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说的课题是“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时间:2025-05-08
时间:2025-05-08
我说的课题是“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长沙市十二中 肖丹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我是来自长沙市第十二中学的肖丹,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下面我从教材、学情、教法、学法和教学过程五个方面说说自己对这节课的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1、在教材中的地位及其作用
本节课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起始部分的内容,是学生接触到的第一个较为完整的化学活动与探究实验。因此,本课是化学实验的基础,对全部初中化学乃至今后的化学学习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节课通过“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加深学生对“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的认识。这个探究活动是从现实生活中提炼出来的,会给学生以新的感受和启迪。
学生通过对蜡烛在点燃前、点燃时和熄灭后三个阶段的观察,着重培养他们对现象的观察、记录和描述能力,同时进行设计简单实验的尝试。
2、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①认识石蜡的性质,初步学会对蜡烛燃烧实验现象进行观察和准确描述;
②能在教师指导下根据实验方案进行实验,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得出石蜡性质及变化的有关结论
(2) 情感态度价值观
①体验探究活动的乐趣和学习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②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团队合作精神
③初步树立透过现象认识事物本质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3、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对实验现象的观察、记录和描述能力,使学生掌握化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教学难点:训练学生主动发现实验现象,准确表述实验现象和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推
理能力。
二、 学情分析:
对于刚进入九年级的学生来说,这是他们的第三堂化学课,此时的学生化学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很足,他们希望教师给他们展示才华的机会,针对学生学习化学兴趣浓这点,始终坚持探究式教学,放手让学生去做,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敢于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
但是此时的学生很多化学知识有限,由于受知识和能力所限,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不强,注意力不集中,甚至有部分同学胆子小,怕回答问题犯错误,干脆不去思考、不动手,学习的主动性差。因此我认为可以抓住观察方法这一中心不放松,让学生自主盲目的观察,充分的暴露他们在观察中的不足,教师再来引导学生注重观察内容,真切的感受这个实验的知识。另外在讲解和提问要考虑到中下层学生的基础,多给他们思考的时间,动手的机会,让他们尽可能的投入到探究活动中来,让他们在探究中享受乐趣。同时在教学中还要多发现学生的优点,充分肯定学生成功的地方,让学生树立起学习化学的信心。
三、 教法分析:
1、 探究式实验教学法:根据目标设疑,引导学生动手实验,让学生以怀疑和挑剔的心态去
观察实验、体验思考和分析,教给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得出科学结论的学习方法。
2、 互动式教学法:运用学案,以问题的形式让学生猜想、讨论、抢答,老师进行指导、答
疑。师生之间不停的交流。
3、 竞赛法: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实验小组,让学生回答问题竞赛。
四、 学法分析:
动态辩证的观察方法(透过现象看本质)
动态的对比观察方法。
在本节教材中设计的实验要求让学生对比观察蜡烛点燃前、点燃时、熄灭后,并写出对现象的描述,学会动态辩证的观察方法,学会观察实验的具体内容如颜色、状态、气味、硬度、密度、硬度、熔点等。
本节实验课的重点是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描述,CO2、H2O这些产物的生成,是一个肉眼看不到的现象,怎样呈现出来,这个实验放给学生可能有一定的难度,我采取的是示范讲解结合阅读教材的方式使学生顺利的进行分组实验;但也有个别的学生实验没有成功,小烧杯内没有出现水雾。这是什么原因呢?大胆放手让学生讨论、讲解,最后得出结论,小烧杯要用干而冷的;烧杯离火焰的距离要适中。至于点燃蜡烛熄灭后的白烟,这是学生经常看到的一个现象,不过对于这一现象学生通常不会有过于深入的思考,我认为这可以让学生观察蜡烛三态的循环变化来深入探究蜡烛的燃烧。让学生思考是蜡蒸汽还是液态蜡在燃烧?为什么白烟中有蜡固体。从而让学生得出结论:说明该白烟是由石蜡蒸汽冷凝形成的。学生通过一系列的观察和实验证明,有利于学生掌握动态的对比观察方法。
五、 教学过程
(1)采用多媒体资料演示激发学生兴趣
上课时先用一些多媒体资料展示古代和近代的一些化学实验以及由化学实验得出的重要成果(如古代的巫师,炼丹师这些人都是早期的化学研究人士),让学生了解化学实验的重要性(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许多的化学成果与创造都是在实验室中通过反复地实验而得出的),激发他们做化学实验探究的兴趣。
(2) 学生对生活现象的回忆与描述
让学生回忆生活中蜡烛燃烧的现象,学生回答得不完整、不系统,认真倾听,选取比较有代表性的,将内容罗列在黑板上。(这个问题提出 …… 此处隐藏:920字,全部文档内容请下载后查看。喜欢就下载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