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国两制与统一大业》教学反思
发布时间:2024-11-12
发布时间:2024-11-12
《一国两制与统一大业》教学反思
随着课堂教学改进行动研究的不断深入,研究高效课堂是教学的着手点。本节《一国两制与统一大业》的教学注重了学生的 “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讲练结合”,旨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动起来,充分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
上课之前播放《1997》这首爱国歌曲,煊染了课堂气氛,导课时我让学生谈谈这首歌反映了统一大业进程中的哪一历史事件,从而引入本课的主题——《一国两制与祖国统一大业》。
《一国两制与祖国统一大业》这一课共有三个教学目标,一是理解“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是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二是简述香港、澳门回归的主要史实,理解港澳回归的意义;三是了解祖国大陆与台湾经济文化交往日益密切的史实,认识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这三个目标之间相互联系,互为一体的。“一国两制”构想是为解决香港、澳门、台湾问题提出的基本方针,而香港、澳门的回归又是“一国两制”构想的成功实践,为台湾回归祖国奠定了基础。
讲授“一国两制”构想环节,我先提出问题,诱导学生联系课本和学案进行自学,然后师生合作订正答案,教师指导学生用“分层次抓关键词”的方法记忆“一国两制”提出的历史意义,然后进行巩固
练习加强记忆。我在进行每一环节时都明确的告诉学生学习内容和时间,这样有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效率。
“香港、澳门回归祖国”这一环节的教学仍然采用上述方法,学生在加强基础知识掌握的同时,教师引导学生观看“香港、澳门回归”的有关图片并提出问题:“这些图片说明了什么问题?你看完以后有什么感受?” 问题的解决采取“小组合作、共同探究”的方式,培养了同学们的团队协作精神,教师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学生各抒己见发表自己的看法,最后师生合作总结出“祖国统一是大势所趋,民心所向,是两岸人民的共同心愿,香港、澳门的成功回归为台湾回归奠定了基础。”从而引入台湾问题的学习。
“统一大业必将实现”这一环节,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文来讨论交流学案中设置的四个问题,学生小组合作共同探究,让课堂充满生机,当学生回答不上来时,教师适当点拨,提醒学生不要照着教材念,学会用自己的语言来概括,培养了学生概括问题的能力,最后师生共同总结“祖国统一是两岸骨肉同胞的共同心愿,我们坚信祖国实现完全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我们将翘首期盼,视目以待”。从而培养学生树立祖国完全统一必将实现的信念。
“课堂小结”环节,引导学生结合板书一起梳理本节课所学知识,便于学生对本节课所学内容有一个整体认识,有助于学生掌握和理解本节课所学知识。
通过这节课也直接暴露出了自己在教学中一些问题:
1、课堂调控能力欠佳,课堂气氛不活跃。我会积极继续探讨和思考“怎样才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学习”这个问题,让课堂真正活起来,动起来。
2、史实资料准备的不够全面,教师引导过于简单,课堂仅局限于课本教学,如果可以引用课本外的图片和资料,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
3、讲授台湾回归问题时,取材不够鲜,如果能结合时事,将一些社会现实中学生感兴趣的“热点”与课本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学生会更易理解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学生对学习历史的兴趣也会更加兴致盎然。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教学反思
可持续发展,是我们在新闻和生活中经常听到的词语,也是当前的热点问题,是全世界所关注的问题。 本课的教学思路是:以探究合作形式完成学习,在师生互动交流中构建新知识,并引导学生提升思想认识,落实行动。在历史与社会课教学中,既要注重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又要引导学生学会用社会实践,用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启发学生将独立思考与积极实践相统一是历史与社会课遵循的基本原则,帮助学生学习做负责任的公民、过积极健康的生活是本课
的追求。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中,进行了一次大胆地尝试,通过教学实践来看,尽管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也还存在一些问题,对本教学的反思如下:
一、 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情感态度的发展转变
在能力培养方面,注重通过材料来提高技巧、培养能力,在抓基础知识的同时,教给学生运用基础知识和基本观点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知识进行综合运用,寻找社会热点,进行综合应用能力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答题方法和应试能力,使他们感到政治题目不再是无话可说。
二、既注重对教材使用和教学方法选择,又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和教学媒体的有效利用
本节课主要采用了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是教学过程中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实现形式,它可以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需要,紧扣能够引发学生兴趣的案例,引发学生及思考,参加分析,讨论和表达等活动,从中抽象概括出一些认识、经验、观点理论等,并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更好地结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内容。通过师生互动,培养和锻炼学生积极思考、探索创新的综合能力。本节课主要选用视频的方式,从播放学生特别兴趣又特别关注的社会热点“低碳经济”入手,紧接着播放“云南旱灾宣传视频”。最后,还以公益广告“一滴水”的视频来结束。强烈视觉冲击给了他们一种全新的感受,激发
了他们的兴趣和探究的欲望;同时,敏锐、鲜活的生活主题和社会热点,又培养了他们将热点与课本知识相结合的能力。
三、不足之处:
为了把知识点讲得很清楚,很详细,讲解的时间多了,留给学生记忆巩固的时间少了,所以教学效果不怎么尽如人意。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老师讲解的时间一定不要太多,我们要善于给学生制造一些内容的悬念或有意的忽略,使学生本身对知识感兴趣,使他们自己去多问几个为什么,激起他们求知的欲望,让学生去思考、讨论提出问题,进而得出答案,课堂效果会比较理想的。
总之,“用事实说话”就是要培养学生“理论与实际、思考与实践”的能力,就要做到与课文内容紧扣,与现实生活紧连,开拓学生视野,启迪思维,提高觉悟,激发兴趣。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作用,从而实现历史与社会课教学的目标任务,从而让本课能真正焕发出生机与活力。
《看不见的手》教学反思
本节《看不见的手》的教学注重了学生的 “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讲练结合”,旨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动起来,充
分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通过本课时的教学,以下三大问题值得我注意和完善。
1.基本知识与技能的达成问题。在课堂教学中我力图通过多种方式,让学生们对于所应该了解的知识有个基本的了解,对于需要进一步理解的内容有个理解的思路和方向,但是对于一些需要学生掌握并巩固的基础知识我却没有进一步、很好地落实,尤其是教材中给出了明确解释和说明的基本概念等等──市场经济,我没有深刻阐述。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应该让学生基本掌握教材中给出了明确解释和说明的基本概念,对于教材中没有出现的概念,也应该引导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作出基本含义的表述,避免产生“知其所以然”却“不知其然”的现象。
2.课堂活动组织的有效性问题。为了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我在课堂中组织了形式多样的活动,如:“拍卖、表演、讨论、竞赛”等,但是在教学中又囿于已经制订好的教学计划(主要是教学准备太充分),怕完不成教学任务(实则是教的任务而没有充分考虑学的任务)而使活动流于形式,或无法从时间上保证活动的实施,或者有始无终,或者在学生还没有真正活动起来之前就匆匆结束,使活动形式与内容没有很好地融合。
3.教学材料的量与合理运用的问题。为把“市场经济”、“看不见的手”等抽象概念和原理说透,有效完成教学目标,我收集掌握了大量的素材,但是在教学实践中,对这么多的素材在取舍和处理方面
还不够精当(花了大量时间和心血收集的素材从情感上而言有点不舍,忽视了教学是否需要的问题),使得学生的学习负担(阅读和理解)无形中加大,教学效率也降低。
只有暴露问题,才能发现问题、改正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