原有课程设计长期以来自成体系,课程内容在一 定程度上存在着割裂与互不衔接的现象,且设计内容陈旧 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能力的培养。作者简介:李玉玲(1973-),女,四川射洪人,陕西理工学院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先进制造技术、制造质量管理与控制、高等 职业技术教育等。90
教育与人才(6)金工实习内容单一,设备简陋,现代加工手段和 加工方法在金工实习中不能体现。实习基地建设相对滞 后,不能满足学生规模增涨的需要。 (7)毕业设计题目及内容与现场实际结合不够、闭门 造车,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有较大差距。 2 应用型人才工程实践及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性教学体 系建设 现代机械工程涉及机械技术、自动化技术、微电子技 术、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等多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其 专业知识结构的主线是“工程应用”,“机”与“电”是 两根支柱,机械设计和机械制造为“机”,信息技术和控 制技术为“电”,两者构成了现代机械工程师知识、能 力、素质结构的基本框架;设计、制造和测控是三个基本 模块;数理、人文社科、计算机和外语是四块基石。因 此,在课程设置时应合理优化、注重衔接它们之间的相互 关系。构建合理的课程授课体系,为学生工程实践及创新 能力的培养架设一张有机的知识网络。 (1)建立机械专业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与相应的课程 体系。 以机械工程实验教学中心、工程训练中心为依托,在 机械大类人才培养总体框架下,建立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该体系由创新教育课程、创新实践环节和创新理论研究与 人才培养等三个部分组成。创新教育课程包括人文类基础 系列课程、科学类基础系列课程、机械类系列课程和创新 理论与方法系列课程;创新实践环节由创新认识、创新实 验与实训以及创新活动三个部分组成;创新理论研究与人 才培养从创新人才培养的模式、教育方法、评价体系等方 面开展理论与实践的探讨,并积极与国内外有关高校交流 与合作,不断改进创新教育。 (2)构建创新系列课程并进行了教材及教学资源建 设。从注重工程实际、注重创新能力培养出发,构建创新 系列课程模块。开设“机械原理”、“机械设计”“机械 系统创新设计”、“机械电子系统创新设计”、“设计方 法学”、“CAD技术”、“智能设计概论”、“优化设计与 有限元分析”、“数字化产品信息建模”等课程,给学生 传授创造学、创新设计的基本理论与方法。 (3)建立创新人才基地。加强创新实践环境和条件的 建设,使机械工程实验教学中心、工程训练中心既是机械 基础课程的实验教学基地,又是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基 地。 (4)开发与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建立适应创新教育的 实践性教学体系。将机械类专业实验与实践性环节划分为 课内及课外两大部分。课内分为基础课实验实践、专业课 实验实践以及大型实践环节三大类。其中基础课实验与实 践按机械设计基础、机械制造基础、其他学科基础模块规 划;专业课实验与实践按机械设计方向、机械制造方向、 机电工程方向、汽车工程方向、精密仪器与测控方向等七 个方向规划。课外部分包括课外活动与社会实践,按社会 调查、课外读书、科技活动、学科竞赛、夏令营活动、小 论文以及技能培训等进行组织规划。图1为机械类人才工程 实践及创新能力培养的教学体系改革结构图。 3 工程实践及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创新(1)改革基础实验教学,突出基本实验内容的综合性 与设计性。随着对陈旧实验设备的不断淘汰,一大批体现图1机械类人才培养教学体系改革结构图新内容、新方法、新手段的实验设备被广泛采用。 如:机械设计实验室、先进制造技术实验室、传感器与监 测实验室等;大量增加设计性、综合性实验设备,如:机 械机构实验教学系统、自动控制实验教学系统等,满足了 综合性实验要求。同时,整合实验资源,建立了机械工程 实验教学中心,开设一系列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学生可 以进行机械系统综合设计、制造、传感器测量与控制等综 合性实验,大大提高了资源利用率。 其次,加大实验室开放力度,鼓励和支持实验室面向 学生开放。教学计划内的实验项目,采取预约的办法,对 学生实行时间的开放;教学计划外实验项目,采用以学生 为主体,教师启发指导的教学模式,对学生实行实验内容 和时间的开放。实验室设立自选实验课题,鼓励学生进行 创新设计实验,学生也可通过自行拟定科技活动课题或参 加各实验室设计类竞赛课题的方式,到相应实验室开展实 验活动。学生参加开放实验成绩考核合格的,既可按开放 实验学分记入总学分,也可替代部分选修课学分;学生开 放实验成绩突出或具有独创性成果的,可作为大学生课外 科技项目,予以资助。 (2)加强校内工程实践基地建设,突出校内工程实践 的综合性与实践性。改造校内金工实习基地,改革传统金 工单纯操作式的实习内容,增加面向设计、制造、测试内 容。购置数控加工中心、图形工作站、工业机器人、电工 与电子综合实验系统等设备,建立集计算机、机械、电 子、电器传动与控制等综合技术为一体的现代工程技术训 练中心。学生在其中除了可以进行金工、电工电子等方面 的基本技能训练外,还可以进行包括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91
中国西部科技2008年10月(上旬)第07卷第28期 总 第153期较高学术水平和丰富专业实践经验并能掌握本学科最新发 展动态的教师队伍,在教学改革中要具备明确的创新教学 理念和创新精神。采用“送出去,请进来”模式,送教师 下企业作科研、实地操作培训,聘请企业优秀高级工程技 术人才进校,办讲座、授课等各种途径,加强教师队伍工 程实践及创新能力建设,不断更新教育观念,由传统的单 纯理论知识传授向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等多元化教育模式 转变。 4 结束语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发展 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21世纪我 国高等工程教育的重要使命。高等工程教育必须深化改革, 充分结合各自学校的自身实际情况,建立一套符合人才培养 需要的工程实践及创新教育、教学体系和管理机制,在统筹 规划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的过程中,科学设置工程实践训练 及创新能力培养的相关内容,使大学真正成为赏识和培养创 造性人才的场所,真正培养出适应现代工程发展和我国社会 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求的各类专业人才。参考文献: [1] 傅水根.创建有中国特色的工程实践教学体系[J].中国大学教 学,2004,(7):24~26. [2] 罗 承 选 .创新 人 才 培 养 模 式 探 索 与 研 究 [J].煤 炭 高 等 教 育,2004,(2):1~3. [3] 王明强,王黎辉等.工科机械类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 践[J].大学教育科学,2003,(4):39~42. [4] 李 元 元 , 李 正 等 .改革 实 践 教 学 模 式 , 培 养 创 新 型 人 才 工 程 [J].中国高等教育,2003,(23):1~3. [5] 郭钟宁,骆洁嫦等.以就业竞争为导向,创建有区域特色的机械 工程人才培养教学体系[J].中国高教研究,2004,(6):80~81. [6] 周 佳 .教师 , 培 养 创 新 人 才 的 重 要 一 环 [J].教 育 与 职 业,2007,(1):78.造、典型工业机电设备系统监测与控制等综合创新实践训 练。 (3)建立稳定的校外工程实践基地,突出产学结合双 向推动机制。由于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校外工程实践基 地不如理论教学和校内实践容易实施,随着市场经济条件 下企业转换经营机制和更注重直接经济效益以及安全生 产,普遍不愿接受学生的实习,即便是接受也是被动接 受,学生实践和亲自动手操作的机会很少,以致实习效果 很不理想。要改变这种现状,出路在改革,其核心问题在 于探索出一条学校与企业合作教育的新模式。这需要从两 个层面上开展工作,一是推动建立产学研全方位合作的机 制,二是学校自身要适应企业改革的趋势,优化工程实践 教学的组织与管理。为此,我们按照建立产学双方共同参 与、双向推动的工程实践教学运行机制的目标,建立稳 定、可行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 (4)实施大学生课外创新行动,强化学生的实践与创 新能力。“大学生课外创新行动计划”,包括科学研究训 练计划、工程实践训练计划、课外创新实践活动,举办创 新设计大赛等。在这些活动中,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教 师的科研课题,或组织学生到实验室自选研究项目开展研 究,提高学生的研究创新能力。学生也可自己提出研究型 项目方案,学校酌情给予资助,根据需要安排或学生自主 在课外到校内工程实践基地,加强工程实践训练。实现课 堂理论教学与课外创新活动的有机结合、课内与课外的互 动、智力与非智力的协调发展,定期举办创新设计大赛, 选拔优秀的大赛项目参加更高级别比赛,从而强化了对学 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5)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在高等学校实现其培养高素 质创新人才的过程中,教师是一切结果实现的中介。要培 养学生工程实践及创新能力,就必须具备一支具有本专业(上接第80页) 锚的人总是倾向于选择能保证自己在既定的 技术或职能领域中不断发展的职业。 ②管理型职业锚:具有这种职业锚的人,其职业发展 的路径是沿组织的权力阶梯逐步攀升,直到到达一个担负 全面管理责任的岗位。获得承担重要责任的管理职位,是 这种人努力的目标。 ③创造型职业锚:这种人的职业发展都是围绕着创业 性努力而组织的,这种创业性努力使他们能创造出新的产 品或服务,或是搞出什么发明,或是建立起自己的事业。 ④独立型职业锚:具有这种职业锚的人总是想自己决 定自己的命运,他们往往喜欢教书、咨询、写作、经营一 家店铺这样的职业,这类职业使他们可以自己安排时间, 自己决定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 ⑤稳定型职业锚:具有这种职业锚的人极为重视职业 稳定和工作的保障性,他们喜欢在熟悉的环境中维持一种 稳定的、有保障的职业,他们甚至更愿意让雇主决定他们 去从事何种职业。 要想对职业锚提前进行预测是很困难的,这是因为一个人的职业锚是在不断变化的,这实际上是一个不断探索 过程所产生的动态结果。所以,我们在职业生涯设计和执 行自己计划的过程中,要逐步培养自己的“职业锚”。 5 总结 当我们了解了以上步骤和注意事项以后,也就掌握了 如何做好职业生涯设计的基本常识。在目前经济和社会发 展极其迅速的情况下,要提升自己实力,实现个人目标, 就必须做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以上是本人对职业生涯设 计的一点看法,面对不同的情况,还会有不同的细节,这 都有待于我们进行更加深入的认识和研究。参考文献: [1] 杨 蓉.人力资源管理[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6. [2] 张 德.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社,2001,10. [3] 董 克 用 . 人 力 资 源 管 理 概 论 [M].北 京 : 中 国 人 民 大 学 出 版 社,2002,5. [4] 胡 君 辰 . 人 力 资 源 开 发 与 管 理 [M].上 海 :复旦 大 学 出 版 社,1999,1.92
上一篇:Linux运维工程师面试题总结
下一篇:毕业设计-网络硬盘设计与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