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初级经济师工商管理专业知识与实务自习笔记
发布时间:2024-11-08
发布时间:2024-11-08
1
2
3
4
5
6
第四章
1.生产过程组织概述:
(1)生产组织:生产组织是工业企业生产活动中组织工作的通称(狭义仅限生产相关,广义指一切
组织活动)。
(2)生产过程:生产过程即生产系统的运行过程(最基本的活动;狭义从准备到产品制造,广义指
全部生产活动协商配合的运行过程)。
生产过程一般包括劳动过程和自然过程。
生产过程构成:①生产技术准备过程(前提)、
②基本生产过程(核心;由工艺过程和非工艺过程组成)、
③辅助生产过程(服务于基本生产过程;由工艺过程和非工艺过程组成)
④生产服务过程等组成(服务于基本生产过程)。
工艺过程和非工艺过程都是生产过程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每一个生产阶段,又可划分为更细小的单位,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工序。
(3)生产过程组织:从空间和时间两方面对生产系统内所有要素在生产过程的各个环节进行合理的
安排和设计。包括生产过程的空间组织和时间组织。
客观要求:连续性、比例性、节奏性(均衡性)、准时性(按后续阶段和工序的需要生产)、柔
性(适应性;灵活性、可变性和可调节性))。
目标:使作业行程最短、时间最省、耗费最小,又能按客户的需要,提供优质的产品和服务。
2.生产类型:
(1)按连续程度可划分为:①连续型生产(化学的;如化肥、药品)
②离散型生产(单个项目;如机床、汽车)
(2)按产品品种和产品产量不同,又可将离散型生产进一步划分为:
①大量生产:生产条件稳定,专业化较高,采用高效率的专用设备和专用工艺装备;流水生产
及生产线;
②成批生产:产量较少,品种较多,专业化较低;自动化和半自动化;分为大批生产、中批生
产和小批生产;
③单件生产:品种繁多,标准化程度相当低。
3.生产过程的空间组织:指厂房、车间和设备的布局,包括工厂总平面布置和车间布置。
4.厂址选择的主要因素:(1)国家的有关方针、政策;
(2)接近客户,交通便利,通讯方便;
(3)资源的充分获取和利用,以获得最佳经济效益;
(4)气候、地质、水文等自然条件及环境保护;
(5)长远发展的余地。
厂址选择的主要步骤:(1)确定选址目标(三种情况:新建、改扩建、搬迁);
(2)收集数据、分析因素,拟定初步候选方案;
(3)评价候选方案;4.选定最终厂址方案。
厂址选择的方法:①因素评分法(非定量的因素十分有效)
②重心法(考虑生产中的运输成本,可使主要原材料或货物总运量距离最小)
③其他:投资费用比较法、积点法、位置度量法、盈亏平衡点法、线性规划法、
分支界限法、引力模型法、直接推断法等方法。
5.生产过程空间组织的原则:
(1)有利于企业内各项生产活动的正常进行,提高经济效益;
7
8
④计算流水线所需工人人数;
⑤确定运输方式,选择运输装置;
⑥流水生产线的平面布置(直线形、直角形、U形、山字形、环形、S形等)。
9.自动线组织:由自动化机器设备实现产品工艺加工的一种生产组织形式。
特征:较一般流水线效率高;高度的连续性和节奏性;产品质量稳定;能进行特殊工作;降低成本;完全自动。
分类:按零件是否通过机床上的装夹器具,可分为通过式自动线和非通过式自动线;
按零件运输方式,可分为直接运输自动线、间接运输自动线、悬挂运输自动线和工件升起
运输自动线;
按加工设备的连接方式,可分为刚性连接自动线和柔性连接自动线;
按设备排列方式,可分为顺序排列的自动线、平行排列的自动线和顺序平行混合排列的自
动线;
按布局形式,可分为直线式自动线、折线和封闭式自动线。
10.安全生产含义:为了使劳动过程在符合安全要求的物质条件和工作秩序下进行,防止伤亡事故、设备事故及各种灾害的发生,保障劳动者的安全健康和生产、劳动过程的正常进行,而采取的各种措施和从事的一切活动。它既包括对劳动者的保护,也包括对生产、财物、环境的保护。
安全生产特点:预防性、长期性、科学性、群众性。基本方针是安全第一、预防为主。
安全生产管理的内容:安全生产管理机构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安全生产责任制、安全生产管理规章制度、安全生产策划、安全培训教育、安全生产档案等。
主要负责人的安全生产职责:生产经营单位的主要负责人是本单位安全生产的第一责任者。
(1)建立、健全本单位安全生产责任制;
(2)组织制定本单位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
(3)保证本单位安全生产投人的有效实施;
(4)督促、检查本单位的安全生产工作,及时消除生产安全事故隐患;
(5)组织制定并实施本单位的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
(6)及时、如实报告生产安全事故。
11.清洁生产的含义:不断采取改进设计、使用清洁的能源和原料、采用先进的工艺技术与设备、改善管理、综合利用等措施,从源头削减污染,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或者避免生产、服务和产品使用过程中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以减轻或消除对人类健康和环境的危害。
12.5S管理的内容:起源于日本。
"5S‖是整理(把现场不需要的东西清理掉);
整顿(物品摆放要有固定的地点和区域、要科学合理、目视化);
清扫(自己的物品自己清扫、着眼设备维修保养、改善即查明原因并采取措施);
清洁(物品清洁、环境清洁、员工本身清洁、精神“清洁”)
素养(提高人员素质;是“SS‖活动的核心,"SS‖活动始于素质也终于素质)。
7S:―5S‖管理基础上增加了安全和节约。
9
10
11
12
13
第六章
1.技术改造:技术改造就是在坚持科学技术进步的前提下,在企业现有的基础上,用先进技术代替落后技术,用先进的工艺和装备代替落后的工艺和装备,以改变企业落后的技术面貌,实现以内涵为主的扩大再生产,达到提高产品质量、促进产品更新换代、节约能源、降低消耗、扩大生产规模、全面提高企业和社会经济效益的目的。
进行技术改造是实现可持续发展、走集约化经营和提高企业价值的必由之路。
技术改造的内容:广义——对企业进行整体性改造、改建和设备更新。
狭义——局部的技术改造:
设备更新、工艺改革、产品更新换代、厂房生产性建筑物和公用工程的翻
新改造、燃料原材料综合利用和对粉尘噪声的治理、零星固定资产的购置)
技术改造的原则:(1)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并把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结合起来。
(2)以内涵为主扩大再生产。
(3)全面规划,首先抓好解决企业关键问题、薄弱环节和重点项目的技术改造,
处理好当前和长远的关系。
(4)量力而行,从企业人力、财力、物力的实际出发。
(5)―成龙配套‖,以产品生产为主体,以工艺技术为基础,使各个方面工作协调
配套。
(6)把技术先进性、生产适用性、经济合理性结合起来。
技术改造的层次:(1)表层技术改造(装备更新)。
(2)内层技术改造(科技术运用)。
(3)深层技术改造(企业科学化管理的实施)。
技术改造的基本程序:(1)调查研究;(2)提出目标;(3)提出改造方案;(4)可行性研究。
2.技术改造规划:指企业在较长时期内,对企业的技术改造方向、任务和措施进行的计划。
有总体改造规划和单项改造计划,有企业内攻关项目和必要的技术引进项目。
技术改造项目的可行性研究一般分为四个阶段:(1)确定投资方向阶段。
(2)项目的初步选择阶段。
(3)项目拟订阶段。
(4)项目的评价和决定阶段。
技术可行性分析的核心:是企业技术改造的技术选择问题。
企业应遵循的原则:一是以最小的代价取得最好的效果;
二是有利于促进企业的技术进步;
三是确保改造后能够消化推广。
进行技术改造项目的经济可行性分析,需要对技术改造方案的总投资和经济效益进行对比分析。①技改总投资=新追加投资+旧设备旧设施损失额-固定资产回收值;
②只提高技术装备水平产量不变——技改年度经济效益E=技改后年产量×(技改前单位成本-
技改后单位成本)-技改总投资×标准投资效益系数(当E>0时方案可行;当E<0时不可行;当E=0,看环境保护、劳动条件是否良好而决定是否可行);
③旧厂技术改造生产规模扩大后产量增长带来收益——技改年度经济效益E=(技改前规模×技
改前单位成本+新建规模×新建单位成本+标准投资效益系数×新建投资)<即新建厂方案的年计算费用>-[技改后规模×技改后单位成本+标准投资效益系数×(技改总投资+改造减产额)]< 即改造方案的年计算费用>(当E >0时,改造较建新厂费用有节约,改造优于新建;当E <0时,建新厂较改造费用有节约,建新厂优于改造;当E=0时如环境保护、劳动条件明显改善则可认为改革方案可行。) 14
技术改造方案优化选择的方法:
①投资回收期法(投资回收期=投资额/年平均净收益额;适用于忽略资金时间价值的静态分
析且各方案互斥)、
②追加投资回收期法(两种以上方案,投资少而费用多;或投资多而费用少;追加投资回收期
=两个方案总投资额差/两个方案经营费用之差(方案1投资大且费用小,追加投资回收期小于标准投资回收期时,方案1优选;方案1投资大且费用小,追加投资回收期大于标准投资回收期时,方案2优选))
③效益成本分析法(考虑资金时间价值下的动态评价;益本率(收益/费用成本和)=(1期收
益/(1+收益率)+2期收益/(1+收益率)2次方+n期收益/(1+收益率)n次方)/(1期费用/(1+收益率)+2期费用/(1+收益率)2次方+n期费用/(1+收益率)n次方)<益本率大于1时可行,小于1时不可行,等于1时视资金的充足与否决定;选择益本率最大方案>)。
3.设备的寿命:分为使用寿命、经济寿命(考虑设备的有形磨损,根据最小使用费用(成本)原则确定;投资费用分摊与经营费用之和最低)和技术寿命(使用到因技术进步而更新所经历的时间)。
设备的更新:前提是确定设备的最佳更新期(依据设备的经济寿命)。
方法:①低劣化数值法——年平均设备费用总和=年均低劣化值(低劣化增加值×年数/2)+年
均设备费用((原值-更新时残值)/年数);不考虑残值时年数=(2×原值/低劣化增加值)
的开方;考虑残值时年数=(2×(原值-残值)/低劣化增加值)的开方。
②面值法——适用于精密仪器等高、精、尖的设备;年度使用费用=(原值-残值+累计
维持费用)/年数
设备的改造:设备的局部更换。设备改造的重点首先是那些耗能高、效率低、精度差及不能满足工艺要求的陈旧落后设备。同时,对那些严重污染环境、危害人类身心健康的设备也应列为重点改造对象。
4.新产品开发(核心内容是确定企业新产品开发的领域、新产品开发的目标、达到目标的途径和方法)
新产品开发战略:是企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根据企业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的情况,为求得企业生存和长期稳定的发展,而对企业新产品开发的竞争域、新产品开发的目标、达到目标的途径和方法的总体谋划。它是企业新产品开发思想的集中体现,也是企业制定新产品开发规划的基础。
新产品开发战略的特征:全局性、未来性、系统性(公司级、事业部级和职能级;横向上包括研究与开发战略、生产战略、营销战略、财务战略和人力资源战略等)、竞争性(目的要使企业在竞争中不断发展)、相对稳定性。
新产品开发战略的基本类型:对资源的要求和承担风险程度的不同分为
①进取战略(竞争域在最终用途和技术;目标为迅速扩大规模提高占有率;创意来源于市场
营销或研发;创新能达到首创或部分首创;率先投人;自行研制开发或合作开发;实力雄厚的大企业);
②紧随战略(竞争域是产品或最终用途;目标为规模有所扩大;创意来源于市场营销和生产
过程;仿制的改进品;敏捷选择市场投放时机;自行研制或委托开发;有信息灵敏的技术情报专家,很强的新产品研究与仿制能力,规模较小、开发能力不强的中小企业);
③保持地位战略(最常采用;竞争域是推广新产品;目标是维持或适当扩大;创意来源是市
场营销;模仿品;自行研制开发或引进开发;实力一般资源较少,成熟产业或夕阳产业的中小企业);
④冒险战略(竞争域是最终用途和技术的结合;目标是快速发展和大幅度提高占有率;构思
的来源是企业研发成果或许可证贸易;首创甚至是艺术性突破;率先投人;自行研发、引进开发或合作开发;实力雄厚的大企业)。
新产品开发的方式:
15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