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线上跨A匝道桥现浇箱梁施工方案
时间:2025-07-05
时间:2025-07-05
现浇箱梁施工、安全方案
德兴至南昌高速公路建设项目
主线上跨A匝道桥现浇箱梁施工方案
编 制:
复 核:
审 核:
标 段:D4
施工单位:濮阳市通达公路工程有限公司
日 期:二0一0年三月二十日
现浇箱梁施工、安全方案
主 线 上 跨 A 匝 道 桥
现
浇
箱
梁
施
工
方
案
德昌高速公路D4标项目经理部
2010年03月20日
现浇箱梁施工、安全方案
主线上跨A匝道桥
现 浇 箱 梁 施 工 方 案
一:工程概况
本桥为主线桥,位于德昌高速公路军山湖互通,上跨A匝道,采用三跨一联普通砼等高、宽箱形连续梁,桥梁总长59米。桥梁中心桩号为K173+549.967,左幅净宽11.65m,右幅净宽15.15m。 本桥上部构造采用普通砼连续箱梁,左幅单箱双室截面、右幅箱梁为单箱三室截面,左幅顶宽12.65m,底宽8.25m,两侧翼缘宽
2.2m。桥面横坡为2%,梁高1.5m,箱室底板采用变厚度布置,由支点向跨中逐渐减少。顶板也采用变厚度布置,由支点向跨中逐渐减少。
二、施工方法与施工方案
1、支架基础
为了克服地基下沉和地基软弱不匀带来的不利影响,针对现场条件,拟作如下处理。
(1)挖除支架基础范围内的烂泥及原地面软弱部分,并经整平、辗压,保证压实度≥90%,然后在其上面铺设10㎝级配碎石(特殊地段必要时加30cm厚砼垫层),并碾压密实,再浇注20cm厚砼,然后铺设槽钢,使槽钢受力均匀。
(2)在砼上沿桥纵向布设20#槽钢(开口向上),所有钢管支架直接支撑在20#槽钢上。
(3)在支架基础范围内砼面设双向1~2%横坡,以便排水,周边挖设排水沟。
(4)根据现场实际情况,先进行右幅支架基础处理,再进行左幅支架基础处理。
2、支架结构
现浇箱梁施工、安全方案
据以往施工经验,结合箱梁的实际尺寸,经支架受力计算(见附件),模板及支架施工方案选定如下。
支架搭设时立杆横向间距为60cm,纵向间距80cm,腹板处纵、横向立杆加密为40cm,剪刀撑在纵横方向每4m设一道,水平杆每
1.20m一道。扣件对接要错开,连接牢固,保证支架刚度。
支架立杆底部垫在20#槽钢上,顶部加顶托,每根顶托上面沿纵向布一根钢管,在钢管上横向布置10厘米×10厘米的方木,横向中距30厘米,方木的搭接长度不得小于20厘米,方木上钉高强度竹胶板作为底模。翼板和侧模同样采用1.2㎝高强度竹胶板作为侧模和翼板的模板。箱梁内模采用2cm厚木板刨光并配方木作为内模。 考虑到支架的整体稳定性,在高度方向离钢管底起30厘米每间隔1.20m设置一排纵、横向联接脚手钢管,使所有立杆联成整体,在每三排纵向立杆和每三排横向立杆各设置一道剪刀撑。为便于高度调节,每根立杆顶部配可调顶托,可调范围30cm。
搭设要求:竖杆要求每根竖直,立竖杆后及时加纵、横向平面钢管固定,确保满堂支架具有足够的强度、刚度、稳定性。满堂钢管支架搭设完毕后,应测量放样确定每根钢管的高度,并在钢管上做上标记,对高出部分的钢管用电焊机切割,保证整个支架的高度一致并满足设计要求。为了施工方便和安全,在支架两侧设置1.2m宽的工作、检查平台,工作梯和平台周边均要安装1.2m高的护栏。
现浇箱梁施工、安全方案
3、支架搭设
(1)钢管搭设:
(1)钢管连接尽量紧密(横向联结必须采用十字扣联结),使其形成坚固的结构,以减小钢管支架变形。
(2)钢管搭设时应注意安全,坚决遵守安全操作规程。
(3)支架外侧用钢管做成斜撑,每一层支架在墩桩四周用钢管夹住,以增加支架的稳定性。
(4)整个支架应严格按照放样的尺寸进行搭设。
(2)钢管支架检查:
在浇注砼之前,必须对钢管支架进行检查,保证其位置和尺寸符合要求,接头要连接牢固。
(3)浇注砼过程中注意的事项:
在浇注砼过程中,脚手架有可能出现沉降、下沉、接头处松动和其它现象,在砼浇注过程中,安排专人负责检查,发现情况及时处理。
4、模板设计
(1)箱梁底模板采用高强度竹胶板,模板下楞木用截面为10cm×10cm方木做成横梁,中间距30㎝,方木的搭接长度不得少于20厘米。
(2)箱梁侧模板采用1.2cm厚高强度竹胶板,模板外侧用截面为10cm×10cm方木做成竖直横挡,方木中间 距25㎝。再沿纵向在高度方向布设两根钢管以支撑横档,钢管的搭接必须用十子扣,不得使用对接扣。
(3)内模采用2cm厚木模。
5、模板搭设
(1)模板拼装
(A)箱梁外侧模、底模板采用高强度竹胶板。
(B)内膜采用2cm厚木模,并用方木支撑架支于底板砼上。
现浇箱梁施工、安全方案
(C)拼装前注意事项:
a、 拼装模板前必须实测下部结构的尺寸、标高。
b、控制好横梁方木顶标高。
(D)拼装时注意事项:
拼装模板时,确保模板的接缝紧密,位置与尺寸正确,加固牢固, 防止浇注砼过程中产生与模板有关的事故。
下一篇:中日关系的现状与未来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