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校2012在校研究生考试理论部分资料
发布时间:2024-11-06
发布时间:2024-11-06
1马克思主义是工人阶级的科学时间观和方法论。
1848-1871年)
3马克思主义的组成部分是: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伟大变革:
(1)在哲学上,创立了唯物主义历史观,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统一。(2)在经济上,总结出了剩余价值理论,揭露了资本主义剥削实质,创立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3)在社会理论上,提出了科学社会主义
4列宁主义的创立:社会主义将在一国或数国取得胜利。这是列宁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是列宁主义的精髓
5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系统化包括:(1)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的系统化(2)唯物辩证法的系统化(3)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系统化
6政治经济学研究与人的本质的揭示
7空想社会主义的贡献和缺陷:贡献: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不仅比较深刻地揭露了资本主义的某些矛盾和罪恶现象,而且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主张和设想,包含了科学社会主义的萌芽,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直接思想来源。缺陷:1.不主张暴力2.不了解社会发展的动力3.不主张开展阶级斗争4.不知道依靠无产阶级5.不能科学地说明社会主义代替资本注意的必然性
8科学社会主义创立的经济条件和阶级基础:1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工人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也公开化了。30—40年代工人运动的发展表明,工人阶级不仅是受压迫和受剥削的阶级,而且是革命的阶级。各种社会主义思潮,特别是与工人运动有更直接联系的空想共产主义思想(卡贝主义、布朗基主义、魏特林主义等),在工人中广泛流传,反映了工人阶级与社会主义的密切联系2 马克思、恩格斯批判了法国圣西门、傅利叶和英国欧文的空想社会主义,批判了他们否认阶级斗争,无视无产阶级伟大历史使命的错误观点;吸取了他们关于未来社会的某些基本特征的推想和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并科学地论证了资本主义发展的规律,明确指出阶级斗争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无产阶级是创造新社会的真正力量。这样一来,就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了科学。
9:“两个必然”思想的提出: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论证了“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简称“两个必然”)这一重要结论。马克思恩格斯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通过对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产生、发展及其相互斗争过程的分析,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历史发展趋势。“两个必然”的思想既不是出自于痛恨资本主义的道德义愤,也不是源于向往未来共产主义的善良愿望,而是基于对资本主义经济运动规律的科学认识。
马克思在1859年写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提出“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简称“两个决不会”)这一重要思想。 10为什么是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马克思、恩格斯把未来的社会主义制度看作一个历史发展的阶段。他们对未来社会的制度设计虽然也发表过一些意见,比如恩格斯就在其《共产主义原理》一书中回答过“这种未来的社会制度应当是什么样的”等问题,但那些都毕竟太原则、太粗略了。列宁在俄国十月革命以后不久就去世了,也没有对社会主义制度的具体形态做出更多的详细描述。前苏联社会主义制度的框架结构是在斯大林领导时期建立起来的,所以人们也把
这种社会主义制度叫做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其主要内容就是人们经常所说的公有制、计划经济、按劳分配三要素。实践证明,这样一种制度设计既有其优势,如依靠国家的力量加速推行工业化,更有许多严重的缺陷。其中最突出的弊端是单一公有制不利于调动社会主义劳动者的积极性,没有效率,甚至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桎梏。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助长了配置社会资源上的主观随意性,窒息了经济发展的活力,造成了很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浪费,使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的速度和效益都远远落后于资本主义国家,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很难有说服力。按劳分配变成了在低收入水平上的绝对平均主义。经过长期的实践和艰苦的探索,中国和越南等社会主义国家对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制度的框架结构进行了大胆的改革,逐步形成了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的混合经济、市场经济、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以及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四要素整合起来的社会主义制度新模式。这里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核心是坚持共产党的领导与人民群众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这也正是社会主义制度与资本主义制度之间的最大区别。中国和越南二十多年的快速发展说明,这种社会主义制度的新模式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对社会主义制度的结构要素做出新的解释以后,还是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吗?回答应该是大家可以讨论嘛!马克思恩格斯生前都千叮咛万嘱咐地告诉后人:他们的理论不是教条,而是行动指南。如果后人只会摘引他们的词句,而不能根据社会主义的实践经验做出新的理论概括,那不就是地地道道的本本主义、教条主义吗?还有人可能提出,按照这种四要素的社会主义制度设计,从经济制度上看,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还有什么区别呢?大家都会记得列宁对他心目中的社会主义所开列的公式:苏维埃政权+普鲁士的铁路管理制度+美国的技术和托拉斯组织+美国的国民教育等等、等等的总和=社会主义。在列宁给定的这个公式中,从经济方面看,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有什么区别吗?经济制度设计完全属于一种技术手段。同样的制度设计,资本主义可以用,社会主义也可以用。一定要把它们用一条分水岭严格区分开来,对于社会主义充分吸取人类文明的共同成果会有好处吗?周新城教授著文对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提出了一个政治上、经济上、思想上三维的定义。他说:“这些本质特征就是,政治上无产阶级政党掌握政权,实行无产阶级专政;经济上,建立生产资料公有制,实行按劳分配,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思想上,马克思主义处于指导地位。
11关于未来社会的设想:马恩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看,是在批判资本主义中对未来社会的预测,不是社会主义实践的理论概括。马恩认为社会主义是经过资本主义的充分发展,基本矛盾激化之后,无产阶级革命夺取了政权建立的历史发展的必然性。但是,历史的发展有许多不可测性,在马恩去世后,世界历史发生了重大的变化,首先是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按经济实力重新瓜分世界,使资产阶级的力量彼此削弱,内部矛盾重重,出现了薄弱环节。马恩在《共产党宣言》中提到,“一个幽灵……”,已经不再是时代特征。但是,社会主义革命虽然在帝国主义发展的链条中的最薄弱环节取得了胜利,也面临马恩没有设想到的许多困难和问题。社会主义国家是在没有经过资本主义充分发展的地方率先取得胜利的,新社会所需要的物质基础并不具备,没有经过资产阶级革命,在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社会心理等方面就不可避免地存在大量的封建主义的残余,民主和法制极不健全。
12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国家垄断作为垄断的一种形式,早在垄断资本主义形成初期就已经产生。它的最初形式是国营铁路、国营兵工厂、国有土地基金等,但当时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在整个垄断资本主义经济中的作用还很有限。在第一次
世界大战期间,受战争形势所迫,几个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空前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许多国家实行了生产和分配的国家调节。战争结束后,随着战时经济向和平经济的转变,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也就削弱了。
有以下五个基本特征:
1.垄断组织在经济生活中起决定作用。
2.在金融资本的基础上形成金融寡头的统治。
3.资本输出有了特别重要的意义。
4.瓜分世界的资本家国际垄断同盟已经形成。
5.最大资本主义列强已把世界上的领土分割完毕
14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和本质:国家垄断作为垄断的一种形式,早在垄断资本主义形成初期就已经产生。它的最初形式是国营铁路、国营兵工厂、国有土地基金等,但当时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在整个垄断资本主义经济中的作用还很有限。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受战争形势所迫,几个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空前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许多国家实行了生产和分配的国家调节。战争结束后,随着战时经济向和平经济的转变,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也就削弱了。
本质:挽救金融危机中陷入困境的金融寡头的救市,动用纳税人资产为危机制造者买单、对亏损的大公司实行”社会主义”、在强力政府干预中捍卫”自由市场经济”。”充分显示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为垄断资产阶级利益服务的本质,本质上是政府通过财政手段对国民收入进行再分配,用来调节经济关系和经济周期,包括财政收入政策和财政支出政策两大方面,前者主要是税收及国债,后者主要是政府支出和购买及转移支村等。〔货币政策] 政府的宏观经济调控政策之一,主要是通过对货币流通的调控,调节经济关系和经济周期,主要的方式是利率调节、货币量调节,包括公开市场业务、最低储备金率和再贴现政策等。〔国民经济计划化] 这里指的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实行的对国民经济的计划调节。是资本主义国家通过一定的计划手段来协调和指导社会生产发展的一种宏观经济管理与调节方式。
15帝国主义的历史地位:帝国主义就其经济实质来说,是垄断资本主义。这就决定了帝国主义的历史地位,因为在自由竞争的基础上、而且正是从自由竞争中生长起来的垄断,是从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结构向更高级的结构的过渡。垄断资本主义。是资本主义的垄断阶段,也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最高阶级和最后阶段。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资本关系的社会化随之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生新的变化,垄断组织的统治成为经济生活的基础,资本主义就从自由竞争阶段进入垄断阶段。列宁指出,帝国主义是一个体系,即“极少数 先进 国对世界上大多数居民施行殖民压迫和金融扼制的体系。”同时,对帝国主义的历史地位作了科学分析,指出了它被社会主义制度代替的必然性。帝国主义的实质和最深厚的基础是垄断。帝国主义的最基本的经济特征是:①生产和资本的集中发展到这样高的程度,以致造成了在经济生活中起决定作用的垄断组织;②银行资本和工业资本已经溶合起来,在这个“金融资本”的基础上形成了金融寡头;③与商品输出不同的资本输出有了特别重要的意义;④瓜分世界的资本家国际垄断同盟已经形成;⑤最大资本主义列强已把世界上的领土分割完毕。
16帝国主义时代的殖民地和民族解放运动理论:新殖民主义的概念和内涵;其实质是什么;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其表现形式等等。 我国学术界的传统观点认为,新殖民主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西方强国对非西方国家实施的一种侵略政策和手段。在民族解放运动的打击下,
赤裸裸的暴力和强权已经被国际社会所唾弃,西方发达国家被迫改变了直接的殖民统治的旧方式,而采取更隐蔽的、间接的殖民侵略手段。它们充分利用其经济优势,对非西方国:家进行政治、经济、文化侵略(必要时也使用军事手段),把已取得政治独立的国家置于它们的控制之下,以使这些国家继续充当其商品市场、原料产地和投资场所,最大限度地榨取财富。国家政权和跨国公司是新殖民主义侵略渗透的两大支柱。
列宁对哲学物质的科学规定,在理论上具有重大意义,集中表现在三个方面: (a)它与唯心主义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列宁的物质定义 (b)它与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清了界限. (c)它克服了旧唯物主义观的缺陷 (d) 它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基石
即对社会实践的看法。实践是指人们有目的的改造自然、社会和人的本身的一切实际活动。阶级斗争、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是主要的实践活动。其中,生产斗争是最基本的,决定其他一切活动的实践。
19批判第二国际机会主义,阐述唯物辩证法的基本思想: 第一,把握规律与认识、规律与真理的区别。规律指的是事物自身具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内在的本质必然联系,具有客观性。真理则是对规律的认识,属意识领域。第二,承认社会历史发展有规律,不等于承认历史事件可以重复出现。社会历史规律的重复性是指同类历史事件中共同的、本质的东西一再发生作用,并不是历史事件的重复发生。历史事件是历史活动中主客体、各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它总是个别的、具体的,它是不可重复的,这一点与自然发展的规律有所区别。
(1)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现象和过程之间及其内容各要素之间都处于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之中。整个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统一整体;任何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以它事物的存在和发展为条件,又是它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条件;联系的普遍性要求我们用全面的观点看世界。(2)普遍联系的原理是我们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坚持改革开放相结合的重要理论依据。(3)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间是相互贯通、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不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就缺乏根本的政治保证,就会偏离社会主义方向;不坚持改革开放,就不能发展社会主义。(4)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坚持改革开放,二者是唇齿相依的关系。只有把两者统一起来,才能更好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A废除食粮税,实行余粮征集制 B实行农业集体化政策,消灭地主阶级C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D推行计划经济,重点发展重工业
22就是从俄国小农占优势的客观实际出发,实行向社会主义迂回过渡的政策。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使苏俄经济得到迅速恢复与发展,政治稳定,民族团结,文化出现繁荣迹象。
(1)建设社会主义是一个长期的过程(2)要把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劳动生产率摆在首位(3)应允许多种经济成分存在,利用和发展商品、货币和市场(4)利用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
1)加强国家的证券职能,镇压国内外敌对势力的破坏和反抗,以巩固年轻的苏维埃政权(2)
发扬民主,最大限度地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3)改革国家机关,精简机构,反对官僚主义。
1新的领导阶级。由无产阶级领导而非资产阶级。2新的指导思想。即马克思主义。旧民主主义革命指导思想是三民主义 3新革命前途。要实现共产主义而非资本主义。4新的时代条件。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世界无产阶级革命正在世界范围内风风火火的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已属于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而不再属于旧资产阶级革命。
僚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 政治纲领: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建立无产阶级领导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民主共和国。 文化纲领: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文化。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人民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1)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它是与以往的一切私有制根本对立的,因而不可能在资本主义私有制内部自发地产生,只有通过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自觉地建立起来。 (2)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人民内部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非对抗矛盾,它完全可以通过社会主义制度自身的自我调节不断得到解决,不断适应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要求。 (3)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的双方相适应的一面是基本的、主要的,不适应的一面是非基本的、次要的,它可以通过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而求得解决。
28、1956年4月25日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和1956年5月2日国务最高会议上毛泽东发表了《论十大关系》的报告。报告对党的实践进行了经验总结和对苏联的经验教训进行了借鉴。系统论述了十大关系。2、1956年9月15日至27日,召开了中共八大。会议正确分析了当前社会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3、1957年2月,毛泽东发表了《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报告。指出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作为当前的政治生活主题。4、1957年5月开展了整风运动。主题是正确处理人民的内部矛盾。
291)坚持民族平等,实现民族团结(2)按民族聚居成都实行不同级别的区域自治(3)国家帮助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 30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经过长期斗争考验形成的,是历史的必然,人民的选择,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共产党之所以当之无愧地居于领导地位,拥有执政的地位和权力,归根结底,是因为它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311.思想建设是党的各项建设的基础。把党的思想建设放在首位,就是要在党的建设的整个过程中,都要始终突出、贯彻思想建设,使之真正成为党的政治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的基础。
2.把思想建设放在党的建设的首位,是党的各个历史时期所面临的任务所决定的。党的中心任务发生变化,往往会遇到许多新情况,为更好地促进任务的完成,就必须强调党的思想建设。
党的三大作风,即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作风;与人民群众密切联系的作风;批评和自我批评的作风,所谓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作风,就是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作风。所谓密切联系群众的作风,是指党的各级组织和党员干部要和党内外的群众结合在一起,密切党和人民群众的关系,一切为了群众,一刻也不脱离群众。所谓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作风,就是开展积极的思想斗争,这正确处理和有效地解决党内矛盾,克服缺点弘扬党的三大优良传统和作风,就是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妥善处理好“船”与“舵”的关系,确保社会主义航船既能保持正确的航向,又能开得又好又快;就是要坚持密切联系群众,妥善处理好“水”与“舟”关系,既要防止舟脱离了水而无法航行,又要防止水的波涛造成船毁人亡;就是要坚持批评与自我批评,处理好“自律”与“他律”的关系,防止使这一本来用于解剖党员干部思想灵魂的“手术刀”变成了粉饰自己和他人的“化妆品” 。要通过切实加强党的作风建设,以良好的党风带政风促民风,进而促进整个社会风气的根本好转,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营造风正气清的良好环境。 34思想政治工作是党的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有力保证。1955年,毛泽东提出了“政治工作是一切经济工作的生命线”的科学论断,这是对思想政治工作的地位和作用的形象概括。中共中央《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充分肯定了这一论断,指出:“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并强调这是“具有长远意义的重要思想”。 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坚持以疏导即说服教育为主的方针。
35则: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原则;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的原则;身教与言教相结合的原则;民主原则。
36为什么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第一,革命政党和革命群众的实践,是同一定的政策相联系着。一个革命政党的任何行动都离不开政策,都是在为实行某种政策而斗争着。第二,党的政策和策略,是党的利益和群众利益的体现。政策与策略正确与否,关系着党能否广泛而有效地团结最大多数人民群众,为实现党在每一个历史时期的战略目标而努力奋斗。第三,政策和策略是贯彻党的路线和完成党的战略任务的保证。政策和策略是为路线和战略任务服务的工具和手段。一个革命政党必须制定在一定历史时期内的总路线,总任务和总政策,而如果不相应地制定出具体的政策和策略,革命的目标也是不能达到的。第四,政策和策略关系着革命政党能否统一全党的意志,形成坚强的领导核心的力量。为了有准备地防止和纠正革命政党内部"左"的和右的错误倾向,就必须时刻注意以正确的政策和策略教育党员和干部,保持全党在政治上思想上的统一,保持革命队伍的坚强有力和步调一致。
371这一思想建立在他对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基础之上2是在对敌斗争中,要对敌人加以区别对待,划分瓦解“利用矛盾,争取多数,反对少数,各个击破”3实在对敌斗争中,还必须将战略问题和策略问题区别开来4是“不要四面出击“的重要策略思想5是要把一切积极因素都充分调动起来,并尽可能减少和化解消极因素,将其转化为积极因素。
1974年会见赞比亚总统时提出的:“我看美国、苏联是第一世界。中间派,日本、欧洲、澳大利亚、加拿大,是第二世界。咱们是第三世界。”“亚洲除了日本,都是第三世界,整个非洲都是第三世界,拉丁美洲也是第三世界。”从而明确地提出了划分三个世界的战略思想。
39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本内容包括: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是: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40实事求是指从实际对象出发,探求事物的内部联系及其发展的规律性,认识事物的本质。指按照事物的实际情况说话办事做学问,很多高等院校都把此作为自己学校的校训。
1坚持实事求是,必须坚持唯物论,一切从实际出发2坚持实事求是,必须遵循辩证唯物主义的知识论3坚持实事求是,必须始终贯彻唯物辩证法
42坚持实事求是,为什么说需要科学的方法:坚持科学发展观,就是坚持实事求是的唯一正确方法,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精辟概括,是唯一正确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中共中央在《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指出:“实事求是,就是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就是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革命学风,只有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才能正确认识世界发展的大势;才能借鉴北国现代化建设的经验,使之服务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才能把中央的决策同本地区本部门的具体实践相结合起来,从实际出发,创造性的开展工作,完成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使命,建成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43群众路线的内容:群众路线是党的根本工作路线。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在长期斗争中形成了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和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第一,一切为了群众,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是党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是无产阶级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第二,一切为了群众,就必须对人民负责,善于为人民服务。党的一切工作,必须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第三,一切依靠群众,首先要相信群众能够自己解放自己。要尊重和支持人民群众的革命首创精神;一切依靠群众,既要反对命令主义,又要反对尾巴主义。第四,一切依靠群众,就应该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应该善于从群众的议论中发现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针和政策。第五,一切依靠群众,必须在一切工作中发动群众、组织群众。要在新形势下努力创造发动与组织群众的新方式、新方法。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讲的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是群众路线的又一重要内容。
44如何理解独立自主: 独立自主,就是坚持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依靠自己的力量,同任何国家友好相处,但不容许任何国家损害我国的尊严和主权。独立自主是指国家的主权是独立的,不允许任何外来的干涉与侵犯,每个国家都有权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独立地、自主地处理本国对内对外的一切事物。独立自主是我国的基本立场,坚持独立自主,主要体现在:1坚持把国家主权和国家利益放在首位。2真正的不结盟。3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
4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时代背景与实践基础:时代背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和当今时代条件相结合的产物,是改革开放30年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伟大实践的理论总结,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它既继承和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一般原理、原则和方法,又开辟了科学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新时代。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秉承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正确把握当今时代脉搏,着眼当今时代需要,既继承前人,又开拓创新,顺应了时代潮流,体现了时代精神,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产生的时代背景和实践基础就是: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以及世界社会主义兴衰成败的经验教训。实践基础:我们党所以能够领导人民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一个根本原因就在于,始终立足于历史演进的客观规律,善于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创造性地运用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具体实践,探索和回答革命、建设和改革面临的各种时代课题,以新的理论反映新的现实,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社会主义实践推向更高阶段 一、改革开放时代课题的积极回应 二、人民群众历史活动的理论升华 三、社会主义运动经验教训的深刻反思 四、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揭示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早期探索成果,宣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基本立场;强调走自己的路,实际明确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主张;明确社会主义发展动力,奠基改革开放思想,提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发展的根本点。确立统筹兼顾方法论,在指导思想上奠定了科学发展观的基础。创立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学说,提出了开放包容、“和而不同”的理念和“各得其所”的目标状态,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奠基。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历史创造2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指针3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1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么建设社会主义的探索和回答2对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探索和回答3对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探索和回答 解决的重大课题。邓小平同志指出,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问题一个也没有解决。对于我国来说,发展问题变得越来越突出,因为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落后,人民生活水平低下。发展太慢不是社会主义,现在周边国家发展很快,“如果我们不发展或发展得太慢,老百姓一比较就有问题了。所以,能发展就不要阻挡,有条件的地方要尽可能搞快点。”发展对于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实现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依靠发展。发展的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邓小平同志指出:“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发展必须是全面协调的发展。发展的目标是共同富裕。
科学态度来对待毛泽东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这就要以对毛泽东思想进行整体性的把握、准确性的理解,不能把毛泽东在某一条件下对某一问题所说的某一两观点,抽象地脱离具体条件去理解,孤立地从个别名词去把握。重要的是用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的观点把毛泽东思想作为一个思想体系去理解和把握,要善于学习、掌握和运用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来指导实际工作,尤其是要着重掌握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的主要内容和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只有这样,才能是完整而不分割、准确而不武断地理解和把握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从根本上掌握毛泽东思想的精神实质。
1自觉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适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2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3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
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有机统一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从中国国情出发的社会主义,它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是对资本主义的扬弃和超越,与资本主义有着本质的区别。这种区别主要表现在经济基础,以及为维护经济基础的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三大方面。第一,经济基础不同。第二,政治制度不同。第三,思想文化不同。
现了社会关系根本变革,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无限广阔的空间和舞台。第一、社会主义本质内在包含着人的全面发展。1992年,邓小平在南巡讲话中提出了一个著名的论断:“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第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我国以市场经济体制取代计划经济体制,不仅仅是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实际上也是人全面发展的必然和内在要求。市场经济要求平等竞争、追求利益最大化、等价交换、优胜劣汰。第三、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全面提升人的发展。当代中国社会已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阶段,人的高层需求凸现。
55论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任务是: 培养和弘扬民族精神,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1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内容2生产力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3生产力的发展试试先社会发展多种目标的根本任务4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集中体现和客观标志。
56为什么说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根本任务: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作出的概括,最新、最突出的方面,是在历史上第一次把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提到了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高度。在我国却经历了相当艰苦和曲折的探索过程,是在对社会主义社会本质和初级阶段社会主义主要矛盾做出准确判断的基础上重新确立起来的。1、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2、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的需要。3、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解决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根本手段。
57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就是要通过发展社会生产力,努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1发展为了人民2发展依靠人民3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第二,中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特点:1这个阶段,是逐步摆脱不发达状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阶段2这个阶段,是由自然经济和半自然经济占很大比重,逐步转变的经济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历史阶段。 3这个阶段,是由文盲和半文盲占很大比重,科技教育文化落后,逐步转变为科技教育文化比较发达的历史阶段。4这个阶段,是由贫困人口占很大比重,人民生活水平比较低,逐步转变为全体人民比较富裕的历史阶段。5这个过程,是由地区经济文化很不平衡,通过有先有后的发展,逐步缩小差距的历史阶段。6这个阶段,是通过改革和探索建立和完善比较成熟的充满活力的社会主
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体制的历史阶段。7这个阶段,是广大人民牢固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自强不息,锐意进取,艰苦奋斗,勤俭建国,在建设物质文明的同时努力建设精神文明的阶段。8这个阶段,是逐步缩小同时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在社会主义基础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阶段。
60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 我们现阶段所面临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阶级斗争在一定范围内还会长期存在,但已经不是主要矛盾。
6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是这条基本路线的主要内容和简明概括。
62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纲领,必须在实践中正确认识和处理好几个方面的重大关系:1正确认识和处理经济、政治、文化的关系2正确认识和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3要警惕右,主要防止“左”。
1990年底,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生活的温饱问题;第二步,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水平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641。21世纪第一个十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宽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2在经过10年的努力,到建党100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3到21世纪中叶建国100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
又好又快发展;二是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三是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四是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五是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 的根本途径."不改革,不进行体制创新,很多问题的解决就没有出路."因此,"在社会主义社会的各个历史阶段,都需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适时地通过改革不断推进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这样才能使社会主义制度充满生机和活力.全党同志必须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改革和发展的基本观点可自觉性."1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2改革是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带领人民的伟大变革
67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发展是根本任务,中国所有问题的解决关键要靠自己的发展,因此,必须充分利用有利条件,抓住机遇,加快发展,改革是发展的动力,只有通过改革消除旧体制的弊端,建立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新体制,才能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同时,发展也是衡量改革成败得失的标准,只是有利于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有利于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改革才是成功的,改革和发展都需要有稳定的政治和社会环境,稳定是改革2和发展的前提,如果政治不稳定社会会秩序紊乱,那么,发展生产力和改革经济体制,都难以顺利进行,同时,稳定不是静态的概念,是在改革与发展中实现的,改革和发展也为长期的稳定奠定基础,改革发展和稳定之间 存在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要正确处理三者关系,发展要为改革创造宽松有利的经济环境,改革要有力地促进发展,发展和改革都要以维护稳定为前提,加快发展要实事求是地分析有利条件和困难,避免经济的大起大落,改革要考虑社会方面的承受能力,尽量减 少
不必要的动荡,同时,保持稳定不能以牺牲发展和改革为代价,否则,也不会有长期的稳定,总是要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在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发展,通过改革发展进社会稳定。
68邓小平领导我们党总结历史经验,在探索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模式的过程中,创造性地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实现了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上的重大创新,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由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指明了方向。1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2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基础都是社会化大生产3实行市场经济体制,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从根本上改变了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僵滞局面。
69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是:一.有一个比较完善的市场体系,尤其是要素市场发育较好;二.建立和逐步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国有企业要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三.有一个比较完善的法律体系.四.有一个比较完善的宏观调控体系.
701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确立这一分配制度的依据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个人收入分配必须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要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带动和帮助后富,逐步走向共同富裕2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分配的原则3正确处理按劳分配为主体和实行多种分配方式的关系4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注重社会公平,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
1)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2)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坚持走中国特色创新型工业化道路。这是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3)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4)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5)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缩小发展差距。
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这一科学命题,深刻揭示了民主和社会主义、民主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系。(1)民主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内在属性。(2)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3)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政治保证和支持。
人民民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一、要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支持人民代表大会依法履行职能,善于使党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成为国家意志;(二)发展基层民主,保障人民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利。(三)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
义法治国家。(四)壮大爱国统一战线,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五)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
政的基本方略,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依法治国把坚持党的领导、发扬人民民主和严格依法办事统一起来,从制度上和法律上保证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保证了党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始终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保证了各项事业始终遵循其固有规律和人民的共同意志有序运转。
正确处理依法治国和坚持党的领导的关系2正确处理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关系3正确处理借鉴引进和开拓创新的关系
深化体制的改革,是清楚原有政治体制弊病的需要2深化政治改革,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深化的需要3深化政治体制改革,是适应人民群众政治参与积极性不断提高的需要
是始终保持党和国家的活力2是克服官僚主义,提高工作效率3是调动基层和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的积极性
78发展先进文化的战略意义是什么:1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生命力和凝聚力2文化是社会发展的引导力和调控力3文化表现为人民的创造力4文化对社会生活具有强大的渗透力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包括着广泛的内容,其中最基本的内容有两个: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此外还有各项文化事业。1、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思想道德建设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1)是社会主义道德的集中体现。(2)是中国共产党的一贯宗旨。(3)是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基础、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的客观要求2加强教育科学文化建设。3繁荣各项文化事业。
1.经济是主体,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文化则是政治经济的反应,一定的经济政治决定一定的文化,而文化又反作用于经济政治,给予经济政治以重大影响。2: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优秀的文化可以转化成物质力量,推动着社会的发展。发展现进文化就是为了达到这一点。政治生活:提高全体公民素质,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的发展。哲学生活:1:哲学属于文化的范畴,真正的哲学是自己时代精神上的精华,推动着经济政治的发展。2.先进的文化可以使人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推动事物的发展。3.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总之,发展先前文化,最终是为了完成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是实现全面小康、全面富裕的重要途径。
81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1建设社会主义道路2大力发展教育和科学事业3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1解放思想,推进文化观念创新2抓住关键环节,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3围绕核心,推进文化内容创新4推进文化形式和文化业态创新
83为什么说和谐社会建设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生产力和维护人民利益为其本质要求和基本原则。因此,在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公平,防止两极分化,实现社会和谐,就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当代中国所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社会相处的社会,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加快推进社会建设,实现社会和谐。 1和谐社会建设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核心2和谐社会建设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即全面协调可持续。
85社会建设的主要任务:1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2实施扩大就业战略,以创业带动就业3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提高城乡居民收入4监理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5加快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发展,提高居民健康水平
经济建设与社会建设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一方面,经济建设为社会建设提供物质基础,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前提条件,另一方面,社会建设又为经济建设提供强大的动力保障和环境支持。经济建设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中心,是社会建设的基础和保障;中国的社会建设是为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而提出来的,是经济建设的目的和最终归宿,为经济建设提供动力和支撑。两者在内容上又是交叉重叠的。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是效率和公平的有机结合。只有这样,我们的社会才能不断走向和谐与进步。
87正确认识和处理政府主导和社会参与的关系:在和谐社会建设的过程中,机要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又要积极引导和支持各类市场主体、社会组织和人民群众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一方面,加强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政府必须承担主要责任,不断增强政府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能力,切实发挥主导作用,另一方面,在社会化迅猛发展的新的历史时期,社会建设主体的多元化成为社会建设的主要特点。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活动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全新的事业,要靠亿万人民群众的实践去创造和探索。全国各族人民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主体,人民群众积极性、创造性的充分发挥是我们事业成功的保证。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和经济文化的发展,我国的社会构成发生了新的变化,出现了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等新的社会阶层。他们通过城市劳动和合法经营,为发展社会主义社会事业的建设者。因此,要充分发挥这些新的社会阶层的作用,共同推进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共享改革开放的丰硕成果。
90为什么说人才问题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关键问题: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实践证明,我们当领导人民取得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重大胜利,都是同我们党高度重视人才工作和人才队伍建设,广泛吸引和凝聚人才、大力培养和造就人才、充分发挥各类人才的创造性作用密不可分的。
键是要不断提高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劳动群众以及全体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不断提高他们的劳动技能和创造才能,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下一篇:尔雅数学思维方式与创新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