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华高中高三语文9月月考试题和答案
发布时间:2024-11-12
发布时间:2024-11-12
2016—2017学年上学期9月考试
高三语文试卷
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II卷(表达题)两部分。
第I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汉字蕴含的美学
骆冬青
传说,仓颉造字,“天雨粟,鬼夜哭”,古人对文字的创生充满惊怖和景仰之情,后世“敬惜字纸”的意识中凝聚着华人对“文字”的共通感。汉字的诞生无从考据,可是,从古人刻画的留痕中,我们依然能够感受到那种鲜活灵动的精神。这种精神凝聚在汉字中,凝聚在书法中,凝聚在甲骨、青铜器、竹帛中。中华民族一项最伟大的创造,无疑是汉字这一文化符号。
身在中国文化浸润之中,却最容易忘记这一点。这是因为,汉字与西方拼音文字比起来,似乎在文化形态的比较中,已经落了下风。黑格尔曾断言:“拼音文字自在自为地最具智慧。”这表达了赤裸裸的西方中心主义,表现了一种傲慢与偏见。可是,这种观念,却被一些现代中国文人所接受。这无疑是受一种进化论式的想法所支配,认为文字的发展要经历四个主要阶段,即图画文字、象形文字、表意文字、表音文字。在这样的序列中,似乎清晰地显示了一种文字所处的文化地位,最晚形成的表音文字自然属于最高级的文字。那么,汉字处于什么位置?
从文字的起源来看,即使是拼音文字,亦需以一定形体作为“符号”来展示“声音”。也就是说,在根本意义上,形、音的合一,是所有文字必然的归宿。只不过,西方的拼音文字是以“字母”为基本元素的,“字母”作为表音的基础,生成为“单词”,方才成为西方语言书面表达的意义元素。汉字则不然。许慎的《说文解字序》曰:“仓颉之初作书也,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文者,物象之本;字者,言孳乳①而浸多也。”这里,着重指出了“象形”的重要性。“文字”获得了一种哲学意义,作为“物象之本”的“文”和“形声相益”的“字”构成的“汉字”,与“字母”的不同在于,它是以“形声相益”的复合形态出现的,从而具有了一种生态学意义上的“生生不息”的创发性。
所以,从图画文字到象形文字,汉字似乎完成了一种飞跃。但在两者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关联,并非是一种单线的进化,“图”进一步形式化,“画”进一步抽象化,从而使“字”逐渐“象形化”“文字化”。也就是说,汉字,正如公认的,是合形、音、义为一体的文字。于是人们把汉字说成是表意文字。
从以上提到的关于文字形态的进化论思路来看,从图画、象形、表意、表音这个序列,选择一个恰当位置定义汉字,似乎最佳选择就是表意文字;若从“字母”来说,则西方“文字”表音说似乎可通。但“字母”与中国“汉字”的地位明显不对等。“字”对应的是西方的“词”。而西方的“词”难道不是“表意”的吗?所以,把汉字说成是表意文字是一种概念错置,一种颇为荒唐的指称错乱。汉字的复杂性,在这样的单线进化论思路中被忽视了。
汉字作为一种合形、音、义为一体的文字,其为人诟病处在“象形”。可是,正因为“象形”,汉字才具有了独特的审美属性,才衍生了世界上最独特的一种艺术形式,即书法。汉字是一种具有文化丰富性的符号,把不同模式、不同媒介的信息综合为一;图画、象形、表意、表音,这四种“文字发展阶段”,都智慧地凝结在“汉字”这种独特的符号之中,并且能够自由自在地表达,从而成为一种美学上的奇迹。汉字美学之提出,正在于汉字独具的文化特质。在一些人看来的“落后”,却恰恰是汉字伟大的地方。(选自《文史知识》2015年第4期有删改)【注】①孳乳:繁殖、派生。
高三语文第1页共12页
1.下列有关汉字的表述,不符合
...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现在人们已经无法从文献中准确得知汉字是如何诞生的,不过那些优美的汉字依然能带给我们很多想象和美感。
B.汉字的形、音、义为一体让人们认定汉字是表意文字,形成这个观点是基于文字发展的“图画、象形、表意、表音”四种阶段的观点,却忽略了汉字的复杂性。
C.《说文解字序》认为,汉字是以“文”“字”两种“形声相益”的关系出现的,这种关系与根本意义上也是形音结合的拼音文字相同。
D.汉字被诟病的原因是汉字的象形性,不过汉字的象形性使汉字这种文化符号具有独特审美属性,衍生出世界上独特的书法艺术。
2.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理解,符合
..文意的一项是()
A.仓颉造字的传说体现了古人对文字创生的复杂情感,古人对写有文字纸张的尊敬、爱惜之情表现了他们对文字本身惊怖、推崇、敬仰的感情。
B.从文字的起源分析,所有文字都需要形体作为“符号”来表示字的读音,不过汉字与拼音文字的区别在于汉字以“形声相益”的形态出现,因此具有了一种生态学意义上的“生生不息”的创发性。C.汉字独具的文化特质使得汉字蕴含美学,但有些人把汉字的美学当作落后的象征,完全忽略了汉字因为其美学特质才得以长久发展的问题。
D.汉字从图画文字到象形文字是一次重大的飞跃,体现在此时的汉字特点是“图”更加形式化、“画”更加抽象化,这些让文字更加的象形。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
...的一项是()
A.拼音文字的基本元素是“字母”,然后生成表意的“单词”,这与汉字的“字”功能对等,有些人把汉字的“字”与拼音文字的“字母”对等是错误的。
B.汉字的产生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有着悠久的历史,并且这种创造的过程现在还保存在甲骨、青铜器、竹帛中,成为中华民族的骄傲。
C.“依类象形,故谓之文”是说仓颉造字时首先是按照事物的特征画出形体,这就是所谓的“文”,这是“物象之本”,是造字的重要方法。
D.汉字能够把不同模式、不同媒介的信息综合为一,是把图画、象形、表意、表音等内容智慧凝结在一起并能够自由自在表达的文化符号。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也。父池,天章阁待制。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旨。自是手不释书。仁宗宝元初,中进士甲科,年甫冠。性不喜华靡,闻喜宴独不戴花,同列语之曰:“君赐不可违。”乃簪一枝。从庞籍辟,通判并州。麟州屈野河西多良田,夏人蚕食其地,为河东患。籍命光按视,光建:“筑二堡以制夏人,募民耕之,耕者众则籴贱,亦可渐纾河东贵籴远输之忧。”籍从其策。而麟将郭恩勇且狂,引兵夜渡河,不设备,没于敌,籍得罪去。光三上书自引咎,不报。籍没,光升堂拜其妻如母,抚其子如昆弟,时人贤之。
改直秘阁、开封府推官。交趾贡异兽,谓之麟,光言:“真伪不可知,使其真,非自至不足为瑞,愿还其献。”又奏赋以风。修起居注,判礼部。有司奏日当食,故事食不满分,或京师不见,皆表贺。光言四方见京师不见此人君为阴邪所蔽天下皆知而朝廷独不知其为灾当益甚不当贺。”从之。
仁宗始不豫,国嗣未立,天下寒心而莫敢言。谏官范镇首发其议,光在并州闻而继之,且贻书劝镇以死争。至是,复面言:“臣昔通判并州,所上三章,愿陛下果断力行。”帝沉思久之,曰:“得
高三语文第2页共12页
非欲选宗室为继嗣者乎?此忠臣之言,但人不敢及耳。”光曰:“臣言此,自谓必死,不意陛下开纳。”帝曰:“此何害,古今皆有之。”光退未闻命,复上疏曰:“臣向者进说,意谓即行,今寂无所闻,此必有小人言陛下春秋鼎盛,何遽为不祥之事?小人无远虑,特欲仓卒之际,援立其所厚善者耳。‘定策国老’‘门生天子’之祸,可胜言哉?”帝大感动曰:“送中书。”光见韩琦等曰:“诸公不及今定议,异日禁中夜半出寸纸,以某人为嗣,则天下莫敢违。”琦等拱手曰:“敢不尽力。”未几,诏英宗判宗正,辞不就,遂立为皇子,又称疾不入。光言:“皇子辞不赀之富,至于旬月,其贤于人远矣。然父召无诺,君命召不俟驾,愿以臣子大义责皇子,宜必入。”英宗遂受命。
(节选自《宋史·司马光传》)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
..的一项是()
A.光言四方/见京师/不见,此人/君为阴邪所蔽/天下皆知而朝廷独不知/其为灾当益甚/不当贺B.光言四方/见京师/不见此/人君为阴邪所蔽/天下皆知而朝廷独不知/其为灾当益/甚不当贺
C.光言/四方见/京师不见/此人君为阴邪所蔽/天下皆知而朝廷独不知/其为灾当益甚/不当贺
D.光言/四方见京师/不见此/人君为阴邪所蔽/天下皆知而朝廷独不知/其为灾当益/甚不当贺
5.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
...的一项是()
A.《左氏春秋》,简称《左传》,相传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叙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
B.“甫冠”指刚刚20岁。古代男子20岁行成年礼,束发戴冠,表示已成年。古代表示年龄的词语还有“总角”“豆蔻”“耄耋”等。
C.“昆弟”指兄弟,这里是指司马光抚养庞籍的儿子就像自己的兄弟一样。成语“义结金兰”“琴瑟和鸣”就特指兄弟情深。
D.“故事”有多种含义,文中的意思是先例,用以表示旧日的典章制度。现多指一种叙述类的文学体裁。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
...的一项是()
A.司马光性情不喜华靡,禀赋迥异。七岁时,就能说出《左氏春秋》的大意;“闻喜宴”独不戴花,体现了他与众不同的胆识和品性。
B.司马光做事坚持原则,见解独到。在异兽和日食事件中,他设譬引喻,据理劝谏,朝廷最终听从了他的意见。
C.司马光为人忠厚笃诚,重情重义。在庞籍因事受牵连后,他能连续上书承担罪责,庞籍死后又能善待其家人。
D.司马光为臣鞠躬尽瘁,尽忠尽职。在关乎国嗣的问题上,他与范镇等人一起劝说天子为国家长远考虑,早立储君。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募民耕之,耕者众则籴贱,亦可渐纾河东贵籴远输之忧。
(2)臣向者进说,意谓即行,今寂无所闻,此必有小人言陛下春秋鼎盛,何遽为不祥之事?
(二)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临江仙夜归临皋①
苏轼
夜饮东坡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注释:①临皋,即临皋亭,位于黄州南江边,苏轼元丰三年因“乌台诗案”被贬,与家眷共居于此。
②东坡,元丰五年春,苏轼在东坡构筑雪堂,家属仍住临皋亭,因此常往来于雪堂临皋间。
高三语文第3页共12页
8.词的上阕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请结合诗句,就其中的两种手法进行分析。(5分)
9.词的下阕抒发了作者的哪些情感?请联系诗句作答。(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生活中,我们常引用《论语》中的“,”,表示既要善于学习正面的人和事,也要善于借鉴反面的人和事。
(2)杜牧在《阿房宫赋》中用比喻和反问的手法描写楼阁之间通道壮丽之美的句子是“,?”
(3)《琵琶行》中,白居易与友人告别时吟唱“,”,借月抒发别离之情。
乙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小题。
三棵树
李德霞
丫头的大嫂过门没半年,就吵着闹着要分家。树大分杈,儿大分家,分就分吧,寡妇娘也没辙。米缸、面缸抬了去,掉了几块漆的红木柜搬了去,圈里的三只羊,一鞭子吆了去。大嫂请来伐木人,要放倒院里的三棵树。三棵树是丫头的爷爷栽下的,两抱粗,上面结了几个喜鹊窝。娘“扑通”跪在地上:“家里没啥东西了,这三棵树,就留给丫头吧……”
那时,丫头十六岁,在城里读高中,是村里唯一把书读到城里的女孩子。
星期天,丫头从学校回来,看着空空的土屋和一下子苍老了的娘,丫头抱着树干号啕大哭。
娘说:“丫头,别上学了,回家跟娘种地吧。种地饿不死人。”
丫头倔,丫头一抹眼泪说:“偏不,我还要考大学,我丫头说到做到!”
娘说:“上大学不要钱?”
丫头说:“我有三棵树,三棵树就是我的钱。”
丫头真的考上了大学。那时候,家家日子还不宽裕,但乡亲们厚道,你三十他三十地把钱送来。丫头不接,一一挡了回去,丫头说:“大叔大婶的情我领了,我不能欠乡亲们太多……”
娘说:“你不上学了?”
丫头说:“你甭管,我自有办法。”
开学前几天,丫头去了村里的德叔家。德叔在农机站当站长,家里开着小卖部,日子过得比一般人家殷实得多。更重要的是,爹在世时,跟德叔是最要好的弟兄。其实,在丫头收到大学录取通知书的时候,德叔就给丫头准备了一千块钱。德叔笑眯眯地说:“钱我可以借给你,但你啥时还我呀?”丫头说:“不是借,是贷,就按银行的利息算。等我大学毕业参加工作后,我连本带利一块儿还。”
德叔还想逗逗丫头,德叔说:“银行贷款还讲个财产抵押呢,你拿啥给我做抵押?”
丫头拉着德叔的手出了屋,用手一指她家院里的三棵树说:“我有三棵树,我就拿三棵树做抵押。”说完,丫头掏出早就准备好的纸和笔,哗哔哗,写了抵押单,交给德叔。
德叔笑了,笑得满眼都是泪。
丫头上了大学。上了大学的丫头从来不敢回家。除了舍不得那几块钱的路费,丫头还得自己挣学费,挣生活费。丫头到图书馆帮过工,到饭店洗过碗,啥来钱干啥。有同学问:“你家里没钱供你?”丫头说:“有,我有三棵树……”
丫头大三时,不得不回家一趟。大哥在一家煤矿挖煤,死于矿难,矿上只给了很少的一点钱,少得离谱。丫头找到矿长,拍着桌子和矿长讲道理。矿长熊了,按规定赔了款。
拿回赔偿金,大嫂取出两千块,要给丫头。大嫂说:“以前都是我不好,我对不起丫头妹妹。钱你拿着,你是大学生,就不要那么辛苦了。”
丫头把钱挡回去。丫头说:“我还年轻,吃点苦受点罪是好事。这钱是我大哥拿命换来的,就留
高三语文第4页共12页
着给侄儿上学用……”
转眼,丫头大学毕业了。那时候,大学生很抢手,是香饽饽,丫头就被分配到市政府上班。领到第一笔工资,丫头回了村。丫头找到德叔,要赎回当年的抵押单。德叔说:“啥抵押单?我早扔了。”丫头吃惊地说:“那……我的三棵衬?”
像当年丫头拉着德叔一样,德叔拉着丫头的手出了门,用手一指丫头家的那三棵树说:“三棵树,本来就是你的。”
丫头要接娘进城。临走时,邻居说:“你娘这一走,恐怕再也不会回来了。土屋和三棵树不如卖了的好……”
丫头看着土屋,抚着树干说:“土屋是我的家,三棵树是我的根……我怎么舍得卖啊?留着吧。”
一晃,几十年过去。土屋已日渐斑驳,倒是那三棵树长得枝繁叶茂,绿荫如盖,成了村里的一景。
前年,有人相中了那三棵树,愿出大价钱要下来。那人打电话给丫头,问丫头愿不愿意卖,被丫头断然拒绝。
如今,已是副市长的丫头,无论工作多忙,每年都要抽空回村一趟,看看父老乡亲,看看她的三棵树……(节选自《小说月刊》)
11.(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
...的两项是(5分)()A.小说开头写大嫂闹着分家,将米缸、面缸、红木柜搬走,三只羊赶走,甚至还要放倒三棵树的情节,既表现了家里的贫穷,又暗示了娘的软弱。
B.“德叔笑了,笑得满眼都是泪”,德叔原本只想试探丫头,孰料丫头早有主意,德叔因而“笑”;面对苦难,丫头表现出的人生态度令德叔动容,因而“满眼都是泪”。
C.小说设计大哥遭遇矿难,大嫂成为寡妇,只得到很少的一点钱,最后是丫头拿回了赔偿金等情节,意在表明善恶有报,规劝人们要孝亲友爱。
D.写三棵树长得枝繁叶茂,有人愿出大价钱买,丫头却断然拒绝,是因为以前生活艰难时都不曾卖掉,现在丫头做了副市长,自然不会因为钱而卖掉三棵树。
E.小说中对大嫂这一人物形象的描写虽着墨不多,但作用很明显,如从开始的蛮横无情到后来的心存愧疚,都衬托了丫头优秀的品质特征。
(2)小说以“三棵树”为题,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6分)
(3)小说在刻画丫头这个形象时,突出了她的哪些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6分)
(4)这篇小说有什么现实意义?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梅贻琦:永远的清华校长
1931年,梅贻琦出任清华校长,并被誉为清华的“终身校长”。在他的领导下,清华在十年之间一跃而跻身国内名牌大学之列。
梅贻琦,1889年12月生于天津。其父中过秀才,后家境每况愈下,“除去几间旧房庇身以外。够得上是准无产阶级了”。但他父亲始终没有放弃对子女的教育。梅贻琦自幼熟读经史,且善背诵。他毫不自夸地说过:“假如我们之中有谁背诵任何中国古经传有错漏,我可以接背任何章节。”梅贻琦后来成为天津南开学堂张伯苓的得意门生,也是首批清华招考的留美公费生。其同届同学徐君陶回忆,学校招生放榜的时候,见一位不慌不忙,不喜不忧的同学也在那儿看榜。看他那种从容不迫的态度十分淡定,后来才知道他就是梅贻琦。同为1904年南开中学第一期学生,他与周恩来交往甚密。当时周恩来经常到梅家找梅贻琦温习功课,有时通宵达旦。
1908年梅贻琦因“庚子赔款”留学美国。当时人们留美选的都是中国人熟知的学校。梅贻琦却单独去了伍斯特理工学院。徐君陶后来才听说,那是一所有名的工业大学,认为梅贻琦的选择确和一般人不同。梅贻琦后来告诫行将赴美的学生:“诸君在美的这几年……许多学说或要变更。我们应
高三语文第5页共12页
保持科学家的态度,不存先见,不存意气,安安静静地去研究。才是正当的方法。”留学美国的经历影响了梅贻琦。在他获得电机工程硕士学位回国后,于1916年担任清华大学物理教授,先后任教务长,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
当时的清华是一所留美预备学校,颇有名气但无学术地位。1931-1948年,梅贻琦任清华大学校长,也是清华历史上任期最长的校长。梅贻琦个性沉静,寡言、慎言,为人重实干。梅贻琦认为“身教重于言教”和“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他任校长后,奉行“教授治校”原则。他的一生仅仅做成了一件事,即成功地出掌清华并奠定了清华的校格。这主要集中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师资人才的严格遵选和延聘;二是推行一种集体领导的民主制度——由教授会、评议会和校务会议组成的行政体制。梅校长对清华大学的成长贡献巨大,受到所有清华人的崇敬。
当时,国内情势风雨飘摇,学潮起荡,尤以北大清华为甚。驱逐校长的运动此起彼伏。赶教授更是家常便饭,校长在任时间都不长。有人问梅贻琦有何秘诀,梅风趣地说:“大家倒这个,倒那个,就是没有人愿意倒梅(霉)!”清华校史专家黄延复一直抱着“苛求”的心理,搜寻人们对梅的“异词”或“谤语”,但却迄无所获。
1948年12月,北平即将解放。国民党政府再三邀请梅贻琦入阁,梅贻琦维持了一贯的中间立场,始终婉谢,依然属意教育。梅贻琦离校那天,当时也在清华任教的吴泽霖教授在校门口碰见他,吴教授问梅校长是不是要走,梅校长说:“我是为了保护清华的基金。”1955年,梅贻琦到台湾,开始用清华基金会利息筹办“清华原子科学研究所”,这就是台湾新竹清华大学的前身。
梅贻琦在日记中表达了自己的中间立场:“余对政治无深研究,则以为应追随蔡元培兼容并包之态度,以恪尽学术自由之使命。”梅贻琦认为这是“将来清华之为清华”的根本。长沙临时大学期间,学校请来名人演讲,各种人物都有,如陈独秀、湖南省主席张治中、国民党高级将领陈诚等。对于学生,梅贻琦一律采取爱护的态度。
“对知识分子心态了解之深,当时少有如他的人。”梅贻琦的儿子梅祖彦回忆。梅贻琦在礼聘教师方面,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曾亲自到火车站接赵元任先生。延揽人才的诚意在华罗庚身上得到了极好的体现,华罗庚从一个只有初中学历的人,先做小学教员,后为店员,被破格招进清华大学加以培养,经中间的进修并被破格聘为教授,大多是在梅贻琦的亲自过问下实现的。梅贻琦特别鼓励中西学术交流,积极支持教师出国讲学与在国外发表论文。他实行休假制度——教授工作一定年限后,可以休假一年,可赴欧美研究,学校开支一半薪水,还给予往返路费。这个传统在西南联大时结出硕果:西南联大的教师名士如云。
梅贻琦因为一手奠定了台湾的清华的基础,被称之为“两岸清华校长”。1962年5月19日,梅贻琦病逝于台达医院。他逝世后,秘书把他在病中一直带在身边的一个手提包打开,原来是清华的基金帐目,一笔笔非常清楚。梅贻琦后来葬于新竹清华大学校园内,取名为“梅园”,园内有校友集资兴建的花木,曰“梅林”.梅贻琦纪念奖章成为台湾清华大学毕业生的最高荣誉。
(选自《人物周刊》)
相关链接;
①梅贻琦一生服务清华长达47年,担任校长31年,在两岸清华人的心中,是当之无愧的“永远的校长”。(选自《先生》)
②他领导的清华为世界贡献了李政道、杨振宁、李远哲三名诺贝尔奖获得者,为新中国培养了14位“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涌现出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钱钟书、华罗庚、钱学森、钱三强、钱伟长……等一位位学贯中西、文理兼通的学术大师。(《梅贻琦:一个时代的斯文》)(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
...的两项是(5分)()
A.梅贻琦虽然家境贫寒,但从小熟读经史并成为清华首批留美公费生,这也为他之后的人生之路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B.虽然梅贻琦个性沉静,少言慎行,但“没有人愿意倒梅(霉)”这句话,用双关和夸张的方式展现了他自信与幽默的一面,并带有几分自嘲。
C.梅贻琦之所以一直从事教育事业,远离政治,一方面有他对时局的考虑,另一方面也与他的留美
高三语文第6页共12页
经历有关。
D.“所谓大学者……有大师之谓也”,正因为有这样的教育理念,在梅贻琦担任清华大学校长期间,清华才从一所不被看好的一般留美预备学校发展成为中国高等教育重镇。
E.本文主要讲述了梅贻琦求学、办学的主要片段,展现了一代知识分子热爱教育,献身教育事业,为国家教育发展鞠躬尽瘁的伟大人格。
(2)结合全文,举例分析作者是如何介绍梅贻琦这个人物的。(6分)
(3)从梅贻琦身上可以看到哪些优秀品质?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4)梅贻琦为什么受到所有清华人的崇敬,被称为“永远的清华校长”?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8分)
第II卷表达题
五、语言文学运用(20分)
1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
...的一项是()
①如果一个人腹内空空,且不懂得去不断丰富自己的才识,到头来也仅是,是没有本事去实现自己的梦想的,再美丽的梦想也只能是“水中月”“镜中花”。
②记者在省人才市场了解到,现在又到了应届毕业生找工作的高峰期,然而很多毕业生刚开始工作时会比较迷茫,,忽略了很多现实问题,导致不能找到自己合意的工作。
③肃顺虽出身于八旗贵胄,但他对那些庸庸碌碌的满族亲贵却十分看不起,认为这些人除了捞钱以外,。相反,他认为汉人中不乏才识出众者,因而刻意加以接纳和延揽。
A.志大才疏一无所能眼高手低
B.志大才疏眼高手低一无所能
C.一无所能志大才疏眼高手低
D.眼高手低一无所能志大才疏
14.下列各句中,没有
..语病的一句是()
A.在城市化进程中,由于我们大多只注重地面建筑,不太重视地下基础设施的建设,特别是城市地下排水设施的建设,使我们的城市付出了很大代价。
B.中西部地区劳动力扩大,而东部地区的薪酬吸引力在下降,两种因素共同作用,导致东部地区出现某种程度上的“民工荒”现象。
C.中国接连在空间对接以及深海探潜上取得重大突破,不但是中国科技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而且显示出大国崛起的战略眼光,体现出大国应有的视野及胸怀。
D.近视患者都应当接受专业医师的检查,选择合适的眼镜,切忌不要因为怕麻烦、爱漂亮而不戴眼镜。
15.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前后衔接最为最恰当
...的一组是()
作为人民币的重要防伪标志,2015年版第五套人民币100元纸币设计了两条安全线。其中,光变镂空开窗安全线线宽4毫米,其光变性能对光源要求不高,颜色变化明显,集成镂空文字特征,更有利于公众识别。磁性全埋安全线采用了特殊磁性材料和先进技术,机读性能更好。中国人民银行表示,也有利于防止变造人民币。
A.磁性全埋安全线和光变镂空开窗安全线分别位于票面两边
B.位于票面两边的磁性全埋安全线和光变镂空开窗安全线
C.光变镂空开窗安全线和磁性全埋安全线分别位于票面两边
D.位于票面两边的光变镂空开窗安全线和磁性全埋安全线
高三语文第7页共12页
16.在下面一段文字的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①崔永元老师在主持时说了一句话:语文的魅力就在于一个乞丐和一个诗人晒太阳的感觉是不一样的。语文是什么?②,在物理学里,场是一个以时空为变量的物理量;而在语文课堂里,场是一个以时空为变量的生命量。语文学习经历告诉我,语文素养的核心就在于阅读。而且,我认为,③。因为中学生的时间是紧张有序的,中学生的生活是单纯而无干扰的。青春的空白期需要书籍来充实,养成终身阅读的习惯,这个时间很关键。
17.下面是某中学英语夏令营活动的初步构思框架,请把这个构思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
个字。
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80
六、写作(共60分)
18.阅读下面的两则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程度越来越高,如今无论是在大街还是在公交、火车上,随处都可以看见埋头玩手机的“低头族”。美国媒体称这类人群为“智能手机僵尸”。据调查,很多城市都有一部分人群每天玩手机的时间竟达8小时以上。有网友对“低头族”吐槽说:“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而是我站在你身边,你却在玩手机。”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自己的思考,写一篇作文。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高三语文9月月考答案
1.C【解析】C项,“以‘文’‘字’两种‘形声相益’的关系出现”有误;原文中提到“作为‘物象之本’的‘文’和‘形声相益’的‘字’构成的‘汉字’”,其中“形声相益”指“字”而不是“文”和“字”的关系。
2.B【解析】A.“天雨粟,鬼夜哭”,古人对文字的创生充满惊怖和景仰之情,“敬惜字纸”体现不出古人对文字的惊怖之情。C“但有些人把汉字的美学当作落后的象征”错误,文中说“在一些人看来的‘落后’,却恰恰是汉字伟大的地方”中的“落后”指汉字的象形性,不是汉字蕴含的美学;同时,“汉字因为其美学特质才得以长久发展的问题”于文无据。D.过于肯定,原文“从图画文字到象形文字,汉字似乎完成了一种飞跃”。
3.B【解析】B项,“创造的过程还保存在甲骨、青铜器、竹帛中”错误。文章第一段的意思是说,汉字的精神(汉字蕴含的美学)保留在了古人刻画的留痕中,“凝聚在甲骨、青铜器、竹帛中”,而不是“汉字的创造过程”保存在其中。
4.C【解析】“光言/四方见/京师不见/此人君为阴邪所蔽/天下皆知而朝廷独不知/其为灾当益甚/不当贺”,这句话是说“司马光说:四方都看得见,京师看不见,这说明君王被阴险邪恶的小人所蒙蔽;天下的人都知道,唯独朝廷不知道,它所带来的灾害会更厉害,不应当庆贺”;然后抓表对
高三语文第8页共12页
话的词“曰”,被动句式“此人君为阴邪所蔽”,相对的内容“四方见/京师不见”。
5.C【解析】C项,“琴瑟和鸣”特指夫妻感情。其他三项均为课内学过知识,用排除法也可选出答案。
6.B【解析】B项,“设譬引喻”错;异兽事件并没有提到“听从他的意见”,选项事件有错。
7.(1)招募老百姓去耕种土地。耕种的人多,买入粮食价格就低,也就可以慢慢缓和河东粮食价格昂贵而依赖远处供给的忧虑。
(2)我先前所说,心想立即就会施行,现在却没听到什么,这中间一定有小人说陛下正当壮年,怎么立即做不吉祥的事呢?
译文
司马光,字君实,是陕州夏县人。他的父亲司马池,曾任天章阁待制。司马光七岁的时候,严肃如同成年人,听别人讲《左氏春秋》,他特别喜爱,回家后将所听到的讲给家人,竟能说出其中的大意。此后,他整天手不释卷。宋仁宗宝元初年,司马光考中进士,这年他刚二十岁。他不喜欢华丽,“闻喜宴”唯独司马光不戴花,一位同中进士的人告诉他说:“君王赏赐的花,不可违背。”于是司马光才戴上一枝。司马光跟随庞籍,担任并州判官。麟州屈野河西良田颇多,西夏人蚕食这一带土地,已成为河东的祸患。庞籍命令司马光去巡视,司马光建议说:“修筑两个城堡来抵御西夏人,招募老百姓去耕种土地。耕种的人多,买入粮食的价格就低,也就可以慢慢缓和河东粮食价格昂贵而依赖远处供给的忧虑。”庞籍听从了他的计策。麟州将领郭恩勇敢却有点狂妄,率兵在夜间渡河,不设防备,被敌方消灭,庞籍因此获罪,离开了麟州。司马光三次上书陈述郭恩覆灭是自己的过失,但没有得到答复。庞籍死后,司马光上堂拜见他的妻子,待她像母亲一样,抚养他的儿子就像自己的兄弟一样,当时的人都很称赞他。
后来,司马光改任直秘阁、开封府推官。这时,交趾贡纳一种奇怪的野兽,说是麟,司马光说:“真假不得而知,即使是真的,不是自己来的也不能说明是祥瑞之兆,希望送还他们的所献之物。”他又写了一篇赋进行讽谏。他又修撰起居注,供职礼部。有关部门说有日食,按惯例,日食不满度数,或京师看不见,都应当上表祝贺。司马光说:“四方都看得见,京师看不见,这说明君王被阴险邪恶的小人所蒙蔽;天下的人都知道,唯独朝廷不知道,它所带来的灾害会更厉害,不应当庆贺。”朝廷听从了他的意见。
仁宗身体不好,可国家的继承人还没有确定,天下的人都很忧虑却不敢说话。谏官范镇首先发表自己的看法,司马光在并州听说后,也发表意见,并且赠送书信给范镇,劝他以死抗争。到这时,司马光又对皇上当面说:“我过去在并州作通判,所上的文书三章,希望陛下果断笃行。”皇帝深思了好久,然后说:“莫非想要挑选宗室后代作为继承人吗?这的确是忠臣说的话,只是别人不敢说罢了。”司马光说:“我说这个,自己认为一定会招来死罪,没想到皇上如此开明,竟然接受了。”皇上说:“这有什么不好,古今都有这类事。”司马光退朝后没有听说有诏令,就又上书说:“我前面所说,心想立即就会施行,现在却没听到什么,这中间一定有小人说陛下正当壮年,怎么立即(就)做不吉祥的事?那些小人没有长远的考虑,只是想在仓猝之间,拉拢他们所着重的和友善的。‘定策国老’、‘门生天子’之祸,能说得完吗?”皇帝大为感动,说:“将司马光的上书送到中书省。”司马光见到韩琦等说:“诸公趁早商定,他日宫中半夜传出寸纸,把某人作为继承人,全国的人不敢违背。”韩琦等双手作揖说:“不敢不尽力。”不久,下诏让英宗负责宗正事务,英宗一再推辞,不肯答应,于是被立为皇子。英宗又说自己有病,不肯入宫。司马光说:“皇子推辞富贵,已经快一个月了,可见他比一般人贤惠得多。然而,对父亲的召唤不答应,君王征召,却不肯应征,希望以臣下的道义来责备皇子,想必他一定会入宫。”英宗果然接受了征召。
8.①夸张。“家童鼻息已雷鸣”把家童的鼾声夸大成雷声,形象地写出了家童的鼾声之大。②比喻。“家童鼻息已雷鸣”把家童的鼾声比喻成雷声,形象地写出了在寂静的夜晚家童的鼾声象雷鸣一样震耳。③细节描写。“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形象描绘出苏轼夜饮醉归,家童已睡,只得立在门外,静听涛声的场景。④以动衬静。“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通过写家童
高三语文第9页共12页
鼻息如雷和作者谛听江声衬托出夜静人寂的意境,以有声衬无声,表现出历尽宦海浮沉的词人心情的孤寂。
9.①“长恨此身非我有”揭示出作者对身在宦途身不由己的无奈。②“何时忘却营营”表达了难忘世俗名利烦扰的矛盾与苦闷,以及对于自由生活的向往。③“江海寄余生”表达出作者对隐逸江湖的渴望。
10.(1)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2)复道行空,不霁何虹(3)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11.(1)BE(答E给3分,答B给2分,答A给1分;答C.D不给分A项,“既表现了家里的贫穷,又暗示了娘的软弱”表述不准确,应该是与下文嫂子给丫头2000块钱,丫头拒绝情节形成对比,突出丫头形象;c项,“意在表明善恶有报,规劝人们要孝亲友爱”不准确,为了突出丫头不计前嫌的形象;D项,“自然不会因为钱而卖掉三棵树”推断错误,不买是因为“土屋是我的家,三棵树是我的根”。)
(2)①以“三棵树”为题,让读者看了题目会产生遐想,激发阅读兴趣。②“三棵树”作为小说的线索,贯穿文章,始终和小说主人公的命运紧密相连,使行文更加紧凑。③以“三棵树”为题,突出小说的主旨,“三棵树”是头人生之根的象征,表现了丫头不忘根本,不忘家乡的品质。
(3)①有主见、有志气,努力上进。她是村里唯一去城里上高中的女孩子,娘劝她在家种地,她坚决不同意,后来考上大学,最后做了副市长。②乐观面对苦难,节俭勤劳。面对异常贫穷的家庭情况,以三棵树为精神支柱,顺利完成学业;大学期间为了省钱,很少回家,自己挣学费、生活费。
③包容,不记仇。大哥死干矿难,她找矿长据理力争,拿回了赔偿金。不和嫂子记气,赔偿金自己不拿一分,留给侄儿上学。④善良、孝顺,知恩图报。丫头考上大学,面对乡亲们的援助,她心存感激;参加工作后把娘接到城里;当了副市长,每年都要回村里一趟,看望父老乡亲。
(4)①对父母长辈要心存孝心。大嫂起先不知孝道,分家时将家里像样点的东西全都拿走,使原本贫困的家雪上加霜,大哥死于矿难之后,才认识到自己的不对;丫头在家里最困难的时候,积极乐观,安慰娘,后来把娘接到城里尽孝。小说告诉我们要孝敬父母。②做人应心存感恩,别人有难时应当伸出援助之手。在丫头考上大学之后,乡亲们二十、三十地送来钱;德叔在丫头交学费的事上,全力帮助,对于这一切、丫头都深深记在心里,一直心存感恩。当副市长后,还每年回村里一趟,看望父老乡亲。③在贫困和苦难面前,应具有自强和不懈努力的精神。面对贫穷和苦难,丫头没有悲观绝望,没有意志消沉,而是以一种不懈的努力和自强精神,战胜了生活中的一切苦难,最终带着母亲过上了幸福的生活。④显达不忘本,根扎得越深,人生之路走得越远。丫头由一个农村小姑娘走进城里读高中,后来考上大学,毕业后到市政府上班.到最后当上了副市长,一路走来,她没有忘记三棵树、忘记乡亲、忘记娘的恩情。不忘记根本的人,在事业、人生之路上才不会迷失,才会走得更远。
12.(1)E项3分,A项2分,D项给1分。答BC不给分。(B项没有夸张,C项“对时局的考虑”无中生有,“留美经历”影响他保持科学家的态度。D“不被看好”无中生有。)
(2)①文章多次引用梅贻琦的原话,来表现他的性格和思想。②侧面烘托,文章大量引用别人的评价烘托梅贻琦的为人,如徐君陶对他的印象,黄延复搜寻“异词”或“谤语”而不得。③对比,用“校长在任时间都不长”和“清华历史上任期最长的校长”进行对比,突出强调梅贻琦的能力成就。
④文章按时间顺序叙述,脉络清晰,叙事简洁。
(3)①博闻强识,自幼熟读善背经史。②从容淡定,看录取榜不慌不忙,不忧不喜。③沉稳务实,选择留美学校不光看名气。办学注重实干,认为身教重于言教,大师比大楼重要。
④热爱事业,一生以发展壮大清华为己任。⑤淡泊名利,多次拒绝入阁邀请。⑥尊重人才,礼遇清华的老师等。
(4)①梅贻琦一生服务清华长达47年,担任校长31年,一生心系清华,是清华历史上任期最长的校长。②梅贻琦治校有方,使清华飞跃成长并发展成为中国高校中的翘楚,发掘培养出大量人才,
高三语文第10页共12页
并在台湾创立清华大学,被称为“两岸清华校长”,他在清华发展史上有不可磨灭的功绩。③梅贻琦奠定了清华的沉静务实的校风,对清华影响深远。④人格魅力突出,精神品质深受清华师生尊崇。如为保护清华基金离开大陆,临终前还紧守着清华清清楚楚的基金账目。
13.B【解析】志大才疏:志向远大而才能不足。一般作谓语、定语。眼高手低:眼力过高,手法过低,多指要求的标准高,实际上作不到。一无所能:什么能耐也没有。依据①“是没有本事去实现自己的梦想的”②“忽略了很多现实问题”③“相反,他认为汉人中不乏才识出众者”语境。
14.C【解析】A主语残缺,在“使我们的城市付出了很大代价”加“这”。B“劳动力”与“扩大”搭配不当,D不合逻辑,“切忌”与“不要”否定不当。
15.C【解析】根据所给语段,前文先说“光变镂空开窗安全线”后说“磁性全埋安全线”,排除AB;横线后面有“也有利于”,强调的应是“分别位于票面两边”,排除D。
16.【答案】①语文的魅力在哪里②语文是富有生命力的一个场③中学阶段是人生最关键的读书期/中学阶段应尽可能地多读书。【解析】第一处结合后面内容,此处应该是讲“语文的魅力”,结合后面“语文是什么”,此处可填入“语文的魅力在哪里”;第二处根据后面关于“场”的论述,此处可以填入“语文是富有生命力的一个场”;第三处结合后面强调读书的,尤其是中学时期,此处可以填入“中学阶段是人生最关键的读书期”。
17.【答案】本次英语夏令营活动,计划安排与外国学生交流、高中先修课、口语竞赛等三项学习活动,以及足球比赛和文艺汇演等两项文体活动。【解析】所给的图是“中学英语夏令营活动的初步构思框架”,这是考查图文转换。首先观察画面,看画面中的内容分成几个层级,图中应是分为两个层级,第一层级是学习活动和文体活动,第二层级是对这两项活动内容的具体化。
18.【解析】这是一道时事类新材料作文。材料主要讲玩手机。手机只是一个工具,人类与其它动物的区别就在于能够利用工具来给自己的生活创造便利。正方:支持“封杀令”,反方:不支持“封杀令”,理由只要能与观点一致,言之成理即可。如我不赞成“低头族”。给的身心健康带来一定危害。长期低头的人,会引起颈椎酸胀,还会出现颈椎不稳,时间长久会引起椎间盘退型性病变,骨质增生,进而压迫血管和神经。从而导致颈椎疾病,如颈椎椎间盘突出、后颈部肌筋膜炎,严重的甚至还会造成失明。
材料很简单,主要谈论“低头族”。本作文应属于新材料作文中的社会时事型。而社会时事型最大的特点是“贴近时代、贴近社会、贴近考生生活”。具体到本题而言,内容上贴近时代生活,对于“低头族”的现象,考生没有陌生感,熟悉并且有亲身体验,材料内容和考生的生活没有隔阂感,在阅读上也不存在障碍,我认为带手机对生活不会有负面影响,家里找我方便,和同学联系也方便。有不明白的题也能及时和身边人探讨。也可以认为有负面影响,对健康、感情的影响。考生对此角度可持肯定态度。只要有自己的观点和思考,能够自圆其说即可。上述立意角度都要跳出材料的,给人眼前一亮、耳目一新之感。在行文中注意结构的清晰,观点的明确,没有牵强的痕迹。
【范文引路】
智能时代心不远
智能电子产品普及程度越来越高,一群群“智能手机僵尸”正将这个社会推入冷漠的深渊。智能的电子产品固然为沟通提供便捷途径,为信息传播提供更好的平台,但也决不能让他们剥夺我们语言聊天的权利,不能让他们带走人情味儿:智能时代,心灵的距离不应变得遥远。
智能时代,心灵与书本的距离不应遥远。近些年人均阅读量的调查报告说明,具有泱泱5000年文化的中国竟还敌不过一些欧洲内陆小国,敢问这是怎么一回事?敢问是谁在吞噬着中国人的阅读量?答案之一便是智能时代为我们带来的电子书。
电子书方便可以装入口袋,电子书省力,只需轻轻一动手指翻阅。但电子书缺少了纸质书的厚重,缺少了纸质书散发的文化气息,这种快速阅读时读者缺少了思考时间,只领其纲要,不解其内涵。许多好文好句就被这指尖轻轻划走,徒留下一份“快阅读”的欣慰。而有些电子书根本没有精神层面的营养,这种电子书更应弃之如敝屣。
高三语文第11页共12页
智能时代,心灵与风景的距离不应遥远。无论在公交上,还是在地铁上,低头族随处可见,有的用手机浏览新闻,有的用手机社交娱乐,只顾低头看着屏幕上虚拟的世界,却错过了身边的风景。错过了春日的万物复苏,心中少了份勃勃向上的活力;错过了夏日的万紫千红,心中少了份自然的美好;错过了一些人,错过了一些事,人生的风景便只剩灰暗的网页。不抬头发现身边的风景,又怎会有生活的充实愉悦,我们应抬头,邂逅点滴自然风光的美妙。
智能时代,心灵与亲人的距离不应遥远。近来老人不满儿孙玩手机而生气离开的事儿已屡见不鲜。人们珍视网络世界朋友的同时,却往往漠视了亲人。不需网络世界的官方文字,陪家人聊聊天,便是给予他们最好的礼物;不需网络世界的夸张表情,你的一言一行亲人都会理解,回馈你最多的或安慰或勉励。亲情是世界上最无私的馈赠,我们没有任何理由使它受到伤害。饭桌旁放下电子产品,将心投入家庭。
智能时代,心灵应更多姿多彩,而非沉默冷酷。智能时代,我们不能阻断精神营养的滋润,不能舍弃自然的美好,不能忘记守护我们身边的温柔。
智能时代,心不远。
高三语文第12页共12页
上一篇:小学一年级第一学期学生评语
下一篇:初级耳鼻喉科试卷(2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