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多层次立体化教师养成教育新体系
时间:2025-07-12
时间:2025-07-12
构建多层次立体化教师养成教育新体系
加强师范生教师养成教育,是落实全国教师工作会议精神、深化教师教育改革、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的必然要求。近年来,闽南师范大学认真贯彻全国教师工作会议精神,深入推进教师教育改革,采取多项措施,构建多层次立体化教师养成教育新体系,取得显著成效。
一、以教师培养模式改革为引领,着力构建教师养成教育长效机制
学校按照培养优秀教师和未来教育家的目标,坚持育人为本、实践取向、终身学习的理念,以教师培养模式改革为先导,切实加强师范生教师养成教育,初步构建了教师养成教育长效机制。一是推行“大类招生、二次选择、分流培养”方案。新生入校后,第1-2学年,不分师范与非师范,在闽南师范大学原有的院系专业设置内,根据专业基础课程科目相同或教学内容相近、学分数和学时数比例相当的专业进行分类,按专业“大类招生”。第四学期暑期,经学校制定的“分流培养方案”和相关院系组织实施的面试考核,在专业大类内对就读师范专业或非师范专业的学生进行分流培养。进而对师范专业学生进行教师教育方面的理论、实践和养成教育方面的训练、培养。通过实行该方案,进一步提高了师范生“准入”质量,扩大了师范生准入的覆盖面,真正使乐教适教的学生进入师范专业学习;其二加大了学生选择专业的灵活性,一改传统招生问题上的起点终结制弊端,利于师范生教师专业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培养;其三,通过“2+2”或“2+0.5+0.5”模式的培养,加大了师范生教师技能与实践环节的培训力度,有利于师范生教师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培养。二是试点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按照培养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的要求,根据学生自愿发展和学科专业导师队伍实际,集中教育资源,制定培养质量相对较高、有别于统一性要求的培养方案,按照个性化培养计划,在校内相关专业实行精英式培养。制定了卓越教师培养质量评价标准,从政治思想、道德修养、遵纪守法、团队精神等方面对师范生养成教育提出明确的要求。三是改革教育硕士培养模式。目前,闽南师范大学教育硕士培养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招收中小学骨干教师,通过中小学在职教师“置换培训”与师范生“实习支教”相结合,建立中小学教师与师范生“学习共同体”,使中小学教师学历学识水平得到提升的同时,强化在职教师对师范生在实践教学能力和职业素养方面的“传、帮、带”作用。另一类是与“卓越教师”培养模式对接,在师范专业后两年构建本科与教育硕士衔接培养方案,实行教育实践不少于一学年的全日制培养模式,促进教育硕士良好职业素质的培养。
二、以教师教育课程改革为重点,着力提升师范生教师职业素养
学校认真贯彻国家教育部门《关于大力推进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意见》(教师〔2011〕6号),对幼儿教育、小学教育、中学教育三级职前教师教育的课程目标、课程设置作了整体性的规划。根据国家《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在师范专业教育类课程设计方面,以教师教育一体化理论为指导,以培养高素质专业化教师为核心,结合师范生个性化需求和在职教师专业发展实际,构建培养与培训相衔接、学历与非学历教育相互沟通的职前教师教育和在职教师教育“两翼”课程体系。一是在职前教师教育的本科教育类课程中提出了“通识教育”、“教育专业”、“教育实践”三大课程模块,这不仅与教师教育课程标准的精神具有内源上的一致性,同时也体现出闽南师范大学在教师教育模式改革上的创
下一篇:物流客户服务的现状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