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魏邺城中央官署布局初释
时间:2025-04-02
时间:2025-04-02
郭济桥 河北文物研究所2002
殷都学刊
2002矩
曹魏邺城中央官署布局初释
郭济桥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河北石家庄050031)
[摘要]曹魏邺城中央政权机构布局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政治和行政上的某些特点。时人的诗文以及后代的历史记载和现代的考古发掘对了解当时的建筑布局提供了线索。通过对考古和文献这两方面资料的分析,可以推测此时期邺城的建筑布局。邺城中央权力机构建筑布局体现了此时官僚制度的完善和中央集权的发展。
[关键词]邺城;曹魏;中央官署布局[中图分类号]K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238{2002)02—0034—05
曹魏邺城遗址位于河北省临漳县境内,西临
此至黄初元年曹丕迁都洛阳以前,除征战外,曹氏
磁县,南接河南安阳。磁县和安阳地界均有曹魏
父子两代大部分时间居住于邺城,尽心经营魏氏
邺城时期墓葬发现,曹奂冢在临漳,曹操墓在磁政权。曹魏对邺城的建设,除兴修水利、发展屯田
县,甄后陵在安阳,因此广义的曹魏邺城遗址应包
外,对城池及城内宫殿、官府、仓库等进行了营建。
括临漳、磁县和安阳。邺城处于太行山余脉丘陵
史载建安十五年冬,作铜雀台;十八年,作金虎台,
向平原过渡地段,今海拔高度为70—80米,宜于始建宗庙;十九年,建冰井台;二十二年,作泮宫。
人类生活,东汉时期成为一方之雄。东汉建安九
邺城的营建有其总体规划构思。《魏都赋》谓邺城
年曹操平袁绍,营建邺城,建安十八年,曹操封魏规划览苟卿、采萧何,《苟子 王制》于规划礼仪有
公,后升魏王,邺城遂被定为王都,一切用度,以都
所发挥,萧何建长安亦开辟一新局面,说明邺城的
城为准。曹丕称帝后,虽以洛阳为都,但因邺城地
规划效法先贤,以周、汉的都城构筑制度为底本,理位置重要,且为王业根基,遂设为五都之一,建
借鉴秦汉制度,并有所创新。《三国志 武帝操》注制比拟洛阳,终曹魏一代,邺城地位未有下降。
引王沈《魏书》“太祖……及造作宫室,缮治器械,
曹魏邺城的平面规划,在都城发展史上有着
无不为之法则,皆尽其意。”曹操亲为设计邺城。
重要地位,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历来为研究者重文献记载了邺城的具体建设过程。《三国志 梁习
视,被称为邺城制度。清代的王士铎、杨守敬,日传》谓梁习“建安十八年更拜议郎、西部都督从事,本的那波利贞、村田治郎,近年来俞伟超、刘敦桢、统属冀州,总故部曲。又使于上党取大材供邺宫
江达遑、徐光冀等先生对曹魏邺城进行了复原研
室。习表奏置屯田都尉二人,领客二百夫,于道次
究。近年之复原研究依赖考古调查、钻探和发掘,
耕种菽暴,以给人牛之废。”《魏都赋》:修其郛郭,较纯文献的考释多地下证据,系以二重证据法为缮其城隍……儒拱木于林衡,授全模于梓匠。遐方法。今仍结合考古资料,附以文献,对曹魏邺城迩悦豫而子来,工徒拟议而骋巧。《相台志》:“自的中央政权机构布局略做考释。
曹操营构,群臣梁习等,止用上党山林之材,制度
邺城的营构,可追溯至韩馥、袁绍。东汉末,壮丽见于文昌、听政等殿,金虎、铜雀之台,鸣鹤、豪强纷起,期踞邺以有天下。公孙瓒败盘踞邺城紫楸之宫。”经过规划设计,精心建设的邺城布局的冀州牧韩馥于安平,继而引兵南向,韩馥遂以邺
严谨,构成了一个大的中心,操纵着魏帝国的运城让袁绍。“袁绍得冀州,则瓒不能与之争”。初行。中央行政系统为其中一个子系统。
平二年,袁绍自领冀州牧。《资治通鉴》:汲桑、石
中央行政系统应包括皇帝、三公、列卿及诸台
勒破邺。胡注日:“袁绍居邺,始营宫室”。建安七
阁等。皇帝居于宫城。建安十三年,曹操由司空年,袁绍病故,曹操乘机袭取邺城,以为据点。自
为丞相。十六年,世子丕为五官中郎将,置官属,
【收稿日期]2002—03—30
[作者简介】郭济桥(1973一),男,河北献县人,河北省文物研究所文博馆员。主要从事邺城和北方瓷窑考古。
万
方数据
郭济桥 河北文物研究所2002
第2期郭济桥:曹魏邺城中央官署布局初释
35
为丞相副。建安十八年,封曹操为魏公,二十一年,天子进公爵为魏王。二十二年,五官中郎将为魏太子。二十四年,以夫人卞氏为王后。二十六年,太祖崩,丕嗣位丞相魏王,改建安二十五年为延康元年。十月,践祚,改延康为黄初。十二月初,营洛阳宫,戊午幸洛阳。如此,随着曹魏政权的膨胀,丞相府升为魏公宫,魏公宫晋为魏王宫。《三国志 武帝操》“天子聘曹操女”注引《献帝起居注》:十八年“甲子,诣魏公宫延秋门,迎贵人升车。”曹操宫城时称魏公宫。《水经注》浊漳水:“魏武封于邺为北宫,富有文昌殿。”魏公宫正殿为文昌殿。《魏都赋》:造文昌之广殿,极栋宇之宏规……长庭砥平,夹簇夹陈……岩岩北阙,南端迪遵,竦峭双碣 …… 此处隐藏:7237字,全部文档内容请下载后查看。喜欢就下载吧 ……
上一篇:幼儿园开展童话剧表演的实践与研究
下一篇:金属材料学思考题答案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