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环节课堂教学模式实施方案1
发布时间:2024-11-10
发布时间:2024-11-10
平凉五中关于开展五环节“学案型教学模式”
实施方案及说明
(2013年修订版)
一、课堂改革的宗旨
为适应新课程要求,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我校决定进行 “改革课堂教学模式、突出学生主体地位、促进师生共同发展”的课堂教学改革。此次改革,以“人本教育、全面发展”为指导思想,以改革课堂课堂教学模式为切入点,以课堂教学过程为载体,以学生合作、交流、探究为主要学习方法,促进师生共同发展,实现新课程三维目标与中考高考目标的有机统一。
2010年秋季,新课程改革启动以来,我校就探索出“七环节”教学模式,结果两年多的反复实践和总结,提炼升华为“五环节”教学模式。具体内容如下:
二、五环节学案型教学模式说明
“备课、上课一体化、教与学一体化”的五环节学案型教学模式,用学案和预案代替了教案。以“学习周期”为基本单位,将一个周期切分为五个时段,明确了每个时间段属性,成为备课、上课的五个环节。具体这五个环节是:展示目标,自学探究,合作交流,精讲点拨拓展,巩固检测。教师通过集体备课,确定教学的“目标”、转化成“问题”形成学案;在课堂上师生互动实施学案。学习周期因人、因内容而宜,可以是一个课时,也可以十几个课时。这个教学模式是比较固定、相对闭合的程序,一个周期内几个环节必须要有,顺序固定,周而复始。一般情况下,程序的几个环节在学习一个知识单元的整个过程中应有一个完整的体现,但不一定在每节课中都体现出来。一个环节可以是一节课,可以是几节课,也可以是几分钟。每个环节有特定的任务和学习方法,不能随意改变。单位时间内,紧扣任务,周密安排。
三、五环节学案性教学模式具体操作要求及说明
(一)准备阶段
目标引领——即确定一个学习周期的学习目标。
要求:
(1)、在备课之前,要求所有教师要熟悉或基本熟悉教材知识体系。
(2)、通过各种途径,或调查,或座谈,熟悉学生的现有基础,包括知识基础和接受水平
等,充分听取学生意见。
(3)、在此基础上,通过集体备课确定本周期的学习目标。
要求:
A、确定知识目标。不同学科有各自的特点。有的学科篇章知识点相对而言比较单一;不存在确定知识点的问题;有的学科知识点比较博杂,尤其需要确定,不能有什么就学什么,否则以后的诸多环节就是低效甚至无效劳动。
B、依据知识目标的教育功能,确定其它目标。知识的差异性,决定了过程和方法的差异性,方法过程的差异性,决定着能力目标,决定着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体验方式和培养目标。既是教教材,又是用教材教。教教材的目标是知识目标,用教材的目标是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
把目标转化成适当的问题,成为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案。转化的问题要适合学生的学习;问题要有层次性,应包括基础问题、探究问题、提高性问题,以适应不同层次的学。基础问题是供学生独立学习思考能解决的问题,探究性问题是合作交流中需要解决的问题,提高性问题是综合性问题,是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新思维能力的问题,适合在班内交流解决。
在明确目标,把目标转化成问题的基础上完成预案——导学案。
教学目标的设计应体现客观性。要根据标准、教材和学生情况而定,不具有随意性。教学目标要全面,要做到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三方面目标的内在统一。
要因材施教,确立面向全体学生的意识,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制定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
目标要有弹性,要体现在教学过程的“生成性”和“创生性”中,给学生留下发挥主体性的空间与时间。
目标是给自己看,教学目标不是给别人看的,而是为自己教学制定的详尽目标。
目标制定要不说或少说:正确而无用的话;可有可无的话;不能量化和不可检测的话。
目标要真实、具体地描述本节课的目标,不抄课程标准上的话。
(二)实施阶段
1、目标展示
有了明确的目标,教师才能引导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围绕目标开展一系列的学习活动,尽量排除无关刺激的干扰;才能避免一节课的活动缺乏条理,甚至劳而无功的结果。目标还具有检测作用。学习目标确定之后,是否达到了既定的目标,就成了衡量学习效果的尺度。教学检测就是以既定的学习目标为标准,用可靠的测量手段显示学生学习效果是否达到或在何种程度上达到了既定的学习目标。
展示目标就是把通过集体备课所确定的目标详细认真的展示,解说给学生,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学习状态。
2、自主探究
学生根据教师制定的自学学案,阅读教材,查阅资料,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解答,并把解答结果写在学案上,学生自学课一定要有专用的时间,可以在课下,也可以在课上,教师根据实际情况确定。
(1)教师给学生发自学学案,并且给学生提供必要的学习资料,包括相应的自学所需要的基础知识也就是教师需要讲解的知识。
(2)、教师设置恰当的导人情境语言,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视具体情况确定有无)。
(3)、学生根据自学学案上的要求,通过阅读教材、查阅资料和工具书,自我完成学案要求的项目。
(4)、将思考结果与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及新发现的问题记录在相应的位置上。
(5)、坚决反对不经过自学就直接进入交流的课。自学是交流的基础,交流是自学的深入、拓展和提升。
3、合作解疑
(1)小组交流
学生在课堂上每6人结为一组,进行交流。
A、相互检查识记性知识
B、小组内交流思考结果,纠正在自学中得出的思考结果中存在的可能出现
的错误,达成共识。
C、小组内交流在自学中自己没有解决的问题,或是在学习中自己发现的新问题,在交流过程中继续解决。
D、将组内结果和问题进行整理,以备在班内交流。
(2)班级内交流 .
A、组之间各派代表相互提问回答识记性知识
B、组之间各派代表交流组内对于问题的思考结果,相互纠正。
C、组之间派代表交流组内在交流中没有解决的问题,或是在交流中新发现的问题,在班内求解。
D、教师在整个过程中要相机点拨,开启学生思路。对于学生得出的正确结论,要及时肯定;对于小组讨论中存在认识差异的问题,由学生说出各种不同的理解和体会,教师引导学生再去阅读教材,同时也可以提出自己意见供学生参考,取得共识;如果还不能解决,作为课下思考题,留待下节课。
4、精讲点拨拓展
(1)教师总结包括内容:明确交流结果,强调本周期学习目标,评价学生在本周期学习行为,肯定优点,指出不足。
(2)教师对学生合作学习过程中出现的疑点进行点拨,解释。全面完成学习任务。
5、巩固检测
每一个知识单元章节学习过程结束后,必须要有巩固拓展。
(1)、口头检测,组内相互提问,侧重于知识的记忆理解。
(2)、口头检测,班内相互提问,侧重于知识的运用和联想。
(3)、试题检测,用教师在备课中设计的检测题进行检测。
五、课堂教学五环节模式必须遵循的原则及说明
1、学生主体性原则
我们教师必须充分地、从心目中确定学生是教学的主体的观念,我们的一切努力都是为了学生学习,“没有人能教会任何人任何东西”,学生要学会任何东西,最终都要通过他们自己去实现。
2、师生平等的原则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特定时段,师生之间不存在明显的界限。教师必须给自己一个准确的定位,做首席学生,确定保持与学生的平视态势,做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参与者和指导者,“相信学生、利用学生、发展学生”;学生也要摒弃“学生感”,勇于做“教师”。
3、尊重教材的原则
教学中要强调教材的基础地位和主导作用,必须对教材有全面准确的理解,真正弄清教材的本义,尊重教材的价值取向,结合学生的经验和时代发展去挖掘和追求教材的延伸、拓展。
4、三维目标兼顾的原则
知识必须得到应有的重视,知识是基础,是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知识生成能力,知识有助于生发情感,没有知识就什么也没有!必须让学生在合作、交流、探究的过程中,充分思考,充分体验,从而更好地掌握知识,形成能力,进而促进高尚的情感、积极的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的形成。
5、联系生活实际、深入浅出的原则
“教育即生活,生活即课程”,知识是从生活中抽象到了书上,都是来源于生活,因而必然可以还原于生活。只有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的教学才是鲜活的因而是有生命力的。新课程一个重要理念就是让学科教学走进生活。课堂教学必须用身边的生活激发学生体验和探究。创设一定的情境,将知识放在生活的情境中理解,就会达到生动鲜活,深入浅出的效
果。
6、全员参与和互动原则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必须面向全体学生,由精英式的学习变成全员式参与,分层推进,在互动中交流信息,交流情感、交流体验,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共享智慧和成果。
7、促进学生思维的原则
课堂教学的活跃与否,主要是看学生的思维量,而不在于学生发了多少次言。分析与综合、抽象与形象、演绎与归纳、推理与顿悟、想象与联想等多种思维方式的运用,最容易激发灵感。想方设法,促进学生思维,是设计每一个环节的原则。
8、灵活处理的原则
教师的讲和学生探究,目标一致,并不矛盾。主导不是主体,自主不是自流。学生能做的事,教师一定不要代替,学生不能自主的,教师一定要讲。
9、独立思考和合作探究结合的原则
合作交流、探究是课堂教学改革的主旋律,没有合作交流、探究就没有智慧的碰撞和成果的共享,就达不到相互启发共同提高的效果。但这并不意昧着放弃独立思考,没有独立思考就不可能有充分的切身的体验以及对知识体系完整性的把握。独立思考是合作交流、探究的基础,合作交流、探究是独立思考的延伸和升华。
10、充分利用评价导向的原则
利用学生心理,适时适度评价,可以激发学生的情感,可以引导课堂的走向,可以推动课堂教学程序的顺利进行和目标的实现。对于整个课堂教学的调控有着绝对的效果。
平凉五中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