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经济学流派中重点提纲总结
发布时间:2024-11-10
发布时间:2024-11-10
经济学必修课程
流派总结 by包
目录
目录 ............................................................................................................................................1 凯恩斯主义经济学 .......................................................................................................................1 1凯恩斯主义 .................................................................................................................1 2新古典综合 .................................................................................................................3 3两个剑桥之争 .............................................................................................................7
货币主义经济学...........................................................................................................................8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 ..................................................................................................................... 11 供给学派 ................................................................................................................................... 15 奥地利学派................................................................................................................................ 17 新凯恩斯主义 ............................................................................................................................ 18
凯恩斯主义经济学
1凯恩斯主义
一、产生背景
凯恩斯经济学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
经济背景:
是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的产物。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国家干预经济加剧。 学术背景:
古典经济学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无法解释经济衰退和萧条,也无法提出解决经济危机的对策。西方经济学陷入了第一次经济理论危机。 二、“凯恩斯革命”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的出版或是凯恩斯革命是20世纪经济科学中最重大的事件。 《通论》掀起的凯恩斯革命包括:研究方法上对微观经济分析方法的革命;理论上对古典经济学的革命;政策上对自由放任主义的革命。
研究方法上的革命:
复活了重商主义的宏观总量分析方法,用总体经济分析法取代了古典学派的个体经济分
析法,创建了宏观经济体系。 *衡量国民收入的三种方法:
销售收入(A)减去使用者成本(U)法:国民收入=∑(A-U) 支出法:国民收入=消费(C)+投资(I)
经济学必修课程
收入法:国民收入=付给生产要素的总值+企业家的收入(即净利润)
*区分了总收入和净收入,定义了消费、储蓄、投资这些总量以及它们与国民收入之间的数量关系。——这些总量概念的定义和它们之间数量关系的界定是宏观经济学分析的起点。 *第一次明确地把经济学划分为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凯恩斯认为的二分法:一方面是单个行业或厂商的理论以及关于既定数量的资源在不同使用上的报酬和分配(微观);另一方面为整个社会的产量和就业量(宏观)。
克服了古典二分法,将货币经济和实物经济合为一体。
注重短期分析方法。 理论上的革命:
前提假设上:1、古典经济学的假设前提是充分就业均衡,是资源的充分利用。2、凯恩
斯的前提假设是非充分就业。认为古典经济学的假设不适合用于一般通常的情况,是各种可能的均衡状态中的一个极端的点。
研究对象:1、古典经济学主要研究既定数量的资源如何在各种不同的用途之间进行配置,各种资源的相对报酬及其产品的相对价值是如何确定的。古典学派的理论主要是价值决定理论,是微观经济学的核心。2、《通论》研究的是关于一个经济在一定时期国民收入和就业量决定的理论。《通论》的核心是就业理论,它的逻辑起点是有效需求原理。凯恩斯经济学理论主要是国民收入理论,是宏观经济学的核心。
对失业的解释:当劳动市场供求不在均衡值上时,产生失业:
*古典学派解释:W↓——给定的P水平——实际工资↓——劳动需求↑,供给↓——充分就业。
*凯恩斯解释:W刚性:劳动供给不是实际工资的函数。即使在古典框架下,也不会充分就业。因为W↓——MC↓——P↓(P=MC)——实际工资W/P不变——失业。 同时W↓——收入↓——货币意义上的总需求↓。 所以就业理论的逻辑起点就是有效需求理论。 有效需求理论:
乘数理论:
按照卡恩的就业乘数,当净投资增加时,总就业增量将是初始就业增量的一个倍数。
市场价格机制:
1、劳动市场是不完全竞争的,价格和名义工资在向下方向上是刚性或者粘性的。否定了市场可以自动调节,推出了非充分就业均衡。
2、劳动需求时实际工资的函数,劳动供给不是。货币工资在向下方向上是粘性的。
3、利息是放弃流动偏好的报酬,利息率由货币市场上供给和需求相均衡决定,即使由货币数量和流动偏好交互作用决定。利率在向下方向是粘性的。 储蓄-投资关系:
1、古典学派认为:储蓄支配投资,利率是调节储蓄和投资在充分就业水平上相均衡的有效杠杆.
凯恩斯认为:储蓄是消费者的行为,投资时生产者的行为,它们分别由不同的因素决定,这些由不同的因素决定、由不同的经济主体做的选择很难协调一致。
2、古典学派认为:调节投资和储蓄相均衡的杠杆是利率。 凯恩斯认为:调节投资和储蓄相均衡的杠杆是收入。
经济学必修课程
货币是否中性:
1、古典学派认为:货币中性。
凯恩斯学派认为:是非中性的。
2、货币非中性的解释:M↑——货币需求小于货币供给——人们用多余的货币购买商品——商品过度需求——P↑——实际工资下降——劳动需求↑——就业量↑——Y↑ 政策上的革命:
经济政策观点的核心是反对自由放任,主张国家干预。
要扩大政府职能,主要指扩大政府调节消费倾向和投资引诱的只能。调节消费倾向,目的在与刺激消费,调节投资引诱,目的在于刺激投资。
提出周期预算平衡论,即认为在衰退期间,政府应该允许赤字而繁荣时期会有盈余。反对古典学派的年度预算平衡论。萧条时,税收收入下降,如果要想平衡预算,只有征税或者减少开支,但是这两者只会通过乘数过程进一步使经济紧缩。
更青睐财政政策因为认为货币政策可能会有流动性偏好陷阱。
扩大政府开支时,凯恩斯主张通过借债来为政府扩大开支筹集资金。
运用政府资金时,主要用于政府购买和政府投资。政府投资主要是兴办公共工程,而不是生产竞争性的产品或服务。
认为财政政策比货币政策更重要。
三、后世评价:
凯恩斯的理论摈弃自由放任的基础,开创了西方宏观经济学;
政策主张在一定程度和一定范围内对缓和和摆脱经济危机起到了积极作用,他提出的各种反危机的政策主张成为了西方国家制定经济政策的重要理论依据; 凯恩斯的理论不能解决资本主义的各种矛盾,长期推行凯恩斯主义膨胀性经济政策带来了20
实际70年代“滞涨”的局面。
2新古典综合
(新古典综合派——后凯恩斯主流经济学——现代主流经济学[名称变了,理论内容并未根本改变,一般仍称之为新古典综合派]) 一、产生背景:
凯恩斯《通论》主要是一种短期分析,是一种“萧条经济学”,关心的是充分就业问题而不是资源配置问题。是一种特殊的理论而非一般理论。 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萨缪尔森等人为了使凯恩斯经济学成为既适用于非充分就业情形,又适用于充分就业情形的一般理论,决定将微观和宏观经济学相结合。
萨缪尔森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由于采用了凯恩斯的政策主张,美国经济已经实
现了充分就业,古典经济学适用的前提条件再度得到满足,因此需要把马歇尔的微观经济学综合到凯恩斯的宏观经济学中去。
二、含义
萨缪尔森所说的“新古典综合”包含两层意思:一是理论上的综合,即使把微观经济学和宏
观经济学综合起来;二是政策上的综合,就是把凯恩斯主张的政府干预和古典学派主张的市场机制调节综合起来。 分为两个阶段:
经济学必修课程
初始的综合:有希克斯、汉森等人提出的IS-LM模型,莫迪利安尼提出的利息率与货币的一本理论,最初由菲利普斯提出的后又利普西和萨缪尔森等人加以完善的菲利普斯曲线。
成熟的综合:萨缪尔森等人试图把当时主要经济学流派分析方法和主要观点综合起来,通过构造综合性的AD-AS模型来解释当时盛行的滞涨。
三、理论特点:
凯恩斯主义和新古典的综合:
理论体系上:新古典微观经济学和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综合 分析方法上:个量分析和总量分析综合 政策主张上:国家干预和自由放任的综合 理论方法上的折中主义:
致力于弥合传统的、相互对立的理论和政策主张 不断吸收新理论来发展自己理论体系 理论和政策主张上灵活多变
四、代表人物:
阿尔文·汉森
约翰·理查德·希克斯 保罗·萨缪尔森 詹姆士·托宾
五、主要理论:
IS-LM模型与AS-AD模型
1、IS-LM模型:
意义:不但成为了传播凯恩斯思想的工具和宏观经济学的主要分析工具,而且成为新古
典综合派经济政策主张的主要理论根据,是对凯恩斯的收入决定论的重要补充和修正,并一度被称为宏观经济学中的“标准模型”。强调了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一样重要 局限性:课本P57
劳动市场真是工资高于市场出清工资而出现失业时,可以降低工资——但因为货币工资具有刚性,工人会抵制工资下降。 凯恩斯说即使名义工资具有弹性,在流动偏好哦啊陷阱和投资利率无弹性的情况下,经 济也仍可能出于非充分就业均衡。
新古典综合即使不依赖货币工资刚性的假设也推出了非充分就业均衡,得出了政策是必要的这一结论——但庇古效应给了新古典综合学派致命一击。
《通论》在新古典综合的渲染下变成了特里尔古典经济学才是“通论”。 三种效应【看宏观书】:凯恩斯效应:宏观经济学中利率传导机制的一种,即价格水平↓
——实际货币供给↑——利率↓——支出(投资)↑——产出↑;庇古效应:物价的下降会增加实际财富,从而会增加消费。在货币工资弹性下,即使在两种极端情况下,经
济也会自动达到充分就业;实际余额效应:庇古效应和凯恩斯效应合称为实际余额效应。 最后,①新古典综合派有条件地接受了凯恩斯效应和庇古效应。认为工资和价格的下降
太缓慢,要想通过市场调节机制自动实现充分就业状态为时过长,从政治上看将会有风
险。②新古典综合派把《通论》看作是一种更为一般的古典学派理论的特殊情况,也就是说,古典学派的理论才是“通论”,然而,凯恩斯之前却说,他的理论才是通论,古典
经济学必修课程
式特里。新古典综合派背叛了凯恩斯。
2、AS-AD模型:
从IS-LM模型推导出来的,而IS-LM模型优势新古典理论与凯恩斯主义结合,所以AD
曲线体现了两种理论的综合
菲利普斯曲线与通货膨胀理论
菲利普斯曲线:反映失业率与货币工资率之间呈反向变动关系的曲线。
菲利普斯曲线的现代解释: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存在着反向变动的关系。
新古典综合派的菲利普斯曲线以“成本推进型”的通货膨胀理论来补充凯恩斯的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理论,而前者又是新古典理论的继承。因此菲利普斯曲线也是一种“新古典—凯恩斯综合”。但是,由于70年代西方“滞胀”经济的出现使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的替代关系消失,新古典综合因此受到了越来越多的批评。新古典综合面对各种批评和挑战,为了维护自身的正统地位,不得不寻求新的解释。
关于“滞涨”原因的解释:第一,部门供给的冲击。第二,社会褔利支出的过度增长。第三,劳动力市场的不完全性和结构变化。 政策
第一,制定和执行新的能源政策和农业政策。 第二,改进社会褔利政策。
第三,收入政策。 第四,人力政策.
经济增长理论:
新古典增长理论是指人均实际GDP的增长是由于技术变革引起人均资本增加的储蓄和投资水平的观点。如果技术进步停止,增长就结束。 代表人物:罗伯特·索洛;英国的经济学家斯旺 假设:
①经济制度和个人偏好既定,总量生产函数有稳定的形式,生产率以一外生的不变比率增长。 ②技术进步产生于机遇,是外生变量。 ③总量生产函数规模收益不变。
④政府不干预经济活动,完全由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对经济进行调节。
YK⑤经济的边际收益递减。 Y AF(N,K) AF(1,) 生产函数:从总量生产函数到人均生产函数:
边际报酬递减使人均产量的增加速度是递减的。
N
N
y AF(1,k) y Af(k)
I S K K sY( 为折旧率)
KKY 基本模型: sNNN
①出发点:总量投资与总量储蓄保持动态均衡,即经济处于均衡增长。
KKKY
s
KNNN
( k n)k k sy
持不变( y = k = 0),经济最终达到一对稳态值(y*,k*④增长过程:如果初始经济没有实现(y*,k*)那么一定意味着人均资本处于积累或减少的动态过程中,进而推动经济趋向(y*,k*)。
⑤未解决的问题:1) 如何解释现实的规模报酬递增;2) 技术进步是如何产生的;3) 如何确定恰当的储蓄率水平;4) 人口增长率与收入水平的关系。
经济周期理论和乘数-加速模型:
说明在经济中投资、消费和国民收入之间相互影响,而市场自发情况下,乘数与加速原理相
经济学必修课程
互作用会导致经济周期。
六、政策主张:
用相机决策的财政政策取代了凯恩斯的扩张性财政政策,用补偿性财政政策取代凯恩斯的池
子财政政策,进而提出“充分就业预算”政策。 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并重取代了凯恩斯对财政政策的偏重。 20世纪50年代的补偿性财政与货币政策 20世纪60年代的增长性财政与货币政策 20世纪70年代后的多样化政策
1.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松紧搭配”
2.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微观化 3.收入政策
4.人力政策
七、评价
新古典综合派在西方经济思想史中的地位。
西方经济思想演变发展过程中的三次大综合:第一次是19世纪40年代约翰.穆勒;第二次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马歇尔;第三次是二次大战以后萨缪尔森。三大综合体系分别代表资本主义不同发展阶段的主流经济学。
综合了新古典和凯恩斯理论的合理成分,推进了宏观经济学的进一步发展; 这种综合能否成为宏观经济学新的“基准模型”仍需要时间的检验。
来自新剑桥学派的批评
新古典综合派用均衡观念代替了凯恩斯的历史时间观念,是对凯恩斯主义的背叛。
新古典综合派恢复了被凯恩斯革命所否定的、新古典经济学充分就业的假定,即从理论上背叛了凯恩斯主义。
新古典综合派抛弃了凯恩斯的“投资支配储蓄”的观点,恢复了新古典经济学的“储蓄支配投资”的观点
新古典综合派背叛了凯恩斯关于资本主义社会收入分配不合理的论述,回到了新古典经济学以边际生产力理论为基础的分配理论。而这种分配理论不过是一种循环推论:边际生产力 产品价格 生产成本
新古典综合派背叛了凯恩斯关于物价水平主要受货币工资率支配的论断,回到了新古典经济学关于物价水平受货币数量决定的传统。
新古典综合派的主张歪曲了凯恩斯主义的原意,引发了当代资本主义社会严重的滞胀局面
来自新自由主义经济学派的批评
现代货币主义者的批评:现代货币主义者认为,新古典凯恩斯主义的一个重大错误在于
片面强调财政政策特别是扩张性的赤字财政政策对于扩大总需求和刺激经济增长的作用,而忽视货币政策的重要作用,使货币政策仅仅被动地适应财政政策,随财政政策的扩张而增加货币供应量,结果必然造成通货膨胀,破坏宏观经济的稳定性。
供应学派的批评:供应学派则认为,凯恩斯主义片面强调总需求管理,而忽视总供给刺激,是造成通货膨胀及“滞胀”的根本原因。
理性预期学派则以“理性预期”假定为基础,根本否认总需求管理政策的有效性。
经济学必修课程
3两个剑桥之争
一、争论者: 剑桥学派:(新古典综合派)
在凯恩斯主义形成之前,新古典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曾先后在英国剑桥大学长期任教,因此新古典学派又称“剑桥学派”。 新剑桥学派: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与新古典综合派的论战中,剑桥大学的琼·罗宾逊、卡尔多、帕西内蒂等学者吐出来与新古典综合派相对立的主张,由于他们的理论观点又完全背离了以马歇尔为首的老一代剑桥学派的传统理论,因而被称为新剑桥学派。新剑桥学派属于后凯恩斯经济学的非主流派。
二、争论内容:
实质:如何进行经济理论研究或如何发展现代经济学的问题。
形式:却表现为作为凯恩斯主义的两个支派怎样做才是真正继承和发展凯恩斯理论的问题。 1.关于凯恩斯经济理论的核心的争论
新古典综合:凯恩斯理论核心是收入-支出模型;微观经济理论基础为新古典微观经济学。
新剑桥学派:凯恩斯理论核心是收入分配理论,且缺乏微观价值和分配论基础。凯恩斯经济理论的最主要之点是《通论》中关于社会哲学的论述;。 2.关于研究方法的争论
新古典综合:继承了新古典的均衡观念及均衡分析方法;
新剑桥学派:反对均衡分析,强调经济分析中运用历史时间观念。 3.关于一些基本理论的争论
关于收入分配问题:
新剑桥:反对边际生产力分配论,认为资本主义收入分配不合理 新古典综合:继承并认为合理 关于均衡增长问题:
新剑桥:主要通过收入分配的改变来实现经济稳定增长,结论是利润越来越大、工资越来越小;
新古典综合:强调通过市场调节资本-产量比率来实现经济增长,结论是利润率下降,工资率上升。
储蓄与投资的关系:
“滞胀”问题。
新剑桥:应从区分不同的商品市场类型或不同类别的经济部门入手解释通胀原因,进而解释滞涨;
新古典综合:有可能是以下原因:a个别微观部门供给一场;b财政支出结构失衡;c微观劳动力市场结构失衡。 4.关于经济政策主张的争论
新剑桥:着重收入分配政策,主张实行收入均等化政策
新古典综合:坚持凯恩斯的需求管理政策,同时重视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力图将宏微观经济政策相结合。
5.关于凯恩斯经济理论的缺陷之争
经济学必修课程
新古典综合派认为,凯恩斯经济理论忽视了微观分析、供给问题、长期经济增长,因而无法适应二战后复杂的经济形势。
新剑桥学派认为凯恩斯经济学作为一种宏观经济理论体系最缺乏的是价值论和分配论 三、争论结果
新剑桥学派:多停留在学术领域,具有学术价值但缺乏实践性。
新古典综合:能从多角度惊醒分析和综合,更全面,故仍然是西方主流经济学,是一种科学
的综合。 四、新剑桥学派的基本内容:见邱瑜整理的表格
货币主义经济学
一、产生背景
凯恩斯主义者对传统货币数量论的批评已经对货币重要性的轻视;
凯恩斯主义制造稳定经济的政策却导致经济不稳定70年代西方经济更出现了滞涨; 通货膨胀成为了头号经济问题。菲利普斯曲线给新古典综合带来了表面的胜利,但20世纪
70年代的两次石油危机使新古典综合学派从此失去统治地位。
二、货币主义的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50年代-60年代中期,为货币主义产生阶段,重新确立货币数量论的分析方法。以弗里德曼《货币数量论》文章作为开始。
第二阶段,60年代中期-70年代,货币理论成熟阶段,附加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 第三阶段,70年代以后,国际收支和汇率决定的货币分析方法。
三、代表人物
米尔顿·弗里德曼 卡尔·布伦那
四、基本原则
货币主义最基本的一条就是坚持经济自由主义原则
五、货币主义学派的方法 实证分析法
用经验数据直接检验结论
认为有关假定不重要、只要预测正确
六、理论假说
艾伦·梅泽尔 艾伦·沃尔特斯 戴维·莱德勒 迈克尔·帕金
经济学必修课程
自然率假说
自然失业率
1、def:是指在没有货币因素干扰的情况下,由经济体系中的实际因素,如劳动市场的有效性、竞争或垄断程度、阻碍或促进到各种职业部门去工作的制度因素所决定的失业率。 2、目的在于把就业问题中的货币层面和非货币层面因素区分开来。
国民收入的自然率水平
1、def:是指经济中只存在自然失业率时的国民收入水平,这种国民收入相当于古典经济学所说的充分就业的国民收入。货币主义者认为,如果没有政府干预,经济会稳定在它的自然率水平上。
适应性预期假说
1、def:
2、说明距离现在越远的那个时期的价格,对当前价格的语气作用越小。
适应性预期与外推式预期的区别在于:前者以经济变量一系列过去数值所包含的信息为基础,
后者仅以最近两期的实际数值所包含的信息为基础。 七、主要理论
新货币数量论
是沿着剑桥余额方程式发展的。
弗里德曼认为,货币数量论首先是一种货币需求理论,而并非关于产量、货币收入或物价的
理论。
货币主义认为利率对货币需求不起作用:
影响货币需求的因素:弗里德曼认为,影响人们货币的持有量或需求量的因素有:财富
总量、其它资产的预期收益率、同持有其他资产相对的,人们持有货币所得的效用及决定货币效用的其他因素等。
Md/P=f(Yp,r,Pe;u)
Yp代表持久收入,用以代替财富;r代表其他金融资产的收益率;Pe代表预期通货膨胀率;u代表个人趣味和偏好。 【2】、货币供给:
货币供给是决定名义收入的主要因素。
货币数量论就被称为“名义国民收入的货币理论”。区分了货币的长期和短期作用。 在长期,V是常数,M的变化只影响价格,不影响实际收入。所以在长期,货币中性。 在短期,由于货币需求是稳定的、可以预测的,那么货币流通速度V就是稳定的、可以
预测的。那么,当M↑时,不仅金融资产的价格会↑,人们也可能购买产品和劳务,Y都会↑(P也会↑), M对实际收入有影响,故在短期,货币非中性 还通过持久收入消费理论来说明凯恩斯理论的乘数作用很小或无效。
附加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
凯恩斯主义:将菲利普斯曲线解释为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替代关系,因此可以为政府提供各种可能的通胀与失业组合以作为政策抉择。 菲利普斯曲线的发展阶段:
①第一阶段:斜率为负的菲利普斯曲线
通货膨胀率(π)与失业率之间存在着反向变动的替代关系: (u u*)
弗里德曼认为:原始的菲利普斯曲线把货币工资变化率与失业率联系在一起是错误的,
正确的方法应当寻找实际工资变化率与失业率之间的关系。
经济学必修课程
②第二阶段:垂直的菲利普斯曲线
弗里德曼认为存在通货膨胀预期的情况下,人们将关注真实工资率的膨胀率。当实际通
货膨胀和预期通货膨胀相等时,失业率等于自然失业率;反之亦然。随着预期的通货膨
胀一个接一个成为现实,短期菲利普斯曲线呈现上下平行移动,从而形成垂直的长期菲利普斯曲线。在位置较高的菲利普斯曲线上,如果失业率超过自然失业率(即发生经济衰退),意味着出现了滞胀。
长期菲利普斯曲线是垂直的:在长期,总供给曲线是垂直的,因此不存在失业与通货膨胀的替代关系。在长期,总需求的变化不能改变总产出水平,改变的只是价格水平。 短期菲利普斯曲线是平缓的,短期菲利普斯曲线是可以上下移动的。当总需求推动经济
沿着短期菲利普斯曲线移动,并出现持续的通货膨胀时,人们便开始预期未来的通货膨
胀,从而短期菲利普斯曲线出现上下移动。 ③第三阶段:斜率为正的菲利普斯曲线——滞涨
1966开始的10年间,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按相同的方向变动,经济出现滞胀。
八、政策含义
主张经济自由,反对相机抉择的宏观经济政策。 提倡实行“单一规则”的货币政策。 提倡“收入指数化”。 实行负所得税制度。 提倡浮动汇率制
九、基本论点的总结
货币需求函数是一个相当稳定的函数
货币在短期非中性,长期中性 私人经济是可以自己稳定的 存在短期的菲利普斯曲线 通货膨胀只是一种货币现象
凯恩斯主义积极干预的经济政策无效
十、货币主义与凯恩斯主义的争论
十一、评价
客观地说,弗里德曼对经济自由的贡献大于其具体理论(比如单一货币政策、学券制等)的
贡献。再次唤起了人们对亚当斯密的注意。
经济学必修课程
完善了货币需求函数,大大发展了货币数量论,进一步促进了货币理论的发展,解释了货币
流通速度的周期运动,并根据持久收入衡量流通速度,从而认为货币需求函数稳定可预测,该观点刺激了各学派对货币流通速度的理论分析和经验研究。
在此唤醒了人们对古典主义的思考,同时作为第一个反凯恩斯主义的宏观经济学流派,由此
掀起的理论竞争有助于促进学术活跃和发展,从而促进西方经济学的发展。 注重实证分析和经验研究,对后来的西方经济学发展有较多影响。 货币主义理论所带来的政策有效降低了各国的通货膨胀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
货币主义Ⅱ、新古典主义
一、产生背景:
经济背景:20世纪70-80年代前半期美国经济陷入滞涨,高失业率和高通胀并存的局面是当
时的凯恩斯主义和货币主义都无法解释的。 经济学背景:
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缺少微观基础。
以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和适应性预期假说为基础建立起来的计量经济学模型失败。
20世纪70年代后期对凯恩斯主义造成沉重打击的是新古典宏观经济学而非货币主义。。 技术背景:163计算机技术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迅速发展,为求解大规模的经济计量模型提供了技术基础。
二、含义:
具体来说,货币主义Ⅱ一般都接受以下四个命题:
私人经济是可以自身稳定的 货币在长短期中是中性的
凯恩斯主义积极干预的经济政策是有害的。 简介:
理性预期学派是在凯恩斯经济学危机中兴起的西方重要经济学流派之一。
它以自己独有的理性预期理论反对长期居于正统地位的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并使西方宏
观经济学在理论结构、分析方法上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理性预期理论及其在经济学中的应用,被看成是近年来西方经济学的重要的突破性研究
成果之一。
三、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特色:
继承了古典经济学的一些传统又吸收了货币主义的一些思想和信念,并在理论和方法上作出了自己的创新,从而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认为古典二分法有效,坚持货币中性论 提出政策无效性命题
主张用固定不变额政策规则取代斟酌使用的需求管理政策 大量使用计量经济学的分析技术
经济学必修课程
四、发展阶段:
20世纪70年代,新古典宏观经济学从货币主义演化出来并且吸收了后者的一些思想 第一代:理性预期学派,20世纪70年代;
罗伯特·卢卡斯
托马斯·萨金特(斯坦福大学) 华莱士(明尼苏达大学)
第二代:真实经济周期学派,20世纪80年代。
罗伯特·巴罗(哈佛大学)
基德兰德 普雷斯考特 约翰·泰勒
五、理性预期学派主要理论 ·宏观经济的新古典模型 ··新古典模型的基础
(一)理性预期假说
理性预期是相对“适应性预期”而言的,它是指人们预先充分掌握了一切可以利用的信
息而作出的预期。
两个重要特征:
预期从其性质上说是主观的,预期是一个特定的个人的价值判断
对某个特定变量的预期,不能把它理解为一个单一的预期值,而应该把它看做是这个变
量未来值的一个完全的概率分布 如何理解理性预期 1 )理性预期假说并不认为经济当事人的预测总是正确的,或不同的个人有相同的预期; 2 )理性预期假说意味着,经济当事人能够充分利用他可以获得的一切信息来最优化他的经济决策; 3)如果经济变量的理性预期的数值与实际发生的数值不一致,那么这种预测误差只能来
自(t-1)期无法预期的在t期所发生的随机干扰,所以预期误差只能是随机的、不可改
善的;
4)随机干扰变量时序列不相关的,且均值为零。 预期误差
本质上是一个平均值为零的随机量;
与前段时期形成的预期没有联系,在整段时间里没有序列相关;
结论:
理性预期是最准确和最有效的预期形成形式。
理性预期的方法就是微观分析与宏观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也就是宏观经济的微观基础; 理性的心理预期方法。
与其他任何预测方法相比方差最小;
理性预期学派的研究方法:——批判凯恩斯主义的研究方法
第一,非充分就业的假定前提并不存在。
经济学必修课程
第二,总量分析方法过于一般化,没有考虑微观因素。
第三,用总量分析方法建立的宏观经济模型没有考虑“个人决策”的作用。
理性预期就是要利用这种公众的理性的心理预期方法,来考虑产量、就业量和价格总水
平的决定及其变动。
(二)弹性价格和弹性工资假设
即经济体系中的各类市场是完全竞争或者接近完全竞争的市场,当商品市场和老丁市场出现
暂时的供求失衡时,价格和工资可以迅速调整,保证市场连续出行,从而使经济具有瓦尔拉斯一般均衡
(三)持续市场出清假说
在每一个时点上,所有观察到的结果都被看作是市场出清的,而且是经济当事人按照他们所
察觉的价格作出的最优供求反应的结果,经济被认为处于一种持续均衡状态(短期和长期)。的函数。
(四)复活古典二分法和货币中性论
新怪诞宏观经济学家认为,只是未预期到的货币供给变化才影响实际的GDP,预期到的货币
供给的变化完全时中性的。 (五)总供给假说
区分两种主要的有关总供给的观点。
第一种:关于劳动供给的新古典观点 第二种:关于商品供给的新古典观点 关于劳动供给的新古典观点
跨期劳动替代:
工人在工作和闲暇之间选择,选择的标准是正常或预期平均真实工资。如果目前真实工
资在正常真实工资之上,工人就会有激励在当期工作更多的时间(消费更少的闲暇),期望在预期真实工资较低的将来有更多的闲暇(工作少一些),反之亦然。
关于商品供给的新古典观点
卢卡斯“意外”供给函数书P146 (六)决策变量假设:
经济当事人的实际经济决策,如消费(或储蓄)决策和投资越策,只是时机变量的函数,而
不是名义变量。
·均衡经济周期理论 书P152
··在凯恩斯主义看来,经济周期似乎是非均衡现象,而卢卡斯却证明对总量不稳定有可能形成一个均衡解释
由于经济当事人会形成理性预期,他们不会犯系统性错误,会通过学习来不断提高从噪音中
分辨出信号的能力,这就使得预期价格向实际价格逐渐熟练,因此茶凉和就业经过一段时间
经济学必修课程
以后会恢复到他们的趋势路径上
根据对经济波动的初始根源和性质的不同解释,可以把新古典主义经济模型划分为两大类:
互殴比经济周期模型和实际的经济周期模型。 货币的经济周期模型把经济波动的根源归因于货币存量的随机变化(货币供给的冲击),认为
温和的或规则的货币政策可以消除经济波动,经济波动的传导机制是经济当事人基于不完全
信息的预期失误。
六、政策含义:
宏观经济政策无效论
政府借债只不过是延迟征税。结果增税和发行公债的后果是等价的,都减少了个人的可
支配财富。
但是消费者的死亡会带来对未来税收的逃避,这样就会使得李嘉图等价定理失效。 时间不一致性,信誉以及货币规则
政府和私人个体是一个动态博弈的主体。
私人个体具有理性预期。如果死人决策者知道政府政策总是事件不一致的,他们就不相
信政府的政策承诺,这就会使政府政策失去信誉,政府政策就不能达到他的预期目标。 相机抉择的宏观经济政策无效,应该使用规则式的政策。为了使政府取信于民,使政府政策具有可信度,必须从制度上对政府行为作出有效制约,即制定一些长期不变的政策规则,而不是相机抉择。
增加总供给的微观经济政策
“卢卡斯批评”
基本思想:经济计量模型中的参数一般都是政策变量的函数,并随着这些政策变量的变
化而变化。
卢卡斯批评对制定宏观经政策的意义深远。其意义在于:在所考虑的特定的政策变化发
生时,模型参数的稳定性。也就是说,如果政策制定者过分依赖过去的规则,经济行为就可能发生变化。
七、理性预期学派对凯恩斯主义的批评
(1)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理论缺乏微观基础
(2)凯恩斯主义是不合理性的预期或无理性预期 (3)一项经济政策是否成功必须要从微观经济学的角度来考虑该政策是否能增加社会成员的福利。
认为个人是自己利益的最好的看守者
八、理性预期学派的影响
理性预期假说把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连为一体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一些成果在某些领域得到成功应用
如金融市场、外汇市场、期货市场。这些市场上连续的市场出清是较为合理的假设
实际的经济周期理论突破了短期分析与长期分析的界限,把经济波动和经济增长问题纳入统
一的分析框架 理性预期对政府制定政策的思路和理念的影响 对经济实践的影响:
经济学必修课程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和其他自由主义学派一起推动了20世纪80年代的西方私有化和放松政府管制的运动。
对全球化浪潮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九、评价
理性预期比货币主义在更大的程度上恢复了古典学派。同样地,理性预期学派和货币主
义对于市场更加青睐。 局限性体现在:
工资和价格完全弹性的假设的非现实性。 非自愿失业的存在。
货币政策对产出和就业的作用:新古典模型认为货币政策是完全无效的,不会对实际经济
有任何影响,但是这是与货币政策的精液证据以及人们对中央银行的普遍信念相矛盾。 在高失业时通货紧缩并未加剧与事实并不符。 普遍的退休储蓄不足与事实不符
相对于经济基本面来说,股票价格过于波动。 长期存在着自暴自弃的地下阶层。
供给学派
一、含义:
供给学派又称弹性学派、供应学派、供给面经济学等,是20世纪70年代主要在美国兴起的一个经济学流派。供给学派和货币主义、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同属于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的大家庭。 二、产生背景:
70年代西方经济出现生产呆滞、失业严重,同时物价持续上涨的“滞胀”局面。
它的基础理论只是为了反对凯恩斯的刺激社会需求的政策而提出复活萨伊定律,“供给能创造
自己的需求”,以增加供给、提高生产率来促进经济增长的主张。 滞涨阶段,美国共经历4次经济危机,1970.11,1975.5,1980.7,1982.11。 三、主要特征:
强调供给而不是需求;
强调重视萨伊定律,相信市场经济的自动调节机制; 反对国家干预经济、反对凯恩斯刺激总需求的政策; 减少税收刺激生产是供应学派全部理论的精髓。
四、代表人物:
激进的供给学派(认为高税率是根源)
罗伯特·蒙代尔
阿瑟·拉弗——拉弗曲线
保罗·罗伯茨——相对价格理论
温和的供给学派(认为财政赤字是根源)
马丁·费尔德斯坦
经济学必修课程
五、思想渊源:
继承古典的宏观经济分析 重农学派:重视生产
六、主要内容:
拉弗曲线:
供应学派认为,供给不足的根源在于经济中缺乏利益刺激,而利益刺激减弱又归因于政府实行了高税收的政策。因此,政府的高税收政策是万恶之源。
拉弗等人认为,减税可以直接产生两方面的效应:
(1)减税等于增加了企业和个人的税后收入,边际收益增加后,企业生产者可以增加投
资,扩大生产的积极性,私人投资者和工人可以提高多工作、生产、储蓄、投资的积极性,从而起到扩大产量的效应;
(2)减税在刺激供给增加、生产规模扩大的同时,扩大了税收面,从而能够使政府在较低的税率下征收到较广的税收,使税收总收入增大并超过高税率下的税收收入。
相对价格理论:
在拉弗曲线分析的基础上,供应学派的另一个重要人物罗伯茨提出了他的“相对价格”
理论。 从税率(主要是边际税率)、税收弹性对相对价格的影响,进而说明高税率对人们的消费、
储蓄和投资及劳动生产率的影响并最终对美国经济所产生的危害。
他认为,边际税率越高,则劳动越多、收入越多的人就越吃亏。这是对勤奋工作者的惩罚,对储蓄和投资者的“敲诈勒索”。
结果是美国人民的劳动积极性受到挫伤,储蓄和投资率下降,供给能力不足,经济停滞
不前。
七、政策含义和主张 政策主张:
降低边际税率,减少政府税收。 减少政府开支,削减福利费用。 稳定美元币值,恢复金本位制。
减少政府限制,取消规章条例。
#弥补财政赤字:有三种方法:增税,向中央银行借款发行货币,发行国债
#如果财政赤字增加——国债发行增加——资本形成率下降
现实中,如果国债利用的是公民的闲置的闲散资金,则不会影响利率使其变高,则不会使投资减少,不会有挤出效应
#如果财政赤字时要保证资本形成率不变,弥补财政赤字只能发行货币——引起通胀。
八、评价
供给学派的经济理论是美国里根政府竞选时制定国家经济政策的依据。然而,其政策在
实践中受到挑战。
1.减税对刺激人们的劳动、储蓄积极性并不大;
2.由于紧缩货币提高了利率进而影响投资,减税未能刺激投资;
3.里根政府的实践表明,减税不是增加而是减少了政府收入,导致了财政赤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