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师资格证考试 心理学
发布时间:2024-11-06
发布时间:2024-11-06
心理学
1章;1节
(单选)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活动及其规律的科学。心理活动又称心理现象,简称心理。
(判断)个体心理是指个人具有的或在个人身上发生的心理现象。
(多选)心理分为心理动力,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心理特征
(多选)心理动力系统决定着个体对现实世界的认知程度核对活动对象的选择和偏向。它主要包括动机,需要,兴趣,世界观等心理成分。
(单多)人的心理是一种动态的活动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绪过程,意志过程
(单多)认知过程是个体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言语等
(判断)人的认知,情绪和意志是紧密联系,相互作用的。
(判断)心理活动指心理活动在一段时间表现出的相对稳定而持续的状态
(判断)梦是睡眠状态。
(多选)心理特征是人们在认知,情绪和意志活动中形成的那些稳固而经常出现的意识特性,主要包括能力,气质,性格。
(判断)通过对行为的直接观察与科学分析,可以间接的推断人的心理活动的性质和水平。
(判断)人的心理除有意识外,还有无意识现象
2节
(多种题)德国心理学家冯特1879年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验室,这是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它包括:构造主义,机能主义,行为主义,格式塔心理学,精神分析学派
2章
教育心理
(选)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情景中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选)新中国成立50多年来,我国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大致经历了改造、繁荣、破坏、新生四个时期。 (判或选)高等教育心理学是研究高等教育情景中学生的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判断)高等教育心理学研究对象的主体是大学生。
(简答)高等教育心理学的主要作用是:1、有助于提高师资水平;2、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3、有助于进行教育教学改革。
(多)高等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方法论原则是:1、客观性原则;2、发展性原则;3、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4、教育性原则。
(多)高等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具体方法是:
1、观察法:观察法即自然观察法,是指在自然的生活情境或教育过程中直接观察被试(学生)的外部行为表现(言语、行为和表情),从而对其心理活动进行研究的方法。可以依据观察者的参与程度、观察的组织程度、观察的系统性进行划分。
2、实验法:实验法是在控制的条件下系统地操纵某种变量的变化,来研究此种变量的变化对其他变量的影响。
3、调查法:调查法是在自然条件下,通过提问的方式搜集资料,间接了解被调查对象的心理和行为的研究方法。它包括口头调查(谈话法)和书面调查(问卷法)两种形式。
4、个案法:个案法是对单个被试进行深入而详尽的观察与研究,以便发现影响某种行为和心理现象的原因的研究方法。
(判断)各种研究方法各有优缺点。
第三章
(判、多)教师角色:所谓“教师”是指受过专门教育和训练的,在学校中向学生传递人类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发展学生的体质,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把受教育者培养成社会需要的人才的专业人员。
(简)教师往往同时扮演着如下角色:1、知识传播者、学习发动者、组织者和评定者;2、父母长者、朋友和管理员;3、榜样和模范公民;4、学生灵魂的塑造者;5、教育科学研究人员。
(多 简 )教师角色的影响与作用体现在哪些方面?(一)教师领导方式对学生的影响:教师的领导方式可以分为四种:强硬专制型、仁慈专断型、放任自流型和民主型。民主型的领导方式是最理想的。 (二)教学风格对
学生的影响:典型的教学风格有两种形式:学生中心的教学风格和教师中心的教学风格。 (三)教师期望对学生的影响:师生态度产生的相互交流与反馈在心理学上称为“罗森塔尔效应”或“教师期望效应”。 (四)教师的举止言谈对学生的影响。
(多)教师职业角色意识的形成过程:1.角色认知阶段2.角色认同阶段3.角色信念阶段。
(判断)效能感是指人对自己进行某一活动的能力的主观判断。
(单)教学效能感的概念来源于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的自我效能理论。
(多)教师的教学效能感分为一般教育效能感和个人教学效能感两个方面。
教师的个人教学效能感指教师认为自己能够有效地指导学生,相信自己具有教好学生的能力。
(简答)教学效能感对教师行为的影响?
1影响教师在工作的努力程度。2 影响教师在工作中的经验总结和进一步的学习。3 影响教师在工作的情绪。 (概念)教学反思指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像,来对自己做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是一种通过提高参与者的自我觉察水平来促进能力发展的途径。
(多)教学反思的过程分为以下四个环节:具体经验、观察分析、抽象的重新概括、积极的验证。
(多)教学反思的方法::1、反思日记2、详细描述3、实际讨论4、行动研究
(判)教学监控能力的涵义:教学监控能力是指将教学活动本身作为意识对象.不断地对其进行积极主动的计划、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的能力。
(简)教师教学监控能力的发展及趋势是什么? 1.从他控到自控;2.从不自觉经自觉达到自动化;3.敏感性逐渐增强;4。迁移性逐渐提高。
(判)教育机智的涵义:教育机智是指教师对意外情况和偶发事件能够及时作出灵敏的反应,并采取 恰当措施解决问题的特殊能力。
(简)影响教育机智的因素:1.对工作和对学生的态度;2.意志的自制性和果断性;3.深厚的知识素养和经验积累。
(多选)教育机智表现的方式: 1。善于因势利导:(判断)因势利导,就是根据学生的需要和特点,利用并调动积极因素,循循善诱,使学生扬长避短,正确成长。 2。善于随机应变 ;3。善于对症下药;4。善于掌握教育时机和分寸。
(判)教师的威信指教师具有那种使学生感到尊严而信服的精神感召力量,是教师对学生在心理上和行为上所产生的一种崇高的影响力,是帅生间的一种积极肯定的人际关系的表现。
教师的“威信”与“威严”不同,(了解)“威信”使人亲而近之,“威严”则使人敬而远之。便学生感到有威逼力量的教师,不一定是有威信的教师。教师如果要求严格而又平等待人、尊重学生人格,了解、关怀和热爱学生,便会成为学生心目中的典范和榜样,真正成为有威信的教师。
(简)教师威信的形成:1.高尚的思想道德品质、渊博的知识和高超的教育教学艺术是获取威信的基本条件; 2.和学生保持长期而密切的交往; 3. 良好的仪表、生活作风和习惯有助于教师树立威信;4.给学生的第一印象也影响威信的树立;5.严格要求自己,有自我批讦的精神。
(多选)师爱的特征是什么? 1。职业对象;2。原则性;3。广博性。
(多选)师爱的心理功能:1。激励功能;2。感化功能;3。调节功能;4榜样功能
(简)师爱的表现形式有哪些? 1.关怀和爱护学生; 2,尊重和信任学生;3.同情和理解学生;4.热情期望与严格要求。
第四章
(判)学习的实质:广义的学习是动物和人类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多选)我国教学心理学家冯忠良认为:学生的学习可分为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学习和行为规范的学习三类。 (简)学习内容上的特点:1.专业化程度较高,职业定向性较强,大学生的学习活动实质上是一种学习---职业活动。它既不同于中学生的学习活动,又不同于一般劳动者的职业活动,是为毕业后参加职业活动作准备。 2.要求掌握丰富的实践知识,培养较强的动手能力;3。学科内容的高层次性和争议性。
(简)学习方法上的特点:1.自学方式日益占有重要地位;2.学习的独立性、批判性和自觉性不断增强;3.课堂学习与课外和校外学习相结合。
(判或单)学习的联结理论认为,一切学习都是通过条件作用,在刺激S和反应R之间建立直接联结的过程。
(单选)巴普洛夫是俄国的著名的生理学家和心理学家:经典性的条件作用论;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论。布鲁纳是美国著名的认知教育心理家:认知—结构学习论;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论。
(多、单、判)美国著名认知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曾根据学习进行的方式把学习分为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又根据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知识结构的关系把学习分为机械学习与意义学习,并认为学生的学习主要是有意义的接受学习。
第五章
(单)学习动机是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使行为朝向一定的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它与学习活动可以相互激发、相互加强。
(单)学习需要指个体在学习活动中感到有某种欠缺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状态。
(多)学校情境中的学习驱力由以下三个方面组成:①认知内驱力:一种要求理解事物、掌握知识、系统地阐述并解决问题的需要。它以求知作为目标,从知识的获得上得到满足。②自我提高的内驱力:③交往内驱力: (判、单)在儿童早期,附属内驱力最为突出,而到了青年期,认知内驱力和自我提高内驱力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动机。
(单)学习期待是个体对学习活动所要达到目标的主观估计,它是构成学习动机结构的另一个基本要素。
(简)大学生学习动机的特点是什么? 1。学习动机的多元性2。学习动机的间接性3。学习动机的社会性4。学习动机的职业化。
(判)学习动机是影响学习行为、提高学习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但却不是决定学习活动的唯一条件。
(多)学习动机的理论观点:1。强化动机理论2。成就动机理论,它是激励个体乐于从事自己认为重要的或有价值的工作,并力求获得成功的一种内在驱动力。 个体的成就动机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力求成功的动机,另一类是避免失败的动机。3。成败归因理论,美国心理学家维纳对行为结果的归因进行了系统探讨,4。自我实现理论。5。自我效能感理论。
(重点论述)学习动机的激发:学习动机的激发是指在一定教学情境下,利用一定的诱因,使已形成的学习需要由潜在状态变为活动状态,形成学习的积极性。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问题情境是指具有一定难度,需要学生努力克服,而又是力所能及的学习情境。2。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学习动机和学习效果之间有着相互制约的关系。中等程度的动机激起水平最有利于学习效果的提高。耶克斯—多德森定律(简称倒“U”曲线)3。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来自学习结果的种种反馈信息,对学习效果有明显影响。这是因为:一方面学习者可以根据反馈信息调整学习活动,改进学习策略:另一方面学习者为了取得更好的学习成绩或避免再次犯错而增强了学习动机,从而保持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4。利用争强好胜心理。妥善组织学习竞赛;学习竞赛以竞赛中的名次或胜负为诱因,可以满足学生的附属感和自我提高的需要,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其学习积极性,影响其学习效果。学习竞赛对不同水平的学习者影响不同,对成绩中上的学生影响最大,对成绩极优或极差者影响甚微。5。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学生对学习结果的归因,不仅解释了以往学习结果产生的原因,更重要的是 对以后的学习行为会产生影响。学习者把成功或失败归因于不稳定因素。归因总是有利的:①要正确归因②讲究归因艺术。
第六章
(单)学习迁移(简称迁移)是指一种学习中习得的经验对其他学习的影响。
(选)按照迁移的性质.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正迁移(积极迁移)是指一种经验的获得对另一种学习起促进作用。负迁移(消极迁移)是指一种经验的获得对另一种学习起干扰或阻碍作用。
(单或判)形式训练说的心理学基础是官能心理学,迁移的发生是自动的。
(简)学习迁移的影响条件是什么:1。学习对象的共同因素;2。已有经验的概括水平;3。认知技能与策略;4。定势的作用。
(论)学习迁移的有效促进:1。合理确立教学目标;2。科学精选教学材料;3。合理编排教学内容;4。有效设计教学程序;5。教授学生学会学习。
第七章
(单或判)感知是感觉与知觉的总称,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最基本的认知形式。感觉反映事物的个别属性与特征。 知觉反映事物的整体及其联系与关系,它是人脑对各种感觉信息进行组织和解释的过程。
(判断)观察也叫“思维的知觉”。
(单)思维是以已有知识为中介,对客观事物概括地、间接的反映。
(多)思维品质主要指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深刻性、独创性、批判性等方面。
(多)人类个体思维的发展历程:1。言语前思维阶段;2。直觉行动思维阶段;3。具体形象思维阶段;4。形式逻辑思维阶段;5。辩证逻辑思维阶段。
(简)大学生思维发展的基本特点:1。处于由形式逻辑思维向辩证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2。在常规思维继续发展的同时,创造思维也在显著发展;3。在思维能力高度发展的同时,形成了对思维的元认知。
(多)教材直观就直观的对象而言,可以把直观分为实物直观、模像直观和盐浴之冠三种。
(判)实物即实际事物,实物直观即通过直接感知要学习的实际事物而进行的一种直观方式。
(判)模像即事物的模拟性形象,它是实际事物的模拟品,而非实际事物本身。所谓模像直观即通过对事物的模像的直接感知而进行的一种直观方式。
(单)各种图片、图表、模型、幻灯片和教学电影电视等的观察和演示,均属于模像直观。
(论)提高教材直观与知识感知效果的条件:(一)灵活运用各种直观形式,实物直观真切,但难以突出本质要素和关键特征;模像直观与实际事物之间有一定距离,却有利于突出本质要素和关键特征。模像直观一般比实物直观教学效果好这一结论只限于科学知识的学习阶段。增强直观的效果,不仅要注意实物直观和模像直观的合理选用,而且必须加强同与形象的结合。 如果教学任务在于使学生获得精确的感性知识,则词与形象的结合,应以形象的直观为主,词起辅助作用;如果教学任务在于使学生获得一般的、不要求十分精确的感性知识,则词与形象的结合方式可以词的描述为主,形象直观起证实、辅助作用。(二)运用感知规律,突出直观对象的特点运用强度律、差异律、活动律、组合律等感知规律,可以突出直观对象的特点,实现有效的观察。 [三)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先对整体对象有了初步的、一般的认识后,再分出对象的各个部分,并对这些部分进行细致的观察,进而了解各个部分之间的联系,把它们综合为一个整体,达到对观察对象的确切、细致、全面的认识。观察后,要求学生对观察结果和资料进行分析、整理和总结,写出观察报告。(四)让学生充分参与直观过程,在可能的情况下,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操作,改变“教师演,学生看”的消极被动的直观方式。
(多)教材概括与知识理解的一般过程:1。分析与综合;2。比较;3。抽象和概括。
(论)提高教材概括与知识理解成效的条件:(一)配合运用正例和反例,正例又称肯定例证,指包含着概念或规则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的例证;反例又称否定例证,指不包含或只包含了一小部分概念或规则的主要属性和关键特征的例证。 (二)提供丰富多彩的变式,变式就是用不同形式的直观材料或事例说明事物的本质属性,即变换同类事物的非本质特征,以便突出本质特征,就是概念或规则的肯定例证在无关特征方面的变化。 (三)科学地进行比较,比较有两种方式:同类比较和异类比较。同类比较即同类事物之间的比较。异类比较即不同类但相似、相近、相关的事物之间的比较。同类比较和异类比较都是教学上常用的比较方法。在科学知识的领会阶段,首先应进行同类事物间的比较,以促进概括,明确概念与规则的内涵;然后再进行异类事物间的比较,以使相似、相近、相关的概念和规则分化出来。(四)启发学生进行自觉概括,有两种相对立的教学方法:指导法和发现法。在实际教学情境中,教师应该启发学生去进行自觉的概括,鼓励学生自己去总结原理、原则。启发学生进行自觉概括最常用方法是鼓励学生主动参与问题的讨论。 在讨论的过程中不仅要鼓励学生主动提出问题,而且要鼓励他们主动解答问题。
第八章
(单)记忆的类型:一、形象记忆(形象记忆是以感知过的事物的具体形象为内容的记忆)、情景记忆、语义记忆、情绪记忆和运动记忆。二、瞬间记忆(0.25~5秒)、短时记忆(5秒~1分钟)和长时记忆(1分钟以上到许多年甚置终生)。
(简)大学生记忆发展的特点是什么:1.逻辑记忆能力得到显著提到;2.各种记忆品质得到全面发展;3。.掌握各种有效的记忆方法。
(论)影响知识识记与编码的主要因素有哪些:1.材料的数量与性质;2.识记的目的性与主动性;3.对材料意义的理解度;4.组块化编码;5.尽可能使多种分析器协同活动;6.觉醒状态;7.识记的信心。
(多)知识保持与储存的组织形式:1.空间组织;2.系列组织;3.联想组织;4.网络组织;5.更替组织。 (单)记忆的内容不能再认和回忆,或者再认和回忆时发生错误,就是遗忘。
克服遗忘的过程就是记忆。
(单)遗忘的发展是不均衡的,其规律是先快后慢,呈负加速型。
(单)前摄抑制指前面学习的材料对识汜和回忆后面学习材料的干扰;倒摄抑制指后面
学习的材料对保持或回忆前面学习材料的干扰。
(论)结合实际谈如何合理复习,防止遗忘:(一)复习时机要得当,遗忘发展的一般规律是“先快后慢”,要提高巩固复习的效果,必须在遗忘还没有发生以前及时进行,这样才能节省学习时间。 刚学过的新知识应该多复习,每次复习所用的时间应长些,而间隔的时间要短些;随着记忆巩固程度的提高,每次复习的时间可以短些,而间隔的时间可以长些。 做到“温故而知新”。(二)复习的方法要合理, 在教学中应鼓励学生进行分散复习,不要等到考前集中算“总账”。 在教学中应注意指导边阅读边背诵.将阅读与背诵交替进行。 应综合使用整体复习与部分复习。 (三)复习次数要适宜, 一般说来,复习次数越多,识记和保持的效果越好; 必要时可采用“过度学习”来提高记忆效果。过度学习指在学习达到刚好成诵以后的附加学习。复习次数并非总是越多越好。促进保持和防止遗忘,必须注意从学习时机、学习方法、学习程度等方面来综合考虑。
(多)著名认知心理学家安德森把个体的知识分为两类,一类为陈述性知识,另一类为程序性知识。
(单)程序性知识也叫操作性知识,实质上是一套关于办事的操作步骤和过程,也称步骤性知识或过程性知识。 (单)认知策略是学习者用以支配自己的心智加工过程的内部组织起来的程序性知识。
(单)元认知指个体对自己的认知过程和结果的意识。元认知策略是个体调节和控制认知行为的方法与规则,它是个体在学习中随经验的增长而逐步发展起来的。
(判)心智技能,也叫智力技能,是一种调节和控制心智活动的经验,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心智活动方式。
(多)心智技能的分阶段形成:原型定向;原型操作;原型内化。
(判)问题,就是疑难或称“难题”,是个人不能用已有的知识经验直接加以处理并因而感到疑难的情境。 (多)问题解决得早期模型有:桑代克的尝试----错误模型;苛勒的顿悟模型;杜威的问题解决模型;瓦拉斯的创造性解决问题模型。
(多)问题解决的一般认知过程:发现问题;明确问题;提出假设;检验假设。
(简)问题解决的主要影响因素有哪些:(一)有关的知识经验;(二)定势与功能固着,1.定势,定势是在先前的活动中形成的、影响当前问题解决的一种心理准备状态。 2。功能固着
(三)问题情境;(四)酝酿效应;(五)原型启发,对解决问题起了启发作用的事物叫原型。(六)情绪和动机状态。
(单、多)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吉尔福特提出的智力三维结构模型把智力区分为三个维度:内容、操作和产品。 (论)大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①先论述要点及作用②如何培养)一、创造性思维的构成,创造性思维是多种思维的综合表现,既是直觉思维与分析思维、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的结合,又离才;开创造性的想像。1.直觉思维与分析思维相结合,相互联系,相互补充。 2.辐合思维与发散思维相结合;3.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相结合,达到一定的阈限,才有可能产生创造性思维。 4.再造想像基础上的创造想像,弥补事实链条上的不足和尚未发现的环节,甚至可以概括世界的一切。创造想像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成分。
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1.创设有利于创造性发挥的环境,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应善于提出问题,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寻求正确答案;要鼓励学生质疑争辩,自由讨论;要指导学生掌握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科学思维方法。 2.创造性思维训练的头脑风暴法,“头脑风暴法”的基本原则是,在集体解决问题的课堂上,暂缓作出评价,以便于学生踊跃发言,从而引出多种多样的解决方案。教学活动要遵守以下规则:①禁止提出批评性意见(暂缓评价);②鼓励提出各种改进意见或补充意见;③鼓励各种想法,多多益善;④追求与众不同的、关系不密切的.甚至离题的想法。3.创造性思维训练的戈登技术,美国学者戈登于1961年提出的培养创造能力的技术,是运用头脑风暴法在讨论问题之前向与会者或学生提出完整和详细的问题。但戈登技术只提出一个抽象的问题。创造性培养的基本策略,应是在专业知识教学中进行发散思维训练,还应将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相结合进行智慧活动的训练。
(单) 自我意识是一个人对自己的意识。
(判)自我意识包括个体对自身的意识和对自身与周围世界关系的意识两个方面。
(论)结合实际谈大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教育是主体自我按照社会要求对客体自我自觉实施的教育。它是自我意识的最高级表现,是青年大学生完善自己个性、实现
自我价值的重要途径。一、全面认识自我,全面认识自我是形成正确自我意识的墓础。—个人能够全面、正确地认识自我,客观、准确地评价自我,就能量力而行,为确立合适
的理想自我,并实现理想自我而不懈努力。自我认识的难处在于自己(主体我)认识自己(客体我)。自我是认识的
主体,又是认识的客体,要使认识具有全面性、正确性,就要凭借各种正确的参考系。只有打破自我封闭,拓宽生活范围,增加生活阅历,扩展交往空间,积极参加活动,扩大社会实践,才能找到多种参考系,以便多方面、多角度地认识自我。1。通过对他人的认识来认识自我;2.通过分析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来认识自我;3.通过与他人的比较来认识自我;通过自我比较来认识自我;5.通过自己的活动表现和成果来认识自我;6.通过自我反思和自我批评来认识自我。二、积极悦纳自我,悦纳自己,就是对自己的本来面目抱认可、肯定的态度。 三、努力完善自我,1.确立正确理想自我;2.努力提高现实自我。
()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体行为选择的内部状态。
(判)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
(多)品德的心理结构:1.道德认识,道德认识也叫道德观念,指对道德行为规范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2.道德情感,道德情感指伴随着道德认识而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3.道德行为,道德行为指个体在一定的道德认识指引和道德情感激励下所表现出来的对他人或社会具有道德意义的行为,是完成道德任务达到道德目的的手段。 (判)道德发展阶段论:一、瑞士著名儿童心理学专家皮亚杰提出儿童的道德判
断有一个从他律到自律的发展过程。
皮亚杰认为,儿童在6岁以前处于无道德规则阶段。 儿童在6一l0岁期间处于他律道德阶段。10岁以后的儿童进入自律道德阶段。
(多)柯尔伯格提出了三水平六阶段的道德发展阶段论:水平一:前习俗水平。 水平二:习俗水平。水平三:后习俗水平。
()态度与品德形成的一般过程:一、遵从,遵从他人的意见或观点,在外显行为方面与他人相—致,而在认识与情感上与他人并不—致。二、认同,认同是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受他人的影响,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与他人相接近。三、内化,内化指在思想观点上与他人的思想观点一致,将自己所认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
(多)态度与品德改变的一般过程:醒悟、转变、功过和稳定。
(单)群体的概念与特点:群体也称团体,是指人们彼此之间为了一定的共同目的,以一定的方式结合到一起,彼此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心理上存在共同感并具有情感联系的两人以上的人群。
(判)大学中的班级和学生利:团组织都是正式群体。
(判)社会助长:社会助长也称社会助长作用,指个人对别人的意识,包括别人在场或与别人一起活动所带来的行为效率的提高。
(判)社会惰化:社会惰化,也称社会惰化作用或社会逍遥,指群体一起完成一件事情时,个人所付出的努力比单独完成时偏少的现象。
(判)从众:从众是指人们在群体影响和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的心理状态,即在知觉、判断、信仰以及行为上表现出与群体中多数人一致的现象。
(判)服从是指个体按照社会要求、群体规范或者别人的意志而作出的行为。
(单判)模仿:模仿是指个体在没有外界控制的条件下,受到他人行为的刺激影响,而引起—种与他人的行为类似的行为。 模仿有两种,一种是有意识的模仿,一种是无意识的模仿。
(简)如何培养集体凝聚力:集体凝聚力是集体对成员的一种吸引力,也就是集体成员愿意留在集体中的倾向。集体凝聚力对于集体的存在和活动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1.创造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2.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3.发挥学生干部的作用。
(判)非正式群俸对班集体的影响:1.班集体内的非正式群体;2.非正式群体对班集体的影响;3.协调班集体与非正式群体的关系
(简)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有哪些:1.交互性原则;2.社会交换原则;3.自我价值保护原则;4.情景控制原则。
(论)人际关系的建立与维护:一、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1.建立良好的第一印象。建立良好第一印象的六条途径是:①真诚的对别人感兴趣;②微笑③多提别人名字④.做第一个耐心的听众,鼓励别人谈他自己;⑤谈符合别人兴趣的话题;⑥.以真诚的方式让别人感到他很重要。2.主动交往;3.移情,即换位思考。二、良好人际关系的维护,1.避免争论2.不要直接批评、责怪和抱怨别人3.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4.学会批评。善意的批评是对别人行为的很有必要的一种反馈方式。不会招致别人厌烦的批评方式应做到:①批评从称赞和诚挚感谢人手;
②批评前先提到自己的错误;③用暗示的方式提醒他人注意自己的错误;④领导者应以启发而不是命令来提醒别人的错误;⑤给别人保留面子。
(判)健康包括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两方面的内容。
(判)心理健康包括两层涵义:其一是无心理疾病;其二,能积极调节自己的心态,顺应环境并有效地、富有建没性地发展和完善个人生活 。
{简)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是什么:1.能够从心理上正确认识自己、接纳自己;2.能较好地适应现实环境;3.具有和谐的人际关系;4.具有较强的自我调节能力,能较好地协调与控制情绪;5.合理的行为;6.具有完整统一的人格品质。
(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一、入学适应的心理健康教育;二、大学生学习的心理建康教育;
三、大学生社会适应的心理健康教育;四、大学生恋爱与性的心理健康教育;五、大学生择业与求职的心理健康教育。
(简)入学适应的心理健康教育:一、环境、角色的改变;二、大学新生的心理适应问题; 三、帮助学生调整自己,适应大学的生活模式。
(简)大学新生的心理适应问题:1。自豪和自卑的内心冲突;2.渴望交往和自我封闭的矛盾;3.独立和依赖的矛盾;4.理想和现实的矛盾;5.富于思考与认识偏激的矛盾。
(简)帮助学生调整自己,适应大学的生活模式:I.提高生活自理能力;2.学会以平等的态度对待自己和他人;
3.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4.端正专业思想,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简)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1.培养大学生的交往意识和技能;2.克服交往中的认知障碍;3寻求一些具体方法来解决人际关系问题。
(简)大学生职业辅导的任务和策略:1.帮助学生了解自我;2. 帮助学生了解职业世界;3.帮助学生发展健全的职业自我概念;4.求职技巧指导。
下一篇:《一次函数》历年中考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