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版小学语文教材答疑解惑

发布时间:2024-11-08

长春版教材疑惑问题汇总,回答的都是出版社的编辑们,大家辛苦了!

长春版小学语文教材答疑解惑

声明:这里的总结的各种问题及答案为长春出版社官网编辑吴尧所撰写,感谢吴编辑和长春出版社全体人员的努力和付出!

1、竖心旁“忄”的正确笔顺是什么?
竖心旁(忄)的写法为:点(左)、点(右)、竖。
2、“垂”字的笔顺是什么?
垂字的笔顺为:撇、横、竖(中间长竖)、横(中间长横)、竖(左)、竖(右)、横、横(最下边的横),共8笔。
3、6年上《苏武牧羊》一课“历尽难中难”一句中“难”的读音是什么?
两个“难”在这里都读nàn,是名词性。磨难中的磨难,苦难中的苦难。
4、“登”字的部首是什么?
登,上下结构,这个字上下两个部件都是部首:“豆”和“ 癶”(登字头)。
5、2年下《火车的故事》一课中“蒸汽”的“qi”到底写“气”还是“汽”?
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相关的几个词是这样写的:蒸汽、水蒸气、水汽。
6、4年下《三字经》中“爱恶欲”的“恶”读什么?
“爱恶(wù)欲”,“恶”在这里是“憎恨,厌恶(wù)”的意思。原文为:“曰喜怒,曰哀惧,爱恶欲,七情具。”译为:高兴叫做喜悦,生气叫做愤怒,悲痛叫做哀伤,害怕叫做恐惧,倾慕叫做心爱,讨厌叫做憎恶,贪念叫做私欲,七情人人具备。
7、5年下《对子歌》课后题中“水、峻岭”分别对什么?另外,对对子的规律或是规则是怎样的?
分析课文《对子歌》会发现,相对的两部分词性相同,且有一定的关联,小学阶段了解这些,意思对即可。如从语法学角度讲,上下联的词性相对,如实词中的动词、名词、形容词、数量词,虚词中的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等等两两相对,上下有一定关联且不重复;还有一点是要求平仄协调,即上下联位次相当的字声调、平仄相对,末字一般要求仄起平落,即上联最后一字仄声,下联最后一字平声。
课后题答案不唯一,也不必强求严格按照标准,只要学生有兴趣,试着填上一定的词 ,并说出理由就可以,如水对山、对火、对土等;峻岭对狂澜、对汪洋等。
8、1年下课文中是“山清水秀”还是“山青水秀”?
1年下中出现“山清水秀”一词,有老师认为“山青的颜色应该没有三点水,书中缺出现,无法理解”。关于这
种问题还是请老师们多多翻阅工具书。在《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商务印书馆),P1186,有“山清水秀”词条,释义为“形容山水风景优美”。此处“山qing1”不可理解为“青山”(绿色的山),全词应理解为“山水清秀”,是一种互文修辞的成语。
9、关于5年下《泊船瓜洲》课后问“诗人从哪里出

长春版教材疑惑问题汇总,回答的都是出版社的编辑们,大家辛苦了!

发,在哪里停留,又将去向哪里”的解答 ?
《泊船瓜洲》一课课后的“思考与交流”第1题(如上题目)让很多老师产生疑问,我想可能的原因在于对诗人从哪里出发有不同意见,从钟山,还是从京口?我想解决这个疑问,还是应该从理解题意入手。教材课后题目中问的,其实就是指诗中所描述的起点,停留点,和目的地。五年下教参P20中已说明“诗的第一句交代了作者此行的起点和现在的所在,也有点明题目的作用。第二句所提到的钟山,是王安石第一次遭贬后的居住地。”所以就诗论诗,“诗人从哪里出发,在哪里停留”问的也是针对诗题(泊船瓜洲)和第一句诗(京口到瓜洲)。仅从诗中我们可以了解到的信息就是作者从京口(今江苏镇江市)乘船渡江,水陆交通,在瓜洲(今江苏邗江县南临江处)停泊上岸、作诗,前往京都(东京汴梁,今河南开封)赴任(京都是隐含的地点,教师可在讲解写作背景时点明)。
分析题目,“从哪里出发,在哪里停留,又将去向哪里”,再针对于这首诗分析,我们可以知道诗中主要描述的是京口到瓜洲这段水路过程,课后的题目也只是针对于课文内容作出的提问,不必追究太深,至于老家钟山,只是思念、想念的提及,表明诗人对钟山的依恋之深,且诗中也并没有“从钟山出发”的表述,所以合理的解答应该是:诗人从京口出发渡江,在瓜洲泊船停留,将去向都城东京汴梁赴任。
10、6年上《狱中题壁》前两句的大意到底是什么?怎么翻译?
“一些人“望门投止”匆忙避难出走,使人想起高风亮节的张俭。”“一些人“忍死须臾”自愿留下、不畏一死,为的是能有更多的人像杜根那样,坚贞不屈地效命于朝廷的兴亡大业。”——【这两行诗更适合理解大意】(王丽娟老师)
11、6年上《自题小像》前两句到底应该怎样理解呢?
一个说法是说这是对自己爱情所写,第二种说法是借用爱情来隐喻,表达自己的爱国之情,教材编写的目的应该是倾向第二种。 (王丽娟老师)
12、6年上《狱中题壁》中“忍死须臾待杜根”指作者,还是康梁?
这句话本身是典故,在这里引用典故是在表达自己的一种志向,所以我觉得应该是诗人自己。(王丽娟老师)
13、《观书有感》一诗中是“哪”
还是“那”? 是那的话,“那”读3声还是4声?
长春版语文教材二上P51,《观书有感》“问渠那得清如许”,在《宋诗鉴赏辞典》中便是“那”字,因古汉字中没有“哪”,所以尊重原流传版本。保留古诗原用字,即“那”,读3声nǎ。哪是后起字。“问渠那得清如许”一句,渠,它,第三人称代词,这里指方

长春版教材疑惑问题汇总,回答的都是出版社的编辑们,大家辛苦了!

塘之水。那(nǎ)得,怎么会。那,怎么的意思。整句意思是,要问为何这方塘的水会这样清澈呢?
14、关于通假字,以及“通”和“同”的区别。
通假字是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通假”就是“通用、借代”,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由于种种原因,书写者没有使用本字,而临时借用了音同或音近的字来替代。
“同”和“通”的区别:“同”是指古代的很多异体字。比如孔乙己曾经说过的茴香豆茴字的四种写法,这四种写法之间就可以说A同B。“通”一般是指狭义的通假字。它们是有一定的区别的。“通”:表示通假字,是指“写错或印错的字 ”通“作者本来要写的字” 。“同”:一是表示古今字,即“文中的古体字”等同于“现代汉语中的某字”。二是表示异体字。即同音同义不同形的字。
15、《四时田园杂兴》中“兴”“供”怎么读?
二上教材P70,诗题“四时田园杂兴”中“兴”读四声xìng,意思是兴致、兴趣。杂兴指即兴创作的作品。“供”读四声,是从事的意思。(《古汉语大辞典》250页 上海辞书出版社)
16、关于《自题小像》的创作时间、内容等问题。
近几天有老师问到,鲁迅的《自题小像》写作时间和写作内容一事。经编辑查证分析如下:
(1)鲁迅二十几岁时将此诗写于一张照片,赠给友人许寿裳,当时没有题目,也并未发表。
(2)这首诗是许寿裳在鲁迅逝世不久后发表《怀旧》一文时首次披露于世,给诗加了题目《自题小像》,内容未改。
(3)这首诗的最初写作时间应为1903年。虽然鲁迅在1931年重新书写时候写过“二十一岁时作,五十一岁时写之,时辛未二月十六日也。”这样推算应写于1901年,但此说并不准确,因相片是鲁迅于1903年在日本东京弘文书院求学时,剪辫题照。可能鲁迅为了取整数三十年,才这样写的。
(4)鲁迅重写,是因为初稿写于照片并赠送友人,1931年自己又写了一遍,但当时未发表。
(5)此诗收入《集外集拾遗》,这个集子书名由鲁迅自己拟定,未编完而因病终止,后由许广平编定印入。因此《自题小像》并不是鲁迅自己收入集子的,而是许广平整理时,将许寿裳发表于《怀旧》一文的诗的内容编入的。因此,诗的内容还是三十年前照片上的题字。
注:
此诗来龙去脉比较复杂,希望老师们耐心读完,若有疑问可随时交流。
17、6年上《凡卡》一课,课文中给爷爷的信落款名字为什么是“伊凡”?
六上教材41页,所选课文为契科夫的小说《凡卡》,开头人名为“凡卡·茹科夫”,而写给爷爷的信件落款为“伊凡·茹科夫”。首先核实契科夫

长春版教材疑惑问题汇总,回答的都是出版社的编辑们,大家辛苦了!

小说原文便是如此,再根据俄国人命名方式判断,伊凡应为书面称呼,即中国人所说大名,而凡卡是对伊凡的昵称或爱称,也即小名。
18、“返景入深林”一句中“景”的读音是什么?
长春版语文三年级上P56,《鹿寨》中教材注释给出了,指出是通假字,也即给出读音,应该读“影”音。
19、4年上《群英降马》中“毛赤如血”的“血”读什么?
毛赤如血中“血”的辨析:
读xuè时,一般有三种常用字义,1. 人或动物体内循环系统的不透明液体,大多为红色,主要成分为“血浆”、“血细胞”和“血小板”。味咸而腥:~型。~脂。~压。~糖。~迹。~汗。~泪。~洗。~书。~雨腥风。~海深仇。2. 人类因生育而自然形成的关系:~统。~缘。3. 喻刚强热烈:~性。~气方刚。
读xiě时, 义同“血”(xuè),用于口语。多单用,即单音节词,如“流了点儿血”。也用于口语常用词,如“鸡血”、“血块子”。据此判断,老师们认为“毛赤如血”中读“xuè”更准确,因为它本身是四字词语,整齐划一。用在金庸小说的“仿文言”中,相当于书面语。如果老师们强求唯一答案的话,我们也推荐这种读法。
但我个人更想跟大家说明的是,读“xuè”的词语在《现汉》中几乎全部是名词和动词,而读“xiě”时有形容词的词性,一般是状态词,也就是说,读“xiě”时更形象,更生动,更有画面感。
按“血”字的用法来区分,就比较容易辨析了。“血”用在合成词和成语中,属于书面语用法,应读成xuè,如:血液、血管、血汗、血迹、血案、血本、血统、血色、血债、输血、贫血、心血、充血、热血、浴血、血小板、吸血鬼、混血儿、脑溢血、血海深仇、血流如注、头破血流、狗血喷头、有血有肉等等。而“血”单独使用或用在短语(词组)中,属于口头语用法,应读成xiě。如:吐了一口血、血的教训、血的代价、像血一样红(以上属单用),血脓、血块、血斑、鸡血、猪血、卖血、献血、验血、抽血(以上都是双音节短语,它们在现代汉语词典中不列为词条)。
有一些特例要让学生记牢,那就是现代汉语词典中的几个口语词,如“吐血、咯(kǎ)血、便血、血糊糊、血淋淋”和成语“一针见血”中的“血”要读成xiě。
20、
“树荫”还是“树阴”?
“树荫”和“树阴”词义上没有区别,《现汉》推荐词形为“树荫”。
21、关于教材6年上P68,雨来和夜莺各自特点的问题。
关于夜莺和雨来的性格异同,师大附小王老师做了分析,供各位老师参考:
雨来性格特点应该更多的是倔强、顽强或者叫坚强,因为在鬼子面前雨来

长春版教材疑惑问题汇总,回答的都是出版社的编辑们,大家辛苦了!

不屈服,无论鬼子哄骗、利诱、毒打,他都是一句话:“我没看见。”特别是面对鬼子的毒打,更表现出他这样的性格特点。
夜莺的性格特点是机灵、沉着、活泼,在德国鬼子面前,他的表现决定他是否能完成任务,因为他要隐蔽好自己的身份,奇妙地应对德国鬼子的问话,天真又有些贪玩地打口哨传递情报等,都能说明这一性格特点。
22、“葡萄”“琵琶”等在古诗中的如何读?
在长春版《教师教学用书》一年级上册后,附有长春版语文教材拼音凡例,标注了“除‘一、不’随文变调外,古诗词全部标原调”。古文字读音较复杂,与现代汉语不同,没有轻声这种读法,再说古诗都讲平仄,也不可能读轻声。
又关于“位置weì·zhì”、“葡萄pú·táo”、“琵琶pí ·pá”,这几个词在《现汉》中都是这样标注拼音的,在它的凡例中有一条说明:一般轻读、间或重读的字,注音上标调号,注音前再加圆点。也就是说,标音可轻可重,最好标调号;读音可轻可重,大多轻读。
23、唐代诗人岑参的“参”读什么?
准确读法应为“cén shēn”。“参”在古汉语中有三个基本读音,分别为“sān”“cēn”“shēn”,第一种读法词义几乎同“三”,第二种读法参差词义为“不齐的样子”,第三种读法词义为“星宿名”,据此推断人名应为第三种读法。另中华书局出版《诵读中国》丛书中选此诗人作品,注音方法与我们相同。
24、关于“盛矣哉”理解成多可以吗?
最好不要翻译成“多”,因为“盛”在本文中有赞美的意思。仅解释为“多”,程度不够,意思稍有偏差。
25、“欲将轻骑逐”(卢纶《塞下曲》)、“萧关逢候骑”(王维《使至塞上》)两句中的“骑”的读音是什么?
骑,在古汉语中有“jì”的读音,意义为“乘坐的马”或“骑兵”,本诗中读此音。
26、“怀”的笔顺怎么写?
(左)点、(右)点、竖、横、撇、竖、点。
27、“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中最后一个“知”读几声?
读四声zhì。在这里通“智”,是聪明、智慧的意思。这句翻译为:“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
28、缘fen的fen是“份”还是“分”?
依《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这个词只有一种写法——“缘分
”。对于异形词,请同学们使用《现汉》中推荐使用的词形。
29、“一排排玉米像士兵一样威武地挺立着。”这个句子的修辞,是比喻,还是拟人,还是二者都有?
比喻和拟人(比拟修辞之一,比拟分为拟人和拟物,小学阶段只学其中的拟人)在修辞上有相似的特点,有时候比较难以区分。可以这样区别:比喻重

长春版教材疑惑问题汇总,回答的都是出版社的编辑们,大家辛苦了!

在“喻”,本体和喻体是一主一从的关系,喻体从属于本体,要说的还是本体;拟人重在“拟”,赋予事物人格化,事物和人格化二者是相互交融,合为一体的关系,不存在主从之分。该句仅仅是将玉米比喻成士兵而已,比喻成士兵是为了说明玉米整齐,为此服务的,所以这是一个纯正的比喻句,本体、喻体、喻词同时出现,是个明喻。
30、劈柴中“劈”的读字是什么?
劈(pī)柴和劈(pǐ)柴两种读法都是存在的。劈(pī)柴是动词性,表“劈柴”这个动作或活动,劈(pǐ)柴是名词性,表“劈柴”这种东西。详细可以查找一下《现汉》(第五版)。
31、“尽”的部首是什么?
“尸”。
32、《桃花源记》中的“此中人语云”的“语”读音是三声还是四声?为什么?
是4声,读yù。动词:告诉。
35、《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中“着”怎么读?
四年级上册《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中“着”的读音,zháo,zhuó,在《现代汉语词典》中都有“接触,挨上”的意思,因此两个读音都可以。但老师们在教学时为了规范标准,希望统一读音,我们编辑的建议是读zhuó,《现汉》中有“着陆”词条的,意思与此一致。
36、5年下积累中《惠崇春江晓景》还是《惠崇春江晓景》?
由于种种原因,难免会出现同一个作品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版本并存的情况,《宋诗选注》(钱锺书编著,人民文学出版社)和《宋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等都采用的是《惠崇春江晓景》的版本。从全诗意境来看,桃花刚开“三两枝”,春江冰消“水乍暖”,均表达了一个初春的早晨的“早”字(即“晓”)。更如诗句中“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等句所写,当是早上看到这般景色(特别是“鸭先知”“芦芽短”)更合逻辑。另外,《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第25页“古诗词推荐篇目名称”中,第52篇目名即为:苏轼的《惠崇春江晓景》。
37、《调笑令》的“调”字怎么读?
调(tiáo)笑令:词牌名,出于唐人酒筵小曲(教材中《胡马》即属此);曲牌名,属北曲越调。——《辞海》“调(tiáo)”字条。
38、5年下《泊船瓜洲》一诗中“间”字的读音是什么?
(一)单从字义上看。“间”字可以读做jiàn,理解
为“间隔”的间,意即“‘一水’间隔”,如果强解为此,亦可,但从全诗意境看,不妥,下文再谈。同时,“间”还可以理解为“一定的时间或空间里”,或者“一会儿”(殷敬顺《释文》:间,少时也),读jiān,意即“走过‘一水’的工夫”或“只有‘一水’的路程”(这种说法类此我们今天“一袋烟的工夫”或者

长春版教材疑惑问题汇总,回答的都是出版社的编辑们,大家辛苦了!

“刹那间,如何如何”),“一水”在这里应该理解为长江此岸到彼岸的最短的直线距离,这也可以从京口(今江苏镇江临江处)和瓜洲(今江苏邗江县南临江处)的地理位置上看出。那么这句诗便可以翻译为:“我从京口到瓜洲只乘船横渡了一条江的工夫就到了”,或者“我从京口到瓜洲只乘船横渡了一条江的距离就到了”。(二)从全诗意境考察。翻看权威宋诗工具书《宋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中对于此诗的鉴赏文字,文中赏析“一水间”的时候说:“首句‘京口瓜洲一水间’,以愉快的笔调写他(王安石)从京口渡江,抵达瓜洲。‘一水间’三字,形容船行迅疾,顷刻就到。”这段鉴赏文字虽然没有具体说明“间”字的读音,但是我们从中可以看到,赏析的作者认为王安石在首句中想表达的是愉快的心情和此岸到彼岸用时短暂,细加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是说“京口到瓜洲之间只有‘一水’的距离”,“路途短暂”且“心情愉悦”。如果解释为“中间隔着一条水”,整句诗意就不同了,试比较两种读音的翻译:1.读 jiān, “我从京口到瓜洲只乘船横渡了一条江的工夫就到了”,或“我从京口到瓜洲只乘船横渡了一条江的距离就到了”;2. 读jiàn,“京口和瓜洲之间隔着一条江啊”或“京口和瓜洲之间有一条长江间隔着啊”。其中意境老师们可细细品味,后者如何能体现出诗人愉悦之情和用时短暂?并且诗人要是想说“京口和瓜洲之间间隔着一条江”的这种纯粹地理性描述的话,似也无甚意义。(三)从诗歌的平仄韵律上来考察。诗词的格律知识不是三言两语便可说清,在此删繁就简,我们先弄清平仄、古汉语四声,以及它们跟现代汉语读音的关系,再比照律绝的固定平仄格式来套用即可。 古汉语四声分“平、上(shǎng)、去、入”,其中的“平”就是平仄中的平,“上、去、入”是平仄中的仄。在现代汉语普通话中,古代汉语的“平”分化为“阴平(第一声)、阳平(第二声)”,即汉语拼音第一声、第二声是平声;古汉语的“上”对应汉语拼音第三声、“去”对应汉语拼音第四声;古汉语的“入”在现代汉语已经分化到汉语拼音的四个声调中去了,已经不存在了。所以综上简言之,在现代汉语四声中,第一声、第二声是平声;第三声、第
四声是仄声。
知道了基本的平仄知识,我们再来考察这首诗的每字平仄:
京口瓜洲一水间——平仄平平仄仄(?平或仄) 钟山只隔数重山——平平仄仄仄平平
春风又绿江南岸——平平仄仄平平仄 明月何时照我还——平仄平平仄仄平
其中“间”字读jiān,

长春版教材疑惑问题汇总,回答的都是出版社的编辑们,大家辛苦了!

便是平(阴平),读jiàn,便是仄(去)。(“隔”在古代属于入声,是仄。)
我们再来看看七言绝句的两种平仄格式:(1)仄起式:(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另一式,第一句改为(仄)仄(平)平平仄仄,其余不变。(2)平起式:(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另一式,第一句改为(平)平(仄)仄平平仄,其余不变。
(这两种平仄格式参见王力的《诗词格律》,字外有括号的,表示可平可仄。)
所以对照本诗与七绝的平仄格式不难发现,这首七言绝句属于上述中的仄起式的一般式,直接看仄起式首句最后一字的平仄,即可知“间”字在诗中应为平声,即读阴平jiān。
最后结论:体会诗人心情和全诗意境,再看七绝的格律,可以认定“间”字读音为jiān。如误读为jiàn,恐怕是还没有真正领会诗歌意境和格律知识吧。
39、一年下《山行》中“远上寒山石径斜”的“斜”字读音?
教参164页中指出原诗读xia2,现在应读xie2
40、2年上《问银河》一课“长胡子的小虾”的“长”读什么?
有老师在教学2年级上册《问银河》一课,朗读诗文时对“长胡子的小虾”的“长”字读音拿捏不准,读“zhang3”和读“chang2”的意见都有。在这里我们建议读“zhang3”,从意境、情趣、词性等方面都是应该读此音,并且假如这里强调chang2,应
该说成“胡子长chang2的小虾”,而不是“长chang2胡子的小虾”。
41、5年下《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诗中“无为在歧路”一句,“为”字读音是什么?
这里读无为wei2,无为,不用、不做的意思。如果为读4声,那无为(wei4)的意思是不因为,不符合诗意。







长春版小学语文教材答疑解惑.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精彩图片

    热门精选

    大家正在看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限时特价:7 元/份 原价:20元

    支付方式:

    开通VIP包月会员 特价:29元/月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fanwen365 QQ:37015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