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体育学考研复习资料
发布时间:2024-11-08
发布时间:2024-11-08
而过
学校体育学考研复习资料
2010年华南师范大学体育学考研试题
学校体育学
简答(3*10):1.社会适应能力对学生的作用
2.体育实践课程的学科特点
3.课程标准制定的理念
论述(2*30):1.课程实践管理内容
2.体育教师课堂管理
材料(70):体育课程如何对待学生体育兴趣
运练训练学
名词解释(5*8):竞技体育、竞技体育非衡结构补偿、双周期、快速力量、
三从一大训练原则、技术风格、骨龄、目标设置技巧
简答(2*20):1.体能训练的要求
2. 持续训练法与重复训练法的比较与应用
分析:1.年度训练计划的具体步骤(30)
2.根据全运会比赛,为什么有的运动员正常发挥取得三连冠,有的发挥失常未进前八,有的则打破纪录(40
2002年华南师范大学体育管理学考研试题
一. 名词解释(10分)
1. 管理学 2. 管理体制
二. 简答题(20分)
1. 请写出你上所知道的10个国际性、区域级和中国的体育组织。
2. 请写出你上所知道“九运会”的组织程序。
三. 论述题(40分)
1. 试述教练员对运动员的管理。
2. 试述学校体育中的主要管理问题。
华南师范大学2007硕士生入学考试试题(体育人文社会学专业)
学校体育学
一、 简答题(50分)
1. 简要说明你对小学、初中、高中和大学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目标的认识。
2. 简要说明你对不同阶段体育课程目标、任务和教学方法方面异同的看法。
二、 材料分析题(50分)
下面是有关中小学生体育兴趣和体育学习积极性的一些调查数据,其中表1是对广州市12所小学、初中和高中学生体育兴趣的调查,表中数据表示对有关运动兴趣的问题进行选择的百分比;表2是广州市区初中生对影响自身体育学习积极性因素的选择。请仔细阅读和分析这些数据,然后回答问题:
1. 这些数据反映了什么现象?有什么规律性?请略加阐述。
而过
2. 这些现象和规律对中小学的体育教学有什么意义?
表1:广州市中小学生运动兴趣变化情况(一)
下面的阅读材料是一篇关于重庆巴蜀小学让体育老师当班主任遭到家长们反对的报导,请仔
细阅读这篇报导,然后回答:
为什么家长们以“体育老师素质相对较低”为由反对体育老师当班主任,你觉得这种现象说
明了什么问题?
阅读材料:重庆一小学让体育老师当班主任遭到家长反对
“怎么能让体育老师当班主任呢?”新学期开学当天,几位学生家长代表找重庆市巴蜀小学
校长廖文胜“沟通”,他们刚刚得知新学年将由一位体育老师担任孩子所在班级的班主任,
于是强烈要求撤消该项“任命”。
时至今日,仍然有家长不能理解学校的做法,“你看哪所学校让体育老师当班主任呢?”
一位家长向记者诉苦说,“体育老师怎么成?就从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方面想吧,也得由语
文或数学老师当班主任。人在少年时期受班主任影响非常大,选择小学班主任可是关系孩子
一辈子的事!”
而在校方看来,家长们“体育老师不能当班主任”的观点可以理解,但并不正确。巴蜀小学
主管教育教学工作的研发部部长杨泽平介绍说,目前,重庆市小学的班主任几乎全由语文老
师担任,但事实上,非语文学科老师担任班主任有很多好处,也有很多成功的范例。
杨泽平介绍,该校以前也百分之百让语文老师担任班主任。从去年开始,7名非语文老师开
始从事班主任工作,效果非常好。该校6个年级“巴蜀好集体”评选中,有两个年级的第一
名都是由非语文老师担任班主任的(该校每个年级有7—12个班不等)。
他说,该校班主任实行双向选择,先由教师申报,校领导随即进行权衡和选择。在选择时,
最为看重老师的人品和师德,考察他们是否有事业心、责任心、爱心和奉献精神;然后才看
他们的业务能力。引发争议的体育老师曾在其他学校当过校长,曾教过语文、思想品德、科
学等课程,最大特点是关爱学生。这学期学生报到时,这位老师用小塑料袋将每位学生的书
装好,一份份地放进大家的课桌抽屉里,做得非常细心周到。
他认为非语文老师当班主任有很多好处。在实际工作中,班主任往往有意无意地更为注重自
身所教学科,而正在推行的新课程改革,已经开始淡化主科副科的区别。非语文老师当班主
任,往往由于其立足点不一样,可以引导学生获得更客观、更全面的发展。学校里班主任学
而过
科背景的多元化也使班主任工作出现不少创新:教美术的班主任往往在教室美化方面别出心
裁,教计算机的班主任所在班级在网站维护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各个班级比学赶帮超,结果
每个班级都受益了。他还注意到,非语文老师当班主任,往往能有效控制学生的课余负担,
以前,主科老师当班主任常将一些本该用以发展学生特长的时间“挪用”来做本学科作业。
在反对体育老师当班主任的声音中,除了“体育老师素质相对较低”等明显有失偏颇的观点
外,也有不少理性的思考。一位退休老师担心,小学生大多放学就回家,在校的课余时间并
不太多,体育老师和学生接触的时间就更少了,他们能不能很充分地了解学生?如果没有充
分的交流和了解,班主任工作如何开展? 更多的人认为,体育老师如果具有较好的素质和
能力,自然可以当班主任,决定能不能当班主任的前提条件,不是教师所任教的学科,而是
教师本人。一位教育专家指出,认为体育老师不能当班主任的观点的逻辑起点是,体育班主
任将影响到孩子的学业成绩,透过体育老师当班主任引起争议这件事,反映出人们对教育的
理解过于片面:将教育等同于教学,将教学等同于主科教学,将教学过程理解为升学时的成
绩
学校体育考研资料
学校体育学练习题
第一章 我国学校体育的演变与发展 [练习题]
一、 填空题
1、建国后学校体育的发展经历了( )、( ) 、( ) 、( ) 四个阶段。
2、实现学校体育目的任务的组织形式有( ) 、( ) 、( ) 和( ) 。
二、 简答题
1、 建国后学校体育各个发展阶段中都做了哪些工作?
2、 学校体育的地位意义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三、 论述题
1、试论述学校体育的意义。
第二章 学校体育的功能与作用 [练习题]
一、简答题
1.素质教育的内涵是什么?
2.现代体育发展的特征
3.现代体育发展对我国学校体育的影响
二、论述题
1.我国学校体育的地位意义
2.在学校体育贯彻素质教育的实践中,应明确哪些要求?
第三章 学校体育的目的和任务 [练习题]
一、填空题
1、体育教学大纲由( )、( ) 、( ) 三大部分组成。
2、体育教学内容的排列方式,一般有( ) 、( ) 、( ) 三种。
二、简答题
选编教学内容的原则有哪些?
第四章 体育教学的特点、过程和原则 [练习题]
一、概念题
1、 体育教学 2、 体育教学过程 3、 体育教学原则 4、 身心全面发展原则
而过
5、 自觉积极性原则 6、 合理安排运动负荷原则
二、 填空题
1、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包括( ) 、( ) 、( ) 三个基础阶段。
2、体育教学中的基础规律有( ) 、( ) 、( ) 、( ) 。
3、组成体育教学的基础因素有( ) 、( ) 、( ) 、( ) 。
4、运动技能形成包括( ) 、( ) 、( ) 三个阶段。
5、体育教学原则包括( ) 、( ) 、( ) 、( ) 、( ) 、( ) 、( ) 。
三、简答题
1.体育教学的特点是什么?
2.体育教学任务包括哪些方面?
四、论述题
各项体育教学原则的定义是什么?提出原则的依据是什么?贯彻各项原则的基础要求是
什么?
第五章 体育教育方法 [练习题]
一、基本概念
1. 体育教学方法 2. 语言法 3. 讲解 4. 直观法 5. 动作示范 6. 矫正法 7. 完
整练习法
8. 分解练习法 9. 重复练习法 10. 变换练习法 11. 持续锻炼法 12. 间歇
锻炼法
13. 巡回锻炼法 14. 自学法 15. 自练法 16. 体育教学模式
二、填空
1. 在体育教学中,常用的语言形式有( ) 、( ) 、( ) 、( ) 。
2. 体育教学中常用的直观形式有( ) 、( ) 、( ) 、( ) 。
3. 体育教学中练习法分为( ) 、( ) 、( ) 、( ) 、( ) 和( ) 。
4. 重复练习法分为( ) 和( ) 两种。
5. 变换练习法分为( ) 和( ) 两种。
6. 纠正错误动作的具体方法有 ( )、 ( )、 ( )、 ( )。
7. 体育教学中思想品德教育的方法有 ( )、 ( )、 ( )、 ( )。
8. 体育教学中实施思想品德教育的基本途径包括 ( )、 ( )、 ( )、 ( )、 ( )、 ( )。
9. 构建体育教学模式的基本因素包括 ( )、 ( )、 ( )、 ( )、 ( )、 ( )。
三、简答
1.完整练习法的概念、优缺点及适用条件是什么?
2.分解练习法的概念、优缺点及适用条件是什么?
3.采用完整练习法应注意的问题是什么?
4.采用分解练习法应注意的问题是什么?
5.产生错误动作的原因有哪些?
6.针对产生错误动作的原因,纠正的方法是什么?
7.纠正错误动作时应注意的问题是什么?
8.教学中运用游戏法要注意的问题有哪些?
9.教学中运用比赛法要注意的问题有哪些?
10.构建体育教学模式的基本原则包括哪些?
四、论述
1.论述体育教学中对讲解的基本要求。
而过
2.论述体育教学中对动作示范的基本要求。
3.论述体育教学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途径。
4.举例说明运用巡回锻炼法应用时应注意的问题。
5.如果你是一名体育教师,应如何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五、实践操作
1.两人(或多人)一组,练习讲解、口令和指示、口头评定成绩,小组间进行相互评价。
2.两人(或多人)一组,练习动作示范的方向、边讲解边示范,小组间进行相互评价。
3.自制一种图解,并在伙伴中做图解示范。
4.自制一个电化教学的图解。
3.指出你曾见过的新颖教具;针对某一教学内容,自制教具。
4.设计一种包括六个练习内容的巡回锻炼图示。
5.查阅文献资料,了解当前体育教学模式的种类,并以其中一种你认为在中小学中较适
用的教学模式,向你的伙伴阐述这种体育教学模式。
第六章 体育课教学 [练习题]
一、概念题
1.体育课的类型 2.体育课的结构 3.体育课的组织工作 4.体育课的教学
常规
5.体育课的密度 6.体育课的运动负荷 7.体育课的心理负荷
二、填空题
1、在我国各级学校体育教学的实践中,一般开设以下三种体育课,即 、 、 。
2、根据一节课的具体任务,可把体育课分为 、 、 、 、 、 几种类型。
3、教学常规包括 、 、 。
4、体育课中各项活动包括 、 、 、 、 。
5、下表是测试的某节课的练习密度情况,请将空格填好。
部分 上课时间 练习时间 练习密度
准备
基本
结束 8.00------8.10
8.10------8.40
8.40------8.45 5'20”
10'10”
全课 18'
6、请用点算法计算下平均心率
时间 0 2 4 5 8 10
心率/10” 78 90 110 115 120 105
7、将以上数据,采用面积法计算出平均心率。
8、学生的自锻能力,主要由 、 、 和 等几方面综合构成。
9、评价一堂课的种类有 和 。
10、评价一堂课的方法有 和 。
三、简答题
1.如何调节体育课的密度? 2.如何调节体育课的运动负荷?
3.课前准备工作应从哪几个方面着手?
四、论述题
而过
1.试述基本教材安排的注意事项。
2.分组轮换的教学组织形式有哪几种?各不同种类在什么情况下运用?如何运用(用图
示加以表示)。
3. 课的进行中一般应注意哪些事项?
第七章 体育教学工作计划与考核 [练习题]
一、概念题
1.体育教学工作计划 2.学期教学工作计划 3.课时教学计划 4.体育课成
绩的考核
二、填空题
1.体育教学工作计划包括 、 、 、 。 2.体育课成绩考核内容一般包括 、 、 、 。
3、体育课教案的包括 、 、 、 、 、 、 、 。
三、简答题
1.制定学年教学工作计划应注意哪些方面的问题。 2.制定学期体育教学进度的步
骤是什么?
3.体育课成绩考核的内容有哪些?
四、 论述题
试述编写教案的方法、步骤。
第八章 课外体育活动 [练习题]
一、 概念题
1.课外体育活动 2.野外活动 3.学校运动竞赛
二、填空题
1、课外体育活动包括 、 、 。
2、根据竞赛对手所属范围,可分为 和 ;根据竞赛项目的多少可分为 和 。
3、根据竞赛规模的大小,学校运动竞赛的组织工作可分为 、 、 、 。
三、简答题
1.课外体育活动有哪些特点、课外体育活动具有什么意义? 2.开展学校运动竞赛
的意义有哪些?
四、论述题
试述课外体育活动地位与意义。
第九章 学校课余运动训练 [练习题]
练习题
一、概念课
1.学校课余运动训练 2.一般训练 3.专项训练 4.竞技训练 5.周期性
原则
6.身体训练 7.运动技术 8.战术 9.间歇训练法 10.循环训练法
二、填空题
1、学校课余运动训练的组织形式有 、 、 、 等。
2、学校课余运动训练中选材的两种基本方法是 和 。
3、学校课余运动训练原则有 、 、 、 和 。
4、竞技状态的形成过程一般可为 、 和 三个阶段。
5、一个训练周期可分为 、 和 一个时期。
6、学校课余运动训练的内容一般包括 、 、 、 、 和 等
7、速度素质包括 、 和 。
而过
8、战术的内容包括 、 、 和 。
9、学校课余训练计划的种类包括 、 、 、 和 。
三、简答题
1.学校课余运动训练的意义有哪些?
2.学校课余运动训练有哪些特点?
3.在确定学校代表队项目时应考虑哪些因素?
4.学校课余训练中,对少年儿童进行力量素质训练时应注意什么问题?
5.学校课余训练中,对少年儿童进行速度素质训练时应注意什么问题?
6.学校课余训练中,对少年儿童进行耐力素质训练时应注意什么问题?
7.学校课余训练中,对少年儿童进行身体素质训练时应注意什么问题?
8.学校课余训练中,对少年儿童进行技术训练时应注意什么问题?
第十章 学校体育的管理 [练习题]
一、 概念题、
1. 体育教师 2. 学校体育管理人员
二、 填空题
1、学校体育管理的原则有 、 、 、 。 2、学校体育管理的方法有 、 、 、 、 。
3、学校体育评估的原则是 、 、 、 。
三、简答题
1.学校体育管理的内容有哪些方面? 2.体育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如何?
四、论述题
试述体育教师的职责和条件。
运动训练学简答题
.竞技体育形成的基本动因:
一是生物学因素,人们为了更好地提高自身活动能力而逐步形成竞技体育;
二是个性心理因素,人的"取胜和对抗的本能"及"追求胜过对手"的动机推进了竞技
运动的形成;
三是社会学因素,人们逐渐认识到竞技体育在培养,教育及审美等方面的功能,因此推
进了竞技体育的发展.
3.现代竞技体育发展的百年回顾
①竞技体育在世界范围广泛开展 ②建立相对完善的管理体制 ③运动竞赛活动日益活
跃 ④现代奥运会百年盛世 ⑤运动竞技水平及运动训练科学化水平不断提高 ⑥竞技
体育发展的职业化与商业化趋势
4.竞技体育构成: ①运动员选材 ②运动训练 ③运动竞赛 ④竞技体育管理
5.竞技体育的特点:①竞争性 ②规范性 ③公开性 ④公平性 ⑤集群性 ⑥观赏性
6.竞技运动的现代社会价值:
①激励人类的自我奋斗精神 ②满足社会生活的观赏需要
③促进社会大众的体育参与 ④显示国家和社会团体的综合实力
⑤促进社会和经济的迅速发展 ⑥排除社会成员的不良心绪
8.现代运动训练的基本特点:
①训练目标的专一性与实现途径的多元性 ②竞技能力结构的整体性与各子能力之间的
互补性
③运动训练过程的连续性与组织实施的阶段性 ④不同训练负荷影响下机体的适应性及
劣变性
而过
⑤训练调控的必要性及应变性 ⑥现代科技支持的全面性及导向性
9.运动训练学研究的主要目的在于:揭示运动训练活动的普遍规律,指导各专项运动训
练实践,使各专项的训练活动建立在科学的训练理论基础之上,努力提高训练的科学化水平.
10.运动训练学的主要任务为:
①从众多专项的训练实践中总结出带有普遍意义的共性规律
②深入探索未被人们所认识和认识还不十分清楚的运动训练规律
③进一步健全运动训练理论和内容体系
④广泛吸取现代科技成果和多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应用于运动训练学的理论研究与实践
应用之中
⑤运用一般运动训练学的基本理论指导各专项训练实践.
11.项群训练理论的基本内容:
①各项群的形成和发展 ②各项群竞技能力决定因素的系统分析
③各项群运动成绩的系统分析 ④各项群训练的基本特点(负荷内容与量度,训练组织与
控制)
12.项群训练理论的科学意义:
①鲜明地概括了同一项群不同项目的共同规律。 ②加强运动训练理论与实践的联系。
③实现了训练学理论原有层次之间的有机过渡。
13.运动成绩的决定因素:
①运动员在比赛中表现的竞技水平 ②对手在比赛中表现的竞技水平 ③比赛结果的评定
行为。
15.状态诊断在训练中的重要作用:
①为运动训练过程确定一个客观、准备的出发点 ②对训练工作效果及时的检查评价 ③
实施有效训练控制的重要前提
16.建立目标在训练中的重要作用:
①有效地激发运动训练活动主体的责任感和进取精神。②制定训练计划的重要依据。
18.训练目标包括:运动成绩指标、竞技能力指标、运动负荷指标。
20.指导运动训练实践的训练原则:竞技需要原则、动机激励原则、有效控制原则、系
统训练原则、周期安排原则、适宜负荷原则、区别对待原则、直观教练原则、适时恢复原则。
21.竞技需要原则即指提高运动员竞技能力及运动成绩的需要,从实战出发科学安排训
练的阶段划分及训练的内容、方法、手段和负荷等因素的训练原则。
竞技需要原则的科学基础:①训练目标对训练活动的重要导向作用。②专项竞技需要的
特异性。③现代训练的专项化发展趋向。
贯穿竞技需要原则的训练学要点:①要围绕运动训练的基本目标,全面安排好训练和比
赛。②正确分析专项竞技能力的结构特点。
③按照竞技的需要确定负荷内容和手段。④注意负荷内容的合理结构。
22.动机激励原则:是指通过多种方法和途径,激发运动员主动从事艰苦训练的动机和行
为的训练原则。
科学基础: ①成功动机是运动参训的重要原动力。 ②竞技训练的长期性和艰苦性要求
不断地激励运动员的参训动机。
训练学要点:①加强训练目的性教育和正确价值观教育。②满足运动员的合理的需要。
③发挥运动员参与训练和比赛的兴趣。④发挥运动员在训练工作中的主体作用。⑤注意
教练员的榜样作用⑥注意正确地运用动力。
23.有效控制原则:是指要求对运动训练活动实施有效控制的训练原则。
而过
科学基础:①运动训练过程的多变性要求对其实施有效的控制。②现代控制论是实施有
效训练控制的理论基础。
③训练信息是实施有效训练控制的必备条件。
训练学要点: ①制定科学的训练计划。 ②高度重视训练计划进行必要的修正和调整。
③及时对训练计划在实践中变更的原因,期望及方法的最大流表。
24.系统训练原则:是指持续地、循序渐进地组织训练过程的训练原则。
科学基础:①人体生物适应的长期性。②训练效应的不稳定性。③人体生物适应的阶段
性。
训练学要点:①保持训练的系统性(①健全多级训练体制 ②建立和强化正确的训练动机
③科学地制定训练计划④提供有力的社会保证)②按阶段性特点组织训练过程。
25.周期安排原则:是指周期性地组织训练过程的训练原则。
科学基础: ①物质运动周期性的普遍规律。②人体竞技能力变化的周期性特征。③适宜
比赛条件出现的周期性特征。
训练学要点:①掌握各种周期的序列结构。 ②选择适宜的周期类型。
③处理好决定训练周期时间的固定因素与变异因素的关系。 ④注意周期之间的衔接。
26.不同训练周期及其主要任务:
①基本训练周:通过负荷的改变引起新的生物适应现象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
②赛前训练周:使运动员的机体适应比赛的要求和条件把各种竞技能力集中到专项上
去。
③比赛周:为运动员在各方面培养理想的竞技状态直接的准备和最后的调整,并参加比
赛力求实现预期目标。
④恢复周:消除运动员生理上和心理上的疲劳,促进适量恢复的出现,准备投入新的训
练。
27.适宜负荷原则:是指根据运动员的现实可能和人体机能的训练适宜规律,以及提高
运动员竞技能力的需要,在训练中给予相应量度的负荷,以取得理想训练效果的原则。
科学基础:①适宜训练负荷下机体的生物适应现象。②过渡负荷下机体的劣变现象。
训练学要点:①正确理解负荷的构成(负荷量的评价指标、负荷强度的评价指标。)
②渐进式地增加负荷量度(直线式、阶梯式、波浪式、跳跃式) ③科学地探求负荷
量度的临界只。
④建立科学的诊断系统。⑤正确处理负荷与恢复的关系。
28.区别对待原则:是指对于不同专项,不同运动员或不同的训练状态,不同训练任
务及不同的训练条件,都应有区别地组织安排各自相应的训练过程,选择相应的训练内容,
给予相应训练负荷的训练原则。
科学基础:①运动专项竞技需要的多样性。②运动员个人特点的多样性③运动训练特
点的多变性。
训练学要点:①贯穿区别对待原则所需注意的因素(运动专项、训练对象、训练条件)
②正确处理训练中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③教练员要及时准确地掌握运动员的具体情况。
29.直观教练原则:是指在运动训练中运用多种直观手段,通过运动员的视觉器官,
激发活跃的形象思维,建立正确的动作表象,培养运动员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提高运动
员竞技水平的训练原则。
科学基础: ①认识过程的普遍规律。②动作技能形成原理。
训练学要点: ①教练员应高度重视直观教练原则的运用。②注意应用科学技术的新
而过
成果。③注意直观教练与积极思维的有机结合。
30.适时恢复原则:是指及时消除运动员在训练中所产生的疲劳,并通过生物适应过
程产生超量恢复,提高机体能力的训练原则。
科学基础: ①人体机能能力和能量储备的超量恢复机制。②调节时机的把握对训练效果
的重要影响。
训练学要点:①准确判别疲劳的程度(自我感觉,外部观察,生理测试、心理测试)
②积极采取加速机体恢复的适宜措施。(训练学恢复手段、医学生物学恢复手段、营养学
恢复手段、心理学恢复手段)
31.运动训练方法:是运动训练活动中,提高竞技运动水平完成训练任务的途径和办法。
32.运动训练方法的作用:
①正确地认识和掌握不同训练方法的功能和特点。 ② 有助于顺利地完成运动训练过程
不同时期的训练任务;
③有助于有效地控制能力的发展进程; ④有助于科学地提高不同项目运动员的整体
竞技能力。
33.运动训练方法的基本结构:
①练习动作及其组合方式 ②运动负荷及其变化方式 ③过程安排及其变化方式
④信息媒体及其传递方式⑤外部条件及其变化方式。
34.运动训练方法的分类:
①整体控制方法(模式训练法、程序训练法)
②具体操作方法(完整训练法、分解训练法、持续训练法、间歇训练法、重复训练法、
变换训练法、循环训练法、比赛训练法)
36.运动训练手段的作用:
①科学地认识和应用不同训练手段的功效和特点,有助于科学地完成运动训练过程不
同时期的具体训练任务。
②有助于科学地提高不同运动项目运动员的各类竞技能力。
37.运动训练手段的动作结构:基本结构:
①动作特征-力的支点、力的大小、力的方向。
②动作构成-姿势、轨迹、时间、速度、速率、力量、节奏
③动作过程-动作开始、动作进行、动作结束。
38.运动训练手段的分类:
①依练习目的(发展体能的训练手段、改进技术的训练手段、提高战术能力的训练手
段、改善心理状态的训练手段);
②依训练手段的效果对专项能力的影响(一般训练手段、专项训练手段);
③依在训练活动中的应用价值(基本训练手段、辅助训练手段);
④动作结构(单一动作结构-周期性、混合型;多元动作结构-固定性、变异性)
39.模式训练法:是一种按具有高度代表性的规范式目标模型的要求组织和把握运动
训练过程的控制性方法。
操作程序:①解析影响运动竞技水平的各种因素。②获取各影响因素的指标参数。③
建立影响运动员竞技水平的因素结构模型
④以因素结构模型的评价标准数值为评定标准对运动员竞技水平变化的结构状态进
行阶段性检查评定。
⑤将检查评定的结果反馈于运动训练过程的各个环节,以找出产生偏离状态的原因。⑥
对运动训练过程相应环节的组织实施发出调节指令。⑦改进训练工作,使训练的阶段结果不
而过
断逼近模式目标。
模式训练法由训练的目标模型、检查手段、评定标准、和训练方法四种构件组成。
模式训练法的特点:具有信息化特点、具体定量化特点。
模式训练法的应用过程:教练员指导-训练模型、训练手段-运动员训练-检测信息-
评定结果-调控信息-教练员指导。
40.程序训练原则:是按照训练过程的时序性和训练内容的系统性特点,将多种训练内
容有序且逻辑性地编制成训练程序,按照预定程序组织训练活动,对训练过程实施科学控制
的方法。
基本结构:训练程序、检查手段、评定标准、训练方法。
基本特点:系统化特点、定性化特点、程序化特点。
应用过程:训练程序、训练手段-运动员训练-评定标准-教练员指导――=训练程序、
训练手段。
42.完整训练法:是指从技术动作或战术配合的开始到结束,不分部分和环节,完整
地进行练习的训练方法。
运用完整训练法,便于运动员完整地掌握技术动作或技术配合;保持技术动作或战术配
合的完整结构和各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
完整练习法。可用于单一动作训练。多元动作训练,个人成套动作的训练。集体配合动
作的训练。
43.重复训练法:是指多次重复同一练习。两次(组)练习之间安排相对充分休息的
练习方法。
作用:有利于运动员掌握和巩固技术动作。有利于运动员发展和提高身体素质。
44.间歇训练法:是指对多次练习时的间歇时间 严格规定,使机体处于不完全恢复状态
下反复进行练习的训练方法。
作用:①通过严格的间歇训练过程,可使运动员的心脏功能得到明显增强;
②通过调节运动负荷强度,可使机体各机能产生与有关运动项目相配合的适应性变
化,
③通过不同类型的间歇训练,可使糖酵解代谢供能能力或磷酸盐与糖酵解混合代谢的供
能能力或有氧代谢混合供能能力或有氧代谢供能能④力得以有效的发展和提高;
⑤通过严格控制间歇时间,有利于运动员在激烈对抗和复杂困难的比赛环境中稳定。
⑥巩固技术动作,通过较高负荷心率的刺激,可使机体乳酸能力得到提高,以确保运动
员在保持较高强度的情况下具有持续运动的能力。
45.持续训练法:是指负荷强度较低,负荷时间较长,无间断地连续进行练习的训练方
法。
作用:①主要用于发展一般耐力素质,有助于完善负荷强度不高但过程细腻的技术动
作,
②可使机体运动机能在较长时间的负荷刺激下产生稳定的适应,内脏器官产生适应性的
变化;
③可提高有氧代谢系统供能能力以及该供能状态下有氧运动的强度;
④可为进一步提高无氧代谢能力及无氧工作强度奠定坚实基础。
46.变换训练法:是指变换运动负荷,练习内容、练习形式以及条件。以提高运动员的
积极性、趣味性、适应性及应变能力的训练方法。
根据实际比赛过程的复杂性对抗程度的激烈性,运动技术的变异性,运动技术的变化性,
运动能力的多样性,以及中枢神经系统的灵活性、提出的。
而过
作用:通过变换运动负荷,可使机体产生与有关运动项目相匹配的适应性变化。从而提
高承受专项比赛时不同运动负荷的能力。通过变换练习内容,可使运动员不同运动素质,运
动技术和运动战术得到系统的训练和协调的发展,从而使之具有更接近实际比赛需要的多种
运动能力和实际应用的应变能力。
47.循环训练法:是指根据训练的具体任务,将练习手段设置为若干练习站,运动员按
照既定顺序和路线,依次完成每站的训练方法。
结构因素:每站的练习内容,每站的练习负荷,练习站的安排顺序,练习站之间的间歇,
每遍循环之间的间歇,练习的站数与循环练习的组数。
作用:①可有效地提高不同层次水平的运动员的训练情绪和积极性;
②可以合理地增大运动训练过程的练习密度;
③可以随时根据具体情况因人制宜地加以调整,做到区别对待;
④可以防止局部负担过重,延缓疲劳产生,并有利于全面身体训练。
分类;①循环重复训练(循环过程-间歇且充分;负荷强度-最大;负荷性质-速度、爆
发力;供能系统-以磷酸代谢系统供能为主。)、
②循环间歇训练(间歇不充分;次大;速度耐力、力量大小;以糖酵解代谢系统供能为
主)、
③循环持续训练(基本无间歇;较小;耐力;以有氧代谢系统供能为主。)。
三种供能系统的组织形式:流水式、轮换式、分配式。
48.循环重复训练法的目的:①提高高强度技术动作的规范性和熟练性;②提高攻防过
程中的对抗性;
③并将技术动作和运动素质与代谢系统的训练融合为一体,使之共同提高;
④提高该类运动项目运动员的磷酸盐系统的储备和供能能力;
⑤提高该类运动项目运动员有关肌群的收缩速度和爆发力。
循环间歇训练法的目的:有效地提高该类项目运动负荷糖酵解系统及其与有氧代谢系统
混合供能;
有效地提高该供能状态下的速度耐力及力量耐力。
循环持续训练法的作用:①可提高运动员持久的对抗能力,运动技术的稳定能力以及技
术之间的衔接能力;
②可提高运动员攻防技术的转换能力、疲劳状态下连续作战的能力以及有氧工作强
度;
③可提高有氧代谢系统供能能力,有氧工作强度以及有氧代谢供能状态下的力量耐
力。
50.周期性单一练习手段:是指周期性进行单一结构动作的身体练习。
分类:全身周期性练习:各种快跑练习、跳推杠铃练习、拉测功仪练习
局部周期性练习:快速挥臂练习、卧推杠铃练习、拉橡皮待练习
混合性多元练习手段:是指将几种单一结构的动作混合进行的身体练习。
分类:全身混合型练习:跳动跨跳练习、助跑掷枪练习、助跑扣球练习;
局部混合型练习;助跑掷球练习、助跑起跳练习、摆浪收腹练习
固定组合练习手段:是将各种练习依固定行式组合的身体练习。
举例:有氧健身操、各种自选拳练习、各种协调性练习、
变异组合练习:是指多元动作结构下,将多种练习手段依变异形式组合进行的身体练
习。
分类:完整变异组合练习:各种格斗性对抗练习、各种同场性对抗练习、各种隔网性对
而过
抗练习;
局部变异组合练习:进攻战术配合练习、防守战术配合练习
51.体能训练的意义;①良好的体能训练是技战术训练和提高运动成绩的基础。
②良好的体能训练是运动员承受大负荷训练和高强度比赛的基础。
③良好的体能训练是运动员在训练和比赛中保持稳定良好的心理状态的基础
④良好的体能训练有助于预防伤病,延长运动寿命。
分类;一般体能训练、专项体能训练。
52.体能训练的基本要求; ①合理安排一般体能训练和专项体能训练。
②体能训练应于技术、战术、心理和智能训练有机结合,选择体能训练手段应力求与专
项技术动作形式和生物学特征相近似。
③体能训练在整个训练中所占的比重,以及一般体能训练和专项体能训练的比例的确
定,要因时因项因人而异。
④体能训练的主要内容是运动素质训练。
⑤在训练中加强对运动员的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他们对身体训练重要意义的认识,培养
他们具有吃苦耐劳的意志品质。
53.身体形态:是指人体外部的性状特征。
在运动体能中的重要意义:①一定身体形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相应的生长发育水
平,机能水平和竞技能力水平。
②不同项目对身体形态的要求是不同的。③不同的身体形态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运动素
质的发展。
54.身体形态训练的方法:①身体训练的各种方法,根据需要运用相应的训练方法。
②专项运动员身体形态训练,通过专项训练方法手段实现。
③手持轻器械训练法。④舞蹈训练法。
55.身体形态训练的基本要求:①根据不同生长发育阶段的形态特征安排身体形态训
练;
②根据不同专项的特点安排身体形态训练;③身体形态训练应注意遗传因素的影响;④
采用多种方法手段改善身体形态。
58.力量训练的基本方法:
①动力性等张收缩训练 ②静力性等长收缩。 ③等动收缩训练 ④超等长收缩训练 ⑤循
环训练法。
59.力量训练的主要手段:
①负重抗阻练习②对抗性练习③克服弹性物体练习④利用力量训练器械练习⑤克服外部
环境阻力的练习⑥克服自身体重的练习⑦电刺激。
60.力量训练的基本要求;
①注意不同肌群的对应发展 ②选择有效的训练手段
③处理好负荷与恢复的关系 ④注意激发练习的兴趣 ⑤儿童少年力量训练应注意的
事项。
62.反应速度训练应注意的问题:
①反应速度由神经反射通路的传导速度所决定,基本属性纯生理过程,不受其他因素影
响,通过训练可是运动员潜力在方应速度能力表现出现并稳定下来
②要求运动员的注意力集中 ③反应速度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运动员对信号应答
反应的动作熟练程度。
反应速度常用的方法手段:信号刺激法、运动感觉法、移动目标的练习、选择性联练习。
而过
63.动作速度训练应注意的问题:
①提高动作速度应与掌握和保持正确的技术动作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②专门性的动作速度训练与专项比赛动作要求一至
③在使用反复做某一动作为手段发展运动员的动作速度时,应合理地变换练习速度
④动作速度训练中,练习的持续时间一般不宜过长
⑤练习与练习之间的间歇是由练习的强度所决定的,练习的强度大,需要间歇时间就
应长些。
提高动作速度常用的方法手段: ①利用外界阻力控制运动员的动作速度。②减少外界自
然条件的阻力。
③利用动作加速或利用器械重量的变化而获得的后效作用发展动作速度。
④借助信号刺激提高动作速度。 ⑤缩小完成练习的空间和时间界限。
64.提高移动速度的速度有两个基本途径:一是力量训练,使运动员力量增长,进而提
高速度;二是反复进行专项练习。
提高移动速度的常用的方法和手段:
①发展最高移动速度每次练习的持续时间不能过长,应以使每次练习均以高能磷酸原代
谢的主要供能途径,一般讲应保持在20秒内。②各种爆发力练习 ③高效率的专门性练习 ④
利用特定的场地器材进行加速练习。
65.速度训练的基本要求;
①速度素质训练结合运动员所从事的专项运动进行。
②速度素质训练应在运动员兴奋性高,情绪饱满运动欲望强的情况下进行,一般应在安
排在训练课的前半部。
③速度提高到一定程度时,常用出现进展停滞,难以提高的现象,称速度障碍。
⑤儿少速度训练注意事项:掌握儿少速度自然增长的趋势,以便科学地安排速度训练;
进行速度训练周时,要十分重视全面身体素质的训
66.速度障碍产生的客观原因是:
①由于技能动作定型的形成运动员技术动作的空间时间特征都趋于稳定;
②随着运动水平的提高,运动员神经过程灵活性的改进和肌肉收缩,所需能力的提供会
遇到最大的困难,而运动员向前移动所需克服的阻力也更大。
主观原因是:过早地片面发展绝对速度;基础训练不够;技术动作不合理;训练手段单
调片面,引不起新异刺激;负荷过渡,恢复不好等。可采用牵引跑、变速跑、下坡跑、带领
跑、顺风跑等手段克服。
68.各种耐力素质训练负荷量的确定:
①持续法:①负荷强度145-170次/分②负荷数量不少于20分③工方式:作匀速持续
150次/分1小时以上――越野赛1.5-2小时――变速跑130-145次/分到170-180次
/分持续半小时――法特莱克跑。
②间歇训练法――负荷强度170-180次/分――负荷量持续工作不超过两分钟――间
歇时间,恢复到120次/分――休息方式,积极休息――练习的持续时间,半小时以上
③循环练习。极限负荷1/3,作用于心血管耐力。
④游戏,140-150次/分。20分种以上。
糖酵解无氧代谢供能;采用持续1分钟的练习作为评定指标。负荷确定:--负荷强度80
%-90%,时间1-2分钟,300米-800米跑。――重复次数不必过多。――间歇,距离长
强度大,间歇长。距离短,强度小间歇短。组间歇长于组内间歇。
69.一般耐力训练的方法和手段:①各种形式的长时间跑。②长时间进行的其他周期性
而过
运动。
③长时间重复做某一非周期性运动。④反复做克服自身体重的练习,坚持较长时间的
抗小阻力的练习。⑤循环练习。
70.耐力训练的基本要求:
①重视运动员呼吸能力的培养。②加强意志品质的培养。
③儿童耐力训练的注意事项。(耐力自然发展趋势、以有氧耐力为主、内容手段是多种多
样、基本训练方法为持续训练法,还可采用法特莱克获变速跑)
71.柔韧素质是指人体关节在不同方向上的运动能力以及肌肉、韧带等软组织的伸展能
力。(一般柔韧素质、专门柔韧素质)
负荷量的确定:①负荷强度:采用自身用力的拉伸法;采用负重练习,不超过拉长肉力
量的50%。
②练习数量:根据关节的不同特点而定;间歇应安排肌肉放松练习或进行按摩。
72.柔韧训练方法:拉伸法(动力拉伸;主动拉伸、被动拉伸:静力拉伸:主动拉伸、被
动拉伸)。
73.柔韧训练基本练习:
①发展柔韧素质与力量素质相结合。 ②注意柔韧训练与温度和时间关系。
③柔韧性训练应保持经常。 ④采用多种手段发展柔韧性。
⑤儿童柔韧训练的注意事项(发展儿童柔韧训练较多容易、儿少柔韧性练习,应多用“缓
慢式”和“主动”活动、13-16岁,防止过分扭转肌肉骨骼活动,以免造成损伤。16岁后,
逐渐加大柔韧性练习的负荷量和负荷强度)。
74.灵敏素质是指在各种突然变换的条件下,运动员能够迅速、准确、协调地改变身体
运动的空间位置和运动方向,以适宜变化着的外环境的能力。
衡量标准是运动员在各种复杂变换的条件下能够迅速、准确、协调地做出应答动作。
发展主要采用变换训练法,强度一般较大,速度较快,练习次数不宜过多,训练时间不
宜过长,应有足够休息,一般地讲练习时间与休息时间可为1:3。
75.灵敏训练的主要手段:
①让运动员在跑跳当中迅速、准确、协调地做出各种动作。
②各种调整身体方位的练习。 ③专门设计各种复杂多变的练习。
④各种改变方向的追逐性游戏和对信号作出复杂应答的游戏。
基本要求: ①灵敏素质要从儿少开始训练。
②灵敏训练的安排,一般安排在课的前半部分运动员体力充沛,精神饱满时进行,采用
各种手段,清除运动员的恐惧心理或紧张状态,以保证取得良好的效果。
76.运动技术的基本特征;
①运动技术与体育动作的不可分割性。 ②运动技术不断发展的必然性。
③运动技术相对稳定与即时应变的统一性。 ④运动技术的个体差异。
运动技术原理;生物学原理、生理学原理、生物力学原理、心理学原理、社会学原理。
77、动作要求:身体姿势、动作轨迹、动作时间、动作速度、动作力量动作速率、动作
节奏
78.影响运动技术的因素:
主体因素:①人体结构力学特征。 ②中枢神经系统的控制与协调能力 ③感知觉能力。
④动作技能的储存数量。 ⑥运动素质的发展水平。 ⑦运动员个性心理特征。
客体因素:①竞赛规则。②技术环境。③器材设备与场地。
79.选择技术训练方法遵循下列要求:
而过
①明确的目的性和针对性 ②多层面的综合性。
③常用方法与特殊方法相结合。(直观法与语言法、完整法与分解法、想象法与表象法、
减难法与加难法)
80.运动技术训练的基本要求:
①处理好基本技术与高难技术的关系。 ②处理好特长技术与全面技术的关系。
③处理好规范化与个体差异的关系。 ④处理好循序渐进和难点先行的关系。
⑤处理好合理内部机制与正确外部形态的关系。⑥抓好技术分格的培养。
⑦处理好“学习”因素与“训练”因素的关系。 ⑧改善基本结构,提高技术组合水平。 ⑨
重视运动技术创 新。
81.特长技术是指运动员所掌握的技术“群”中那些对其获取优异成绩有决定意义的、
能够展现个人特点或优势使用概率和得分概率相对较高的技术。
82.技术风格是指某运动员或运动队的技术系统,区别于其他运动员或运动队的技术系
统的,较为成熟和定型化了的,经常表现出来的特征。
技术系统是技术风格的内核,技术风格是技术系统的集中的体现。
某一技术系统区别于另一技术系统的特征从以下两方面表现出来:①系统构成元素不
同。②技术结构不同。
影响技术风格的因素;①特长技术②运动员的神经类型③种族特征。
83.运动技术评价是指对于运动技术的掌握或完成状态予以描述和评定的活动。
技术评定的任务:在帮助运动员尽快掌握动作,提高技术质量,探寻新技术和论证新技术
的可行性及科学性,从而达到促进其运动水平提高的目的。
基本标准:实效性评价和合理型、经济性评价。
84.运动技术评价常用的方法:①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 ②运动学评价与动力学评价 ③
多维测试与综合评价。
86.竞技战术的构成:
①.战术观念:指对比赛战术概念,战术价值功效及运用条件等进行认识和思维后产生
的观念。
②.战术指导思想:指在战术观念影响下,根据比赛具体情况指出的战术运用的活动
准则。
③.战术意识:又称战术素养。指在运动员在比赛中为达到特定战术目的而决定自己战
术行为的思维活动过程。
④.战术知识:指关于比赛战术理论及实践运用的知识,有经验知识和理论知识两种形
式。包括对专项战术运用原则与战术形式,战术的发展趋势,比赛规则对战术运用的制约等
方面的了解与把握程度。
⑤战术形式:指战术活动中具体相对稳定的形态和结构的行动方式。
⑥.战术行动:指为达到特定战术目的而采用的动作,动作系列或动作组合。
87.战术分类 表现特点(阵型战术、体力分配战术、参赛目的战术、心理战术。)
人数(个人战术、小组战术、集体战术)
功防性(功防战术、防守战术、相持战术)
普适性(常用战术、特殊战术)
88.战术能力指运动员掌握和运用战术的能力,是运动员整体竞技能力水平的重要构成
部分。
89.战术训练方法:
①分解与完整训练法 ②虚拟现实训练法 ③减难与加难训练法
上一篇:浅析孔子的文论思想
下一篇:软件工程 - 期末考试复习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