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魏邺城中央官署布局初释

发布时间:2024-11-12

郭济桥 河北文物研究所2002

殷都学刊

2002矩

曹魏邺城中央官署布局初释

郭济桥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河北石家庄050031)

[摘要]曹魏邺城中央政权机构布局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政治和行政上的某些特点。时人的诗文以及后代的历史记载和现代的考古发掘对了解当时的建筑布局提供了线索。通过对考古和文献这两方面资料的分析,可以推测此时期邺城的建筑布局。邺城中央权力机构建筑布局体现了此时官僚制度的完善和中央集权的发展。

[关键词]邺城;曹魏;中央官署布局[中图分类号]K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238{2002)02—0034—05

曹魏邺城遗址位于河北省临漳县境内,西临

此至黄初元年曹丕迁都洛阳以前,除征战外,曹氏

磁县,南接河南安阳。磁县和安阳地界均有曹魏

父子两代大部分时间居住于邺城,尽心经营魏氏

邺城时期墓葬发现,曹奂冢在临漳,曹操墓在磁政权。曹魏对邺城的建设,除兴修水利、发展屯田

县,甄后陵在安阳,因此广义的曹魏邺城遗址应包

外,对城池及城内宫殿、官府、仓库等进行了营建。

括临漳、磁县和安阳。邺城处于太行山余脉丘陵

史载建安十五年冬,作铜雀台;十八年,作金虎台,

向平原过渡地段,今海拔高度为70—80米,宜于始建宗庙;十九年,建冰井台;二十二年,作泮宫。

人类生活,东汉时期成为一方之雄。东汉建安九

邺城的营建有其总体规划构思。《魏都赋》谓邺城

年曹操平袁绍,营建邺城,建安十八年,曹操封魏规划览苟卿、采萧何,《苟子 王制》于规划礼仪有

公,后升魏王,邺城遂被定为王都,一切用度,以都

所发挥,萧何建长安亦开辟一新局面,说明邺城的

城为准。曹丕称帝后,虽以洛阳为都,但因邺城地

规划效法先贤,以周、汉的都城构筑制度为底本,理位置重要,且为王业根基,遂设为五都之一,建

借鉴秦汉制度,并有所创新。《三国志 武帝操》注制比拟洛阳,终曹魏一代,邺城地位未有下降。

引王沈《魏书》“太祖……及造作宫室,缮治器械,

曹魏邺城的平面规划,在都城发展史上有着

无不为之法则,皆尽其意。”曹操亲为设计邺城。

重要地位,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历来为研究者重文献记载了邺城的具体建设过程。《三国志 梁习

视,被称为邺城制度。清代的王士铎、杨守敬,日传》谓梁习“建安十八年更拜议郎、西部都督从事,本的那波利贞、村田治郎,近年来俞伟超、刘敦桢、统属冀州,总故部曲。又使于上党取大材供邺宫

江达遑、徐光冀等先生对曹魏邺城进行了复原研

室。习表奏置屯田都尉二人,领客二百夫,于道次

究。近年之复原研究依赖考古调查、钻探和发掘,

耕种菽暴,以给人牛之废。”《魏都赋》:修其郛郭,较纯文献的考释多地下证据,系以二重证据法为缮其城隍……儒拱木于林衡,授全模于梓匠。遐方法。今仍结合考古资料,附以文献,对曹魏邺城迩悦豫而子来,工徒拟议而骋巧。《相台志》:“自的中央政权机构布局略做考释。

曹操营构,群臣梁习等,止用上党山林之材,制度

邺城的营构,可追溯至韩馥、袁绍。东汉末,壮丽见于文昌、听政等殿,金虎、铜雀之台,鸣鹤、豪强纷起,期踞邺以有天下。公孙瓒败盘踞邺城紫楸之宫。”经过规划设计,精心建设的邺城布局的冀州牧韩馥于安平,继而引兵南向,韩馥遂以邺

严谨,构成了一个大的中心,操纵着魏帝国的运城让袁绍。“袁绍得冀州,则瓒不能与之争”。初行。中央行政系统为其中一个子系统。

平二年,袁绍自领冀州牧。《资治通鉴》:汲桑、石

中央行政系统应包括皇帝、三公、列卿及诸台

勒破邺。胡注日:“袁绍居邺,始营宫室”。建安七

阁等。皇帝居于宫城。建安十三年,曹操由司空年,袁绍病故,曹操乘机袭取邺城,以为据点。自

为丞相。十六年,世子丕为五官中郎将,置官属,

【收稿日期]2002—03—30

[作者简介】郭济桥(1973一),男,河北献县人,河北省文物研究所文博馆员。主要从事邺城和北方瓷窑考古。

万 

方数据

郭济桥 河北文物研究所2002

第2期郭济桥:曹魏邺城中央官署布局初释

35

为丞相副。建安十八年,封曹操为魏公,二十一年,天子进公爵为魏王。二十二年,五官中郎将为魏太子。二十四年,以夫人卞氏为王后。二十六年,太祖崩,丕嗣位丞相魏王,改建安二十五年为延康元年。十月,践祚,改延康为黄初。十二月初,营洛阳宫,戊午幸洛阳。如此,随着曹魏政权的膨胀,丞相府升为魏公宫,魏公宫晋为魏王宫。《三国志 武帝操》“天子聘曹操女”注引《献帝起居注》:十八年“甲子,诣魏公宫延秋门,迎贵人升车。”曹操宫城时称魏公宫。《水经注》浊漳水:“魏武封于邺为北宫,富有文昌殿。”魏公宫正殿为文昌殿。《魏都赋》:造文昌之广殿,极栋宇之宏规……长庭砥平,夹簇夹陈……岩岩北阙,南端迪遵,竦峭双碣,方驾比轮。西辟延秋,东启长春。用觐群后,观享颐宾。《相台志》谓,文昌殿前另有

。钟楼、鼓楼。南为端门,端门外东长春门,西为延

秋门。端门南为止车门,止车门东西有东西上东门,《魏都赋》为东、西止车门。《相台志》谓文昌殿为“天子朝会宾客,享群臣,正大礼之殿。”建安二十一年,文昌殿前增设只宾钟和无射钟,以备接待诸侯来朝,该年,匈奴南单于呼韩厨泉将其名王大人来朝,魏王在文昌殿接受了朝贺,并设宴招待了客人。《魏都赋》云:“髡首之豪,遽耳之豪,服其荒服,敛衽阙。置酒文昌,高张宿设。其夜未遽,庭燎嘶嘶,有客祁祁,载华载裔。”即为颂此盛景。从此,文昌殿为大朝正殿,为外朝。文昌殿东为听政殿,《魏都赋》:左则中朝有艴,听政做寝。听政指听政殿,相当古之治朝。“听政”指在朝堂上议论政事和众人倾听。《国语 晋语五》谓范文子上朝“听政事”。《汉书 王莽传》:王莽居摄帝位“置柱下五史,秩如御史,听政事,侍旁记疏言行。”听政殿为常朝、日朝处。“做寝”指古之路寝,《礼记 玉藻》:“君,日出而视之,退适路寝听政。”魏王宫的路寝未明确记载,或独为一殿,或处内宫。听政殿前有五门。《魏都赋》:听政殿前则宣明、显阳,顺德、崇礼重闱洞出,锵锵济济,珍树旖旖,奇卉凄凄蕙风如薰,甘露如醴。李善注:听政殿前为听政门,听政门前升贤门,左为崇礼门,右为顺德门。

三门并向南。升贤门前宣明门,宣明门前显阳门,显阳门前司马门,司马门东有东掖门。后宫在文

昌殿和听政殿后。《魏都赋》:于后则椒鹤文石,永巷壶术。楸梓木兰,次舍甲乙。西南其户,成之匪日。丹青焕炳,特有温室。文昌殿西为铜雀园。《魏都赋》:迟道周曲于果下,延阁胤宇以经营。注

万 

方数据日:文昌殿西有铜爵园,园中有鱼池堂皇。杨修之《孔雀赋》则为魏王园之孔雀而作。铜爵园即魏王园,为魏王宫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为游宴和护卫宫廷之用。太子宫(东宫)亦应作宫城的附属,位置可考。《三国志 刘桢传》裴注引《典略》:刘桢作事,太祖收桢,减死,输作部。《世说新语 言语》刘孝标注引《典略》:刘桢输作部。引《文士传》:刘桢配作部磨石,武帝至尚方观作者……即刘桢在少府之尚方服役。时有刘桢诗《赠徐干》:谁谓相去远,隔此西掖垣。……起坐失次第,一日三四迁。

步出北寺门,遥望西苑垣。细柳夹道生,方塘含清

源。时徐干为五官中郎将文学掾,是以武官中郎

将府在少府西面不远处。少府在魏王宫中朝南,

北临御史大夫府。曹丕《典论 叙诗》:为太子时,北园及东阁讲堂,并赋诗,命王粲、刘桢、阮禹、应场同作。五官中郎将府即后来之东宫太子府。北

园应指铜雀园,东阁为尚书台,均以方位为名。则东官在铜雀园南,又在少府西不远处,因此,可确定位置,即在铜雀园南。

魏王宫内除朝庙外亦有部分官署,包括中枢

机构、部分直属机构和内廷事物官。《魏都赋》:禁

台省中,连闼对廓。直事所繇,典刑所藏。蔼蔼列

侍,金蜩齐光,诘朝陪幄,纳言有章。亚以柱后,执

法内侍,符节谒者,典玺储吏。膳夫有官,药剂有司,肴醉顺时,腠理则治。言及尚书、侍中等中枢

机构;秘书、御史台等兼藏书的中枢、直属机构;符

节、谒者等台官;内医署、太官令等内廷事物官机构。建安十八年,魏国初置尚书、侍中。《唐六典 秘书省》谓太祖为魏王时初置秘书令,典尚书奏

事,兼掌图书秘籍,黄初初改为中书令,而秘书改令为监,掌艺文图籍之事”。即邺城时期设有秘书机构。《魏都赋》注谓尚书台、升贤署、谒者台阁、

符节台阁、御史台阁、丞相诸曹具在司马门内,听

政门外。听政门(闼)外东人为纳言闼,纳言闼内为尚书台。升(登)贤门外东入为升贤署和内医署。升贤署和尚书台通过崇礼门连接。宣明门外

东向自北向南分布有御史台、符节台、谒者台,三台并列西向。符节台东为丞相诸曹。秘书、侍中、

太官令等位置没有明确记载。曹魏邺城时代,秘书机构执掌典尚书奏事及图籍,是以秘书寺应在

听政殿和尚书台附近。听政门外路西距听政殿和尚书台均较近,秘书寺可能位此。据洪饴孙《三国职官表》路粹、刘放曾任秘书令。侍中机构位置可考。曹丕《槐树赋》序文说:“文昌殿中有槐树,盛

郭济桥 河北文物研究所2002

36殷都学刊2002正

暑之时,予数游其下,美而赋之,王粲直登贤门,小阁外亦有槐树,乃就使赋焉。《三国志 王粲传》载王粲“魏国既建,拜侍中。”做《槐树赋》时王粲为侍中,从诗文看,侍中寺应在登贤门(升贤门)外,因路东有尚书台,侍中寺则应在路西小阁。《初学记》引《齐职仪》:侍中,掌傧赞,大驾出,则护驾,备切问进对拾仪补缺。建安十八年始置。历任有王粲、和洽、杜袭等人。曹魏邺城时另有给事黄门侍郎,掌侍从左右,关通中外,与侍中俱出入禁中,近侍帷幄,省尚书事,有夏侯尚、王毖、董遇等曾任是

官,亦在侍中寺。

升贤署未知所隶。升贤当和求贤有关。曹操曾在邺城分别于建安十五年、十九年、二十二年下

过三道“求贤令”,要求“唯才是举”,以期“有司明

思此义,则事无偏滞,官无废业。”从曹魏迁至洛阳后实行九品中正制选官,邺城时期选官亦应有向独立机构转化趋势,升贤署设置即其反映。人才

选举属司空、司徒之东曹和尚书台之吏部。随着曹操从丞相晋为魏公,丞相东曹掾属亦多转为尚

书台之吏部,继续掌管选举,或尚书仆射,或吏部

尚书,徐弈、崔琰之属即此。《初学记》引《齐职

仪》:吏部曹职右于诸曹,尚书受此职者,或云吏部尚书,若受诸曹尚书,直云尚书。由此,则可知吏

部尚书权重,加之曹魏选贤之特殊环境,吏部独立

出尚书台。另外,掌吏制司徒之设,是在曹丕迁洛

阳之前不久,官署自在洛阳,加之此时三公位高,

已被决策机关尚书台和执行机关九卿架空,吏部权重无比,升贤署应和尚书台更接近。升贤署和尚书台仅隔一崇礼门,更可证其密切程度,升贤署

即为吏部官署。

蔡邕《独断》:群臣上书,章者,上书谢恩陈事,诣阙通者也;奏者,其中有所请,若罪法劾案公府,

送御史台,公卿校尉,送谒者台;表者,诣尚书通者

也。《太平御览》卷226{职官 御史中丞》引谢灵运《晋书》谓:御史台为称宪台,与尚书台(中台)、

谒者台(外台)合称三台。西汉成帝绥和元年改御史大夫为司空,三公鼎立,皆为丞相,御史中丞独

立行使监督权。《通典 职官六》:“及御史大夫转为司空,而中丞出外为御史台率,即今之御史大夫。”《初学记 职官下》引《汉旧仪》“御史大夫寺在司马门内,门无匾额,署用梓板,不起郭邑,题名御史大夫寺。可知汉代御史大夫寺在宫城内。成帝

改革,将御史中丞留中为御史台率,御史台更北移至兰台处。御史大夫因“俱为三公”,搬出宫城,另

万 

方数据建新府。《通典》将留中的御史台和搬出宫城的御

史大夫府位置颠倒。御史台藏有国家法典,即“典

刑所藏”,《三国志 王朗传》注引《魏略 薛夏传》:

兰台为外台,秘书为内阁。兰台即御史台之谓。谒者台在御史台南。《汉书 百官公卿表》:谒者,

掌傧赞受事。《续汉书 百官志》二:谒者台执掌,主殿上时威仪、天子行,奉行。谒者仆射为谒者台率,隶光禄勋。《晋书 职官志》谓曹魏置谒者仆射,掌谒者十人,掌“大拜授及百官班次。”侍中亦掌傧赞。御史台和谒者台中间为符节台。符节令掌授节、铜虎符、竹使符。《晋书 礼制》:故事,遣将出征,符玺郎授斧钺于朝堂。建安十八年,魏国始设符节令,别为一台,位次御史中丞。《宋书 百

官志下》:符节台自西晋泰始九年并入御史台,为

符节曹。符节台后有丞相诸曹。丞相诸曹为汉官,终曹操世,曹操均保留有汉丞相的称号,曹丕因袭乃父职位“丞相、魏王”可为证。尽管曹操晋

魏公、魏王后丞相府职官多转为台阁及三公九卿,

但仍部分保留丞相掾曹。丞相诸曹作为汉官而非魏官,起着魏国官制逐步完善的补充作用。

三公诸卿本府并在魏王宫宫城外。《魏都赋》

注:当司马门南出,道西最北,南向相国府,第二南府。出东掖门魏王宫东北行北城下,东为大理寺、宫内太社、西郎中令府。建安十八年,魏国初置六

卿,盖有郎中令、太仆、大理、大农、少府、中尉。二

十一年,置相国,始置奉常、宗正、大鸿胪。二十二年,置御史大夫、卫尉。二十六年,置太尉。十月,中令为光禄勋,大理为廷尉,大农为大司农。《魏

都赋》及《相台志》所列职官名称均为曹操时置,可少府本禁省官,最迟至曹魏邺城时期迁出宫

中币帛金银货物。《魏都赋》:自藏之藏,富有无

行御史大夫府,第三少府寺。道东最北奉常寺,次

南大农府。出东掖门,正东道西太仆寺,次中尉

改相国为司徒,御史大夫为司空,奉常为太常、郎

证应为邺城时期官制。

省,其属官太医署、太官署仍滞留宫内,谒者文属

少府。《通典 职官》谓曹魏少府下属有中府藏,掌

堤。同赈大内,控引世资。注日:白藏库,西城下,有屋一百七十四间。中府藏应即白府藏。少府下

属有平准令,管理市场。《魏都赋》:廓三市而开廛,籍平逵而九达。谓邺城市场兴盛。有尚方,掌上手工作御刀剑诸好物。大农属下有太仓。《魏书 袁涣传》:太祖以太仓谷千觳、垣下谷千觳并赐

其家。但未知所在。《通典 职官 太仆卿》谓曹魏

郭济桥 河北文物研究所2002

第2期

郭济桥:曹魏邺城中央官署布局初释37

改乘黄署为乘黄厩。《魏都赋》邺城西城下有乘黄厩,为太仆寺所辖。中尉(执金吾)下辖武库。武库位置在铜雀园西。《魏都赋》:附以兰铸,宿以禁兵,司卫闲邪钩陈无惊。《西京赋》::武库禁兵,设在兰铸。《晋书 职官制》谓曹魏邺城时期京城戍卫继承东汉制,郎卫属光禄勋,负责宫殿宿卫;兵卫属卫尉,掌宫门卫戍;宫外防卫属执金吾;城门防卫属城门校卫。另有中领军将军,其下辖屯骑、步兵、射声、越骑、长水校卫五营(校)及中垒营和五卫营。《魏都赋》注谓虎贲、羽林、五营在南城。虎贲、羽林隶属郎中令,五营隶属中领军将军。曹魏邺城时期之中央官署不可考者计有:中领军将军府、司徒府、大鸿胪寺、宗正寺、卫尉寺等。但从其执掌和其他三公诸卿府寺位置看,俱应分布在

魏王宫周围。文献记载的宫内太社位于后宫东,

宫内太社从名称上应位于宫城内。考后汉洛阳和唐代宫城,太庙、社稷于宫前呈左祖右社的布局,宫内太社应位于文昌殿前西部位置。《魏都赋》谓:建社稷,作清庙。

以上分析了各中央衙署的相对位置。其绝对位置要根据考古来确定。邺城最早的考古工作,始自解放前的北平研究院,1935年,北平研究院对邺城作了初步调查,因地面仅余金凤台,地下遗迹没有线索而收获无几。1957年俞伟超先生一行调查了邺城遗址,大略圈定了曹魏邺城的范围。20世纪70年代,由临漳县文化馆、临漳县文物保管所对其进行了钻探和小范围发掘,基本准确地找到了邺北城的城址uJ。自1983年至今,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河北省文物研究所组成的邺城考古队,对曹魏邺城进行了更为细致的考古钻探和发掘。对城墙、城门、道路、建筑基

址进行了重点工作…2。这样,曹魏邺城城墙方位、

城门位置、道路分配、建筑基址的分布已基本清

楚。

从钻探情况看,大型夯土台基位于曹魏邺城

东西大道的北部中央,与《水经注》上魏王宫为北宫相符,应为魏王宫之所在。集中有10处夯土台

基,最大的为东西45米,南北75米。《魏都赋》谓文昌殿东为听政殿,西为铜雀园,夯土台应集中在两殿范围内。由于广德门和厩门之间金明门、建

春门大道以北面积太小,与曹魏之宫城规模不相

称,所以将此范围定为文昌殿区域,其东,隔广德

门大道东为听政殿。《三国志 陈留王传》载,晋代

魏后,将陈留王曹奂“改次金墉城,年五十八,太安

万 

方数据元年崩。”《晋书-山涛传》:“以山涛为大鸿胪,护送

陈留王诣邺。”陈留王和诸曹均被软禁在后宫及听政殿处。《陆士龙集》陆云写给陆机的信中说:“一Ft安行,……文昌殿北有阁道,去殿丈,内中在东,

殿东便属陈留王,内不可得见也。”陆云登三台东

眺,可见文昌殿,文昌殿东,不可得见,为听政殿处。两殿后有阁道沟通东西,亦证两殿间有道路‘

间隔,为广德门大道。

从以上分析可知,曹魏邺城中央官署有以下特点:宫城及其他中央官署集中分布于北部;大朝

正殿在中央,常朝、日朝在东面;省台居宫中,三公九卿在宫外。造成这种布局的原因如下,其一:地理位置险要,军事政治目的突出。曹魏邺城北为漳水,系天然军事屏障,中央官署在北部,可省部

分军事布防,其西为三台,城西为漳水,宫东有护卫宫廷的郎中令,宫南布置虎贲、羽林、五营。这

种布局客观造成了“市”的位置南移。“市”在城南

闾里。《三国志 梁习传》引《魏略》:鲜卑大人育延

……求互市,习……于是乃许之往与空城中交市。

梁习亦为邺城建设的参与者,这种互市远离权力中心的做法为邺城所效法。其二,权臣当政,两套

班子共存。听政殿前、司马门内,有丞相诸曹,为

曹操丞相府掾属;城南布防“武卫营”,为曹操相府

宿卫亲兵,为许杵率。后发展为禁军统帅的中护军将军亦为曹操相府之亲兵,故而《晋书 职官制》

谓:领军、护军“非汉宫也”。其三,曹操创制。邺城曹魏职官执掌多依汉末,但职官名称和宫殿名称多与东汉不同。前引王沈《魏书》“太祖……及

造作宫室,缮治器械,无不为之法则,皆尽其意。”曹操之创制亦为重要原因。前引邺城规划思想曾比之苟卿、萧何,均开一代风气之属。从其布局有大朝正殿做外朝,听政殿等建筑做中朝、内朝并列

布置,设计时对《考工记》等建城制度有所借鉴,也

有所变通。“市”从宫北移至城南即为变通表现。其四,社会形式使然。曹操经营邺城,开始时并未一心代汉。营建邺城,文昌殿位于城市北部中央,极尽奢华,其后亦有寝殿,自成系统,基本建制与

东汉南宫无异,俨然虚位以代汉室。听政殿不饰

雕琢,位于正殿翼侧,曹操以汉丞相自居为相府。

后曹操升魏公,晋魏王,魏王宫则自然地将正殿文昌殿包括进来,完成了从听政殿为丞相府到包括文昌殿、听政殿、铜雀园为魏王宫的过渡。此后,曹魏洛阳将此大朝、常朝位置继承,在太极殿侧修

东堂做常朝、日朝用【3J。曾做邺城霸主的袁绍形

郭济桥 河北文物研究所2002

38殷都学刊2002年

势一度几与曹操居邺地位相同。《三国志 袁绍监督百官执行权亦逐步为尚书侵夺。

传》引《献帝传》沮授说绍日:将军宜迎大驾,安宫曹魏邺城中央官署布局有具体的历史原因和邺都,挟天子而令诸侯,畜士马以讨不庭,谁能御深刻的社会原因,是封建官僚制度发展过程中一之。郭图、淳于琼反对:若迎天子以自近,动辄表个环节的反映。皇宫内除皇帝之中央,另有辅政、闻,从之则权轻,违之则拒命,非计之善也。袁绍决策、人事机构,汉武帝以后近侍参与决策渐成定若迎献帝如邺,袁绍应让正殿以居帝,自己护翼两制,逐渐形成了内朝制度。《汉书 刘辅传》注引孟侧,情形应亦如曹操。此形势使然。虽则有说礼康语:中朝,内i朝也,大司马、前后左右将军、侍中、仪正殿在西,议政殿在东之布局出于仿效后汉洛常侍、散骑诸吏为中朝。劳干先生认为内朝应包阳北宫,是出于篡位的考虑,但不能否认社会形势

括:侍中、左右曹、诸吏、散骑、常侍、给事中、尚书、的因素【4】。第五,为封建专制制度下行政制度的

大司马、前后左右将军等。现代学者亦有认为汉发展决定。三公、九卿官府俱在宫城外有其发展武之后给事黄门、符节台亦为内朝。从曹魏邺城过程。汉代御史大夫寺因既握行政监察之权,又官署布局分析,尚书、侍中、秘书、符节台、谒者台、供内廷差遣,官府一度位于宫城内。后监察留于

御史台等政务官署均位于魏王宫内,除御史台为御史台、书记事务分于尚书,府寺遂迁出宫闱。九

中央监察机构外,其余均应属中朝。此时的中朝卿除主管刑狱的廷尉、主管外事的大鸿胪、主管财与汉代和隋唐均有不同内涵。总之,曹魏邺城的政的大司农三卿为外廷政务官,其余六卿均以掌

官府布局反映:r三公九卿制向三省六部制的过管皇室礼乐、车马、宗族、侍卫等为主要职责,执掌

渡,反映了汉唐官制中以皇帝为中央和以三公、尚

类似内廷事物官。随着中央集权的逐渐加深、中

书、侍中为代表的辅政机构之间即统一又矛盾的朝官制度的逐步确立,中央决策由三公制向台阁

关系。

制转变,中央辅政、决策大权由三公向皇帝近侍转

[参考文献】

移,宫署在宫内的六卿分离出尚书、秘书、侍中等

近侍、谏官、决策官和宫廷服务等内廷职能官职以[1]河北省临漳县文物保管所.邺城考古调查和钻探简报

补充中朝官和太监系统。如郎中令留下了文属其[J].中原文物,1983,(4):9—16.

的中大夫、太中大夫、建议大夫、给事中等谏官渐

[2]邺城考古工作队.河北I临漳邺北城遗址勘探发掘报告

隶门下寺(省),隶属少府的公车令、太医令、太官[J].考古,1990,(7):295—600.

令在少府搬出宫城的情况下留中,渐为侍中省隶

[3]刘敦桢.刘敦桢文集(二)[M].北京:中国建筑出版社,

属,尚书、侍中由文属少府而渐变为中枢决策机

1987,457.

[4]傅熹年.《中国古代建筑史》(第二卷)[M].北京:中国

构。尚书、侍中、秘书掌握大权。三公逐步成为虚

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23.

设的荣誉性高官,决策权丧失,只保留议政权,其

ThepositionofbuldingaboutYechengcityatCaowei

GU0Ji—qiao

(Institute

ofCulturalRelics,Hebei

Provice,Shijia—zhuang050061,china)

Abstract:Thepositionofbuldingimagesthesociety.Theliteratureandarchaeolgyprovieda

keytotheposition

of

buldingabout

state

organization,fromthatwe

can

findthecentralizationof

state

powerisbeingstrongthened.

words:Yecheng—city;Caowei;centralizationof

state

power

万 

方数据Key

曹魏邺城中央官署布局初释.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精彩图片

    热门精选

    大家正在看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限时特价:7 元/份 原价:20元

    支付方式:

    开通VIP包月会员 特价:29元/月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fanwen365 QQ:37015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