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一 说课稿2
时间:2025-07-08
时间:2025-07-08
自己制作
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一)教学设计
08生甲
关于关于本节课的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分析孟德尔遗传试验的科学方法,阐明基因的分离规律,举例说明基因与性状的关系。《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教学前段分析
1、教材分析:
以往的遗传教学顺序,包括教师本身遗传逻辑体系遵循的是“现代遗传学理论体系”的过程,即“减数分裂过程中基因与染色体的行为变化模式”是分析生物遗传与变异现象、应用遗传与变异到生产实际中最关键的模型,其位置在杂交实验之前,先学习减数分裂、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等内容,然后学习杂交实验。而高中生物新课程的《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
(一)》,内容是基因分离定律的发现过程,是按孟德尔“观察实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假说——设计实验、验证假说——归纳综合、总结规律”的科学研究过程为线索编写,然后才安排减数分裂、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强调的是生物学规律历史发展过程的重现,与现代遗传学理论体系的顺序相反。因此在新课程体系下对学生已有认知结构和起点行为的分析至关重要。
2、学情分析:
学生在之前学习中,新课程的生物学知识已经牵涉到如下4个重要的知识点,本节课将重点利用这四个关键的知识点,作为学生的起点行为并进行建模。
(1)染色体中的DNA是生物的遗传物质
(故对遗传现象有一定感性认识,具备一定遗传学的分子基础)
(2)细胞通过细胞分裂产生新的细胞
(3)细胞核内的染色体先加倍成完全一样的两份,再分别进入两个新细胞
(4)植物通过传粉,花粉粒的精子与子房的卵细胞受精,形成受精卵
并且高二又刚刚在数学课上学习了概率的知识,并且孟德尔的分离定律作为“概率的应用”内容也出现在数学教材中。但是学生缺乏遗传细胞学基础,即学生还没学习减数分裂的知识,这反而有利于学生能从孟德尔的角度出发,创造性的分析解决问题。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概述孟德尔的一对相对性状杂交实验。
能够用图解的方法,解释孟德尔的一对相对性的杂交实验,分析孟德尔遗传实验的科学方法。 区别杂交、自交和测交、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显性遗传因子和隐性遗传因子、纯合子和杂合子等成对概念,以及相对性状、性状分离等概念。
能够阐明遗传因子的分离定律
应用基因的分离定律解释生活中见到的一些遗传现象
2.能力目标
1)通过从分离规律到实践的应用:从遗传现象上升为对分离规律的认识,训练学生演绎、归纳的思维能力,分析现象得出结论
2)通过遗传习题的训练,使学生掌握应用分离规律解答遗传问题的技能技巧。
3.情感目标
通过科学家的事迹,对学生进行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教育培养学生锲而不舍,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教育学生如何正确面对挫折与失败,培养正确的科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生物学浓厚的学习兴趣,通过分离规律在实践中的应用,进行科学价值观的教育,学会科学实验的方法
自己制作
教学重点
(1)对分离现象的解释,阐明分离定律。
(2)体验孟德尔实验的科学方法
(3)运用分离定律解释一些遗传现象。
教学难点:(1)对分离现象的解释 (2)假说—演绎法的理解和运用
教具准备 性状分离图谱 遗传图谱 豌豆花结构 课件等
教学方法:讨论法、讲授法、师生互动法等
教学疑点:怎样确定纯种(豌豆花特性)如何获得杂种后代(去雄,套袋,闭花授粉) 教学过程:
导入1:由生活现象发问:每个人与自己父母的长相是否有相似之处?俗语:“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仔会打洞”、“种瓜得瓜,种豆得豆”、“龙生九子”→体现了什么现象?→存在怎样的规律?由学生的回答导出遗传现象的存在。
导入2:简单描述前人的融合式遗传学说,前面的现象是否可以此来解释?
学生讨论:按“融合遗传”理论红花与白花杂交应是什么花色
设疑:孟德尔通过实验又得出怎样的结论,由此引出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 4’ 正问:
一、简单介绍孟德尔及其当时学术环境等。2’
二、选择的豌豆所具有的优势。6’
列举几样孟德尔实验材料实例及结果,引导学生对比出以豌豆为材料的实验最为成功。 设疑:为什么用豌豆做遗传试验取得成功,豌豆有何优势?
讲述:豌豆的结构及传粉特点(结合课件和学生的回答):
1自花传粉→产生纯种
2闭花授粉、花大→易于人工杂交,获得杂种后代
3稳定遗传易于区分的形状,便于观察统计
由第三条引入性状状、相对形状的概念。
提问:豌豆种子的子叶黄绿色是不是相对性状?为什么?
讲述:根据学生的回答并总结并回答是相对形状。相对性状概念内容的三要点:同一种生物─豌豆;同一性状─ 子叶颜色;不同表现类型─黄与绿色。
三、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一对相对性状)的过程。6’
设疑:我们已经知道豌豆有许多相对性状,那 …… 此处隐藏:1166字,全部文档内容请下载后查看。喜欢就下载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