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务运动与清末新政

发布时间:2024-11-06

希望能帮到你哈

洋务运动与清末新政的比较

试 论 洋 务 运 动 与 清 末 新 政 的 比 较 摘要: 十九世纪下半叶的洋务运动和二十世纪初的清末新政有许多共 同之处,亦有许多可探讨的问题。对这两个历史事件进行对比研究, 弄清二者的关系、性质及各自的历史地位是十分必要的. 洋务运动和 清末新政,都是清政府所搞的近代化运动,虽然这两次运动都没有成功, 这两次新 但它毕竟使封建的中国向资本主义近代化方向前进了一步。 政的主要内容都涉及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军事四个方面的改革, 并且都是在重要的对外民族战争以后出现的, 这是两次新政的共性所 在。但是这两次新政在其各自的历史原因、在推进过程中的主观目的 与客观效果、 新政发动者与所处的时代中心等方面表现出不同的特点。 关键词: 洋务运动 清末新政 中国近代化 清政府 资产阶级革命派 新政改革 洋务派 近代化运动 资本主义近代化 帝国主义侵略 正文: 洋务运动是在 19 世纪 60 年代初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起义的过 程中和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兴起的, 主要领导人物是奕?、 曾国藩、 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人,他们被称为洋务派,他们作为封建统 治阶级中的成员为了维护自身在清政府存在前提下获得的利益, 我认 为他们偶然地肩负起了挽救清政府的统治危机, 维护封建统治的继续 存在的责任,他们主张引进、仿造西方的武器装备和学习西方的科学 技术,创立近代企业,兴办洋务。“师夷长技以制夷”、自强、求富 是洋务派的口号。 对洋务派兴办洋务事业的指导思想最先做出比较完 整表述的是冯桂芬。他在《校汾庐抗议》一书中说:“以中国之伦常 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这个思想后来就是后来被进一步 概括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所谓“中体西用”,就是以中国封 建伦理纲常所维护的统治秩序为主体, 用西方的近代工业和技术为辅 助,并以前者来支配后者。洋务运动所举办的洋务事业归纳起来有三 个方面(一)兴办近代企业(二)建立新式海陆军(三)创办新式学 堂,派遣留学生。洋务运动在客观上对中国的早期的工业和民族资本 主义的发展起了某些促进作用。但是,洋务派兴办洋务新政,主要是 为了维护封建统治,并不是要使中国朝着资本主义的方向发展。正是 由于洋务运动的封建性,对外国的依赖性和洋务企业的腐朽性,使得 洋务运动不可能为中国摆脱贫弱找到出路, 不可避免的最终以失败而 告终。 清末新政同样是在清政府处于内外交困之时实行的,清末新政的 改革方面涉及了政治、经济、教育、军事四个方面,然而封建统治阶 级实施清末新政的目的根本不在于走上资本主义道路, 其改革的根本 目的是为了延续其反动统治。 因而预备立宪并没有能能够挽救清王朝, 反而激化了社会矛盾加重了危机。最终清末“新政”也没能避免破产 的命运。 下面对这二者的历史背景、 具体革新运动内容以及所起的作用等方面 进行具体的分析比较。 第一、 这两个事件的历史背景惊人地相似。洋务运动与清末新政, 有着非常类似的历史背景。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人民起义斗 争的沉重打击。 洋务运动开始时, 正是太平天国进行激烈抗争的时期。 洋务派大企业创立时,太平天国虽然失败了,但仍有太平天国余部、 捻军及各少数民族起义继续战斗。在太平军旗与捻军勇猛冲击下,八 旗绿营一触即溃, 土崩瓦解, 清朝政府不得不动员汉族地主组织团练, 产生了湘军和淮军等地方军队势力。 清末新政比洋务运动晚了四十 年。当时,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刚刚被镇压下去,但人民起义斗争仍 然没有结束在人民起义面前也显得软弱无力。在这种形势下,穷途末 路的清朝政府搞起了新政。其次,帝国主义侵略势力的入侵。洋务运 动开始时,正是第二次鸦片战争刚刚结束,战争的硝烟尚未散尽。在 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强迫清朝签订了《天津条约》、《北京 条约》。在列强的压力下,清朝统治者逐渐向侵略者靠拢,中外反动 势力开始公开勾结,洋务派也开始得势。 清末新政开始时八国联军 侵入中国,攻陷了北京,1901 年清朝被迫签订《辛丑条约》。 洋务 运动和清末新政的历史背景是惊人的相似。 第二、二者的宗旨与目的大致相同。洋务运动与清末新政,有着相类 似的宗旨与目的 。洋务运动,是在不触及封建统治根基的前提下, 学习一些西方资本主义的皮毛,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清末新政 的实质:也是在不触及封建统治根基的前提下,进行一些“改弦”性质 的具体政策上的改革。 第三、 具体改革活动的主要内容有所发展。 洋务运动与清末新政, 大部分内容相类似。 不同的是, 清末新政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有所前进, 有所发展。在机构设置上。1861 年清朝设立总理衙门,标志着洋务 运动的开始,该衙门成了洋务运动的领导机关。清末新政开始时,清 廷设立督办政务处,为总指挥部。接着将总理衙门改为外务部,班列 六部之前。不同的是因形势所需,又增加了一些新的机构。如 1906 年设农工商部、民政部、陆军部、海军部等。在经济方面。洋务运动 期间,办起了上海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汉阳铁厂、上海机器织 布局等民用企业。这些厂矿分别以官办、官督商办、官商合办等形式 出现, 民族工业也掺杂其中了。 清末新政, 在经济上的努力更为突出。 工矿业方面,由于清廷采取奖励政策,洋务运动的老厂矿有所恢复与 发展,新的厂矿也大量涌现。相当于以前四十多年总和的一半,这在 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民族工商业,金融事业也有所发展。在军事方面。 洋务运动期间,突出的是建立近代军事工业和海军。清末新政期间, 对原有军事工业进行了扩建, 普遍增加了经费, 更主要的是编练新军。 在文化教育方面。洋务运动期间有了一定的重视,1862 年,在北京 设立“同文馆”培养办洋务人才, 地方出现了新式学堂及派遣留学生活 动。清末新政时,清政府把文化教育方面的改革,提到了非常重要的 地位。清政府不仅废除了科举制度。流传于中国一千三百多年科举制 度的历史就此结束,而且清廷又令各省兴办各级各类新式学堂,为了 人才,清廷还大力派公费留学生,鼓励自费留学,提倡到欧美各国留 学。因此,清末出现了留学洪流。 第

四、洋务运动和清末新政都有着积极和消极两方面的作用。两 次新政,需款甚巨,劳苦大众,捐税累累,如牛负重。洋务运动与清 末新政,为中国造成并发展了买办阶级、军阀集团与官僚资本。 两 次新政的军事工业、建新军等,也起到了镇压人民的反动作用。 洋 务运动与清末新政客观上的进步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 首先,洋务 运动期间, 在军事、 民用企业中出现了一批产业工人; 而清末新政中, 由于工矿企业迅速增加,中国工人阶级的队伍逐步扩大。 其次,洋 务运动中,洋务派把西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搬

希望能帮到你哈

到中国来,这是拔地而 起破天荒之事,民族工业就伴随着洋务派“求富”口号的声浪出现了。 清末新政,民族资本更加兴旺,达到了初步发展阶段的最高峰,壮大 了民族资产阶级的力量。 第三,洋务运动期间设学堂、派留学生、 译西书,使西方近代科学技术开始在中国传播。而清末的办学热、留 学生洪流的出现及大量翻译外国书籍, 使西方科学技术更广泛地传播 开来。 第四,洋务运动中的民办企业,在抵制洋货与洋人贸易垄断 上起了一定作用。清末新政的抵制作用就更鲜明了,各种工厂企业大 量出现, 是其表现之一, 特别是收回利权运动, 群情高昂, 成效显著。 总而言之,洋务运动与清末新政是一脉相承的,清末新政是洋务运 动的持续和开展。这是中国封建统治者,办官僚资本的一条途径。对 这两次封建统治者发起的革新, 我们都应该给予一定的历史评价和定 位。

清末新政破产的原因?

一,政府的根本态度——漠视时代发展潮流。

所谓“ 潮流” , 是比喻时代或社会发展的趋势。关于历史 “ 时代” , 列宁在对“ 资产阶级上升的时代”解释说 “ 一般说, 这是资产阶级民主运动的时代, 特别是资产阶级民族运动的时是迅速摧毁过时的封建专制制度的时代” 、“ 人民运动是一般的民主运动, 也就是说, 就其经济内容和阶级内容来说是资产阶级民主运动”。接下来就讲述在一个什么样的时代,清政府是怎样一步步走向新时代,又是怎样顽灵不化的。

1、所处时代与变法政治背景

中国近代社会中每一次重大发展几乎都与列强的侵略有直接或者间接的重大关系。开议会、定宪法本是维新派人士的基本主张,但是在百日维新被血腥镇压后,全国朝野上下朝野上下“咸仰承风旨”,对于西政西学不敢有一字之涉及,立宪之事自然也无人再敢提及。直到1901年清政府受到帝国主义列强的沉重打击,清政府已经成为“洋人的朝廷”,帝国主义希望其担任“以华治华”的职责,改变一下过于腐败的制度,以便稳固中国半殖民地的地位。

2、清政府是怎样一步步走向新时代的

1901年后帝国主义一致认为“认真改革才是最好的办法”最高决策者内部已无阻力或者至少不会有人会公然站出来反对新政。腐朽的清政府经历多次侵华战争、不计其数的人民起义,一次次给晚清敲响了丧钟,败于八国联军后,连刘坤一也说,“此次创巨痛深,实与亡国无异。清政府只有采取新政才能提起他们拥护的信心。另外民族资产阶级经济力量的增强,其与清政府紧密联系的上层希望清政府采取有力措施,被迫实行新政,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立宪问题”也逐渐重新成为热门话题。

1901年慈禧太后西安上谕新政,亦称“变法一事,关系慎重,朝廷立意坚定,志在必行。”

就这样直到1905年7月,清政府承认,“数年以来,规模虽具,而时效未彰。”日俄战争俄国战败在国内引起了巨大反响且认为“日以立宪胜,俄以专制败。”“国民之中,主张激烈之革命论者,日益蔓延。

3、清政府是怎么的跨不进新时代的大门(既是怎样的顽灵不化的)

很明显,清政府期望立宪达到三大好处,一是皇位永固,二是外患渐轻,三是内乱可弭。清政府的立宪也是按照上述原则进行的,直到最后一刻,也即是灭亡的前夕。

种种形式的运动推动了清政府预备立宪, 促进了国家政治制度开始近代化,立宪运动推动着清政府预备立宪, 而预备立宪就标志着清政府承认了封建专制制度业已破产, 着手改革, 逐步向君主立宪制。然而清政府以自己的行动证明了自己的骗局性。

汉族实权大员的请愿清政府一般是答应的,就像1863年曾国藩、李鸿章因反对购买的舰队进入长江并要其解散,在内外见困时期清政府怕汉族大员再起义于是全部答应其要求。1905年7月直隶总督袁世凯与两江总督周馥、湖广总督张之洞联衔上奏“请定十二年实行宪政”并奏请简派亲贵大臣分赴各国考察政治,清廷当即发出谕旨予以首肯。到了1910年发动的三次请愿运动,要求速开国会的要求没有实现,尤其是17位督抚的请求依然未果。立宪派与清政府的离心倾向越来越严重,以至于武昌起义一爆发,多省以独立呼应。

二、立宪派的行动的努力使民智已开

“民智未开”曾经被康梁变法不发动群众和不尽快立宪、开国会的借口,在立宪时期,对立宪很为不利的是政府也动辄以民智未开为借口,阻挠破坏立宪运动。因此, 他们一直把启迪民智当作立宪运动最迫切的一环来抓, 想尽一切办法搞好。

1、 立宪运动大大解放了人民的思想, 提高了人民的政治参与意识和民主主义觉悟。

“立宪运动可以说是戊戌维新运动的继续和发展, 而其规模之宏大、成效之显著、影响之广泛, 又非维新运动所可比拟。如果说维新运动是近代中国思想解放开端的话, 立宪运动就应当称之为世纪初叶的思想大解放时代”,除原有的《东方杂志》、《新民丛报》, 立宪派还创办了许多新的期刊, 如《中国新报》、《大同报》、《政论》、《国风报》、《自治学社杂志》、《预备立宪公会报》、《宪报》、《广东地方自治研究录》等。这些报刊都以鼓吹立宪, 普及宪政知识, 开启民智为宗旨。如《时报》“ 著论恒斤斤然以专制立宪政治之得失为比较,盖欲摧挫专制之末运, 奖翼宪制之新机, 不厌反复详言之, 使政府与国民咸洞悉其所以然之故, 灼然而无所疑, 而一般之心理皆趋向于立宪政治之途, 以奥论而造成事实。”

立宪派就是以这些报刊为阵地, 本着这样的宗旨, 大张旗鼓地宣传资产阶级政治学说, 政治制度, 民主、自由、平等思想,立宪的目的、意义和进行方法, 国民的权利和义务, 等等。他们根据资产阶级政治思想家卢梭等人的理论强调指出专制国家与立宪国家绝然不同, 前者为“ 君主私有之国家” , 后者为“ 君主立宪派还大提倡设立法政讲习所、法政学堂和各类普通学堂, 向青年和成年人进行宪政知识教育。

为了开启民智, 立宪派翻译编辑出版了上百种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法学、行政、财政、政党、历史、

希望能帮到你哈

教育著作, 其中重要的有《国家学纲领》、《政治原论》、《万国宪法志》、《万国官制志》、《英国宪法史》、《英国制度沿革史》、《共和政休论》、《政治学新论》、《四大家政治学说》、《政治学及比较宪法论》、《万国宪法比较》、《宪法研究书》、《宪政论》、《日本宪法义解》、《日本预备立宪过去史实》《现今世界大势论》等。这些著作一出版, 就风行海内, 销售一空。他们自己也编写了多种阐释资政院、谐议局和地方自治的通俗读物, 广为宣传。与大造舆论的同时, 立宪派领导了三次大的全国性的国全请愿运动, 利用各种方式进行了相当广泛的动员宣传, 有些地方己经深入到农村。

经过立宪派的努力, 人民的“ 国家思想日盛”, 昔日不为广大群众所知的东西, 如今已成为口头禅了。封建官僚赵尔丰承认“ 自宣布立宪以来, 外间官势日缩, 民权日张, 每议一事, 权利之间, 丝毫不肯退让, 由来已非一日。此次川人皆以立宪国民, 但能根据法律, 不妨竭力以争。”又说“ 白立宪之说鼓吹, 人人有自由观念”。人民民主觉悟的提高, 主要表现在民族资产阶级、广大知识分子群体、青年学生、开明官员和地主, 部分市民、工人和农民身上, 并不包括绝大多数下层劳动群众。即便如此, 也是十分了不起的变化与进步了。

另外,在立宪派的推动下,清政府制定宪法, 否定了封建的无限君权制, 确立了资产阶级的有限君权制。推翻了封建的集权制, 确立了资产阶级的分权制。人民主要是民族资产阶级争得了一定的民主自由权利。中央的资政院、地方的诸议局尽管没有如同西方议会那样完全的立法权, 带有过渡临时性质, 但毕竟是初级形态的代议机关, 具有一定的独立性, 不经其议决, 中央和地方政府不能颁布法律, 国家与地方的预算、决算、税法、借贷外债、增加人民负担, 都要经其通过认可并有权纠举弹劫各级行政官员。种种努力都提高了民主主义觉悟。

2、宣传了爱国主义, 激发了人民的爱国热情。

立宪运动自始至终都充满着爱国激情, 它勃发的最大动因就是起于图救危亡之问题救国为前提, 立宪为目的。立法派认为, 列强俱都实行了立宪、民主制度, 互相勾结, 共同侵略中国, 中国在世界上极其孤立, 同时又是专制政体, 得不到人民的支持拥护, 因此屡屡被列强挫败, 丧权失地,已成未亡将亡之国。“ 欲于处必死之地而求其生, 是则必须明定宪法, 七下相维, 以吾通国之财之力结合为一, 以御外侮。” 立宪派在舆论宣传国内人民要御悔图强,在行动上也积极组织,先后组派三次大规模的立宪请愿活动。大大解放了被禁锢的思想。

二、 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运动的推动——民族意识的觉醒和爱国主义思想

由于帝国主义侵略,外国资本主义不断破坏中国的自然经济,国内商品市场不断扩大。破产的农民和手工业者大量出现,不少人流入城市,1880年上海人口仅仅107812人,到了1922年增加到了1250000人。甲午战争后,空前激化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促使先进的人们发出筹办近代企业、抵制日货、自保利权的呼声,广大人民群众被帝国主义侵略激发的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思想,给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空前有利的条件。勤给政府假立宪从根本性上不是资产阶级改革,但客观上毕竟放宽了对资本主义经济的限制与压迫。甲午战争后,清政府放松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到1911年,新设厂家491家,商办企业达百分之七十六点四。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到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有了比较明显的发展。

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资产阶级实力的增强。在经济上,资产阶级发动和推动了抵制日货、收回利权运动。其中1904年资产阶级宣传的抵制美货,并大力宣传:“可鼓民气,可结民力,可兴商业。可联络各国,为以后自治自立打下基础,可依靠仿造美货以图畅销,收回失利权。”

在行动上,尤其是1904年,清政府与美帝国签立限制华工续约,使不少资产阶级更加认清了清政府的真面目,慢慢走向革命道路。效果还非常明显,1900年惠州起义与1895年的广州起义反响有大的不同。孙中山说:广州起义失败后,“举国舆论莫不同予辈为乱臣贼子,大逆不道,咒诅谩骂之声不绝于耳”,“庚子失败后,则鲜闻之一般人之恶声相加,而有识之士为吾人扼腕叹息,恨其事之不成也。前后相较,差若天渊”。孙中山等人的不懈努力,使革命思潮迅速萌芽与发展。

激进的革命派及其思想宣传,促进了国人民族意识的觉醒和爱国主义思想的发展。致使清政府在灭亡最后期袁世凯担任内阁总理大臣也不能阻其凶猛发展之势,何足挂齿一个寿终正寝的清政府。

总之,在客观上导致清政府灭亡的原因与政府的根本态度,立宪派的行动的努力,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与资产阶级运动的推动等相关。以上三项是统一的,三项的共同进行都致使中华民族民族独立意识的觉醒、民主意识的和爱国主义思想的发展,共同将清王朝推向了坟墓。

导致清政府灭亡的原因除了上述几点外,与清政府自身政策的也相关,在新政时期的经济措施客观上促进了资产阶级力量的发展,文化教育措施又开启了民智,促进了西方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传播,派往国外的留学生大都走上了革命的道路,统治阶级用于镇压人民起义的新军,在革命时期转向了革命的一边,成为清王朝直接的掘墓人,这些都是清政府所未想到的。另外,在慈禧死后,后继者秉承使“皇位永固”的顽固思想,把握不住社会发展大趋势。曾组织三次大规模群众上书的各省咨议局联合发表《宣告全国书》,揭露清朝统治者以立宪为名,实行专制,宣告对立宪“希望绝矣”。

立宪运动的失败,是清政府无勇无能的结果,它的固守使它难以迈开关键一步,最后失去了迈步存活于世的机遇。它的所为证明了预备立宪不过是一场政治骗局,但这个骗局为辛亥革命的爆发和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它推动的民族民主思想的发展成为时代转变的转折点。

清末新政影响:

1.政治:增设新机构,裁撤冗官、冗衙。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封建顽固势力,但也反映出清政府已沦为维护帝国主义的工具,增设机构维护帝国主义利益。

希望能帮到你哈

2.军事:编练新军。一定程度上增强了中国国防实力,但后来兵为将有,形成了近代军阀。

3文化教育:废科举,颁行新学制和设立各式新学堂、派遣留学生。形成了重视西方科技与社会政治学说的风气,培养了近代科技、教育、法政、军事人才。

4.振兴商务、奖励事业。促进了中国近代经济的发展。

然而,清末新政说到底是为了维护清朝统治,不可能真正促进中国近代化的发展,它只是一个骗局,改革并未使矛盾缓和

清末新政的内容:

1901年1月29日,慈禧太后用光绪皇帝的名义颁布上谕,命督抚以上大臣就朝章国

政、吏治民生、学校科举、军制财政等问题详细议奏。4月21日,又下令成立了以庆亲

王奕为首的“督办政务处”,作为筹划推行“新政”的专门机构,任李鸿章、荣禄、

昆冈、王文韶、鹿传霖为督办政务大臣,刘坤一、张之洞(后又增加袁世凯)为参予政

务大臣,总揽一切“新政”事宜。

从1901年到1905年,清政府连续颁布了一系列“新政”上谕,主要内容有:

第一,筹饷练兵。编练“新军”是清政府“新政”的主要内容之一。清政府对此投

入了巨大财力,花费了很大力气。

1901年8月29日,清政府下谕全国停止武科科举考试;9月11日命令各省仿北洋、两

江筹建武备学堂;9月12日下谕全国各省裁汰旧军,编练“常备军”。编练“新军”的

工作在全国铺开。

为了在全国推行编练“新军”计划,清政府于1903年12月4日设立练兵处,任庆亲

王奕总理练兵事务,袁世凯为会办练兵大臣,铁良襄同办理。练兵处的实权为袁世凯

所掌握。清政府还令各省设立督练公所,为各省领导编练“新军”的机构。1904年9月,

练兵处、兵部奏准在全国编练“新军”36镇,颁布了《陆军学堂办法》。1906年11月7

日,清政府改兵部为陆军部,将练兵处并入其中,铁良为尚书,统一指挥全国“新军”。

1907年8月,陆军部制定了全国编练“新军”36镇的庞大计划,拟于2—5年内,除近畿4

镇、四川3镇外,其他各省各编练1—2镇。但直至清朝覆亡,只编成14镇和18个混成协

又4标及禁卫军1镇,约16万人。

清政府推行“新政”,编练“新军”。而练兵需要巨额款项,因而筹饷就成为清末

统治者的又一“要政”。

为了筹饷,清政府不惜巧立名目,多方搜刮。从1902年起,在通商口岸征收印花税,

在湖广征收房捐、铺捐;1903年在吉林征收烧窑捐、车辆捐;在其他地方征收牛捐、马

捐、盐商捐、绅富捐,还有户口税、丁税等。同时,还乱提税率,有由户部决定在全国

公开加收的,也有由各地任意增加税率的,并允许地方官自筹税收。如此“筹饷”,使

财税紊乱,贪污横行,给广大劳动人民造成了前所未有的灾难。

第二,振兴商务,奖励实业。1903年9月7日,清政府设立商部,倡导官商创办工商

企业。接着,颁布了一系列工商业规章和奖励实业办法,如:钦定大清商法、商会章程、

铁路简明章程、奖励华商公司章程、矿务章程、公司注册章程、试办银行章程等。这些

章程规定,允许自由发展实业,奖励兴办工商企业,鼓励组织商会团体。这些章程和做

法,都有利于民族工商业的发展,有利于社会经济的繁荣。

第三,废科举,育才兴学。清政府推行“新政”的另一个重要内容是废科举,办学

堂,派留学。1901年9月4日,清政府命令各省城书院改成大学堂,各府及直隶州改设中

学堂,各县改设小学堂,并多设蒙养学堂。12月5日,颁布学堂科举奖励章程,规定学

堂毕业生考试后可得进士、举人、贡生等出身。1902年2月13日公布推广学堂办法。8月

15日颁布《钦定学堂章程》。1904年1月13日又颁布《重订学堂章程》,详细规定了各

级学堂章程及管理体制,以法令形式要求在全国推行。与普通学堂并行的还有专业教育,

包括师范学堂及各类实业学堂,在学制上自成系统,一套完整的学校制度随之建立。

1905年9月2日,光绪皇帝诏准袁世凯、张之洞奏请停止科举,兴办学堂的折子,下

令“立停科举以广学校”,使在中国历史上延续了1300多年的科举制度被最终废除,科

举取士与学校教育实现了彻底的脱钩。12月6日,清廷下谕设立学部,为专管全国学堂

事务的机构。清政府在推行“新政”过程中,把“奖游学”与“改学堂,停科举”并提,

要求各省筹集经费选派学生出洋学习,讲求专门学业。对毕业留学生,分别赏给进士、

举人等出身。对自备旅费出洋留学的,与派出学生同等对待。为统一管理留学生工作,

清政府分别在1902年10月31日和1906年10月2日派出总监督赴东洋和欧洲。

第四,改革官制,整顿吏治。改革官制是清政府“新政”的一项重要内容,其中包

括“裁冗衙”、“裁吏役”、“停捐纳”,对统治机构作了一些改变。1901年7月24日,

清政府撤销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改设外务部,“班列六部之首”。

1902年2月24日裁河东河道总督,其事务改归河南巡抚兼办。3月6日裁詹事府及通

司。1903年9月7日设商部。1904年12月12日裁云南、湖北两省巡抚,由云贵总督、湖广

总督兼管。1905年9月4日裁奉天府尹,由巡抚兼管;裁奉天府丞,改为东三省学政。10

月8日设巡警部。12月6日设学部,裁国子监。

希望能帮到你哈

除裁并增设行政机构外,清政府还下令“停捐纳”、“裁陋规”、“定公费”。

1901年9月19日,清政府宣布停止报捐实官。1905年7月18日宣布停止捐纳武职。

清政府推行“新政”,原想缓和国内矛盾,维持和巩固其封建统治,适应帝国主义

的侵略要求,拉拢上层资产阶级分子。但实行的结果却适得其反。首先,由于举办“新

政”,清政府允许地方自行筹款,每年要向各省摊派2300万两,这些都以捐税的名目直

接或间接转嫁到广大人民群众身上,人民不胜负担,自发斗争更为广泛。有的地方由

“抗洋捐”、“反赔款”发展到武装起义,使整个社会动荡不安。其次,“新政”虽然

裁撤了一些中央和地方的衙门,裁汰了一些冗吏,但又出现了新旧机构重迭,如军机处

和督办政务处、户部和财政处并存等。1905年7月的上谕也承认,实施新政“数年以来,

规模虽俱,而实效未彰”。(《光绪朝东华录》第5册,第5364页)再次,由于“新政”

的目的与施行后出现的新生力量的发展要求背道而驰,引起了新旧势力之间以及旧势力

内部对待新势力不同态度的派系之间的种种纷争。这就加剧了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之

间的矛盲、激化了统治阶级内部各政治派别之间的斗争。在“新政”推行期间,袁世凯

抓住“练兵”、“筹饷”两项要政,奏请拨款100万两,编成北洋六镇。同时,还担任

参预政务、督办关内铁路等要职,羽翼遍布朝廷内外,死党分据要津,成为声势显赫,

左右朝政,继曾国藩、李鸿章而起的又一权臣。

但清末“新政”在政治上增设了一些适应近代化的机构,修改了《大清刑律》,废

除酷刑峻法,注入了一些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的原则;在经济上,允许和奖励私人资本主

义的自由发展,承担保护资本主义工商业的责任,提高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和社会地位;

在文化教育上,给西学以合法地位,允许学习和传播资本主义的自然科学和资产阶级的

社会政治学说;在军事上,采用西方资本主义建军理论和原则,使古老的封建专制制度

发生了一些变革,促进了中国社会近代化的进程。

总的来看,清末“新政”属于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当时民主革命的高潮已经到来,

而清末“新政”的某些措施客观上有利于民主革命思想和文化的传播(如兴学堂),或

客观上有利于民族资本的发展(如奖励工商),因而也有利于辛亥革命的到来,加速了

清王朝的最终覆灭。

清末新政影响:

1.政治:增设新机构,裁撤冗官、冗衙。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封建顽固势力,但也反映出清政府已沦为维护帝国主义的工具,增设机构维护帝国主义利益。

2.军事:编练新军。一定程度上增强了中国国防实力,但后来兵为将有,形成了近代军阀。

3文化教育:废科举,颁行新学制和设立各式新学堂、派遣留学生。形成了重视西方科技与社会政治学说的风气,培养了近代科技、教育、法政、军事人才。

4.振兴商务、奖励事业。促进了中国近代经济的发展。

然而,清末新政说到底是为了维护清朝统治,不可能真正促进中国近代化的发展,它只是一个骗局,改革并未使矛盾缓和

洋务运动的背景

:面对内忧外患,内,太平天国运动的进行,外第二次鸦片战争。维新变法的背景:1.甲午战后,民族危机严重 2.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目的: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洋务运动的背景:资产阶级萌芽,对外战争和外交上不断失败,人们思想动摇,新政背景:军队无法应付当前证据,财政巨额亏空,列强和国内压力目的:缓和国内矛盾,维持和巩固其封建统治,适应帝国主义的侵略要求,拉拢上层资产阶级分子

洋务运动:背景事19世纪五六十年代,清政府面临政府统治危机;清政府内部有识之士认识到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的重要性。目的是师夷长技以制夷。清末新政:清朝末年列强为了达到占领中国的目的,向清政府施加压力,要求它改变当前的无能状态;清政府和军队已经无法应付当时的政治局势,财政上也出现了严重的亏空,使清朝统治着感到自己的统治地位已经开始动摇。目的是继续维护清王朝腐朽的统治。

都是封建阶级的自救运动,不过目的大不相同! 背景: 1.19世纪五六十年代,清政府面临政府统治危机。 2.清政府内部有识之士认识到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的重要性,发起旨在“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 目的: 1.为了镇压人民,维护封建统治。 2.强兵富国,摆脱困境,利用资本主义发展的工商业的手段来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 背景都是在民族危机的时候,目的都是为了维护清政府的统治

洋务运动、清末新政的异同

相同点:1.三次运动都是在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背景下发生的;

2.都来涉及军事、经济、文教方面的改革;

3.都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结果都归于失败;

4.它们对历史的发展进程都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不同点:1.它们发生的年代不同,经历的时间长短也不一样;

2.倡导者代表的阶级属性不尽相同;目地和性质不同;

3.两次运动的内容不尽相同,洋务运动没有涉及政治方面的改革,而戊戌变法和清末新政中有政治方面的内容;

4.就影响而言,戊戌变法的社会影响远远超过洋务运动和清末新政。

希望能帮到你哈

4、洋务派与地主阶级抵抗派、维新派的比较。

这两个派别都在民族危机加剧的情况下,认识到

应向西方学习,,但是他们的学习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对这三个派别进行比较,也可使我们加深对中国近代思想“西学东渐”的认识。

相同点:1.从目的上看,都主张向西方学习,引进先进科学技术,实现富国强兵;

2.从方法和步骤上看,都主张购买并仿制西式炮艇,建立新式海军;

3.从结果上看都归于失败,鸦片战争失败,使抵抗派的主张随之失败,甲午中日战争北洋舰队的覆灭,则标志着洋务运动走向低潮,

戊戌政变的发生,使戊戌变法如昙花一现,很快归于失败。

不同点:1.从目的上看,洋务派与抵抗派的根本目的都是为了维护清王朝的统治,而维新派则是为了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

,洋务派还有镇压人民革命运动的目的;

2.从内容上看,洋务派、抵抗派只主张学习西方的先进科技,而维新派还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改革教育制度,要求鼓励发展民族工业。

他们的根本分歧在于向西方“学什么的问题”。

3.从失败的根本原因上看,抵抗派的失败是由于清政府的腐败,而洋务派是由于自身的局限性

教训:上述三派的主张和实践都无法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也不能使人民摆脱受压迫受剥削的境况。

参考文献

[1].《中国近代哲学的革命进程》,冯契:254页,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

[2].《传统与现代—人文主义的视界》,陈来:31页,北大出版社2006年

[3].《中国近代哲学的革命进程》,冯契:255页,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

[4].《儒家传统与启蒙心态》,杜维明:2页,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

[5].《传统与现代—人文主义的视界》,陈来:63页,北大出版社2006年

[6].《沉思与反思》,王元化:26页,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年

[7].《中国现代思想史论》,李泽厚:2页,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年

[8].《中国现代思想史论》,李泽厚:2页,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年

[9].《传统与现代—人文主义的视界》,陈来:35页,北大出版社2006年

[10].《中国近代社会思潮》,陈少峰:41页,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

[11].《中国近代哲学的革命进程》,冯契:295页,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

[12].《中国近代社会思潮》,陈少峰:41页,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

[13].《中国现代思想史论》,李泽厚:5页,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年

[14].《中国现代思想史论》,李泽厚:6页,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年

[15].《儒家传统与启蒙心态》,杜维明:9页,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

[16].《沉思与反思》,王元化:32页,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年

[17].《传统与现代—人文主义的视界》,陈来:62页,北大出版社2006年

[18].《当代思潮反思录》,刘奔:54页,河北大学出版社2005年

[19].《中国现代思想史论》,李泽厚:5页,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年

[20].《传统与现代—人文主义的视界》,陈来:61页,北大出版社2006年

[21].《民国思想史论》,郑大华:139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

[24].《思想启蒙与文化复兴》,洪峻峰著:189页,人民出版社2006

[25].《中国近代社会思潮》,高力克:220页,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

[28].《传统与现代—人文主义的视界》,陈来:32页,北大出版社2006年

[29].《我的哲学之路》,汤一介:146页,新华出版社2006年

[30].《余英时文集》第七卷,余英时:157页,广西师范大学2006年

[32].《传统与现代—人文主义的视界》,陈来:290页,北大出版社2006年

洋务运动与清末新政.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精彩图片

    热门精选

    大家正在看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限时特价:7 元/份 原价:20元

    支付方式:

    开通VIP包月会员 特价:29元/月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fanwen365 QQ:37015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