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著作选读期末考试题

发布时间:2024-11-10

1、在20世纪20年代末到30年代初,中国共产党内盛行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决议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的错误倾向,甚至于有些人在党内讨论问题时开口闭口拿本本来,《反对本本主义》就是毛泽东针对这一倾向批评教条主义的思想路线所写的。《反对本本主义》写于1930年5月,是中国共产党人第一篇反对教条主义的重要文献,是党内第一篇提出思想路线的文章。文中明确提出了学习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国实际情况相结合,“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认为“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初步阐述了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的思想对于中国共产党人从教条主义的束缚中以及从对共产国际决议和苏联经验的迷信中摆脱出来、端正党的思想路线和工作作风的重大指导意义。在这一思想指导下毛泽东还提出有中国特色的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这篇文章正是马列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光辉典范,标志着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思想开始形成,

2、《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指出了单纯的流动游击政策,不能完成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任务,必须走有根据地、有计划地建设农村政权、深入土地革命,扩大人民武装的道路,才能树立革命群众的信心,才能真正地创造红军,成为将来大革命的主要工具,从而促进革命高潮的到来,阐述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理论。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理论的提出意义不仅在于它在革命的关键时期挽救了党,让中国的革命看到了新的希望,更在于它开辟了一种新的思维,给今天国家重大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思想基础。毛泽东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文中说道:“马克思主义者不是算命先生,未来的发展和变化,只应该也只能够说出个大的方向,不应该也不可能机械地规定时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领导层做出的任何决定都必须根据实情去判断,又如他在《反对本本主义》里说:“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 所以要想实现“更好更快”的发展必须立足国情,从中国的历史渊源中寻找问题的本质在什么地方,发掘更深层次的根本问题。

从历史渊源看,我认为中国发展一直存在(从封建社会到如今)的问题就是农民的问题,只是每个时期表现的程度不尽相同,但都一直阻碍着中国更进一步的发展。只有解决好农民的问题,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发展的问题。农民的问题不彻底解决,长期看来,不利于社会稳定;从短期看,不利于我国国民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

根据“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思想,要解决农民的问题,要做到:

(1)立足于中国国情

“农村包围城市”理论之所以在人民民主革命过程中起了重要的理论指导作用并领导人民革命走向成功,其基本原因是立足于中国实际,实事求是,完全按照物质决定意识的思想指导实践。当年中国的情况与已有的革命相当不同,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只有发动武装农民,建立农村革命政权,开展土地革命,建立起革命力量的深厚社会基础,最后才能夺取全国胜利。

同样,农民问题的解决,必须立足于目前我国的实际,抓住我国人口的多数----农民,农民的人口比例如此之多,以至于我们不得不为此专门研究合理的应对方法。中国的国情依旧是农民占大多数,农村地区问题颇多。只有立足于这个实际,我们才能更好的解决农民问题。 当年邓小平提出“先富带后富”,我认为这个目标已经实现的差不多了,且应该适当做调整,否则将会造成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造成社会基石的动荡。农民问题的解决已迫在眉梢。以胡锦涛为代表的第四代领导人已清楚认识到这个问题,并明确把解决农民问题提上日程。从近几年的情况来看,这项策略贯彻得很好,真正解决了不少农民的切身问题。

(2)加强理论创新

80多年前的那次伟大的人民革命的胜利,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正确的理论指导,摒弃

传统的本本主义和僵化的教条主义。共产国际的“城市中心论”,一味的要求通过中心城市的武装起义夺取全国胜利,这是因为,他们顽固的认为中国的大城市的经济力量可以控制农村;更为致命的是他们一意孤行,只认定以往理论的指导作用,极力排斥新鲜理论的创新加入,没有发展的方法论,不能够指导他们走向胜利。目前,我们解决农民问题,也是如此。旧的理论,不能解决问题,那么,新的理论一定要产生,并在接受实践的检验后,才能得出正确的、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的理论指导思想。 在《反对本本主义》中,毛泽东又有:“调查的技术”、“社会经济调查”等依然值得现在借鉴的方法。

(3)抓住重点,解决主要矛盾

当时的革命斗争,在毛泽东看来,重点在于进行土地改革。这是正确的。良好的群众基础是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一个客观条件。而这个条件需要共产党创造出来。土地是农民的最根本的生活保障,农民是根据地的主体力量,因此,解决土地归属问题必定出现在共产党的议程之内。目前,我国三农问题的主要内容是农民问题,而中国的问题根本上是农民问题。解决这个问题,主要出路在于城镇化,创造就业岗位,通过实现现代化,带动城市化,最后解决农民问题。 这同样运用了哲学上“忽略次要抓主要”和“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原来。

(4)抓住机遇,处理问题

对于当时人民民主革命胜利的因素,我们清楚的知道这其中还有当时全国的革命形势的继续发展作为红色政权存在的一个客观条件。《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清楚地阐述了“军阀间的分裂和战争,削弱了白色政权的统治势力。因此小地方红色政权得以乘时产生出来。每当一省或几省之间的白色政权有一个暂时稳定的时候,那一省的统治阶级或几省的统治阶级必然联合起来用尽力量来消灭这个红色政权。”其他地区,轰轰烈烈的人民武装斗争为各个革命武装力量提供了相互依靠的政治环境,在此基础上,当时统治集团的不统一和矛盾冲突,同样为这一理论的实践提供了可以利用的巨大缝隙和机遇。所以,该理论的成功,和其正确分析并利用局势的勇敢尝试分布开。在今天,党和政府的决定必须立足于将中国放到世界的大环境中,仔细分析世界新的格局以及国家与国家之间微妙但相当重要的关系。 由此,在解决社会主义现代问题时,我们需要反思,现今高速的经济发展速度,以及国际环境的相对和平;人民对于党的拥护,国际上我国经济实力的大大增强,在这时集中一部分人力物力,抓住历史机遇,彻底解决国家重点问题----农民问题,也势在必行。在此过程中,恰当的运用哲学的宏观普适性,从宏观上把握问题,跳出局限的圈子,才更有可能做出更适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的决定。

3、一、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纲领

1、“国体”是指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是由各阶级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伪地位决定的。

2、政体是指政权的构成形式,就是指占统治地位的阶级采取什么形式来组织政权机关,与新民主主义政权相适应的政体是采取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

3、新民主主义的政治是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革命中,一定时期采取的国家形式,是一种过渡性质,却是“不可移易的必要形式”。

二、新民主主义的经济纲领

经过长期革命的检验和不断地总结经验教训,1947年,毛泽东在《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中明确提出了新民主主义的三大经济纲领,即1、没收封建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2、没收蒋介石、宋子文、孔祥熙、陈立夫为首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3、保护民族工商业。“新民主主义国民经济的指导方针是:必须紧紧地追随着发展生产;繁荣经济、公私兼顾、劳资两利这个总目标。

三、新民主主义的文化纲领

1、无产阶级的领导是指新民主主义文化是由无产阶级文化思想即共产主义思想领导的,是否以共产主义思想为指导,这是新民主主义文化同旧民主主义文化相区别的标志。

2、新民主主义文化是民族的,强调的是文化的民族形式。

3、新民主主义文化是科学的。

4、新民主主义文化是大众的,强调的是大众的方向。

第一次帝国主义世界大战和第一次胜利的社会主义十月革命,改变了整个世界历史的方向,划分了整个历史的时代。在世界资本主义战线崩溃,在其余的方面也显露了其腐朽的时代,在这些尚存的资本主义部分更加依赖殖民地半殖民地而活的时代,在各个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一天一天从社会帝国主义的社会民主党的影响下而解放出来并宣布他们他们赞助殖民地半殖民地解放运动的时代,在这种时代,任何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如果发生了反对帝国主义,即反对国际资产阶级、反对国际资本主义的革命,它就不再是属于旧的世界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的范畴,而属于新的范畴了;它就不再是旧的资产阶级和资本主义的世界革命的一部分,而是新的世界革命的一部分,即无产阶级社会主义世界革命的一部分了。这种革命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已经不能当作世界资本主义反革命战线的同盟军,而改变为世界社会主义革命战线的同盟军了。

这种半殖民革命的第一阶段,第一步,虽然按其社会性质,基本上依然还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它的客观要求,是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然而这种革命,已经不是旧的、被资产阶级领导的、以建立资本主义的社会和资产阶级专政的国家为目的的革命,而是新的、被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在第一阶段上建立新民主主义的社会和建立各个阶级联合专政的国家为目的的革命。因此,这种革命又恰是为社会主义的发展扫清更广大的道路。这种革命,在其进行中,因为敌情和同盟军的变化,由分为若干的阶段,然而其基本性质是没有变化的。

这种革命是彻底打击帝国主义的,因此它不为帝国主义所容许,而为帝国主义所反对。但是它却为社会主义所容许,而为社会主义的国家和社会主义的国际无产阶级所援助。 因此,中国革命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世界革命的一部分。

4、十大矛盾:在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问题上,

在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问题上,

在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问题上

在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问题上,

在中央和地方的关系问题上,

在汉族与少数民族的关系问题上,

在党和非党的关系问题上,

在革命和反革命的关系问题上,

在是非关系问题上,

在中国和外国的关系问题上,

背景:1956年初,在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不断取得胜利的形势下,中共中央开始把党和国家工作的着重点向社会主义建设方面转移。社会主义建设,从1953年执行第一个五年计划算起,已有3年多的实践经验。对于苏联经济建设中的一些缺点和错误也逐步有所了解。以苏联的经验教训为戒鉴,总结自己的经验,探索一条适合中国情况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任务,已经提到了中国共产党面前。

目的:初步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提出了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任务。

5、从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干部制度方面来说,主要的弊端就是官僚主义现象,权力过分集中的现象,家长制现象,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现象和形形色色的特权现象。

关于官僚主义现象,邓小平着重阐述了官僚主义的主要表现和危害及官僚主义产生的病根两个问题;关于权力过分集中的现象,邓小平着重阐述了权力过分集中的表现、危害、产生原因和反对权力过分集中要注意把握的尺度四个问题;关于家长制现象,邓小平着重阐述了家长制的实质、家长制在我党历史上的表现和克服家长制作风的方法三个问题;关于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现象,邓小平着重阐述了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形成的原因和废除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的关键两个问题;关于特权现象,邓小平着重讲了特权的危害、产生原因和克服特权现象的途径三个问题。

启示:必须坚持群众路线,倾听群众呼声,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党只有紧紧地依靠群众,密切地联系群众,随时听取群众的呼声,了解群众的情绪,代表群众的利益,才能形成强大的力量,顺利地完成自己的各项任务。现在群众中需要解决的思想问题很多,党内需要解决的思想问题也很多。我们一定要把思想政治工作放在非常重要的地位,切实认真做好,不能放松。这项工作,各级党委要做,各级领导干部要做,每个党员都要做。要做得有针对性、细致深入和为群众所乐于接受。最重要的条件,就是凡是需要动员群众做的,每个党员,特别是担负领导职务的党员,必须首先从自己做起。因此,为了做好思想政治工作,也要求改善党的领导,改善党的领导制度。

6、这是邓小平同志在1992年1~2月间的南方谈话中深刻总结党的历史经验,语重心长地指出的,右是投降主义,左是冒进主义。现阶段的右 主要指资本主义的渗透,内部人员的变质腐化,容易造成崇洋,导致社会变性现阶段的左 主要指盲目信奉社会主义,尤其是古板坚持社会主义经典,容易造成官僚主义,阻碍社会进步。邓小平将这句话的时候正值中国道路的重要交叉口,关于中国今后是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争论不休。等的意思是要改革,就不能古板坚持社会主义,所以说他认为当时的主要问题在于对旧有制度进行改革,而不在于提防资本主义警惕 和 防止 是有层次性的。我们要认真反思防止“左”、警惕右的重要性及其辩证关系,以推进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革开放,促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现代化宏伟事业。

表现:新世纪的今天左派主要是新生代较为年轻者,其中不乏从从海外留学归来者。他们与老“左”派观点有相同之处,都在不同程度上肯定“文化大革命”,都反对走资派、反对帝国主义、反对修正主义,都维护苏联模式的高度集权和计划经济,都反对市场经济。新“左”派更突出地反对全球化,认为全球化的本质是为美国谋求世界霸权创造条件,是为西方资本主义列强推行新殖民主义铺平道路。他们反对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认为世贸组织是西方帝国主义套在中国脖子上的绞索和软刀子,把中国融入世界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就会在中国出现失业狂潮和经济危机。还表现在当今该如何认清苏联模式失败的原因和教训这个重大问题上。他们甚至反对民主选举,主张弘扬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推行开明专制,由官员主导来推行社会福利政策,维护平民权益。“左”潮难消因其根深蒂固,具体表现在多方面。从思想根源看,思想方法主观片面,教条主义,从本本出发;思想感情急于求成,好大喜功,自以为忠于党、忠于人民;思想意识追求个人功名利禄,拉帮结派谋求私利;思想作风浮夸,不求真务实,善于跟风跑。从社会根源看,经济上还存在小生产,使人眼光狭窄,易产生宗派主义;政治上封建专制主义余毒深,个人集权制、职务终身制和指定接班制等权力过度集中的政治体制还难以改革;文化上对领袖的个人崇拜和对舆论的严密控制还难以克服。从阶级根源看,流氓无产者、小资产阶级、官僚特权集团,以及其他既得利益群体的存在都容易滋生“左”的思潮,以“左”的面目维护其特殊利益。

意义:从中国民主革命到建设社会主义历程看,总是受到“左”或“右”的干扰。“左”和右都是根源于封建性小生产的片面性。改革开放后,又容易受到西方资本主度思想的影响,助长了右,然而,内因毕竟是主要的,中国社会封建残余思想影响深重的内因。主要表现为“左”。邓小平告诫全党全国:要警惕右,主要是防止“左”。

7、邓小平在1979年就提出,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但是,中国能不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还需要经过实践和探索。在1989年以前,党对计划与市场关系问题的认识,已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实践的发展,发生过几次变化。

谢春涛介绍,1982年党的十二大,讲的是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认为社会主义经济是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1987年党的十三大,提出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的体制应该是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的体制。1989年6月,邓小平又提出了要继续坚持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论断。1989年9月29日,江泽民同志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阐述了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问题。提出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努力创造一种适合中国情况的、把计划经济和市场调节有机结合起来的社会主义商品经济运行机制。在当时的治理整顿中比较强调计划的作用,针对这一情况,他还指出:“计划经济和市场调节结合的程度、方式和范围,要经常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改进。”这就意味着,在治理整顿结束后,也完全可以适当强调市场调节、扩大市场调节的范围。

谢春涛说,在1990年12月党的十三届七中全会前夕,邓小平在同几位中央负责同志的谈话中提出,我们必须从理论上搞懂,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区分不在于是计划还是市场。1991年一、二月在上海考察期间,他再次提出了这一问题。在江泽民同志的主持下,党的十三届七中全会强调,随着经济体制的深化、经济结构的改善和市场的不断发育,要进一步适当缩小指令性计划的范围,适当扩大指导性计划的范围,更多地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1991年7月1日,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7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江泽民明确指出:“计划与市场,作为调节经济的手段,是建立在社会化大生产基础上的商品经济发展所客观需要的,因此在一定范围内运用这些手段,不是区别社会主义经济和资本主义经济的标志。”邓小平和江泽民的这些论述,为进一步探讨计划和市场的关系问题打开了空间。1990年7月5日,江泽民邀集一部分经济学家座谈,听取他们对计划和市场关系问题的各种意见。1991年10月17日到12月14日,江泽民又多次召集有各方研究人员参加的座谈会,共同讨论计划和市场的关系等重大理论问题。

谢春涛说,1992年初,邓小平在视察南方的谈话中,针对人们的思想障碍,强调指出计划多一点和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3月9日和10日,江泽民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全体会议,明确提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要善于运用这些手段,加快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特别是,1992年6月9日,江泽民在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发表的重要讲话中,鲜明地指出:“加快经济体制改革的根本任务,就是要尽快建立社会主义的新经济体制。而建立新经济体制的一个关键问题,是要正确认识计划与市场问题及其相互关系,就是要在国家宏观调控下,更加重视和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上的作用。”在全党思想逐步统一的基础上,1992年10月12日,江泽民在党的十四大报告中正式宣布:“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此,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8、十六大:一是在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改善方面的目标,1)强调了国家经济总量的提高,提出“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2)强调了完成工业化的任务,提出“基本实现工业化,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

3)强调了城市化水平的提高,提出“城镇人口的比重较大幅度提高,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和地区差别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4)强调与人民生活质量有关的收入、就业和社会保障体

系,提出“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社会就业比较充分,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

二是在政治文明建设方面的目标,提出“社会主义民主更加完善,社会主义法制更加完备,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基层民主更加健全,社会秩序良好,人民安居乐业”。

三是在精神文明建设和科教文化发展方面的目标,提出“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科技和文化创新体系、全民健身和医疗卫生体系。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消除文盲。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四是在生态环境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方面的目标,提出“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十七大:十七大提出的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的更高要求,主要包括五个方面,即增强发展的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

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要在十六大、十七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努力实现新的要求。

——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在发展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明显增强的基础上,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二0一0年翻一番。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上升,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工业化基本实现,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城镇化质量明显提高,农业现代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效显著,区域协调发展机制基本形成。对外开放水平进一步提高,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

——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民主制度更加完善,民主形式更加丰富,人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进一步发挥。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全面落实,法治政府基本建成,司法公信力不断提高,人权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

——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公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高。文化产品更加丰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成,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中华文化走出去迈出更大步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基础更加坚实。

——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总体实现,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高,进入人才强国和人力资源强国行列,教育现代化基本实现。就业更加充分。收入分配差距缩小,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扶贫对象大幅减少。社会保障全民覆盖,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住房保障体系基本形成,社会和谐稳定。

——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主体功能区布局基本形成,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初步建立。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大幅下降,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显著减少。森林覆盖率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增强,人居环境明显改善。

9、科学发展观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必须把科学发展观贯彻到我国现代化建设全过程、体现到党的建设各方面。

胡锦涛说,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对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作出了新的科学回答,把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开辟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

胡锦涛说,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新成果,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指导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10、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就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建立在这些制度基础上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保障,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这是党领导人民在建设社会主义长期实践中形成的最鲜明特色。

11、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著作选读期末考试题.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精彩图片

    热门精选

    大家正在看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限时特价:7 元/份 原价:20元

    支付方式:

    开通VIP包月会员 特价:29元/月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fanwen365 QQ:37015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