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物联网产业发展研究
时间:2025-04-30
时间:2025-04-30
物联网,高技术产业
◇高教论述◇2011年第24
期
我国物联网产业发展研究
纪占武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
辽宁
阜新
123000)
【摘要】物联网技术发展促进了物联网产业及其产业链的形成,在分析我国物联网产业现状基础上,预测了未来我国物联网应用领域,并提出我国物联网产业发展对策。
【关键词】物联网;智能;产业
20世纪,互联网的诞生改变了世界,网络将人与人的距离拉近。21世纪,“物联网”将再次改变世界,将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距离拉近。物联网技术的发展将使社会的经济、生产、管理更加高效。更重要的是物联网产业将成为新的主导产业,带动世界经济发展。
1.物联网产业发展情况
物联网概念起源于美国。1998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创造性地提出基于EPC系统的“物联网”概念:物联网就是将所有物品通过射频识别等信息传感设备与互联网连接起来,实现智能化识别和管理的网络。
从产业的角度,物联网产业链可以细分为标识、感知、处理和信息传送四个环节。物联网技术的研发与扩散以至应用,不仅带动数以亿计的投资,而且将产生数以万亿计的效益。物联网产业在未来经济社会中举足轻重,有着巨大的市场需求和广阔的发展空间。
2.我国物联网产业现状及其核心技术的不足
我国政府高度重视物联网的研发和应用工作,国家中长期科学与技术发展规划将传感网列入重点研究领域。中国科学院早在1999年就启动了传感网研究,目前已拥有从材料、技术、器件、系统到网络的完整产业链。传感器技术是物联网技术集成中的核心技术,我国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开始涉足传感器制造业,但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集中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2.1应用范围窄,企业难以形成规模化
美国、德国、日本、俄罗斯等工业发达国家,传感器应用范围广,许多企业均实现了规模化生产,大企业的年生产能力达到几千万只甚至几亿只。相比之下,我国传感器的应用范围窄,更多的仍然应用在航天航空以及工业测量与控制上,据资料显示,我国最大的传感器公司的年产量仅为55000只。
2.2技术水平低,中高端市场占有率低
我国传感器产业技术基础薄弱,研发水平不高,缺乏自主知识产权。目前,我国从事敏感元件和传感器研制、生产的企事业单位已有1688家,但研制、生产综合实力较强的骨干企业较少,仅占总数的10%左右。更多的企业依靠引进国外芯片进行加工,自主研发的产品少之甚少。
2.3产业分布失衡,市场竞争恶化
我国传感器产业在地域分布上还很不均衡,传感器企业主要集中在陕西省以及东部沿海地区,西部其他地区以及内陆地区相对较少。在这些企业中,95%以上属于小型企业。大量小企业的存在,加上产品品种单一、同质化严重,进而使得在低端传感器领域内国产传感器的价格竞争进入惨烈状态。
制功能与专家系统生产诊断,实现农业生产的集约化、精准化和智能化,提高农产品附加值。
智能物流:推动RFID、定位技术、传感网技术在各种物流模式中的应用,建立智能化的物流体系,降低物流成本,提高运输效率。
智能矿山:利用传感技术,感知危险环境中工作人员、设备机器、周边环境等方面的安全状态信息,实现实时感知、准确辨识、快速响应及有效控制。
3.2公共管理领域
智能交通:利用物联网技术实现交通运输的智能化,建立实时、准确、高效的交通运输综合管理和控制系统。
智能城市(城区):应用物联网技术,对城市水、电、管道燃气、热力、公交、地下管线等基础设施实现实时监测和智能数据分析,建立综合的信息采集和处理系统。
公共安全:推广物联网技术在城市应急、治安防控、生产安全、消防安全、公共卫生安全领域内的应用,提供公共安全保障能力。
节能环保:通过物联网智能感知技术,实现对大气环境、水环境的实时监测和远程监控,对水、电、煤气等资源的合理调配和节约使用,构建“感知节能”、“智能环保”现代效能型社会管理新模式。
3.3公众服务领域
智能医疗:推进物联网技术在电子病历、远程医疗、健康检测与实时监护等领域的应用,加强对药品、医疗器械、血液制品的实时监控管理。
4.我国物联网产业发展对策
4.1在经济领域上
以装备制造业为核心和突破口,深化物联网技术在优势传统产业上的渗透融合,选择若干重大企业创建装备制造智能化示范项目,开展智能化升级;开展智能农业综合试点,以农业龙头企业为骨干,建立一批现代农业物联网技术应用示范园区,探索农作物温室大棚智能化、工业化生产模式;构建以港口、高速公路、铁路、机场等物流枢纽为依托,面向行业的“一站式”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实现“无缝衔接”的多式联运全流程管理。重点实施陆基和港口智能物流示范工程;选择重点企业开展“感知矿山”试点,全面实施以物联网为基础的智能矿山示范工程,重点推进基础网络平台、安全监测监控系统、安全保障系统、生产自动化系统项目建设。
4.2在公共管理领域
上一篇:3、 欧盟和美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