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2014学年高中化学必修1(苏教版)教案:第1单元 含硫化合物的性质和应用(单元
发布时间:2024-11-10
发布时间:2024-11-10
第1单元
含硫化合物的性质和应用
单元分析
一、内容分析
本单元包含三个主题,分别为二氧化硫的性质和作用、硫酸的制备及性质、硫和含硫化合物的相互转化。
主题1引导学生在初中已有的酸雨与二氧化硫等相关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二氧化硫的其他重要性质和应用以及酸雨的成因及防治措施,为后续有关“硫酸的性质”和下一单元“生产生活中含氮化合物”学习打下一定的知识和方法基础。可以说,这一节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该主题的知识体系见下图:
酸性氧化物的通性 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
(氧化还原的角度)
酸雨的防治 化学性质二氧化硫 漂白性、毒性 用 途 物理性质 (特性的角度)
在主题2中,学生在学习二氧化硫的基础上,要掌握硫酸的制备和性质,以更好地认识其在工农业生产和国防中的重要用途。“硫酸的制备”是重点内容,教材采用“交流与讨论”的形式来呈现,设置了一系列问题情景,引导学生开展讨论,使学生在获得化学知识的同时培养了分析、推理和合作学习的能力;浓硫酸的特性是又一重点,对于这一主干知识教材利用实验加以引导,通过对实验装置图的设计、实验演示和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强化知识的获得;浓硫酸与蔗糖的反应本书改在试管中进行,既节约了药品又利于检验气体产物,更减少了SO2对环境的污染;浓硫酸与铜的反应教材采用NaOH溶液来吸收尾气,也防止了SO2对环境的污染。该主题的知识体系见下图:
FeS2 (或S)
SO2 SO3 稀硫酸的通性 吸水性 脱水性
氧化性
工业上制硫酸的原理 硫酸的性质
主题3从自然界的含硫物质出发,以S(-2)←S(0)→S(+4)→S(+6)为线索探究硫及其化合物的相互转化途经。教材内容是对前两节知识的总结和提升。教材一开始就通过设置问题情景列举不同价态的含硫化合物,引导学生开展讨论,以培养他们思维的全面性和灵活性,也很自然地把学生带入了这堂课的主题。最后通过整理和归纳,对硫和硫的化合物知识进行整合,突出了本节的重点,并有利于形成完整的元素化合物知识体系。通过本节的学习学生不仅能加深对硫及其化合物知识的掌握,更能学会归纳、推理、分析与综合的科学方法,构建完整、科学、有序的元素化合物知识网络。该主题的知识体系见下图:
HgS
Na2SO3 Na2SO4 S SO2 SO3 H2SO4 H2SO3 BaSO4 二、目标分析
《课程标准》对本部分内容的学习提出了如下要求:
(1)通过实验了解硫及其化合物的主要性质;认识其在生产中的作用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初步树立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2)能通过查阅资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讨论:向大气中排放二氧化硫的措施。
(3)以酸雨的防治为例,体会化学对环境保护的意义。
根据课程标准,在设计教学目标时一度关注如下几个方面(见下表)。
三、重点、难点分析
本单元重点介绍了二氧化硫的性质、酸雨的形成和防治原理、硫酸的性质和几种常见的硫酸盐,硫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相互转化。其中,酸雨的形成和防治原理以及浓硫酸的特性可能会成为学生学习的难点内容。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应主要:
1.教师要以SO2的性质,硫酸型酸雨的形成、危害及防治为主线,以硫和含硫化合物的相互转化为核心来组织课堂教学内容和引导学生开展探究实验活动。
2.在进行SO2和硫酸的性质教学时,要结合生产、生活中的实例,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引发学生思考,协助学生亲手进行实验探究,以帮助他们深入理解和掌握这些重点内容,并在一定程度上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
3.酸雨的形成和防治原理的教学,应建立在对SO2知识教学的基础。要突破这一教学难点,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在课堂教学前开展一些有关酸雨的调查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这是学生积极学习的动力,将有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对于浓硫酸的特性的教学,最关键的就是做好教材上的演示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及时将新知识与已有知识进行比较,以帮助学生突破思维障碍,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
四、实验研究
1.关于SO2溶于水的实验,为激发学生的兴趣,可采用边讲边实验的方法。在干燥的小试管收集SO2,并用胶塞塞好,上课时发给学生使用。这样可以为每个学生提供动手的机会,也利于学生观察现象,培养探究精神。
2.SO2可用干燥的亚硫酸钠晶体与浓硫酸反应制取。
制备SO2时应注意,SO2有毒最好在通风柜中制备,收集气体的试管应干燥,气体应收集满。
3.品红溶液的浓度不能太大,一般以0.01%左右为宜,即取0.1g品红溶于1000mL蒸馏水中。实验还表明,SO2在pH=1的酸性品红溶液中褪色的效果更明显,故可预先用1-2滴稀硫酸将品红溶液酸化。
4.SO2能漂白某些有色花朵,所用气体可预先收集在集气瓶中,这样可简化操作 。但SO2并不能使所有的有色物质褪色,实验前要先实验它的漂白效果。
5.浓硫酸与铜反应的实验只有在持续加热时,才能有稳定的SO2气流。反应完毕,冷却后,将试管中的液体慢慢倒入另一支盛有少量水的试管中,可观察到溶液呈现蓝色。在做这个实验时,试管底部往往会出现黑色沉淀物,溶液也显得发黑,持续加热的时间长一些,颜色可变浅,由于反应比较复杂,一般不宜过多介绍。此实验也可稍加改进 (如右图)
改进后可证明SO2 的产生;证明SO2 溶
液为酸性;证明SO2 不能漂白石蕊试液;强
调尾气处理的必要与方法。
6.浓硫酸的脱水性实验,在蔗糖中先加
入少量水湿润,可加速浓硫酸的脱水作用。由于实验中同时有CO2和SO2放出,建议:①在盛品红溶液的试管口塞上一团浸有碱液(或碳酸钠溶液)的棉花团,以吸收挥发出的有毒的SO2气体。②由于此时还没有介绍浓硫酸的强氧化性,教学时可先留一些疑问,待学了浓硫酸的强氧化性后,再讨论此现象。也可根据教学需要,将此实验安排在浓硫酸的氧化性教学以后,这样有利于学生了解浓硫酸与蔗糖的作用,浓硫酸不仅显示了脱水性,还显示了强氧化性。
五、教学建议
1.把社会实际作为学习化学的情景素材。在教材中的作用往往是新知识的“引子”,提示本单元、本课时所学化学知识的价值,引出重点研究的物质,但受篇幅限制不能展开。教学时应根据实际选择素材,创设一定的情境,如从“酸雨”认识二氧化硫,继而将教学重点放在二氧化硫的性质和反应上。
2.本单元涉及酸雨等环境问题,其目的是唤起学生的环境意识,引导学生认识学习化学与保护环境的重要关系,在教学中不应过多引用带有“负面”色彩的一些素材,通过“正面”素材(化学在环境治理、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引导学生辨证地看待化学的作用,欣赏和感受化学,领悟化学科学的价值。
3.教材中的接触法制硫酸生产工艺旨在引入化学知识,突出主干流程中的化学反应,并不需要介绍所有的生产细节,否则既削弱基础知识的学习,又有可能导致因记忆琐碎的生产过程知识而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
4.对硫及其化合物性质宜从物质的通性、氧化还原反应的规律及物质特性这三个角度去认识、理解,着重引导学生利用物质的转化规律构建知识网络图。
上一篇:专利基础知识及申报要点培训资料
下一篇:应急救援预案演练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