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第九章寄生虫病
时间:2025-04-03
时间:2025-04-03
第九章 寄生虫病
第一节 蛔 虫 病
一、填空题
1.蛔虫病的发病年龄以地区感染率高于
2.蛔虫病可能出现并发症,其中以
二、选择题
(一)A1型题
3.蛔虫病的发生,与下列哪项关系最为密切( )
A.饮食不洁 B.饮食不节 C.过食生冷 D.过食肥甘 E.素体脾虚
4.蛔虫病以腹痛为主要症状,其疼痛部位主要在( )
A.胃脘部 B.脐周部 C.左下腹 D.右下腹 E.痛无定处
5.蛔虫病的诊断,以下各项中最有意义的是( )
A.饮食不洁 B.反复腹痛 C.吐蛔、排蛔 D.肛周搔痒 E.夜间磨牙
6.肠蛔虫证以( )证居多
A.寒热错杂 B.虚实夹杂 C.热 D.虚 E.实
7.蛔虫病的治疗,以( )为主,辅以调理脾胃。
A.驱蛔杀虫 B.安蛔定痛 C.通腑驱蛔 D.通腑散结 E.暖中安蛔
(二)A2型题
8.患儿,6岁。腹痛剧烈,以右上腹为主,疼痛时四肢发凉,恶心呕吐,并吐出蛔虫1条。其诊断为( )。
A.呕吐 B.腹痛 C.蛔厥证 D.虫瘕证 E.肠虫证
9.患儿,4岁。不思饮食3月,伴脐周疼痛,时作时止,面黄少华,可见白斑,形体消瘦,舌红,苔厚腻,脉细。其治法是( )
A.驱蛔杀虫 B.消积理脾 C.杀虫消积,调理脾胃
D.运脾化湿,理气止痛 E.补脾益气,消食导滞
10.患儿,5岁。脐周疼痛2月,疼痛呈发作性,能自行缓解,嗜异食,大便3日一行,干结,夜寐?齿,形体壮实,腹胀满,舌红,苔黄腻,脉滑,诊断为蛔虫病。宜予使君子散加( )治疗。
A.川楝子、郁金 B.大黄、玄明粉 C.藿香、佩兰
D.胡连、山栀 E.枳实、厚朴
11.患儿,7岁。反复脐周疼痛半年,发作加重一天,纳差,食入即吐,大便2日未行,腹胀满,扪之有团块,舌苔黄腻。治疗首选( )
A.大承气汤 B.小承气汤 C.增液承气汤 D.驱蛔承气汤 E.调胃承气汤
12.患儿,6岁。阵发性腹部剧烈疼痛,疼痛发作时呼叫不宁,肢冷汗出,体温38.5℃,有大便排蛔史。宜选( )加茵陈、黄芩、枳壳治疗。
A.乌梅丸 B.肥儿丸 C.使君子散 D.乌梅承气汤 E.驱蛔承气汤
13.患儿,5岁。反复脐周疼痛,嗜异食,面部白斑,无肛门搔痒。大便病原学检查,宜选下列( )项最为合适。
A.饱和盐水浮聚法 B.透明胶纸法 C.大便常规
D.棉签拭子法 E.大便培养
(三)B1型题
A.安蛔定痛
B.驱蛔杀虫
C.调理脾胃
D.散结下虫
E.通腑排蛔
14.蛔厥证治疗以( )为主。
15.肠蛔虫病治疗以( )为主。
(四)X型题
16.出现蛔厥证,不必急于驱蛔,宜先予( )等药味,以缓解急症。
A.酸 B.辛 C.温 D.苦 E.寒
17.蛔虫病,脾胃失和,内生湿热,熏蒸于上,可见( )等症。
A.白睛黄染 B.鼻痒挖鼻 C.面部白斑 D.夜寐?齿 E.白睛蓝斑
三、改错题
18.驱虫药性能猛烈,故宜饭后服。
四、简答题
19.蛔虫寄生人体,主要产生那些病理变化?
五、问答题
20.试分析蛔厥证为何选用乌梅丸?
六、病案分析题
21.患儿,4岁。腹痛3月, 疼痛以脐周为主,能自行缓解。喜咬手指,喜食烧烤食物,大便2日1行,面部白斑,口腔黏膜上见栗状白点,舌红。大便粪检:发现蛔虫卵。
试就本例患儿,作出中医病、证诊断,病机分析,提出治法、主方、开出处方。
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①3~10;②农村;③城市。
2.①蛔厥证;②虫瘕证。
二、选择题
(一)A1型题
3.A。答案分析:蛔虫病的发生主要是进食了被蛔虫卵污染的食物、饮用水所致。素体脾虚,过食生冷肥甘,只是为蛔虫滋生创造条件。
4.B。答案分析:蛔虫病以发作性脐周疼痛为主要症状。
5.C。答案分析:吐蛔、排蛔史为蛔虫病的确诊依靠。
6.E。答案分析:肠蛔虫证,虫踞肠腑,多为实证,部分患儿可兼有脾胃虚弱,如病久迁延不愈,可发展成“蛔疳”。
7.A。答案分析:蛔虫病以驱蛔杀虫为主要治则。如出现蛔厥等合并症,则先予安蛔。
(二)A2型题
8.C。答案分析:右上腹剧烈疼痛,肢冷,呕吐蛔虫均为蛔厥证的特征。
9.C。答案分析:脐周疼痛,时作时止,面部白斑为蛔虫病的特征;形体消瘦,面黄少华,脉细为脾胃虚弱之象,故治法选杀虫消积,调理脾胃。
10.B。答案分析:患儿已诊断为蛔虫病,且形体壮实,腹胀满,便秘,故在使君子散基础上加大黄、玄明粉通腑驱虫。
11.D。答案分析:脐周疼痛突然加剧,呕吐,大便不通,腹部扪及团块,诊断当考虑虫瘕证。驱蛔承气汤与大承气汤、小承气汤、调胃承气汤、增液承气汤相比,方中尚有乌梅安蛔止痛;椒目温脏散寒,配使君子、苦楝皮、槟榔驱蛔下虫,故当选此方。
12.A。答案分析:患儿有排蛔史,突然右上腹剧痛,肢冷,汗出,发热,诊断为蛔厥证, …… 此处隐藏:3502字,全部文档内容请下载后查看。喜欢就下载吧 ……
上一篇:初三物理电功率复习课件中招
下一篇:《宝玉石鉴赏》(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