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山地建筑小区地基_基础_边坡设计及地质灾害防治
时间:2025-04-20
时间:2025-04-20
(总第98期)2006年第2期
福 建 建 筑
Vol 98
No2 2006
某山地建筑小区地基、基础、边坡
设计及地质灾害防治
李玉汕
(福建省建筑轻纺设计院 )
摘 要:本文通过对山坡地某建筑小区的地基、基础、,、浅基础相结合,同时对
边坡进行合理防治,,。关键词:山坡 中图分类号:TU470.3:A 文章编号:1004-6135(2006)02-0053-02
TheDesignOfBase、FoundationAndHillside,AndPreventionOfGeologyDisasterOf
CertainMountainVillaBuildingOnTheHillside
LiYuSun
(FujianArchitectural&LightFextileDesignInstituteFuzhou350001)
Abstract:Thisarticleisdiscussingonhowtoutilizethecombinationofdeepandshallowbaseandreasonablypreventandcontrolthehill2
sidebordertokeepthedrainagesystemworkeffectively,avoidlandslideandguaranteethesafetyandreliabilityofthebuilding,bythede2signofbase,foundationandhillside,andpreventionofgeologydisasterofcertainmountainvillabuildingonthehillside.
Keywords:Hillside,Manual-diggedholepile,Shallowfoundation,Retainingstructure,Flood-cuttingchannel1 工程概况
某小区位于宁德市104国道西侧,与宁德市军分区隔路相望,用地面积30亩,总建筑面积约3万平方米,小区内拟建
16幢3.5层~6.5层住宅,均为现浇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
3 基础设计
由于小区座落在山坡地段,我们依据尽量减少土石方开挖量,土石方量挖填尽量平衡,减少外运,少做挡土墙,以节省工程造价,又确保山坡稳定的原则,因地制宜大致将小区划分为不同标高的3个区域,其中两个基本上处于挖方区,一个处于填方区。
在挖方区进行基础设计时,选用③残积砂质粘性土为持
####
力层,采用钢筋混凝土独立基础,而在1#、2、5、6、7楼的东
基础采用柱下独立基础或人工挖孔灌注桩,电算程序为TB2
SA6,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场地类别为Ⅱ类,框架抗震等级
为四级。
2 场地工程地质条件
该小区位于山坡地上,属丘陵、坡地地貌,场地地势起伏较大,地面高程在40m~65m之间,岩土体分布自上而下依次为:①素填土,松散,主要为残坡积粘性土,为近期场地开挖堆填土,场区局部分布厚度0~5.9m,承载力标准值fk=70kpa;②坡积粘性土,呈软塑~可塑,局部硬塑,场区内局部地段缺失本层,厚度0~11.3m,承载力标准值fk=160~180kpa;③残积砂质粘性土,呈可塑~硬塑,厚度0.9~22.8m,承载力标准值值fk=200~250kpa,人工挖孔桩的极限端阻力标准值
qpk=1000kpa;④强风化花岗岩,厚度1.0~18.3m,顶板埋深3.4~27.5m,fk=500kpa,qpk=2000kpa;⑤微风化花岗岩。本
侧靠边坡地段(建筑外墙到坡顶的水平距离a≥8m)或在不同标高台地相交处(高差<6m)较高台地建筑一侧挖2-4排人工挖孔灌注桩,桩长约8~14m,桩端持力层为③层将上部荷载通过人工挖孔桩传到深层,以保证建筑的稳定性如图一。采用挖孔桩即能降低工程造价,易于清除孔底沉碴,减少建筑沉降,又无地下水便于在山坡地施工。考虑到相邻浅基基底应力扩散对桩基的影响,我们除了考虑人工挖孔桩通长配筋外,在按公式计算基桩的竖向承载力设计值R时,对于柱下单桩考虑桩基重要性系数1.1外,再人为地不乘以放大系数
1.2即R≥1.1Nmax。根据地质资料提供的人工挖孔桩桩基
场地仅在一个孔测到地下水位,埋深21.4m,其余各孔均未测得地下水位。综合该场地地质状况,除地层起伏大、岩土层分布变化大外,未发现如崩塌、危岩、滑坡等不良地质现象,场地适宜拟建项目的工程建设。
参数,孔径采用800~1100mm按照底层框架柱轴力的大小,
(JGJ94-94)的要求设计不同的扩依据《建筑桩基技术规范》
大头直径(约1400~3000mm)并控制桩端扩大头直径Do与桩身直径D之比小于3.桩尖进入持力层≥2m.经计算单桩承
(总第98期)2006年第2期李玉汕 某山地建筑小区地基、基础、边坡设计及地质灾害防治 54
高差约15米,坡残积土浸水饱和剪切试验结果为:坡积粘性土C平均值为23kpa,Ф平均值为12°;残积砂质粘性土C=
(标准值);地下水贫乏,表土植被16.1kpa(标准值),Ф=27°
比较好,不易发生地质灾害,因此我们决定在其下段修坡,使其坡度小于35°,设计一座长约110米的浆砌石护坡。其上段即利用天然植被不另设人工护坡,以节省工程造价。在小区内各台地之间高差2-6m,,坡度近乎直
图一 图二
载力设计值在1000~3900kN,满足一柱一桩的要求。由于采用了浅基础和桩基础,,,,2#、5#、6#楼有一宽2.5m、高3m,埋深6~7m的人工涵洞从地基中穿过,在现场放样时发现部分柱子落在涵洞之上如图二。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除了在建筑上进行调整,尽量拉大柱网尺寸,将柱子移到涵洞两侧的实土上,并采用人工挖孔桩,桩端持力层为③层,同时桩端应低于涵洞底标高,以保证建筑的稳定性。对个别因上部建筑功能需要,柱子无法移开,而直接落到涵洞顶时,我们采用加大地梁用梁抬柱的办法将柱子荷载通过地梁传到涵洞两侧的桩基上,最后传到深层。
在基础施工过程中,我们发现有些地段,用人工挖孔桩挖到4-5米时,即见坚硬岩层,无法挖下去,这时我们改用墩基础处理。
在填方区,一律采用人工挖孔灌注桩,为节省填方量,减少覆土对桩产生的负摩阻力,我们根据不同地段,分别采用1
-2层吊脚楼形式,将地面层架空,架空地面以下大约每3米
,,易发生滑塌,均,本场地仅在ZK10孔测到地下水位,埋深为 …… 此处隐藏:1783字,全部文档内容请下载后查看。喜欢就下载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