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观梁启超故居后感

发布时间:2024-11-10

参观梁启超故居后感

江门五邑地区是个颇有文化底蕴的地方,虽不及一些历史名城那般气势恢宏、人杰地灵,但其独有的历史文化也足够使这个城市散发出不一样的独特的魅力了,如开平碉楼、崖门炮台、新会的小鸟天堂等,不同的名胜和古迹,彷佛在诉说着不同的历史文化。但在来江门上大学的一年多时间里,我却并未好好体验过这些。这次借着近代史写论文的机会,我来到了位于新会茶坑村的梁启超故居纪念馆,进行了实地的参观调查,对这位近代史的著名人物有了更深一层的了解。

经过一个小时的公车路程,我来到了位于凤山脚下的村庄,鱼塘、水网、沃野、田畴环绕四周,大榕树、石板巷、青砖房有序分布,往来皆村野乡民,真淳古朴,这里便是梁启超先生出生和少年时期生活、学习的地方。下了车按照指示牌直走,不多久就来到了梁启超故居纪念馆的门前,砌上红砖的墙顶上就有一个黑色的牌匾,上面刻着金色的漆字——梁启超故居纪念馆。

穿过纪念馆的大门是一个摆放特色纪念品和梁启超家族相关书籍的地方的大厅,里面还有一个小放映室,在不知疲倦地给游人播放着关于梁启超的生平事迹。过了这个大厅,才来到了真正的纪念馆,这是一个分为两部分的建筑群,左边砖瓦木结构,岭南民居建筑样式的毗连的几间青灰色房屋就是梁启超的故居,右边是一栋白色西洋式的两层小楼,是由建筑大师莫伯治先生主持设计的中西合璧的建筑,既有晚清岭南侨乡的建筑韵味,更隐现天津饮冰室的风格,即梁启超纪念馆。在故居和纪念馆之间有一个场院,中间伫立着梁启超先生的铜像,铜像后是一条爬满了禾雀花的长廊,连接着故居和纪念馆这两个建筑,可惜不是花期,没看到禾雀花盛开的美景。铜像后面远处的凤山上,建于明朝万历年间的凌云塔(熊子塔)静静地矗立着,见证着寻常百姓的悲欢离合,历史风云的沧桑变幻。

故居是建于清光绪年间的青砖土瓦平房,由居室、长廊和怡堂书室组成。一进门右边就是厨房,旁边有阶梯通往阁亭,据说可以远眺崖海风光,但前面挂了个止步的牌子,便只好作罢。然后是饭厅和会客厅,会客厅的正堂上是一对民国青天大花瓶,这是厅堂摆设的习俗,墙上挂着金木雕彩瓷画的八仙图。会客厅的左边是北耳房,是梁启超父母的卧房,右边是南耳房,是梁启超休息的地方。两间卧房里都还摆放着古老的床具、梳妆台、衣柜等家具,在柔和的灯光映照下,让人仿佛置身于古老的时空中。穿过居室经过一个回廊,右转,就来到了怡堂书室。怡堂书室是梁启超诞生和少年启蒙读书的地方,也是梁启超父亲教书的地方。沉重的木门和古老却精致的窗雕彷佛在解说着一位伟人的心路历程,诉说着一个家族的沧桑与辉煌。

接着,我来到了两层楼的纪念馆,纪念馆里记录了梁启超的生平事迹。 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他出生于诗书世传的耕读之家,自幼聪颖好学,才思敏捷,在祖父、父母的悉心教导下,8岁能诗文,九岁能缀千言,12岁中秀才,人称“神童”。15岁就学于广州学海堂,17岁中举人,18岁受学于康有为。从学海堂到王木草堂,是梁启超学问的一大转变,也是他人生道路的重大转折。在康有为这位近代改良主义大师的教育和启蒙下,梁启超逐渐走上了一条艰难曲折、充满险阻的救国救民之路。

19世纪末20世纪初,灾难深重的旧中国处于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型的急剧动荡时代,国家的极弱与西方列强的过分,强烈撞击着那些怀抱救国之志的仁人志士的心。1895年甲午战争失败,签订了《马关条约》,在这个国之将亡的危急关头,梁启超发动广东、湖南两省举人上书都察院,要求拒签条约,协助康有为发动“公车上书”,组织强学会、时务学堂、保国会,燃起变法之火。“公车上书”拉开了变法维新的序幕,经过3年的宣传准备,1898年终于迎来变法维新运动的高潮,6月11日,光绪帝“下诏定国是”,决定变法推动新政。可惜由于触动守旧势力的利益,在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势力的镇压下,发生戊戌政变,变法落下了历史的帷幕,历时103天,史称“百日维新”。

变法失败后,梁启超愤然出走,逃到日本,开始他长达14年之久的海外流亡生涯。变法的失败并未使梁启超屈服,到日本后,他大量阅读书籍,积极进行思想启蒙的宣传,创办了杂志报刊,发表了大量批判专制和传播西方进步社会学说的文章,立志唤醒国民的觉醒,对国内爱国人士,特别是青年学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影响下,梁启超曾一度与孙中山谈两党派合作,但在游历澳洲、美洲之后,言论大变,与资产阶级革命派展开了激烈的论战,间接对资产阶级的政治思想的传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梁启超结束了长达十四年的国外流亡生活,回到了阔别已久的祖国。他以非凡的才智和勇气,组党结社,致力于政党政治,曾短期加入北洋政府,先后任司法和财政总长等职务。袁世凯复辟帝制阴谋暴露后,梁启超决然奋起,策划发动护国运动,后又反对张勋复辟,维护民主共和。极力促成中国政治参与同盟国对德宣战,此事关系中国在世界的地位,直接影响中国的政治前途。梁氏成为民国初叱咤政坛的风云人物。

为重寻救国之道,推出政坛后的梁启超于1918年到欧洲,开始对欧洲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状况进行考察,在巴黎和会中力主中国代表拒签“凡尔赛和约”,维护国家主权,间接促成了“五四”运动的爆发。后来更是在北京组织著译,扩充图书馆、出版社、选派留学生等,促进中西文化交融,对我国新文化的开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梁启超的家教堪称典范,后代可谓是满门俊彦,9个子女,个个成就非凡,“一门三院士六专家”,堪称奇迹

1929年,梁启超病逝于北京,享年57岁。

此前对于梁启超的了解不过是在历史课本上,知道他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杰出的政治活动家、启蒙思想家、教育家、史学家和文学家,关于他的事熟悉的也不外乎“公车上书”与戊戌变法运动,对他并无多大感觉,但经过今天的参观调查,我看到了一个伟人,一个奇人,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无论是致力于维新事业,谋求救国救民之路,还是晚年致力于教育兴国,他一直走在潮流的最前端,对外能治国平天下,对内能立身齐家。参观完后,不仅是对梁启超有了深一步的了解和认识,而且敬佩之情崇敬之情油然而生。真实一次很有意义的参观学习!

参观梁启超故居后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精彩图片

    热门精选

    大家正在看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限时特价:7 元/份 原价:20元

    支付方式:

    开通VIP包月会员 特价:29元/月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fanwen365 QQ:37015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