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魏晋哲学通论
时间:2025-04-03
时间:2025-04-03
中国哲学史
秦汉——魏晋哲学通论 魏晋哲学通论 秦汉先秦时期,人们大都热衷于辨认自然界 先秦时期, 的现存物象与探究社会现存政治、 的现存物象与探究社会现存政治、人伦 关系,这实际上是一种“现象学” 关系,这实际上是一种“现象学”。自 然界现存的种种事物、 然界现存的种种事物、社会现存的种种 关系是怎样产生的?受什么东西支配? 关系是怎样产生的?受什么东西支配? 这些隐藏于现象背后的问题, 这些隐藏于现象背后的问题,唯道家学 派开始触及。 派开始触及。但借对这些问题的探讨而 形成为一种广泛的思潮, 形成为一种广泛的思潮,则是在秦汉时 这种思潮,人们称为宇宙生成论— 期。这种思潮,人们称为宇宙生成论 宇宙本源论。 宇宙本源论。
中国哲学史
秦汉之际的宇宙本源论始于《易传》 秦汉之际的宇宙本源论始于《易传》。《易 所构筑的宇宙本源论显然启迪于老子。 传》所构筑的宇宙本源论显然启迪于老子。老 子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子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老子四十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老子 四十 二章》。“道”是绝对无偶的,用数来表示为 二章》 是绝对无偶的, 指阴气和阳气。 “一”。“二”指阴气和阳气。“三”指阴阳 相合所形成的一种均调和谐的状态。 相合所形成的一种均调和谐的状态。这段话可 解释为: 是独一无偶的, 解释为:“道”是独一无偶的,独一无偶的 禀赋阴阳两气, “道”禀赋阴阳两气,阴阳两气相交而成一种 适匀的状态,万物都在这种状态中产生的。万 适匀的状态,万物都在这种状态中产生的。 物背阴而向阳, 物背阴而向阳,阴阳两气互相激荡而成新的和 谐体。)的说法, 。)的说法 谐体。)的说法,就是在描述万物产生和存在 的根源和依据。 的根源和依据。
中国哲学史
然而,我们认为, 然而,我们认为,老子虽然表述了宇宙 本源论的观点, 本源论的观点,却没有构造起宇宙本源 论的思想系统。只有到了《易传》 论的思想系统。只有到了《易传》,才 每一次完成了本源论的建构。 每一次完成了本源论的建构。 易传系辞 上有这样一段话: 系辞》 《易传 系辞》上有这样一段话:是故《 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 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 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 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
中国哲学史
在这里,人们虽对“太极”的理解各异, 在这里,人们虽对“太极”的理解各异,但 这段话的思想还是很明确的, 这段话的思想还是很明确的,
它描述的是由 太极”而阴阳二气(两仪), ),由阴阳二气而 “太极”而阴阳二气(两仪),由阴阳二气而 春夏秋冬(四象),由春夏秋冬四时而天、 ),由春夏秋冬四时而天 春夏秋冬(四象),由春夏秋冬四时而天、地、 泽等八物(八卦), ),由 雷、风、水、火、山、泽等八物(八卦),由 这八物而产生万物的宇宙生成过程。很明显, 这八物而产生万物的宇宙生成过程。很明显, 我们从这种论说中可以找到老子的影子。但是, 我们从这种论说中可以找到老子的影子。但是, 易传》的整个思想旨归与老子极不相同: 《易传》的整个思想旨归与老子极不相同: 1)老子的产生万物的“道”是“与物反”的, )老子的产生万物的“ 与物反” 要认识和体察“ 必须否定万物、 要认识和体察“道”必须否定万物、涤除感知 以复归于无; 以复归于无;
中国哲学史
2)《易传》虽然也是为万物的存在 易传》 寻找本源和依据,但是, 寻找本源和依据,但是,作为万物 存在本源和依据的“太极” 存在本源和依据的“太极”与其所 生的万物却具有类的同一性与通感 性。 易传序卦 序卦》 《易传 序卦》称: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 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 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 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 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 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仪有所 错(措)。
中国哲学史
这里,由天地而万物,由万物而男女, 这里,由天地而万物,由万物而男女, 由男女而夫妇子女君臣等, 由男女而夫妇子女君臣等,这是一种正 面的、顺向的“化生”关系。 面的、顺向的“化生”关系。在这种 化生”关系中, “化生”关系中,生者与被生者是互相 确认、互相蕴含,而不是互相排斥、 确认、互相蕴含,而不是互相排斥、互 相否弃的。 相否弃的。 但尽管《易传》 但尽管《易传》的宇宙本源论思想已初 具规模,却有几个理论上难题无法解决: 具规模,却有几个理论上难题无法解决: 首先,那没有任何规定性的“太极” 首先,那没有任何规定性的“太极”怎 么能够化生纷繁杂呈的万物呢? 么能够化生纷繁杂呈的万物呢?
中国哲学史
其次,按照《易传》的思想,一方面, 其次,按照《易传》的思想,一方面, 性质相同的事物可以同类相感, 性质相同的事物可以同类相感,性质相 反的事物可以异类 …… 此处隐藏:3226字,全部文档内容请下载后查看。喜欢就下载吧 ……
上一篇:第二章2.1.4两条直线的交点
下一篇:小型互联网设计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