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消费信贷中银行与消费者的博弈分析

发布时间:2024-11-08

网络财富 经济纵横

Intemet fortune Economic aspect

汽车消费信贷中银行与消费者的博弈分析

张 燕

(华南师范大学增城学院会计系,广东 广州 510631)

【摘要】消费信贷作为消费信用形式之一,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用信贷手段促进消费品购销的重要方式。随着中国汽车工业的不断发展,其消费市场逐步由卖方市场向

买方市场转变,同时由于消费者收入水平的提高以及消费结构的升级,他们对汽车的需求量增加,越来越多的人们选择信贷方式进行汽车消费。但在我国,汽车消费信贷事业尚处于起步阶段,市场机制不完善,信用程度不高等原因,致使银行进行汽车消费信贷业务时面临较大的风险,不愿意参与汽车信贷业务。为此,本文根据信息经济学理论,建立汽车消费信贷市场模型,并且在完全完美信息情况下进行博弈均衡分析,理论上讨论汽车消费信贷违约率、坏账率高和银行“惜贷少贷”的原因,并结合我国的市场现状,针对性地提出了当前银行等信贷机构控制信用风险的有效手段。【关键词】汽车金融服务;汽车消费信贷;博弈论

引言

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汽车消费的增长能有效拉动内需,从而促进国民经济的增长。汽车消费信贷,则是汽车消费增长的重要助推器。有关资料显示,1998年我国开始出现汽车消费信贷业务。1999—2003年汽车信贷市场年均增长分别为55.56%、77.72%、53.67%、62.26%和41.02%,平均年增幅为58.05%;与此同时,1999—2003年我国汽车市场销量增幅分别为7.82%、13.7%、13.3%、36.65%和35.08%,平均年增幅为21.31%。虽然我国的汽车消费信贷发展比较迅速,但国内汽车消费贷款占汽车销量的比例远低于国际上5—10%的标准。从2.2 中资银行要发挥比较优势,调整发展战略

一是完善人力资源管理。要树立“人才立行、人才兴行、人才是第一生产力”的观念,要意识到人才的流失不单是员工的流失,而是业务的流失、客户的流失,是自身竞争力的丧失和对方实力的增强。

二是调整发展战略。中资银行普遍缺乏清晰的战略定位和核心业务,产品同质化现象突出,恶性竞争现象严重,盈利能力不强。要发挥好现有资源的协同效用,提高自身产品研发能力。

三是发挥比较优势,推进综合经营。中外资银行各自的优劣势明显,中资银行特别是国有银行拥有网点、人员和较高的认知度等优势,今后应积极稳步推进综合经营,提供更多更好的产品和服务,满足人们不断提高的金融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股份制银行和地方性银行应认清自己的优劣势,明确市场定位,与外资银行实行错位竞争。

四是加强与国际战略投资者的合作。在短期内,中资银行完全靠自身提高产品创新、风险管理等能力可能是难以完成的,应该更多地加强与国际战略投资者的

全球来看,私人购车中70%是靠消费信贷,30%是现金购买。美国市场的比例最高,80%到85%是依靠信贷支持;德国、法国是70%;印度是60%到70%。故其对汽车销售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没有汽车消费信贷,将大大减缓汽车消费的规模和速度。从消费者的意愿来看,根据近期的调查显示,住房、汽车和教育依然是最适合信贷消费的前三种对象,其比例分别为71.5%、11.0%、10.6%,汽车已成为超过教育的第二种最适合信贷消费的对象,可见汽车信贷的前景是看好的。

1.汽车信贷市场中的完全完美信息动态博弈模型

在汽车信贷市场中,银行和消费者的合作,这些合作应该不仅包括产品开发和人员培训上,也可以扩展到一些具体的业务上,例如信用卡、财富管理、中小企业信贷等方面。

2.3 政府和监管部门应发挥好调控和监管职能

一是鼓励中资银行的金融创新,由正面清单管制转变为负面清单管制。监管部门应该对金融创新充分放权,允许金融机构在控制风险的前提下进行积极主动的创新,而不是首先由监管部门来实施金融创新。

二是统一对中外资银行的主要业务指标统计信息和监管信息的发布。当前,对中外资银行的统计项目和统计口径不仅不一致,信息公开程度也不相同,外资银行承担的义务较轻。这不仅不利于监管部门了解外资银行的业务发展动向,进行审慎性监管,也是对中资银行的一种不公平。应借鉴发达国家的做法,细化对金融机构主要业务指标的统计,并做到及时全面地发布统计信息和监管信息。

三是对外资银行的监管应宏微观并重。在引导外资银行审慎经营的同时,促进其实施与宏观政策导向相一致的经营策略。比如,引导外资银行加强对农产品加

交易行为可看成一种博弈。所谓博弈,是指一些个人、队组或其他组织,面对一定的环境条件,在一定的规则下,同时或先后,一次或多次,从各自允许选择的行为或策略中进行选择并加以实施,并从各自行为取得相应结果的过程①。

所讨论的动态博弈模型均是在博弈双方都有关于各方得益的全部知识情况下进行的,因此是完全信息的。若假定银行与消费者在信息上是完全对称的,则在消费信贷活动中,银行和消费者都有关于各方得益的全部知识,并且其中任一方在另一方行为之后进行决策时完全了解该决策行为之前的所有博弈过程,这种情况我们称之为完全且完美信息情况下的博弈模型②。在这里我们着重工企业的资金支持力度。近年有些外资银行对部分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乡镇企业表现出浓厚的兴趣,监管部门要鼓励这种行为,使之与国家宏观政策一致。还要加强各监管机构之间的合作,建立稳定的合作机制和通畅的信息交流渠道。

四是运用普适性的手段和措施进行宏观调控。政府实施宏观调控时,应实行普适性的手段和措施,而不应该由四大国有银行来主要承担调控责任。过渡期结束后,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与外资银行之间的竞争也更加激烈。同时三家国有银行已经成为上市公司,追求利润最大化成了重要的经营目标。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在实施宏观调控时不应再给四家国有银行强加责任,而是应该尽可能实行带有普适性的手段和措施,对所有金融机构都能起到同样的影响和效用。

参考文献

[1]孙英隽,肖庆宪.中外资银行:竞争、合作与共同发展[J].当代经济研究,2008,(10).

[2]在华外资银行发展情况分析[J].中国金融,2007,(7).

70

分析贷款申请阶段和贷款归还阶段银行与消费者之间的博弈。

1.1 贷款申请发放阶段银行与消费者的博弈

1.1.1 基本假设

①博弈的参与人即银行和个人消费者都是风险中立的③,因此其各自效用函数的数学特征为E(Ut

)=U(Et

),这表明期望效用等于预期收益的效用。

②本文设定的信贷博弈为非合作博弈,即博弈双方不存在任何形式的串谋或共谋;银行与消费者的博弈中不存在政府的行政干预。

③“所有参与人是理性的,并且所有博弈方是不会犯非理性的错误的”是所有参与人的共同知识;信贷市场存在许多金融机构经营汽车消费信贷业务,消费者可以根据利率选择合适的金融机构进行贷款。

④在贷款申请发放阶段,消费者向银行提出贷款申请,并上报材料,其没有私人信息;银行在接到贷款申请后,根据不同的消费者类型来决定是否发放贷款,即银行有两种策略:贷款与不贷款。

1.1.2 建立汽车消费信贷模型及均衡分析

设有t类型的汽车贷款者,t=1表示高收入者,t=2表示低收入者。他们向银行申请贷款本金为A,贷款利率为i。消费者获得贷款后得到的效用为Ut,对于t=1,2均有Ut>A。由于低收入者与高收入者相比,相同数额的贷款带来的效用更大,所以U2>U1。到期后银行得到的本利和为Rt=A*(1+i)>A,Ut>Rt。

在博弈的第一阶段,两种收入水平的消费者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决定是否向银行提出贷款申请,然后银行再决定是否批准

申请发放贷款,其博弈过程如下图所示。

图1 高收入者情形 图2 低收入者情形

由于R1=R2>A,Ut>Rt且是完全完美信息条件,我们用逆向归纳法,即从博弈的最后一阶段——银行关于是否借贷的策略选择开始,向前倒推分析此博弈。最后一阶段由于Rt>A,故银行会选择发放贷款;消费者知道银行的理性决策是贷款,在第一阶段他们会提出贷款申请。这样在贷款申请阶段银行与消费者的最优选择是(申请,贷)④。

1.2 贷款归还阶段银行与消费者的博弈1.2.1 基本假设

①博弈的参与人即银行和个人消费者

都是风险中立的,因此各自效用函数的数学特征为E(Ut

)=U(Et

),这表明期望效用等于预期收益的效用。

②本文设定的信贷博弈为非合作博弈,即博弈双方不存在任何形式的串谋或共谋;银行与消费者的博弈中不存在政府的行政干预。

③“所有参与人是理性的,并且所有博弈方不会犯非理性的错误”是所有参与人的共同知识;信贷市场存在许多金融机构经营汽车消费信贷业务,消费者可以根据利率选择合适的金融机构进行贷款。

④在贷款发放阶段,消费者向银行提出贷款申请,上报材料,并假设其没有私人信息;银行在接到贷款申请后,根据不同的消费者类型来决定是否发放贷款,即银行有两种策略:贷款与不贷款。获得贷款的个人在贷款需要到期偿还时也有两种策略,即偿还贷款与不偿还贷款。

⑤消费者肯定要支付银行的本息,一旦消费者违约,银行能够通过法律手段收回贷款本息,但银行要支付诉讼费用及其他费用。

1.2.2 建立汽车消费信贷模型

设有t类型的汽车贷款者,t=1表示高收入者,t=2表示低收入者。他们向银行申请贷款本金为A,贷款利率为i。t类型的消费者获得贷款后得到的效用为Ut,对于t=1,2均有Ut>A。由于低收入者与高收入者相比,相同数额的贷款带来的效用更大,所以U2>U1。到期后银行得到的本利和为Rt=A*(1+i)>0,Ut>Rt。消费者履约的概率为λt,高收入者比低收入者有更高的履约概率,即λ1>λ2。在消费者违约的情况下,银行将提起诉讼收回贷款本息,但是要支付相关费用C,此时消费者不仅没有获得任何效用,而且必须偿还本息Rt。那么,借贷双方各种可能的收益回报可表示为下表1。

表1 银行与消费者的收益表

另外假设两类消费者有相同的保留效用u0,即消费者不申请贷款时得到的效用;银行有保留收益即无风险收益π0。

那么消费者的预期效用为:E(Uit)=λt*(Ut Rt)+(1 λt)*( Rt)=λt*Ut Rt

银行的预期收益为:

E(πit)=λt*Rt+(1 λt)*(Rt C)=Rt C+λt*C。1.2.3 博弈模型均衡分析①无约束的动态博弈分析。

假定λ1=1时,高收入消费者到期还款

经济纵横 网络财富

Economic aspect Intemet fortune

后的最终收益为Uh=U1,λ1=0时高收入消费者的最终收益为Uh>0,银行的收益为πb,其中Uh<Uh,πb<A且πb<Rt。若银行在初始决策结B处选择不贷,则博弈结束,银行没有利润,消费者也得不到银行的贷款支持;若银行选择贷,则到达消费者的决策信息集C1。消费者也有两种可能的行为选择,即履约还款和违约不还。若其选择还款,即λ1=1,则银行获利Rt,而消费者的收益为U

h;若消费者不还款,即λ1=0,银行会遭受损失πb,而消费者却因额外得到银行资

金支付为U'

h

。博弈过程如上图3。

图3 无约束时银行与高收入者的博弈

现在我们很清楚银行的处境,选择不贷款能保住本钱,但也不会有利润;选择贷时,若消费者履约还款(λ1=1),则能获得Rt;但如果违约(λ1=0),银行会遭受一定的经济损失。因此,银行决策的关键是要判断消费者履约的可能性。由于此时博弈是完全完美信息的,且是一个无保障的博弈,因而消费者知道在借到钱后如果不还的话,银行没有任何惩罚措施,为追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则消费者会选择不还款(不考虑道德因素)。相反,银行在本博弈中是清楚消费者行为准则的,因此不会被消费者的不可信“承诺”(履约还款)所蛊惑,知道他们借钱之后不会履约。为了避免经济损失,银行的理性行为是选择不贷。

在银行与低收入者的博弈中,借款人同样存在一个不可信的“承诺”,即获得贷款后将逃避、赖账、不履约还款等。按上述方法分析,结果是一致的,即银行在第一阶段选择不贷。从社会效益来讲,这不是最佳结局,因为实行消费信贷将给银行带来利润的同时使消费者提前享受“未来消费”的社会效益没能实现。

②有约束的动态博弈分析。

银行与低收入者之间的博弈由于没有约束而无法进行下去。这里我们给博弈加上一个约束条件,使贷方经济不受损失或者借方不得不还款,即在约束条件下银行

的最终收益为πb且π'b

>A

,消费者的最终支付为Ul⑤。博弈树如图4所示。

前面提到过,如果消费者不还钱,那么银行没有任何措施来保障自己的权益,这正是造成银行对贷款者不可信而采取消极办

71

网络财富 经济纵横

Intemet fortune Economic aspect

法避免被骗的关键原因。如果让消费者在不还钱时受到一定的约束,那么博弈结果就会发生很大变化。当博弈进行到第三阶段,即借方在不还贷时,贷方可以选择一定的手段来讨回公道。对消费者来说,若银行采用约束手段,自己的效用就会大大折扣,甚至为负。在本博弈中的约束条件下,贷款给消费者带来的效用足够大即U2<<Ul时,借方就会选择还款而贷方就会放贷,从而结束博弈,双方的得益为(π,U)。但由于这些借款方是低收入者,U2<<Ul几乎不可能,故同样银行选b

l

如下图6。在第二阶段开始的子博弈中,若消费者违约,则银行在变现抵押物或质物后可就不足抵偿的部分诉诸法律。由于法律是正义的,因此我们认为银行能够打赢官司,但打官司要耗物力财力,故假定打官司的结果是银行能收回剩下的本息,扣除打官司的成本C,银行打官司后的支付为Rt C,而消费者在受惩罚后支付为UH;若银行只变现抵押物或质物而不打官司,它的支付为πb'',消费者大大受益,支

''

。其中Rt C>0, UH<Uh<UH, Uh>0, 付为UH

不可信,在此前提下,银行在初始决策结B处的理性选择只能是不贷,双方支付为(A,0)。

2.结论及建议

前面一系列的博弈分析是基于诸多假设之上,与实际情况可能会存在偏差,但也不乏其合理性。联系我国的实际情况,我们可以从中得到一些启示:

第一,“共同信用”是消费信贷的前提,按规定办事可变被动为主动。对比博弈图形6和博弈图形7,不难看出,如果我择贷款而消费者会履约,此时双方的得益情形为(Rt,

U2

)。

图4 有约束时低收入者 图5 变现足值时高收入者 与银行的博弈 与银行的博弈

下面分析有约束条件下银行与高收入

消费者的博弈情况⑥。我们增加一些对高收入者的制约,使他们的履约“诺言”变得可信。这里的制约方式主要考虑:一是在发放贷款时实行担保贷款,要求借贷者提供足值的抵押物或质物,即抵押物或质物的客观评估价值应大于贷款额,至少应等于变现成本加贷款本息。贷款到期,若消费者违约,则银行可通过变现足值的抵押物或质物⑦获得补偿(假定变现时没有困难的);二是若抵押物或质物的变现价值不足以抵偿变现成本加贷款本息,银行就通过法律武器即打官司来保护自己的利益(假定消费者是理亏的,银行能打赢官司)。我们先分析第一种情况下的博弈,见上图5。

此博弈中, U'h>Uh>U''h

>0

。若消费者在第二阶段选择违约⑧

,则银行有变现担保财产或不变现两种行为选择,它的理性选择应该是变现,因为在变现的总价值至少等于贷款本息加变现成本之和的情况下,银行依法变现担保财产所得价款扣除变现成本后,仍能将贷款本息全部收回获得收入Rt。因此在第三阶段银行选择变现的前提下,消费者的收益Uh''<Uh。他们自身十分清楚这些情况,而且银行的变现策略是可信的,所以消费者第二阶段的理性策略是履约还款,故他们的“承诺”也是可信的。这样,银行在初始决策结B处将会选择贷款。在这样的策略组合下,本博弈的路径是(贷,履约),双方支付为(Rt,Uh),实现双赢结果。

我们再来分析第二种情况下的博弈,72

π''b<Rt C且π''b

<A

。图6 打官司可收回本息时银行 图7 打官司造成损失时银行 与消费者的博弈 与消费者的博弈

可以看出,当消费者违约时,银行在变现抵押物或质物后不足值有两种行为选择。若银行选择不打官司,则消费者得益,而银行会丧失部分血本;若银行选择打官司,则扣除打官司成本以后仍然获益Rt C⑨。对消费者来说,银行的上述策略选择它是完全清楚的,因此银行打官司的威胁可信。这样,消费者在第二阶段的理性选择是履约还款,双方共享利益,支付向量为(Rt,Uh),即在银行具有保卫自己利益的法律手段的前提下,消费者履约还款的“承诺”变成可信的。这样,银行在第一阶段的理性选择应该是贷。在该种条件下,两个博弈方所采用策略的完整表述应该是:银行在第一阶段选择贷,如消费者在第二阶段选择违约,则第三阶段选择打官司;消费者的战略是若银行在第一阶段选择贷,则它在第二阶段选择履约,这一战略组合构成一个子博弈精炼纳什均衡。

但如果我们将上述博弈稍作改动,将会得到不同的结论。我们假设银行在第三阶段选择打官司不但不能收回本息,反而还会进一步造成损失。这种情况实际上在现实中是可能的:打官司有时要花很多钱,有时即使打赢官司在经济上也并不合算。图7就反映了这种情况。与图6相比,虽然只差了很小一点(即若银行在第三阶段选择打官司,其支付为πb'' C<πb''),却使情况发生了很大变化。如果我们仍用逆推归纳法来分析这个博弈,得到的结果将是银行在第一阶段选择不贷,原因是银行在第三阶段打官司的“威胁”不可信,进而消费者在第二阶段的履约“承诺” 也变为

们在完善法制体系的同时,进一步加大执法力度,消费者就不敢任意违约,银行也不会不愿放贷。

第二,“共同知识”是博弈中一个非常必要的假定。模型中的银行假定能够进行有效的信息收集,识别消费者的类别,尽量改变信息不对称的劣势,使得放贷者能够防范信用风险,获得贷款收益。

第三,模型中假设消费者在违约情况下会受到惩罚,这实际上就是信用机制。消费者个人信用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具有重要作用,是在信息不对称情况下扩大市场交易规模的必要前提,拥有良好的个人信用记录可以享受优惠的借贷条件。同时也节省了信息收集成本,简化了手续。

第四,由模型分析可知现实中银行“惜贷”现象的部分原因,即个人信用体系的缺失是影响汽车消费信贷的主要原因。分析图形7,均衡结果是银行不贷。这里银行决定是否贷款,关键在于消费者的收入水平。增加汽车信贷市场中的高收入者比重,就可增强银行的信心,加大其对申请者的贷款比例。

通过银行和不同类型消费者在申请贷款与还款阶段的博弈分析,我们可以发现,提高银行信贷质量,加强融资力度决定于以下因素:消费者的可信度担保,抵押、质押的可靠度,良好的政府信贷支持系统,完善的银行运作体系,高效的司法监督制度等。针对以上模型的分析及结合我国的现状,本文给出以下建议:

第一,要建立健全的个人信用体系。依据客观、独立、公正的原则,培育个人信用调查与评价中介机构,建立个人信用记录档案,建立健全全社会信用网络查询系统,实现资源共享。

第二,要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加大对失信者的惩罚力度。政府及有关部门应进一步完善与个人汽车消费信贷相关的法律法规,使汽车消费信贷业务在具体操作过程中每一步都有法可依,从而使其健康发展。此外,要完善处置抵押品市场的发展。

第三,加强银行与贷(下转第92页)

网络财富 教学园地

Intemet fortune Teaching eld

英语文章结构与汉语文章的结构相似,也是开头(概述)、中间(主体)部分和结尾(结论)部分构成。绝大多数文章的段落都有主题句,它的出现有以下几种情况:(1)每段的句首就是该段的主题句。这主要出现在根据原则进行道理论的演绎型文章中,即通常是文章的开头先点出主题再做具体的陈述。(2)主题句出现在段末。它主要体现在根据资料进行推论的归纳型文章中,即通常先做具体的陈述,然后归纳出文章的主题。(3)隐含的中心思想。主题句并非总是出现在首句或尾句。有时,段落中根本就找不到主题句。但是这并不表明该文章就没有中心思想了。这时,中心思想是隐含的,没有直接表达出来。因此,在阅读过程中,应该抓住文中一些重要事实,根据已有事实分析推断出隐含的中心思想。

3.3 归纳出文章的提纲

文章读完之后,写出文章的大纲, 这样即能更清楚文章层次结构,又能加深理解,加强记忆。理解得越是透彻,越是条理清楚,归纳出的提纲就越好。

3.4 进行正确推理,根据上下文判断某些词汇和短语的意义,根据材料进行一定的判断、推理和引申,领会作者的观点、意图和态度

严格按照阅读理解材料中所提供的信息或推论依据进行推理,千万不能掺杂自己的主观想法或经验,如果某选项所表达的内容与经验相吻合,文中却没有涉及,那它属于主观臆断的结论,也不是正确答案。

总之,在对某一个问题做出合理的判断时,必须遵循以下三个步骤:理解——评价/分析——判断,要学会透过现象抓

(上接第72页)款消费者双方的信息交流,

住本质的方法。

4.阅读方法的合理利用4.1 精读泛读的有机结合

要想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就要进行大量阅读。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是建立在大量阅读的基础上的,学习者在平时的阅读中,读书既要仔细研读又要博览,在精读的基础上进行泛读,才能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所谓精读,就是把选择好的材料认认真真地反复阅读,弄清每个句子的语法关系,理解每个词的含义,反复朗读,仔细体会,为泛读打下扎实牢固的基础。所谓泛读,就是广泛阅读和浏览外文图书、报刊杂志或国内出版的外文学习资料。快速阅读,读文章如同看树林一样,人站在树林前不能把眼光看着一棵树,甚至树上的叶子,一张张的看,叶子固然要看,但整棵树也要看,整片树林更要看,我们必须迅速把视野扩大,这样才能对森林全貌有所了解。快速阅读是综合运用阅读技巧,在快速阅读时通过逻辑思维,获取尽可能多的信息。广泛涉猎才能扩大我们的视野,可以复习、巩固、加深已学过的语法、句型和词汇知识,学习、领会更多的东西。我们知道许多词都有多义性,然而我们在精读中无法全面理解到这一点,只有在泛读过程中才能做到。

4.2 限时持久的阅读

如果总是无限阅读,不受时间限制这必然造成“平时阅读不错,但一到考试就不行”的局面。所以在平时的阅读训练中要规定出完成每篇的时间,同时要求集中精力,不查字典和其他工具书。加强这种训练,可扩大词汇量和增加语感,使综合语言能力进一步提高,在紧张的考试气氛

⑤此博弈的假设条件同上面的无约束博弈条件相同.⑥程军.汽车消费信贷博弈浅析[J].汽车工业研究,2004,(5):16-18.

⑦注意:在此,我们不考虑抵押物、质物的贬值风险.⑧需要说明的是,我们将贷款逾期时间不长,最终还本付息的情况也当作是“履约还款”,而把只能收回少部分甚至贷款资产完全损失看作“违约不还”.(下同)

⑨即使不考虑惩罚消费者背信弃义会给银行带来的快慰心理效用,银行唯一的理性选择是打官司,用法律手段保护自己的利益.

中也能更好的从容应答。

5.矫正阅读障碍心理因素探求方法阅读是一个细致的,具有多向性、多元化的心理过程。学习者应探索出切实可行的方法,消除不良阅读心理。在阅读过程中,学习者常常会出现焦虑不安、面露难色、自信心明显下降,最后囫囵吞枣、草草完成阅读任务,阅读效果可想而知。所以学习者应该开放阅读,创造良好情境。强化自主,培养“问题”意识,培养坚强意志,消除焦虑情绪,解放心理空间。

总之,英语阅读理解在学习英语过程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也是提高英语水平的难点。阅读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语言活动,其能力的提高不可能凭有限的练习在短时间内一蹴而就。学生应该自觉加大阅读量,培养阅读兴趣,拓宽阅读范围。扩大知识面,增加对文化背景知识的了解,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熟练地掌握、运用各种阅读方法、策略及技巧,以获取文章所传递的信息,提高英语阅读理解能力。

参考文献

[1]杨云.提高英语阅读理解能力初探[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08,(12).

[2]宋书琴.怎样提高英语阅读理解能力[J].驻马店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8).

[3]周红.浅谈如何提高阅读能力[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06,(6).

[4]史湘琳.从心理因素看英语阅读的提高[J].现代教育科学,2008,(5).

[5]岳萍.英语阅读中的跨文化意识培养[J].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11).

作者简介:王昭宁(1982—),女,江西万栽人,

助教,主要从事英语教育教学工作。

促进银行与消费者的长期合作。银行需要对申请贷款者的还款能力作深入了解,同时,消费者也应该充分了解银行的贷款审批程序和有关的法律常识。这样既能提高消费者申请贷款成功的机率,又大大降低和分散了银行发放贷款的风险。

第四,银行自身要加强贷款管理,提高相应的风险管理水平。加强贷款“三查”管理,从源头上防范汽车消费信贷风险。

注释:

①②谢识予编著.经济博弈论[M].复旦大学出版社,1998-5:3,90.

③若假定银行与消费者为风险规避者,此后的分析情况就变得比较复杂,故这里规定为风险中立.

④但在日常中,由于完全完美信息的假设一般不存在,故这种情形往往难以实现.

参考文献

[1]巴曙松,王超.汽车消费信贷市场:风险控制与博弈分析[J].金融管理研究,2005,(8):17-21.

[2]程军.汽车信贷博弈浅析[J].汽车工业研究,2004,(5):16-18.[3]程兰芳.消费信贷博弈模型及其均衡分析[J].洛阳大学学报,2003,(12):5-9.

[4]傅文昭,李娜.汽车消费信贷风险分析[J].商场现代化,2005,(10).

[5]郭敏.个人汽车消费信贷行为的博弈分析[J].金融证

券,2006,(7):59-60.

[6]何红霞.商业银行与企业之间的信贷博弈分析[J].甘肃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6):50-54.  

[7]蒋服春.高等徽观经济学[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0.[8]李广和,高晶.我国消费信贷博弈模型分析[J].决策借鉴,2002,(6):24-28.

[9]罗延枫.当前汽车消费贷款存在的问题及政策建议[J].中国金融,2004,(10).

[10]莫万贵,杨明奇.我国信贷市场的风险与效益分析——一个博弈论的视角[J].国际金融研究,2003,(7):9-14.

[11]王海侠.以博弈理论分析我国信贷市场效率[J].金融研究,2000,(10).

[12]王则柯,李杰.博弈论教程[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13]向虹.论我国目前消费信贷的风险及其防范[J].消费经济,2002,(5).

[14]谢识予.经济博弈论[M].第二版.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15]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M].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92

汽车消费信贷中银行与消费者的博弈分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精彩图片

    热门精选

    大家正在看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限时特价:7 元/份 原价:20元

    支付方式:

    开通VIP包月会员 特价:29元/月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fanwen365 QQ:37015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