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3单元复习 教案Microsoft Word 文档 - 副本 (2)
发布时间:2024-11-12
发布时间:2024-11-12
第三单元 人间真情
复习目标:
能有感情的朗读本单元课文,回答课后习题,背诵重点段落和古诗诵读,能掌握本单元中的生字词。体会人间真情,把握人物性格特点。
复习过程:
一、朗读第11课。
1、说说本文的主要内容和人物品格特点。
《慈母情深》是著名作家梁晓声回忆少年时代生活的作品。课文讲述的是贫穷辛劳的母亲不顾同事的劝阻,毫不犹豫地给钱让“我”买《青年近卫军》的事。文章写的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的事,当时正是国家困难时期,大多数老百姓的家境都很困难。在极其艰难的生活条件下,母亲支持“我”读课外书,听说“我”要买书,二话没说,“掏出一卷毛票,用指尖龟裂的手指点着”给了钱。当她知道儿子没把这些钱用来买书,“数落了我一顿。数落完了,又给我凑足了够买《青年近卫军》的钱”。课文从这件日常生活小事中表现出这位母亲即使自己含辛茹苦、节衣缩食、省吃俭用也要让孩子读书。真是一位慈母!
2、对句子的理解。
①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双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
这句话运用排比的手法,突出了母亲工作的艰难。而“我的母亲”在每个分句的结尾处出现,是为了强调“我”的吃惊,“我”从没想到母亲是在这样恶劣的环境里挣钱养活“我”。 ②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又将头俯在缝纫机板上了,立刻又陷入了忙碌
这句话连用四个“立刻”,说明母亲工作的忙碌,是为我们的学习、生活而忙碌。这句话表面上是写母亲工作时的情景,实际上流露出“我”对自己不能体谅母亲艰难的自责。 ③我想我没有权利用那钱再买任何别的东西,无论为我自己还是为母亲。
“那钱”指母亲又给“我”凑足的够买《青年近卫军》的钱,“再买任何别的东西”是指除了买《青年近卫军》之外的其它东西。我没有权利那样做,是因为这是母亲省下来给“我”买书的钱。“无论为我自己还是为母亲”,充分说明家里开支的拮据,说明了那本书的来之不易,更体现了母亲对“我”的关爱。
④七八十台破缝纫机发出的噪声震耳欲聋。
我穿过一排排缝纫机,走到那个角落,看见一个极其瘦弱的脊背弯曲着,头凑近在缝纫机板上。周围的几只灯泡烤着我的脸。
文中对母亲恶劣的工作环境的描写更让我们感受到母亲的伟大、亲情的无价。
⑤母亲掏衣兜。掏出一卷毛票,用指尖龟裂的手指点着。
那天母亲数落了我一顿。数落完了,又给我凑足了够买《青年近卫军》的钱
20世纪60年代,大多数老百姓的家境都很困难,母亲不顾我家生活的困窘,支持“我”读课外书。尤其是知道儿子没把这些钱用来买书,又给我凑足了够买《青年近卫军》的钱。有远见的母亲含辛茹苦、节衣缩食也要让孩子读书,真让人感动。
3、对词语的理解。
①失魂落魄:形容心神不定,非常惊慌的样子。
②瘦弱:肌肉不丰满,软弱无力。
③耽误:因拖延或错过时机而误事。
④羞愧难当:难以经受的羞耻和惭愧。
⑤无地自容:没有地方可以让自己藏起来,形容十分羞惭。
4、习题设计
1.自学生字、读通课文。
2.给带的字注音:脊( )背 龟( )裂 攥( )着钱 数( )落 ....
3.理解词语:数落、失魂落魄、无地自容。
4.根据课文内容把句子补充完整。
(1)我想有一本《青年近卫军》,想得 。
(2)看着母亲瘦弱的身躯,我 。
(3)不知母亲是否会给我钱买书,我 。
(4)我终于有了第一本长篇小说,高兴得 。
5.课文展现的是一位慈母形象,对文中的描写你有什么问题想问吗?
二、朗读第12课。
1、会写文中生字词。
2、能用重点词语说句子。
3、知道课文的主要内容
课文写母亲参加了儿子从小到大的三次家长会,并对儿子说了三次善意的谎言。正是母亲的谎言,让儿子有了前进的动力;正是母亲的谎言,让儿子看到了自己的进步;正是母亲的谎言,让儿子最终获得了成功。从文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母亲在教育自己儿子时的用心是良苦的。她从未对自己的儿子失望过,而是给了儿子更多的信心,对儿子始终抱着希望,正
是这期望,让儿子终于学有所成。
4、理解重点句子
①妈妈,我知道自己不是一个聪明的孩子,可是,这个世界上只有你能欣赏我 尽管你说的都是骗我的话。我知道这些话只是一层纸,一捅就破,但我还是喜欢听,因为它成了我学习的动力。
老师并不欣赏不聪明的孩子,如果母亲再加以责备,孩子信心全无,还谈什么进步?这位母亲用心良苦,在任何情况下,采取的是鼓励、赞美,对儿子始终抱着希望,给了儿子更多的信心。正是这欣赏和期望,让儿子有了鞭策和动力,终于学有所成。可见,一个人被人欣赏、被人尊重是多么重要!
②听了这话,两鬓已经斑白的母亲悲喜交集,再也按捺不住十几年来凝聚在心中的泪水,任它流下,滴落在手中的信封上
母亲感到“悲”的是十几年来为儿子成长承受了巨大的压力,而且不能有丝毫的流露;“喜”的是在她谎言的激励下,儿子终于成了一个有用之才。
③那天晚上,她儿子破天荒地吃了两碗米饭,并且没让母亲喂。
母亲的谎言让儿子有了动力。
④说这话时,她发现,儿子黯淡的眼神一下子充满了光亮,沮丧的脸也一下子舒展开来。她甚至发现,从这以后,儿子温顺得让她吃惊,好像长大了许多。
母亲的谎言让儿子看到了自己的进步。
5、对词语的理解。
①谎言:原指假话,不真实的骗人的话。
②黯淡:暗淡。
③悲喜交集:悲伤和喜悦的感情交织在一起。
④不屑一顾:认为不值得一看。形容极端轻视。
⑤两鬓斑白:鬓角的头发已经花白。
⑥羡慕:看到别人好,自己也想要。
⑦破天荒:比喻事情第一次出现。
6、习题设计
1.自学生字、读通课文。
2.理解词语:不屑一顾、障碍、沮丧、预料、悲喜交集、按捺不住、凝聚。
3.写出反义词。
黯淡( )温顺( )甜蜜( )聪明( )进步( )结束( )
4.填上合适的词。
( )的母亲 ( )的眼神 ( )地走出校门 ( )的泪水
5.理解填空。
(1)上幼儿园时,因为母亲的谎言,她儿子( )。
(2)在上小学时,因为母亲的谎言,她儿子( ),并且( )。
(3)在初中时,因为母亲的谎言,她儿子最终( )。
6.读读母亲的几次谎言,说说心中的困惑。
三、复习第13课。
1、朗诵课文。
2、理解课题
3、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这是一篇外国作品,讲的是一位少年——科林,千方百计使为船只导航的灯塔重新点亮,从而使一条在浓雾里漂荡了一个星期的帆船顺利进港的故事,赞扬了科林对他人的真挚的爱和强烈的责任感。
课文先讲在圣诞节前夜科林从学校往家走的路上,“步履沉重”,心事重重,丝毫没有为过节而感到的兴奋,原来一个星期前就应该回来的父亲至今杳无音信。接着讲科林在问清灯塔看守人可以用煤油点亮灯塔之后,便回家拿了水桶,一家一家地搜集煤油,终于使灯塔重新点亮。然后讲科林在睡梦中听到了“船进港了”的声音,等他睁开眼睛,跑到门口,看到一条帆船停在港湾中,于是冲出屋子,奔向海港。
4、(1)对句子的理解。
①科林慢慢地从学校往家走。翻过这个爱尔兰小渔村周围的小山丘时,他步履沉重。今晚在科林的眼里不像圣诞前夜。
圣诞节前夜,科林从学校往家走的路上,“步履沉重”,心事重重,丝毫没有为过节而感到兴奋。原来,一个星期前就应该回来的父亲,至今杳无音信。可见,科林对父亲是多么关爱,他在为父亲的安全而担忧。
②“您能从油灯里给我倒半杯煤油吗?”科林牵着毛驴用同样的话问遍了窗口有烛光摇曳的每一幢房子。
科林在问清灯塔看守人可以用煤油点亮灯塔之后,便回家拿了水桶,一家一家地搜集煤油。科林奔跑了好几个小时,敲开了村子里每一幢房屋的门,终于搜集了足够的煤油,点亮
了灯塔,为在浓雾里漂荡了一周的渔船照亮了道路,为父亲、为渔船上的人带去了平安和幸福。可见,科林是个多么懂事的孩子,他是多么爱他的父亲,为了父亲,他不辞劳苦,为了父亲,他甘愿付出,甚至忍受责备。
③我点了蜡烛,妈妈,一根大蜡烛!这是一个秘密,我现在还不能告诉你。但它的确是一根巨大的蜡烛!
圣诞蜡烛象征着吉祥,象征着幸福。科林虽然没有点燃家里的圣诞蜡烛,却靠自己的努力,靠着乡亲们的大力支持,点燃了给许多人家带来幸福的灯塔。那灯塔就像一根巨大的蜡烛,迎来了遇险的船只,迎来了幸福的圣诞节。
④啊,圣诞节真的来了,幸福终于降临到他的心里。
科林用自己的努力,解救了港口外的船只,让自己的父亲也和其他船员一起得以回家,和亲人在圣诞节团聚。
5、对词语的理解。
①步履沉重:步伐力量大而缓慢,多形容那些心情忧郁、不愉快的人。
②失踪:下落不明。
③烛光摇曳:烛光摇荡。
④幸亏:表示由于偶然出现的有利条件而避免了某种不利的事情。
⑤奔走相告:急忙跑着去告之,多指喜讯。
6、习题设计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你。
2.辨字组词。
履( )覆( )诞( )涎( )
踪( )粽( )窖( )窑( )
3.填上合适的词。
( )的光柱 ( )的海面 ( )的北风
( )的大海 ( )的烛光 ( )的海风
4.填上合适的量词
一( )小屋 一( )北风 一( )缝
一( )光柱 一( )蜡烛 一( )大油灯
一( )煤油 一( )水桶 一( )吵嚷声
5.理解词语:封锁、沉吟、意味、幸亏。
6.按要求改写句子。
(1)现在连给帆船导航的灯光都没有,爸爸的船怎么能进港呢?(改为陈述句)
(2)灯塔闪出了亮光,光柱射向海面。(运用文中语句把句子写具体)
(3)柔和温暖的烛光在山坡下面的每一幢小屋里亮了起来。(缩句)
(4)“竟然有这样的奇迹!这些油足够点上大半夜了!”达菲先生说。(提示语插入句中)
7.课文离我们的生活比较远,有不懂的吗?问问周围的人,把你读懂的内容写下来。
四、复习第14课
1、默读课文,
2、了解课文主要内容。课文作者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课文讲的是渔夫和妻子桑娜在邻居西蒙死后,主动收养她的两个孩子的故事,真实地反映了沙俄专制制度统治下的社会现实,表现了桑娜和渔夫勤劳、善良,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品质。
3、(1)对句子的理解。
①渔夫的妻子桑娜坐在火炉旁补一张破帆。 丈夫不顾惜身体,冒着寒冷和风暴出去打鱼,她自己也从早到晚地干活,可是还只能勉强填饱肚子。孩子们没有鞋穿,不论冬夏都光着脚跑来跑去;吃的是黑面包,菜,只有鱼。
从“补”、“破帆”、“勉强填饱肚子”、“吃的是黑面包”、“菜只有鱼”等看出桑娜家境贫困、生活艰难。
②屋外寒风呼啸,汹涌澎湃的海浪拍击着海岸,溅起一阵阵浪花。海上正起着风暴,外面又黑又冷,在这间渔家的小屋里却温暖而舒适。地扫得干干净净,炉子里的火还没有熄,食具在搁板上闪闪发亮。在挂着白色帐子的床上,五个孩子正在海风呼啸声中安静地睡着。
“温暖”指炉火未熄,与室外的寒风呼啸相比而言。“舒适”指地面干净、食具发亮,孩子们安静地睡着,这是与丈夫在狂风大浪中打鱼的处境相比而言。从这里可以看出桑娜勤劳能干。
③桑娜走出门去,她出去向海上张望,看不到什么,她想起了生病的女邻居。
桑娜是在自己的亲人安危不知、生死难卜的情况下去关心邻居的,从这里可以看出桑娜关心她人、心地善良。
④桑娜用头巾裹住睡着的孩子,把他们抱回家里。
当她看到两个可怜的孩子,她乐于助人的本性不可抑制地表现出来,她什么也没想,毅然决然地把孩子抱回家里,充分体现出桑娜的善良。
⑤她的心跳得很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
“非这样做不可”,就是应该这样做,必须这样做。桑娜抱回两个孩子的时候,想也没想,只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这充分表现了桑娜善良和乐于帮助别人的美好品质。
⑥得把他们抱来,同死人呆在一起怎么行?
从这句话可看出渔夫首先想到的是孩子,孩子同死人呆在一起不利于他们的健康,一事当前先为别人着想,充分体现渔夫的美好心灵。
⑦快去,别等他们醒来!
渔夫不仅同意把孩子抱来,而且催促桑娜把孩子抱来,怕孩子醒来知道妈妈死了,心灵受创伤。母亲死后的惨相不能留在孩子们的记忆中,待醒来之后,让他们感到有一个温馨的家。渔夫完全为孩子着想,至于自己负担如何完全置于脑后,看渔夫的心地多么善良。
⑧我们总能熬过去的!
回到现实中一想,我们的日子的确很苦,如今又加上两口,真是雪上加霜,日子难熬。从“熬”字上可以看出渔夫的苦日子可谓度日如年、备受煎熬,同时也表达了渔夫的坚强精神,一定能战胜困难渡过难关。这些足以说明渔夫同桑娜一样,有关心他人的美好心灵。
4、对词语的理解。
①汹涌澎湃:形容水猛烈向前翻滚,互相撞击。
②心惊肉跳:形容担心祸患临头,非常害怕不安。
③抱怨:因不满而说别人不对。
④忐忑不安:形容心神不定。
⑤魁梧:身体强壮高大。
⑥湿淋淋:形容物体湿得往下滴水。
⑦忧虑:忧愁担心。
5、习题设计
1.自学生字,读通课文。
2.理解词语:顾惜、张罗、心惊肉跳、忐忑不安
3.填上合适的词语。
( )的轰鸣( )的渔夫( )的怒吼 ( )的海风( )的海浪( )的鱼网
4.写出句子中省略号、破折号的用法。
(1)古老的钟嘶哑地敲了十下,十一下 始终不见丈夫回来。( )
(2)孩子虽然不算多——只有两个,可是全靠她一个人张罗。( )
(3)她忐忑不安地想:“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
的了 是他来啦? 不,还没来! 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 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 )
(4)谢谢上帝,总算活着回来啦。 我不在,你在家里做些什么呢?”( )
5.课文学习有一定难度,在预习过程中,除了生字新词的学习,你有哪些不理解的吗?请提出来大家一起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