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军人使命观教育061222
发布时间:2024-11-08
发布时间:2024-11-08
第一句话,部队需要的根本不是学员,而是军人
前两天跟潜基的小师弟一起吃饭,我突然想起入学时看到的《蓝色征程,从这里起航》里“对辐射不过敏”的李洪海这个人,便问他们认不认识,答曰,是他们总工。我突然觉得,原来他是个那么鲜活的军人,离我那么近。那些所谓英模、所谓军人的楷模,离我们太远了,让我们在学校里丝毫感受不到。这是入伍入学教育的一大败笔。像看漫画、看电影一样看军人。除了军装和约束,我觉得很少学员能深刻地感觉到自己的身份。
部队需要的是军人,敢打仗能打仗的军人。现在的学员连牺牲一下暑假都喊爹叫娘的,算狗屁军人?说真的,利用难得的假期搞训练是否科学,需要再探讨,可是我看到许多人考虑的根本就是个人的享乐和安逸,让人心痛。部队不需要这种人,打仗更不需要这种人。
像度假一样的当兵锻炼或实习,让许多学员忘了,那些很“可笑”的战位,恰恰就是他们将来的岗位,那些嗤之以鼻的工作,恰恰就是他们将来的责任。
好多人喜欢把军校跟地方大学比,把自己跟地方大学生比,那是非常不应该的。说明一点,我否定这种比较,并不等于我肯定目前的许多不足之处。相反的,军校的管理,包括海工,有许多不够人性化和合理的地方。诚然,现在的年轻人更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诚然,现在的学生更懂得维护自己的权益,但是,现在的学员,更加远离了战争,更加远离了军队。
作风是一个很多人不屑于提及的词语。其实,我们缺乏的就是这个,与时代进步无关、与装备好坏无关、与军校强弱无关。我的办公桌上,一直摆着一本总政宣传部编的《革命精神光耀千秋》,里面记载着井冈山、长征、好八连等43种革命精神,激励着我,因为我觉得那是这支军队最耀人的本色和作风。
记得海工的郭校长讲过一件事,一个海工毕业生,穿着拖鞋大裤衩、背着吉他去某单位报到,单位领导问:你哪里毕业的?答:海军工程大学。单位领导怒:你给我回去!!!洒脱不是罪,热爱音乐更是种可贵的品质,但是此学员却忘记了军人最本质的东西。有人说,军校毕业生像大学生、像流氓、像混混,唯独不像军人。
难道踢几个小时正步就够了?难道到大街上扫马路当几个小时雷锋就够了?难道拉到木兰湖游几天泳就够了?难道运到黄陂暴晒一个月就够了?
不够,远远不够。不管是部队生、地方生还是研究生,都是军人,都应该用军人的标准和方式来教育。听说以后越来越多的4+1将慢慢取代四年的军校,他们真正的专业水平我先不做评价,毕竟不知道以后会不会还用一年时间将垃圾学校的畜牧专业培养成为电子对抗工程,一个个出去砸海工的牌子。我只担心,从这里出去的那些人,那些穿着军装挂着军衔的人,是不是军人?
军校里,年轻教员多是文职,从地方大学直接入伍的比较多,她们对部队的理解往往像军事题材的电视剧那样浅显,对学员如何成长为一名合格的军人自然直接帮助不大,怪不得她们。我很敬佩的那些老教授们。他们是军校的财富,他们是军校的脊梁,不仅仅是因为学问,更有对部队的热诚。但还有一大部分人,年纪轻轻,待在大城市求舒服,提起基层部队一脸鄙夷,时时考虑着待遇,刻刻考虑着后路。真的,这种人随处可见。我们可以想象,一群对部队无知的学员,在一个对部队无情的队干教育下,会是个什么样子?会是个什么未来?
一到大四,所有本科队,凡是当年高数能考及格的都想考研,高数不及格的便尝试不考数学的马哲等专业。这其实本是岗前锻炼的大好时机。我不是说考研不好,当然要打好知识基础做高素质的军人,但是事实是怎样呢?有人考研为了留校,考研为了考博,考博为了转业,还一脸无辜,“高学历在部队真没有什么发展”。军队里高学历高素质的指挥人才、参谋人才实际上是太少了。目前干部使用问题上是有弊端、迈不开步子,但绝不是人们接受培养、然
后离开的最佳借口。国防科大一个网友,博士,天天想着如何转业,我好心帮她出主意,生个二胎吧,准好使,结果她说,郁闷,老公是朝鲜族的,可以生。
是怎样的风气和导向,让学员们纷纷追求舒适和所谓学历?哪怕他自我一点,为了自己更好的发展、为了更好地实现人生价值,都可以理解。关键是,很多人对部队真的没有感情,这是最可怕的一点。我们的科研,不光是为了要来资金改善生活,而是服务于战斗力。老教授为什么可以手握上千万的经费而骑自行车,风雨无阻地去实验室,因为他们知道自己是军人,与泥地里摸爬滚打训练、驻守偏僻小岛的战士们同样,都是军人。
装备的建设,战法的研究,等等,有一大部分是军校的责任,但军校更光荣的责任,是培养这些年轻人。他们是冲锋陷阵的军人,而不是沐浴和煦春风,迎接明媚阳光的当代大学生。
前些天,现在在海工读研的老同学,说去木兰湖体能训练,让我帮忙构思个横幅,我说,“练就强健体魄,铸就全面素质,成就非凡事业。”不知道后来他用了没有,但这是我对这次活动的理解。在网上看到,许多人大发牢骚的,哀叹丧失了暑假。很令人气愤。你丫是不是还怕被晒黑啊?现在各个军校陆续弄了心理素质训练场,按理说,思想上的东西用器械不一定练得出来。我看,那些连木兰湖都不愿去的人,不用测试就知道,今早爆发战争,不到12点他就跑没影了。
怎样培养一个人,怎样制定训练大纲,关乎着一批学员的成败,这完全不是寻噱头、赚吆喝的东西。毕业的学员是不是真正的军人,似乎没有大大滴四级通过率让人关注,但我们不能不为战争考虑。
上次听金一南的报告,他说,美军军官一毕业肯定是要求去最艰苦最前线的地方去,如果你留他在五角大楼,他说那一定要签合同,最多干两年,然后去伊拉克;而中国军校毕业了先想着四总部、军区大机关,先想着军代表、研究所。当然不是因为他们崇高,主
要是待遇和晋升机会等利益问题,我们与美军恰恰相反。或许这也是人治与法治的区别。
大气候大方向,我们无力改变。但应该清醒地明白,作为军人,大家最欠缺的是什么,换句话说,最不像军人的地方是什么。
胡主席提了四项重大教育。历史使命、理想信念、战斗精神、荣辱观。是对所有军人的殷切期望和鞭策。于学员们来讲,使命很容易理解,来军校就是保家卫国的,就是履行光荣使命的,基本上不存在不知道自己干什么的现象。荣辱观是期待中的和谐社会里做人的底线,也没得说。重点是理想信念和战斗精神。
远离了战争,军人少了激烈,男人少了血性。拎着书包去教室的时候,应该想到有一天,自己拎的会是枪,会浴血奋战到每一名同学都倒下;看着实验室里的柴油机,应该想到有一天,自己会和它一起战斗在波涛汹涌的某海峡,随时有可能沉下;捧着厚厚的专业书籍,应该想到有一天,或许因为自己一次在情报或信息的处理上的失误,导致全线崩溃……
如何给可爱的学员们实实在在的打上军人的烙印,个人拙见,五个方面。
一是教育的实质性。军人作风不在于言语中的坚定,而在于信念中的坚定,爱国奉献的演讲可以搞,但千万不要以为谁说得好,谁就真的爱国了,抗洪虽不是总能赶上,但要有意识地组织到一些大场合大活动里做警卫或是保障,为人民服务嘛,让学员多体验体验自己的身份。把英模人物请到身边,会有多大的作用?不知道。可能在现在的时代,信念问题已经很难有好的教育办法奏效了,但至少要表现出一种姿态,让他们感到,国家和人民是希望他们是那样的。军人作风不在于坚毅的外表,而在于坚毅的内心。木兰湖是该去的,但应再加上带匕首带火柴的野外生存,打靶是应该去的,但更应该做的是到子弹从身边划过的地方,体验一下枪林弹雨。再比如刚到军校的“军训”,现在一说军训,大家都想到队列训练,这实在是太CAODAN了。有人说,在外看队列,在家看内务,现在又
有传言说,队列训练是凝聚军心的最好方式,统统是狗屁。战斗力和正规化都不是看正步。队列训练,作为一种令行禁止、集中统一、仪态锻炼、肉体磨砺等东西合在一起的教育方式,有极大的局限之处。入伍入学教育很重要,不要把主要精力放在队列训练、打扫卫生和记忆各种条令上,要教育他们懂得这支军队的历史,懂得我们赖以胜利的东西。我从来都觉得,引发所有人反感的事情,虽然不见得是坏事情,但一定没有采取最佳的方式。
二是环境。我很反感熏陶中的熏字,像是被硬生生地侵入进去,还是感染好听一些。我就是希望学员被好的环境感染。校园里战斗口号是一定要有的,虽然没必要弄个“打败空军”,但直面战争、直面死亡的东西一定是要有的。随时要有讲座来告诉你目前海军的主战兵力在干嘛,这样学员才能身临其境。远离海洋已经是一个天生的缺陷,千万不能再远离“军舰”。现在的当兵锻炼(或航海实习),一不像当兵,二不像锻炼,要扔在执行任务的部队、有危险的部队,真正的摔打。
三是注意引导。导向,很重要。重用什么样的人,就会越来越多什么样的人。前面说过,对部队无情的人是不能带兵的。其实,队干一职不妨从作战部队借调干部轮流担任。还有所谓的兼职学员旅干部等等一定要慎重,宁可不要这个。往往锻炼了几个人,惹烦了所有人。和大范围锻炼学员的兼职队干不一样,我们的模拟旅长政委比其他学员优秀在哪里?会唱歌,会组织大型活动,会带队列,会考试?这些都和会指挥能打仗没什么关系。他是不是有本事做个什么旅长,现在看不出来。立功评奖,夸张点说,或许就是将军佩剑所指的方向,军人的荣誉感是弥足珍贵的。选一个卫生最好的学员队做优秀学员队,不如选一个教学秩序最好的学员队,选一个教学秩序好的学员队,不如选一个学习成绩最好的学员队,选一个学习成绩最好的学员队,不如选一个学习成绩过得去、像刘晓松那样关键时刻能够挺身而出的学员队。怎么看出来?很简单,半夜来次逼真的应急拉动就看出来了,试探下他们巡逻岗的情况就看出来了。
四是对抗性的活动。体育比赛要常搞,小手段要少弄。对抗,是比顽强,是比精神。可以不在乎输赢,但一定要有革命和拼命的
精神。不能像以前搞得什么叠被子比赛、课间操比赛,恶心得要命。那天看到网上说,00级一个本科生队100来人,有一人被某部队生队10来人打,100余人旁边观之,评曰:一帮懦夫,没血性。我倒不认为他们没血性,他们只是顾虑,怕冲在前面了被打,怕冲在前面被开除,我也不赞成打架,但不能团结一致,不能勇往直前,号角吹响后,去指望谁将来第一个跳出战壕?人人自危的情景,不该出在军营。有效的全民的集体对抗,要多组织一些。
五是面对社会。我们不是游离于社会的,相反的,我们住得很近,生活的也很近。世风日下,认钱不认人,军人没地位。我倒觉得,不只是军人的悲哀这么简单。我们应该走出去,靠我们的高素质,主动地接受他们的仰视,也强化对自己身份的认同。上半年写一个荣辱观方面的做法,我就说,要到最繁华的地段搞训练,到最热闹的浴场练游泳,要文明礼貌,把军人道德风尚展示到社会,一方面带动社会(效果微乎其微),另一方面以自豪感加深对自己身份的认同。
别忘了,我们是军人。杠杠滴中国军人。
看到上一篇的前几个回帖,果然有人骂我,心底有些安慰。为什么?我并没说脏话,也没说不忠不孝不仁不义的话,却引起了某些人的反感,说明,刺到某些痛楚。还有人说我,太远离生活,这个我承认,但和我现在干什么没关系,只因为我远离了军校,当然语言上不会那么贴近军校生活。其实我从一开始就是站在部队的角度的,以一种不同的方式看学校。我也知道自己写得既没有思想性也没有实效性,纯属闭门造车、空中造楼阁,但唯一的希望就是,大家会按这种思路进行思考,然后提建议,然后被采纳。虽然很忙,也仍然要继续。
第二句话,部队需要的根本不是学员,而是干部。
记得我们毕业前,海蓝蓝请我们几个常在浪馨出没的家伙们吃饭,就在学校招待所。一开始就先倒满一杯三两三的白酒,说,大家要毕业了,马上就是干部了,要高起点高要求,干了,然后一饮而尽。我们硬着头皮也跟着整了。有个喝完之后立马就趴在饭桌上了,最后我们吃完的时候,把他叫醒了一起走人,郁闷的不行。说当然了,喝酒只是一种情感的表达,当时的情景也只是一种概念的传达。当时我就想,如果我们能早点受到这种待遇、这种锤炼,感受这种气氛、这种滋味,该有多好啊。
毫无疑问,把学员队当成建制连队来搞,是军校建设的又一大误区。据说,以后的学员要穿水兵服,怕是更不像干部了。我倒觉得,穿什么衣服在其次,关键在于更高层次更高标准的内心。
上次一个小师弟跟我聊天,说在他们单位,小干部根本没有老士官有地位,于是觉得十分耻辱。还有的跟我说,有个4+1的学员刚到部队就跟老士官发生了冲突,被痛打。其实这种打架无论输赢都丢人丢得一塌糊涂。出现这些状况,不完全是性格原因,也就是说,没地位不是软弱,矛盾不是因为装比,而是因为他们都不掌握立足干部位臵的工作和生活方式。当他们真正适应了自己的身份,好多时光流逝了。我们当年毕业还有一年的所谓见习期,可是,真正意义上的见习,却是不能回避的。这种磨合越快越好,越顺利越好。顺利绝不是指不受挫折,而是指,有备而来。
有多少学员毕业时,豪情万丈,却又一脸茫然。他们不知道要面对什么,不知道要做什么。不知道作为一个新上任的排长,应该跟连长说什么,应该跟班长说什么,应该怎样贯彻自己的思路想法,这与兼职队干不一样。因为做一个主官、一个责任人、一个负责人,与轮换的兼干不同。不光是指挥员,还有参谋型、技术型,各种素质能力并不均衡,最重要的是,一种可以担当的责任,让人信任的感觉,就像一口可以喝掉三两三白酒似的。
既不像军人又不像干部的毕业学员,是非常艰难的。往往会被孤立、被冷落,哪怕他在军校十分风光,甚至是受人追捧。另外,在学校,学员是个受教育者,几乎没人在乎你的存在对于学校的价
值,但是在部队的干部不一样,你人在这里,大家就会考虑,这个干部能力怎样,放在这个位臵行不行,他能干什么不能干什么,你是一个被评价者。政治机关有个很吃香的干部部门,就是专门干这个的。
这中间许多事情、许多转变,学校是有义务做的。比如,在军校能够组织大型活动,得到组织协调能力锻炼的毕竟是少数,但到了部队,说让你负责个什么活动、什么会议,那就是全面负责、全程负责。大家不会在意你曾经的经历,而只看你现有的能力。要不怎么说,学习成绩60分跟70分、跟80分差别并不大,差别在于作为一个干部的整体素质。有次看《南方周末》,里面讲暨南大学,为快毕业的学生专门开课(不是讲座),进行岗前教育,比如找工作面试穿什么衣服,怎样与同事相处等。虽然很浅显,但我觉得有它内在的道理。
记得听陈彦博士在学校的一次报告,他说,看到大连舰院毕业的学员右眼睛一亮,看到海工毕业的学员左眼睛一亮,意思是这两个学校毕业的学员素质都杠杠滴
上一篇:耐克品牌传播媒介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