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集序》课文剖析(5)
时间:2025-07-09
时间:2025-07-09
夫:助词,用于句末表示感叹。)[这个句子的难点是作者“悲”什么?从语境看,作者悲的是“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而“今之视昔”指的是“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可见古人、今人、后人心境相同,都同样地感叹“死生之大”。我们今天看古人对生死发出过怎样悲伤的感慨,后人也会看我们对生死发生过同样悲伤的感慨,人类世世代代都回避不了生而复死的轮回,死成了世世代代无法回避的问题,真是可悲呀!解读这段文字,要注意它与上段文字的关系。两段文字用“悲”“痛”二字关联,论述的中心都是:“死生亦大矣”。上段文字从横向即用同一时代的人对人生的共同感受来说明死之“痛”,这一段则从纵向即用古人、今人、后人对人生的共同感受来说明死之“悲”;如果说前一段是正面说明“死生之大”的观点,这一段则是通过批驳庄子学说,从反面说明“死生之大”的观点。]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
①其致一也。(所以我一一记下这次参加集会的人,录下他们的诗作,即使时代不同,情况各异,但人们所以兴叹抒怀的原因,思想情致还是一样的。①致:情致,兴致。)后
①②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后来读到这本诗集和这篇文章的人,也一定会产生同样的感慨。①后之览者:后世的读者。②斯文:这次集会的诗文,也指《兰亭集序》这篇文章。)。[这几个句子说明写作本文的目的。“故”字既点出下文是对上文的总结,也揭示了同上文的因果关系。因为“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所以“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让后人知道我们对生死曾经有过怎样的感慨。“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世殊”照应第四段,“事异”照应第三段,尽管时代不同,境遇各异,但人们“兴怀”的“致”是一样的,对于死都有“痛哉”,“悲夫”的感叹,所以作者自然地推想出“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后人读到这本诗集和这篇文章时也一定会对生死问题发出同样的感慨。]
第四段,作者先论述古人、今人对于死生的感概“若合一契”,批判“一死生”“齐彭觞”的观点,接着指出“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死乃人类永恒的主题,从反面说明“死生之大”的观点。最后说明结集和写作这篇序言的目的,警醒后来的读者,不要感染当世士大夫之消极的思想情绪,而能够充分地认识到“死生”是人世的一件大事,以此劝喻人们热爱生命,珍惜生命。
下一篇:meta制作步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