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杨婷《天净沙·秋思 》教学设计
时间:2025-02-24
时间:2025-02-24
【教学目标】: 1、能朗读、背诵《天净沙·秋思》。2、能理解《天净沙·秋思》所描写的意象和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理解《天净沙·秋思》所描写的意象和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方法】:诵读与探究相结合【教学课时】:一课时
《天净沙·秋思 》 教学设计
初一语文 杨婷
【教学目标】:
1、能朗读、背诵《天净沙·秋思》。
2、能理解《天净沙·秋思》所描写的意象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理解《天净沙·秋思》所描写的意象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诵读与探究相结合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内容与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师:看到同学们脸上洋溢着的笑容,让老师想到了《济南的冬天》里的一句话:冬天
的济南的人们面上是含笑的。同学们你们在冬天面上也是含笑的。虽然现在正处在冬季,但
是我想让大家回想一下秋天好不好啊?你们眼里的秋天是什么样的呢?
师:秋天啊往往是文人墨客笔下少不了要描绘的图景,有句话说:“自古逢秋悲寂寥”。
意思是说文人们往往从这秋天的萧瑟当中去感叹,这秋天勾起了他们的愁绪。在众多的关于
秋天的诗作当中,有一首诗歌被称为秋思之祖,你们猜一下是哪一首啊?
生:《天净沙 秋思》
师:对了,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天净沙 秋思》。作者是谁啊?元代的马致远。
二、标题理解、文体知识的把握(PPT展示)
师:知道一点文学常识的人都知道唐诗宋词元曲,《天净沙 秋思》属于元曲中的小令,
选自《全元散曲》。同学们有没有发现这个标题由几部分组成?到底哪一个才是题目呢?
标题:
天净沙:曲牌名。词有词牌名,如李清照的如梦令,晏殊的浣溪沙。曲牌名跟词牌名很
像,规定了这首小令的字数及平仄。那个时候没有录音机,怎么记呢?干脆就把这一类曲子
取个名字,然后按照这样的规律填词就行了。
秋思:题目。秋天的思绪,秋天的思念。
师:作者到底在思些什么呢?这首曲子怎么就被称为秋思之祖呢?让我们走进课文。
三、初读课文
1、学生一起读
2、老师给出重难点字的读音,对学生的读音进行纠正。(PPT)
3、再读,读准字音,字正腔圆地读。
4、读准节奏,找学生起来说。(PPT展示正确节奏划分)
5、再读,读准节奏。
【教学目标】: 1、能朗读、背诵《天净沙·秋思》。2、能理解《天净沙·秋思》所描写的意象和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理解《天净沙·秋思》所描写的意象和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方法】:诵读与探究相结合【教学课时】:一课时
6、初步把握感情基调
师:同学们,读准字音和节奏还是不够的,还要把握这首小令的感情基调。是高兴呢?
凄凉呢?还是其它的,你们自己读。(然后抽两个学生,让他们说读到的感情基调,并让他
们带着自己所理解的再读。)
7、老师配乐范读。
8、让学生在听完老师读之后伴着音乐自己读。
9、小令是可以唱的,听听古时候的人可能会怎样吟唱吧!(放视频)
四、局部探究
1、听着听着,我们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系列的画面,同学们,你仿佛看到了 的
画面呢?
2、现在正值什么时段?从哪儿看出来的?
明确:昏鸦 夕阳
3、正值黄昏时段,作者看到了哪些景物?同学们你们自己找一下,一一画下来,画好
之后就举手示意。(结合PPT的图片,一一现出景物。)
4、看到这些景物,你有什么样的感受呢?(PPT分别出示图片加文字)
枯藤、老树:藤是枯萎的藤,已经没有了生命;树是千年的老树,飒飒的西风吹得它瑟
瑟发抖。枯藤缠绕着尚有一丝微弱生命的老树,显得极为萧瑟、凄凉。
昏鸦:乌鸦的叫声会像黄鹂鸟、杜鹃鸟那样动听吗?乌鸦哀鸣常是不祥之兆,往往与生
离死别结下不解之缘。黄昏时乌鸦鸣叫更是渲染出凄凉的氛围。乌鸦尚且有巢可归,而漂泊
天涯的游子,浪迹天涯的作者呢?
古道:古道迢迢人迹稀。古道崎岖、荒凉、人烟罕至,游子骑着瘦马倍感凄凉。
西风、瘦马:寒冷的秋风吹打在游子的身上,更是吹打在他心里。长期在外漂泊,马儿
都消瘦了,其实消瘦的哪里只是马啊!
小桥流水人家:
师:你结合图片想象一下,一座小桥,桥下流水潺潺,就在这小桥流水旁边,有一座农
家小屋。这时候正值黄昏,劳作的人们可能已经回家了,这时候人家屋顶上可能升起袅袅炊
烟。这西风吹过来,说不定啊还传来了那农家小屋里孩子的嬉笑声,老人的咳嗽声,甚至可
能传来一丝饭香味。多么温馨的场面,可是这欢笑是在等待着游子吗?欢笑是他们的,游子
什么也没有。此时此刻,作者是多么想念自己的家啊!写温馨的场面,和游子的漂泊形成鲜
明对比,反衬出了游子生活的凄苦,内心的悲凉。
5、绘一绘:
几根______缠绕着一棵棵______ ,那凋零了的黄叶在萧萧的_____中瑟瑟的颤抖,黄昏
的天空中点点_____发出声声哀鸣 真是一片悲凉的秋景啊 …… 此处隐藏:1353字,全部文档内容请下载后查看。喜欢就下载吧 ……
上一篇:尔雅网络课程—美术鉴赏
下一篇:中国传统美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