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北京师范大学行政管理考研参考书
时间:2025-04-20
时间:2025-04-20
育明教育,中国考研专业课第一品牌,信息最权威,押题最精准。
育明教育
2014年考研视频课程+内部资料笔记+历年真题+公共课阅卷人一对一3次指导=2500元
第一年没过,第二年免费重修,直到考上!!!
此外,现在很多小机构虚假宣传,建议到现场实地考察,并一定要查看其营业执照,或者登录工商局网站查看企业信息。
第三节公共财政收入
1.收入来源:税利债费
2.税收的定义:强制性,无偿性,固定性
3.税收的要素:纳税人,纳税对象和税率
4.税收的原则:公平,效率
5.税制结构:按一定原则设立的税收体系,核心是税种的配置,税源的选择及税率的设计
第四节公共财政政策
税收政策,支出政策,预算政策,国债政策等构成
公共财政政策的分类:
1.自动稳定的财政政策和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
自动稳定的财政政策是指那些能够根据经济波动情况自从发生稳定作用的政策。主要表现在税收的自动变化;政府的转移支付;
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是指那些需要外力才能对经济作用产生作用的政策
2.扩张性财政政策,紧缩性,均衡性
扩张:通货膨胀性财政政策(加大投资就等于加大了流通中的货币量,所以具有通货膨胀的性质),减少税收(减少税收无疑有利于鼓励生产者投资)和扩大财政支出,扩大投资,刺激社会总需求增加。紧缩:盈余性财政政策:增加财政收入,减少投资支出来抑制社会总需求
财政赤字:
弥补赤字的方法:动用结余,银行贷款(会造成货币总量的增加)和发行国债(仅仅是货币资金的再分配)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结合:
同样,货币政策也是由扩,紧,平三种。货币政策对投资影响较大,财政政策对消费影响更大。两者要好好搭配,往往一紧一松。或两者都平衡。(全是废话)
育明教育:考研专业课答题攻略
(一)名词解释
1.育明考研名师解析
名词解释一般都比较简单,是送分的题目。在复习的时候要把重点名词夯实。育明考研专
官方网址http://
育明教育,中国考研专业课第一品牌,信息最权威,押题最精准。
业课每个科目都有总结的重要名词,不妨作为复习的参考。
很多高校考研名词解释会重复,这就要考生在复习的同时要具备一套权威的、完整的近5年的真题,有近10年的最好。
2.育明考研答题攻略:名词解释三段论答题法
定义——》背景、特征、概念类比、案例——》总结/评价
第一,回答出名词本身的含义。一般都可以在书本找到。
第二,从名词的提出的背景、它的特征、相似概念比较等方面进行简述。
第三,总结,可以做一下简短的个人评价。
3.育明教育答题示范
例如:“战略人力资源管理”
第一,什么是战略人力资源管理(这是答案的核心)
第二,它的几个特征,并简单做一下解释。
第三,和职能人力资源管理,人事管理等进行对比。
4.危机应对
如果出现没有遇到的名词解释,或者不是很熟悉的名词解释,则尽量把相关的能够想到的有条理的放上去,把最有把握的放在第一部分,不要拘泥于以上的答案框架。
5.育明考研温馨提示
第一,名词解释一般位于试卷的第一部分,很多考上刚上考场非常的兴奋,一兴奋就容易下笔如流水,一不小心就把名词解释当成了简答题。结果后面的题目答题时间非常紧张。
第二,育明考研咨询师提醒大家,在回答名词解释的时候以150-200字为佳。如果是A4的纸,以5-8行为佳。按照每个人写字的速度,一般需要5分钟左右。
(二)简答题
1.育明考研名师解析
简答题一般来说位于试题的第二部分,基本考察对某些重要问题的掌握程度。难度中等偏低。这就要求考生在复习的时候要把课本重要问题梳理清楚,要比较扎实的记忆。一般来说书本看到5遍以上可以达到记忆的效果。当然,记忆也要讲究方法。
2.育明考研答题攻略:简答题定义框架答题法
定义——》框架——》总结
第一,先把简答题题干中涉及到的最重要的1-2个名词进行阐述,类似于“名词解释”。很多
官方网址http://
育明教育,中国考研专业课第一品牌,信息最权威,押题最精准。
人省略了这一点,无意中丢失了很多的分数。
第二,按照要求,搭建框架进行回答。回答要点一般3-5点。
第三,进行简单的总结。
3.育明教育答题示范
例如:简析绩效管理和绩效考评的区别和联系。
第一,“绩效管理”和“绩效考评”的定义。
第二,区别
第三,联系
第四,总结。
4.危机应对
当遇到自己没有见过,或者复习时遗漏的死角。这个时候不要惊慌。只要你平时认真复习了,基本你不会的,别人也基本如此。首先要有这个自信。其次,无限的向课本靠拢,将相关的你能够想到的内容,有条理的全部列出来,把困难抛给改卷老师。
5.育明考研温馨提示
第一,在回答简答题的时候,一定要有头有尾,换言之,必须要进行核心名词含义的阐释。第二,在回答的时候字数一般在800-1000为佳,时间为15-20分钟。
(三)论述题
上一篇:单词新译林小学四年级上册单词表
下一篇:古典油画简便方法底子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