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论述题库
发布时间:2024-11-12
发布时间:2024-11-12
□ 试论《庄子》哲理与诗意交融的特点。
答:庄子追求的逍遥游的境界,本身就带有艺术的特点,富于艺术魅力,所以说逍遥的境界就是艺术的境界。庄子哲学的核心就是人生问题。
①饱含激情的笔触,描写体道、得道的情景,形成了诗意盎然的艺术境界。注重表现生活理想和内心感受,全书带着强烈的主观性和抒情性,给人以哲理的启迪,更富于艺术魅力,《逍遥游》中,大到“扶摇而上”九万里的鲲鹏,小到浮游野外的尘埃、草芥;从志向短小“决起而飞”的斥鴳,到御风而行的高人;从八千岁为春秋的椿树,到“不知晦朔”的短命朝菌。它们之间虽然有着大小之分,长短之别,但有所依赖,有所期待都是一样的,都是并不得逍遥游,进不了绝对自由的境界。而真正做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才是无所待,才是逍遥游。庄子笔下的这类境界,给人以哲理的启迪,更富于艺术魅力。 ②以艺术的态度来体味人生。善于从生活中发现诗意。在《齐物论》中,由庄生梦为蝴蝶,产生了“蝴蝶之梦为周与”的奇想。《秋水》中,写庄子站在濠梁上,感受到‘儵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这些饱含着审美感受的故事,把读者带入物我两忘的诗的意境。庄子为人傲岸不羁,潇洒脱俗,书中大量记载了他放旷豁达的言行。
③强烈的抒情色彩。庄子主张齐物,在他的作品中跳荡着强烈的激情,不仅表达了对生活的理性认识,更包含着深厚的情感体验。《徐无鬼》中,庄子站在惠施墓前,深情地发出感慨,在对友人的怀念中流露出世无知音的孤独感。《大宗师》的结尾记载了子桑对悲惨遭遇百思不得其解,只得归之于命运的寓言。强烈的抒情性,使庄子的作品达到了哲理与诗意的和谐交融。
□ 以《离骚》为例,说明屈原的艺术成就。
答:以《离骚》为代表的屈原作品,开辟了我国浪漫主义诗歌传统,通过此诗展现出屈原杰出的艺术成就。
①成功地塑造了一个纯洁高大的抒情主人公的形象。这个形象是对自我形象的描写。屈原在险恶的政治环境中备受打击,作者在长期政治上斗争对社会现实的认识和态度加以升华,运用想象进行高度的集中概括和大胆的艺术夸张。他一再克服这痛苦的经历,这是具有伟大心灵和坚强意志的人才能够作到的。这种对未来的道路进行过苦苦的探寻的心情在《离骚》中的“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有所体现。这种情怀与伟大的人格,使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峻洁、高大。
②具有浓郁的悲剧色彩和强烈的抒情性。他的整个心灵都被痛苦所充塞,但从未忘记国事,这种至死也不忘怀祖国的真情,在那种险恶的环境中本身就带有某种悲剧因素,体现在作品中基调就是苦,感情核心却是恋,这种苦恋使屈原在精神上经受着巨大的折磨,在作品表现出浓郁的悲剧情调及无限的悲愤,在失望夹杂着希望的感情中抒发着作者强烈的感情,使作品融进一种缠绵凄婉的悲剧气氛,如《离骚》中‘惟昔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表达出了作者的那种危机感与无奈的恋之情。
③浓郁的浪漫主义思想。在创作中驰骋想象,采用夸张的手法,使作品充满着激荡人心的浪漫色彩。作者运用想象,大胆的夸张,使作品奇诡动人,在《离骚》中。诗人把现实和幻想结合起来,用这种方式表达自己复杂的思想感情。“乘坐美玉、象牙的宝车,由飞龙驾驶,腾空而逝,辞国远游”,上天入地的,富有浪漫主义的想象力和感情。屈原善于把神话传说与自己的思想感情结合起来,运用神话素材抒情写志,扩大了诗歌的境界,使他的诗歌别具风格。
④继承和发展了《诗经》独具特色的“比兴”的表现手法。《离骚》突破了《诗经》中既有的“比兴”手法,开辟了香草美人的典范。在屈原笔下,花鸟虫兽、日月风雷、仙灵神鬼、历史传说、神话故事,都成了诗人展示内心世界的意象。比喻的多样性,丰富性和奇特性为诗人驰骋浪漫主义的奇思妙想开辟了一个广阔的天地。
⑤在文学形式和诗歌语言的运用上,极富开创性。汲取楚地民歌的丰富营养,又吸取散文的章法和句法,创造出一种句式长短不齐、音节抑扬顿挫、章法灵活多变的“骚体”诗。不受形式的拘束,使诗的结构错综变化。《离骚》善于运用楚国的民间方言口语来写,带有大量的“兮”字,诗歌语言丰富多彩,显示出浓郁的地方特色。大量使用双声、叠韵和叠音词,创制对偶句式,使诗歌句式整齐、韵律和谐,增强了诗的音乐美。此外,《离骚》中含有不少散文化句式,大量运用“之”、“乎”、“者”、“也”等语助词,打破了《诗经》四言为主的句法形式,创造出了舒卷自如的新诗体。屈原作品极大地丰富了我国诗歌的表现手法,对后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论述《史记》的人物形象塑造。
答:《史记》中的人物个性形象鲜明、生动,为我们展现了一首丰富多彩的悲剧英雄人物的画廊。这些人物形象都具有非凡的感染力,无一例外的具有一种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它们身上无一不闪现着司马迁本人的美学理想,《史记》中的人物能写得如此成功,有几个方面。
①注意刻画细节,极力描摩人物的神情口吻。在《项羽本记》中,关于项羽瞋目镇敌的细节描写,最能表现这位英雄豪杰叱咤风云的威势和气概。据司马迁说,项羽是重瞳子,就是一眼双眸,显然“炯炯有神”一词已不足以形容这双重瞳之目射出的威严之光。司马迁紧紧抓住项羽这一容貌特征进行细节描写。项羽威严的目光,竟使惯于骑射的高手目畏手软,又使久经沙场的骑将人马俱惊。《史记》中这样的细节描写比比皆是,这些细节看似漫不经心,信手拈来,实际上却是作者精心选择、提炼而得。这些人物的只言片语,一颦一笑,较之千军万马的会战和攻城掠地的壮举,更能显示出人物的性格。
②通过矛盾冲突集中、尖锐的场面来表现人物。“鸿门宴”一节,是刘邦、项羽较量的关键时刻。宴前的紧张气氛,宴会上的剑拔驽张,使双方人物的神经都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作者通过这场面对面的斗争来表现人物性格。在尖锐的矛盾冲突中,不仅写活了项羽,而且也写出了刘邦的老练权变、善使手段,张良的沉着冷静、察颜观色,樊哙的忠勇无畏、善于
言辩,范增的阴险狠毒、脾气暴躁等,显而易见,这种写法又能在一件事中写许多人物,达到一石数鸟的艺术效果。
③通过渲染来烘托人物,增强故事的感染力。项羽打被败后,四面楚歌,一个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竟落到了这步田地,本来已经使人感慨嘘唏了。在如此气氛之下,又写他慷慨悲歌,“美人和之”,“左右皆泣”,更加构成了一种无限的悲凉的气氛。
④运用互见法写人。在《项羽本记》中,司马迁基本上如实记载了项羽一生的功过是非,作者的态度和评价也基本上是客观的,既写了他“气吞山河、功盖天下”的一面,也写下了“凶狠残暴”的一面。但对于项羽的弱点,司马迁还是本着本传略,他传详的原则,用互见法补足人物的全貌。《高组本纪》载刘邦、项羽形成相持状态时,刘邦出了项羽十大罪。关于项羽十大罪状,《项羽本记》也多有涉略,但借刘邦之口集中道出,确有一种触目惊心之感。
□ 论述《史记》“无韵之离骚”的含义(《史记》的抒情性)。
答:《史记》有强烈的抒情色彩。鲁迅曾赞《史记》为“无韵之离骚”。
①所写人物融入了自己的感情。文章从始至终都带有一种强烈的主观色彩,充满了自己的爱憎感情。司马迁写《史记》不是为了客观地记载历史,而是要通过写史来表达他的政治理想,达到他改造或改良现行社会的目的。《史记》是一部饱含作者激情的文学著作,它是爱的颂歌、恨的诅曲,是一部充满血泪的悲愤诗。在《报任安书》中,司马迁指出自己因为被处以腐刑后,决定发愤著书来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和对现实抗争,让后人通过《史记》去理解自己的理想和冤屈。
②有的作品通篇像一首抒情诗。《屈原列传》中,司马迁写屈原在困境下创作《离骚》,表现出屈原不公的待遇,表达出很深的感慨。又因贾谊写过《吊屈原赋》,亦为感伤诗人。司马迁将屈原、贾谊两个怀才不遇的诗人放在一起同时写,从形式上更像抒情诗。
③多处引由歌谣、俚谚,融合在叙事议论之中,挥洒自如。这些歌谣谚语用于刻画人物、说理记事,妙趣横生,寓意透辟,使读者恍睹其容,恍闻其曲,形成《史记》另一道别致而亮丽的风景线。《项羽本记》中,垓下之围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用《垓下歌》作为项羽英雄末路垓下之围的序曲,将楚歌原本具有悲凉慷慨之韵,揉以项羽叱咤风云、而最终以悲剧作结的一生,抒写了英雄末路之悲与儿女情长不免英雄气短的一面,呜咽悲慨,凄凉动人。
④夹叙夹议。议论带有强烈的抒情色彩。《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对廉颇失势时与人的对话的描写,抒发了他对世态炎凉之感慨,对廉颇不怕死的精神,给予赞扬时,充分地表达了作者对他的景仰之情以及司马迁本人的生死观。
⑤语言的总体风格朴拙、浑厚、气势沉雄。在记叙悲剧人物的篇章中(如《项羽本记》),突出了体现了《史记》语言的风格。《史记》语言风格多样,随各篇内容的不同表现出不同的风格特点,使语言与其表达的内容达到高度的统一、和谐。辛弃疾曾用“雄深雅健”来形容《史记》的语言。
□ 论述陶渊明诗歌的艺术成就。
答:陶渊明是东晋时期文学成就最高的诗人,他的诗歌在艺术上具有独特的风格和极高的造诣。
①内容平淡自然,内容贴近生活,亲切淳真,富于真情实感。所描绘的场景、叙写的事情,为人们熟知习见。通过朴素自然的田园风光的描写,善于运用白描的手法,朴素的语言,不加雕饰,把生活的情景和作者对生活的感受原原本本地描述出来。这就形成了一种清新自然的特点。如《归园田居》中的“少无适俗韵”的描写,“方宅十馀亩,草屋八九间”“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平淡自然,这些生活情景及诗人的志趣,心情,都是诗人真实的感受,写得十分亲切。
②浑融完整,意境高远。作者善于创造意境,他的田园诗中多有精彩的景物描写,取与自己心境相合之景入诗,既有客观实境,又有意中之境。使自然景物都渗透着诗人的主观感情色彩,情景交融,浑然一体,令人回味无穷。它往往与具体的景物和诗人的真挚感情有机结合在一起,具以情景为主,把人们引向一种更加高远而深沉的境界,这种情、景、理的高度融合,即诗与哲理的结合,更使陶诗意境高远,清新拔俗。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悠然“一词,很朴实,但又含有一种韵味,是不经意的看到了南山,人和自然之间是一种非常亲和的关系,这种关系 在平淡的语言中得到了表现。”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是一种客观的景物描写,从”飞鸟相与还“可以看出陶渊明对田园生活充分的肯定和满足的情感,韵味很深。
③精工而本色的语言。陶诗的语言朴素、直率,毫无斧凿之痕,平淡、本色,简练朴素,明白易懂,但绝不是浅薄粗俗。他诗中那些看似极其普通的“田家语”,实则是经过艺术提炼的,是诗人苦心经营的结果,其中有许多极富形象性和表现力。《时运》“有风自南,翼彼新苗”中的“翼”字、《饮酒》“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均能于本色中见精工,于朴素中见华采。钟嵘在《诗品》中评价陶诗“文体省净,殆无长语”。 □ 分析岑参、高适边塞诗的异同。
答:二人都是盛唐边塞诗的代表,都创作了许多广为流传的边塞诗,都在诗中抒发了自己从军报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描述了边塞的风俗风光。但二人的边塞诗又具特色,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①内容方面。岑参的边塞诗成就最高的是在边塞风光、边塞生活的描写。“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入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十分生动形象的描绘出一幅边地雪景。充满着异域情调和浪漫色彩。高适的边塞诗则以思想深刻见称,现实意义和社会意义比岑参的诗更强烈。《燕歌行》,诗中通过对比手法,写出了我军将士浴血奋战,保卫孤城的献身精神。更更可贵的是同情下层士兵,还通过对比,揭露将士之间苦乐悬殊的不平待遇,指出这是造成边战失利的重要原因,“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这就难怪使士兵们“至今犹忆李将军”。这种前后呼应的描写,饱含了作者对视士兵如草芥的将军的强烈遣责。使诗的思想性更为深刻。
②艺术方面。岑参的边塞诗以壮丽姿肆的浪漫主义为主要特色,形式上用自由的七言歌行体,自己另立新题,善于表达更丰富思想感情,描写边塞的奇和丽,采用丰满的想象,大胆的夸张,多变的节奏,如“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内容上除写军旅生活外,同时还抒发报国豪情,特别是表现边塞风格、边地风俗方面,风格上是浪漫主义。高适的边塞歌和岑参的热烈浪漫、想象夸张不同。最大特色和最高成就在于思想深刻,触及到深层次的社会内容,现实意义比岑参诗更强烈。其诗作常常是直抒胸臆、直陈其事、直议其理,比兴寄托,寓情于景,含蓄委婉的描写较少,显得更凝重深沉、浑厚苍老。体裁更习惯乐府旧题和整齐的五七言体。如“校慰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既写出了军情的紧急,又通过“羽书飞传”“猎火照山”等进行形象的描写,使整首诗具有高亢悲壮的格调。
③清朝王士桢说:“高悲壮而厚,岑奇逸而峭”大致说出了两人的区别。
□ 论述李商隐诗歌的艺术特色。
答:李商隐的诗歌内容丰富,师承极广,继承了屈原香草美人的寄托手法,阮籍旨趣遥深、难以情测的风格,杜甫的忧国伤时的精神和沉郁顿挫的诗风,韩愈的雄奇横放,李贺的幽冷奇艳,六朝诗歌的精工秾丽,以及民歌的清新流丽。
①构思缜密,情致深蕴。较少采用直抒胸臆的方式,力避平直之语,诗中大量运用比兴,象征等手法,造成一种缠绵顿挫,缜密深曲的特色。精确的对偶,工丽深细的语言,和美婉转的音律,外形特别美丽,意义往往隐晦。《锦瑟》中,诗人大量借用庄生梦蝶,杜鹃啼血,沧海珠泪、良田生烟等典故,采用比兴手法,运用联想与想象,把听觉的感受,转化为视觉形象,以片段意象的组合,创造朦胧的境界,从而借助可视可感的诗歌形象来传达其真挚浓烈而又幽约深曲的深思。
②长于用典,精工贴切,含而不露,可以使人产生更多的联想,如《安定城楼》,作者表达了自己的不得志和失落之情绪,“贾生年少虚垂涕,王粲春来更远游”,诗中以这两位古人自比,显得既含蓄而又贴切。“不知腐鼠成滋味, 猜意鹓雏竞未休”借用庄子寓言告诫一些人不要妄加猜疑,从而表明自己对功名利禄的鄙弃。典故的灵活运用比直抒胸臆有更好的效果,诗人通过典故可以表达更多的思想内容,这是直抒胸臆不能所做到的。
③锤炼字句,工于造语。李商隐的诗语言凝练而丰富,不但注重锤炼实词,选择虚词,运用叠字,同时注重对成语典故、民谚方言的敷色加工,使诗歌语言造境新颖,蕴涵丰富。《向晚》“花情羞脉脉,柳意怅微微”中叠字的运用,创造出了声、色、情俱佳的境界。另外,李商隐的诗歌中,在后世有大量精美典雅的名句传世。如“相见时难别亦难”,“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使干”等等。
④总之,李商隐诗秾丽而时带沉郁,摇拽而不失厚重。丰富深厚的思想内容与曲折见意的表现形式达到完美和谐的统一,形成“深情绵邈”、典丽精工的独特风格,以其意蕴的深婉、词采的精美和朦胧的美学追求,为抒情诗的发展开辟了新的天地,为古典诗歌以及后世词、曲的发展都做出了重要贡献,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上一篇:重大动物疫情举报核查处置制度
下一篇:幼儿园冬季运动会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