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的机遇与挑战论文
发布时间:2024-11-06
发布时间:2024-11-06
医学生论文
中医学的发展机遇与挑战
中医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是中国人民在长期劳动和与疾病斗争的实 践中形成的独特而系统的科学理论和诊疗方法, 是中国卫生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历史进程中不断发展,为人类的健康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可谓中国之“国宝”。
目前,中国已基本形成了比较完善的中医药医疗、教学、科研体系。据有关专家介绍,近年来,科学技术研究极大促进了中医药的医疗实践、教育和中医药产业 的进步,中医药的发展硕果累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同时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那么中医发展的机遇和挑战在哪里?
首先谈谈机遇:
(一) 中医学与市场的亲和度在提高
一切产业和市场都是围绕着人来转。随着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医学模式的转变,老龄化社会的来临,慢性病人的增加,都给具有养生保健、延缓衰老等独特优势的中医药带来广泛的市场需求。传统认为,健康就是不生病。但现在,健康不仅是不生病,而是健康的肌体、健康的心理、健康的社会适应状态、健康的道德观的总和。相应地,人们的健康观也开始从疾病医学向健康医学转变,从重治疗向重预防转变,从对抗性治疗向整体治疗转变,从重视对病灶的改善向重视生态环境的改善转变,从重视群体治疗向重视个体治疗转变,从重视生物治疗向重视新生综合治疗转变,从重视强调医生的作用向重视病人的自我保健作用转变,从重视以疾病为中心的理念向重视以病人为中心的理念转变。 当前中国正跑步进入老龄化社会,截至2011年6月,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为1.69亿,且每年以800万的规模增长,预计到2025年60岁以上老人将达到2.8亿,到2050年达到4.37亿,占总人口的23%~25%。老年人的总患病率为80%,是主人口患病率的3.3倍,而且,年龄越大,同期患各种疾病的概率越高.如何使老年人提高生存质量,安度晚年,将是医学领域的一个重大问题。这些都给中医药科研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机遇。
(二)中医学国际影响力日益扩大
近年来,我国加强了与世界卫生组织及国外著名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和著名企业在科研、医疗、教育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积极推进中医药的国际发展,扩大了中医药的国际影响。以中国中医科学院为例,目前该院已与国外、境外50多个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合作项目100余项。在完成政府合作框架项目的基础上,该院率先开展了中坦中药防治艾滋病项目,并与美国、俄罗斯、英国、澳大利亚、奥地利、韩国等国家的著名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与企业开展了实质合作。如,中澳合作项目“中药治疗血管性痴呆(维脑康)临床与实验研究”在澳大利亚完成临床研究,并将开展国外多中心临床研究,成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药在国外进行临床研究并推广的示范。
(三)人才多样,科研成果卓著
人才是中医事业传承与发展的关键。在人才培养方面,各大中医院校健全了学科体系,培养了大批各层次中医药人才。中国中医科学院1978年开始招收研究生,目前学科门类齐全,在校研究生500名,博士后研究人员137名。结合中医药高层次人才培养特点,该院还在全国率先启动了著名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传承博士后研究模式,将名老中医药专家经验传承与博士后研究工作相结合,培养了一批临床骨干。
医学生论文
集聚了大量优秀中医药人才的中国中医科学院,50多年来取得丰硕科研成果,引领全国中医药继承创新的发展方向。该院“血瘀证与活血化瘀的系统研究”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在研973项目“中医基础理论整理与创新研究”、“中药药性理论继承与创新研究”、“中医辨证论治疗效评价方法基础理论研究”等,立足解决中医药发展的重大科学问题。
近年来,中国中医科学院围绕岐黄工程、仲景工程、时珍工程等三大工程,全面启动 “中医药古医籍抢救工程”、“中医优势病种临床研究”、“鼓励自主创新的自主选题专项”等专项,充分调动了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立足学科前沿,该院组织开展了方剂关键科学问题研究以及道地药材研究,率先提出了组分配伍中药新药研究的新思路和新方法;理清了道地药材研究基本思路,构建了道地药材研究模式。另外,该院还组织全国35家高等中医药院校和科研院所的300余名专业人员共建中医药科技信息数据平台,目前已初步建立了国际一流的中医药科学数据研究平台和61个专业基础数据库,发挥了科技信息对中医药自主创新的支撑作用。
存在机遇,同时面临挑战挑战:
一方面:应用科技手段来解决中医学诊疗方法标准化、客观化问题。 唯物 辨证法认为量变可以产生质变,量变是质变的前提,质变是量变达到一定程度的 必然结果。望、闻、问、切四诊合参是中医辨证的手段、论治的依据,是经典的 诊断方法,其科学性毫无疑问,但其诊断方法存在明显缺陷,没能量化,已远远 落后于时代了。
中医学缺乏客观量化的原因在于:(1)阴阳五行学说是古代哲学的范畴,我们已 经进入科学的唯物自然辨法时代,在文化背景发生重大转变的情况下,而中医学 的思维及辨证方法仍处之不变;(2)未能及时应用现代科技成果,自我封闭,“我行我素”,我们不能像神医扁鹊那样“隔垣见人”,也没有孙猴子的“火眼金睛”,又怎么能察见五脏六腑的细微变化呢?这是望诊的不足之处,“闻诊、问诊、切诊”法所产生的结果也是如此,而西医学能够及时应用物理、化学及生物学技术的科 技成果来发展自身,现已采用磁共振成像技术(MRI)、电子计算机体层扫描技术 (CT),介入性放射治疗技术、内窥镜诊疗技术等,这些技术的应用给医学领域带 来了巨大的影响。“神医扁鹊,隔垣见人”的古老传说,在当代 x 线、超声成像技 术面前已经变得司空见惯了。闻诊的闻气味、听声音,切诊的浮沉数迟等多种脉 象又何尝不能借助于现代技术加以客观化及标准化呢? 自然科学的各个学科之间是相互交叉渗透的,物理、化学、生物学技术使西医学 发展突飞猛进, 中医学为何不能用之发展和完善自己?如何用现代科学技术的研 究方法使中医学更客观是当前一项艰巨任务,利用现代“高、精、尖”技术设备并 不是用来验证中医学的科学性,而是用其来解决存在的不足,以使其尽善尽美, 最终提高诊疗手段的科学含量,最终解决疗效的评价标准,减少随意性、不确定 性及主观性。
另一方面:外部环境不够优越.尽管中医药发展的潜力很大,但目前中医药发展的外部环境还不够十分优越。“上热下寒,外实内虚”。上头(政府)很重视,下面(老百姓)对待中医药的热情不足。外头(日本、韩国等国家)很重视,国内中医院认识不够,给张为本、李一等伪中医提供了空间。“两头快,中间慢”。经济发达地区(如广东),中医发展的速度很快;经济欠发达地区(如甘肃),中医发展的速度也较快。大量的处于中间地带的地区,中医的发展相对起色不明显。“撑死老大,饿死老小”。城市越大,医院越大,病源越多,一
医学生论文
流专家、一流设备越来越集中。大医院人满为患,忙得不可开交,号贩子都发了财。小医院生意冷、板凳冷,疲于为生存挣扎,甚至连基本工资都保证不了,凸显中医发展的瓶颈。“老人热捧,年轻人冷漠”。中医的服务对象本是全民性的,但实际上看中医的与年龄有很大的关系:年龄越大,对中医的信奉、依赖度越高,年龄越轻的人则相反。如何扩大受众队伍与人数,成为中医进一步拓展市场的关键问题之一。“主动接受,被动选择”。人们对中医的选择由过去的主动到现在的无奈:西医治不了,找中医试试吧!成为中医被动接受病人的一种渠道。过去,农民是中医的基本人群,现在已全面向西医倒戈,而第一意愿选择中医的人却向高文化、高消费的城市人群转移。
还有,传统医学的先天优势要发展,必须满足时代的需要。也就是说,在科 技、经济如此发达的今天,在 21 世纪中医药要更 好地发展,适应社会的需要,就必须运用现代科技,实现中医药现代化。很多中 医中药专家都认为, 开展科学技术研究正是解决中医药满足时代需要的有效途径 和方法,中国医科院药物所张培成教授说: “现在国家每年对中医药的投入越来越大,中医药未来的发展前景非常好, 这包括国外很多人都认识到了,当然由于物质和肌理作用的问题,它的研究难度 比较大,这就需要靠先进的科技、先进技术设备等来带动中医药的发展,通过解 决中医药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把中医药进一步推向世界。”
专家们指出,我们要继承和发扬中医药的科学内涵、学术本质和特色优势, 同时运用现代科学丰富和发展中医药理论及技术, 探索中医药理论创新和中医药 的现代化、市场化、国际化,促进中医药事业繁荣和进步。 在新的世纪,中医药的发展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 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类对于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 着疾病谱及医学模式的转变,回归自然、崇尚天然植物药和自然疗法已成为人们 追求健康的新理念。 以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现代科学等多学科与中医药 广泛渗透,为中医药的科学研究提供了更加广泛的途径。 我们相信,在新的世纪里,随着中医药向现代化方向推进,中医药事业的前 景十分广阔,中医药将会得到更快、更加全面的发展,将为人类的健康作出更大的贡献。
上一篇:酒店房间的分类及设计
下一篇:综合性实验 银盐感光材料成像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