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氏奇穴相关理论_8
发布时间:2024-11-12
发布时间:2024-11-12
捌
脏腑别通之应用
个人自1972年根据《内经》,将「脏 腑别通」法则用于针灸(以前未见人使用), 并于1975年刊载于拙著《针灸经纬》,转 眼间已三十余年。在这段期间,个人以此 法运用于针灸及方药治病甚多,极有疗效, 用于针灸更为突出。
脏腑别通又称脏腑通治,首见于明李延 《医学入门》,引自《脏腑穿凿论》。清.唐 宗海之《医学精义》则有较详细的解说,大要 是「心与胆通,心病怔忡,宜温胆为主,胆病 战栗颠狂,宜补心为主;肝与大肠通,肝病宜 疏通大肠,大肠病宜平肝经为主;脾与小肠通, 脾病宜泄小肠火,小肠病宜润脾为主;肺与膀 胱通,肺病宜清利膀胱水,膀胱病宜清肺气为 主;肾与三焦通,肾病宜调和三焦,三焦病宜 补肾为主。」。纪说通治,当然有其相通之路 径,唐宗海之《医学精义》中虽有解说,但似 仍气化为主,且李唐二人并未探讨及涉及其源 流,对于胃与包络是否相通也未交待。
个人研究探索发现:脏腑通治应系从 六经之开阖枢变化而来(见《素问.阴阳 离合论》及《灵枢.根结篇》),试以 「太阳为开,太阴为开;少阳为枢,少阴 为枢;阳明为阖,厥阴为阖」同气相求, 以脏腑经络配合作表如下:
三 三 阴 三 阳 同 气 相 求
阳
太阳〈开〉
少阳〈枢〉
阳明〈阖〉
手 足 相 配
足膀胱 小肠手
足
胆
三焦手
足
胃
大肠手
手
肺
脾
足
手
心
肾
足
手心包
肝 足
三 阴 太阴〈开〉 少阴〈枢〉 厥阴〈阖〉 〈按:横向排列,则为同名经相通,如手足太阳相,手足太阴相通…〉
这样就构成了肺与膀胱通,脾与小肠 通,心与胆通,肾与三焦通,除五脏别通 外,包络也应与胃通,从而确立了六脏六 腑全能相通的「六脏别通」,即「脏腑别 通」,透过「脏腑别通」的脏腑关系,用 于内科及杂病均甚有效。
一、肺与膀胱通
膀胱的不利与不约,在于肺的调控, 肺气宣肃机能障碍,调控失利,膀胱蓄泄 功能随之紊乱,肺对膀胱的调控,是通过 「气」的作用而完成的,所谓「气化则能 出矣」。《金匮.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 证治第七》有「肺痿吐涎沫而不咳者,其 人不渴,必遗尿,小便数,所以然者,以 上虚不能制下故也,此为肺中冷,必眩, 多涎唾,甘草干姜汤以温之」的条文,这 是「肺虚不能制约膀胱」的小便遗溺不禁 证。
临床有肺气不利,水停迫肺、肺气上 逆之喘症,常以清利膀胱的方法止喘。膀 胱气化失常,可以透过治肺来调节,例如 常用的「提壶揭盖」法就如吴鞠通说的: 「启上闸,化肺气,宣上即利下。」
朱丹溪也说:「肺为上焦,膀胱为下 焦,上
焦闭则下焦塞。」尝用麻黄汤开上 窍启下窍以利尿,又以之控制尿频治愈老 人及小儿遗尿。针肺经列缺可治尿频及多 尿,针脾经之阴陵泉可利尿也可治尿频、 针肺经鱼际穴可治膀胱经所行之背痛,针 背部输穴能治气喘,也都是肺脾(太阴)与 膀胱(太阳)通的应用。 董氏奇穴用位在肺经的重子、重仙治 疗膀胱经部位的背痛。
有关子宫的疾患也与膀胱经有关, 《伤寒论》有太阳经蓄血症,证状为「太 阳病……热结膀胱,其人如狂……少腹急 结。」太阳蓄血证常有如狂的精神症状, 有许多妇女子宫蓄血瘀血,也会有精神的 症状,如痛经、闭经、热入血室等,常用 桃核承气汤加减治疗;再如《金匮要略》 中的子宫疾患,常用桂枝茯苓丸治疗,这 两个方子都有膀胱经主药桂枝。
从此而论重子、重仙能治子宫肌瘤, 可以说是透过脏腑别通的肺与膀胱通起到 作用的。妇科穴在大指肺经上,而能治妇 科病,尤其是子宫疾患,也系此一脏腑别 通理论的发挥。
二、脾与小肠通
脾主运化,统括小肠的受化功能,小 肠赖脾肾阳气的温煦方能化物,小肠的分 清泌浊又为脾脏化生气血升清降浊,创造 物质条件。脾主升喜燥恶湿,湿邪易伤脾 阳;小肠主降喜暖恶寒,寒邪易伤小肠阳 气。脾与小肠相互协同,关系紧密。从内 经相沿迄今,小肠病与脾胃病并未严格区 分,如《素问.脏气法时论》说:「脾病 者,虚则腹满肠鸣,食不化。」
《伤寒论》说:「太阴病,腹满而吐, 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这些虽 在说脾病,也可看作小肠受盛异常的病变。 因此小肠病常两者共治。小肠有寒则温中 袪寒,小肠有热则清肠泻脾;小肠吸收不 良肠鸣泄泻,则健脾助运并加分清利湿之 品,此即利小便而实大便,治脾亦即治小 肠。
临床见腹部隐痛喜温喜按,便溏清稀, 胃纳不佳,此常见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 小肠吸收不佳之病患,辨证属脾胃阳虚, 可以黄耆建中汤或附子理中汤治疗。又如 《金匮》之黄土汤治远血,吴鞠通认为 「粪后便血,责之小肠寒湿,不与粪前为 大肠湿热同科。」病因责在小肠,但以黄 土汤温脾摄血,其实即是脾与小肠通治之 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