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课7古代汉语的判断句与被动句
发布时间:2024-11-06
发布时间:2024-11-06
七、判断句判断句是指谓语对主语所代表的人、物或所 属性质、类别等进行判断的句子。古汉语中 的判断句一般不用判断系词,谓语直接由名 词或名词性词组充当,其类型共有四种。
1、“者……也” 主语之后加语气助词“者”(有些著作认为 是代词),表示提顿语气,谓语之后用语气词 “也”加强肯定语气。例如: ①南冥者,天池也。 《庄子· 逍遥游》 ②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 覆舟。(则:连词,连用加强语气) 《荀子·王制》 ③吾所欲者,土地也。 《韩非子· 五蠹》 ④陈胜者,阳城人也。 《史记· 陈涉世家》 ⑤友也者,友其德也。 《孟子· 万章下》 ⑥元者,善之长也;亨者,嘉之会也;利者,义 之和也;贞者,事之干也。 《周易· 乾第一》
2、“者……” 主语之后加“者”,谓语之后不加“也”。例 如: ①虎者,戾虫;人者,甘饵。 《战国策· 秦策》 ②屈完者何? 《公羊传· 僖公四年》 ③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 资。 《老子· 二十七章》 ④天下者,高祖天下。 《史记· 魏其武安侯列 传》 ⑤陈轸者,游说之士。 《史记· 张仪列传》
3、“……也” 主语之后不加“者”,谓语之后加“也”。 例如: ①制,岩邑也。 《左传· 隐公元年》 ②董狐,古之良史也。 《左传· 宣公二年》 ③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 《左传· 僖公 四年》 ④龙,德而隐者也。 《周易· 乾第一》
4、“……” 主语之后不加“者”,谓语之后也不用 “也”。例如: ①夫鲁,齐晋之唇。《左传· 哀公八年》 ②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 必偃。 《论语· 颜渊》 ③秦,虎狼之国。 《史记· 屈原列传》 ④荀卿,赵人。 《史记· 孟轲荀卿列传》
古汉语中的否定判断句一般是在谓语之前加 否定副词“非”表示。例如 ①楚虽大,非吾族也。 《左传· 成公四年》 ②管仲非仁者与? 《论语· 宪向》 ③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庄子· 秋水》 ④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战国 策· 魏策》 ⑤公非长者。《史记· 淮阴侯列传》 ⑥我非生而知之者。《论语· 述而》
古汉语中一些复句的内容也常用判断句的形式去表达, 例如: ①故察能而授官者,成功之君也;论行而结交者,立名 之士也。 《战国策· 燕策二· 昌国君乐毅为燕昭王合五 国之兵而攻齐》 ②孟尝君为相数十年,无纤介之祸者,冯谖之计也。 《战国策· 齐策四· 冯谖客孟尝君》 ③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
非常也。 《史 记· 项羽本纪》 这几例中的“者”字都不是语气助词,而是结构助词, 它们分别与其前面的词组构成“者”字结构(例①②) 或“所”字结构(例③ ),相当于一个名词,分别表 示某种人(例①)、或表示某种原因(例③),作整个 句子的主语。
在先秦,由于判断句中一般都不用判断系词,所以,象 “是”、“为”、“乃”、“即”、“则”、“维” (或惟)这类词出现在句子中时,有时虽然可以按照判 断系词“是”去翻译,但要意识到它们并不是判断系词, 例如: ①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论语· 里仁》 ②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论语· 为政》 ③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左 传· 僖公三十年》 ④日月星辰瑞历,是禹桀之所同也。 《荀子· 天论》 ⑤臣乃市井鼓刀屠者,而公子亲数存之。 《史 记· 魏 公子列传》 ⑥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 《论语· 子张》
“是”字作为判断系词起于何时,目前尚有争论。不 过可以肯定,汉代已经出现了这种用法,至于其普 遍使用的情况则是魏晋以后的事。例如: ①此必是豫让也。 《史记· 刺客列传》 ②客人不知其是商君也,曰:“商君之法,舍人无 验者坐之。” 《史记· 商君列传》 ③固曰:“此是家人言耳!”(《史记· 儒林列传》) ④余是所嫁妇人之父也。 《论衡· 死伪》 ⑤ 若枯即是荣,荣即是枯,则应荣时凋零,枯时结 实。 范缜《神灭论》 ⑥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陶潜 《桃花源记》
被动句
主语是谓语受事者的句子称作被动句。例如: ①窃钩者诛,窃国者侯。 《史记· 游侠列传》 ②郤克伤于矢,流血及屦,未绝鼓音。 《左 传· 成公二年》 例①中的主语“窃钩者”、例②中的主语“郤克” 都不是其谓语动作“诛”和“伤”的发出者,而 是接受者,是被动的,所以此两例都属于被动句。 此两例在表现形式上有一定区别,其中例①没有 语法标志,“窃钩者”与“诛”的被动关系完全 是在意义的组合关系中体现出来的。例②则有语 法标志,即介词“于”。由“于”引出了谓语 “伤”这一动作的实际发出者“矢”。这种具有 语法标志的被动句式在古汉语中主要有以下几种:
1、“……(动词)于……” 在动词谓语之后用介词“于”(或“乎”)引进行为动 作的施事者。介词“于”与引进的名词或名词性词组构 成介词结构,在句中作补语,例如: ①其母曰:“孔子,贤人也,逐于鲁,是人不
随。” 《战国策· 赵策三· 秦攻赵于长平》 ②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孟子· 滕文公上》 ③君子役物,小人役于物。 《荀子· 修身》 ④闵王毁于五国,桓公劫于鲁庄。 《荀子· 王制》 ⑤通者常制人,穷者常制于人。 《荀子· 荣辱》 ⑥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史记· 屈原列传》 ⑦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 《汉书· 项羽传》
2、“……为(名词)……” 在动词谓语前用介词“为”引进行为动作的施事者。 介词“为”与引进的名词或名词性词组构成介词结 构在句中作状语。例如: ①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韩非子《五蠹》 ②不为酒困。 《论语· 子罕》 ③身体离散,为天下戮。 《吕氏春秋》 ④止,将为三军获。 《左传· 襄公十八年》 ⑤多多益善,何为为我禽? 《史记· 淮阴侯列传》 ⑥道术将为天下裂。 《庄子· 天下》
介词“为”引进的行为施事者也可以不出现。只要有 “为”字在,同样可以构成被动句式,例如: ①晋人,虎狼也。若背其言,臣死,妻子为戮,无益于 君,不可悔也。 《左传· 文公十三年》 ②(逢丑父)呼曰:“自今无有代其君任患者,有一于 此,将为戮乎?” 《左传· 成公二年》 ③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战国策· 策燕三》 ④诚令成安君听足下计,若信者,亦已为禽矣。 《史记· 淮阴侯列传》 ⑤城小而固,胜之不武,弗胜为笑。 《左传· 襄公十年》
3、“为(名词)所……” 在动词谓语前用介词“为”引进行为动作的施事者,其后加助词 “所”(一说“所”为代词)强调动作与施事者的关系,构成 “为…所…”式。这种格式产生于战国末,自汉代开始盛行。例 如: ①夫直议者,不为人所容。 《韩非子· 外储说左下》 ②世子申生为骊姬所谮(zen4说人坏话)。 《礼记· 檀弓》 ③吾悔不用蒯(kuai3)通之计,乃为儿女子所诈。《史记· 淮阴 侯列传》 ④卫太子为江充所败。 《汉书· 霍光传》 ⑤先即制人,后则为人所制。 《史记· 项羽本纪》 这种句式中,介词“为”后的施事者有时可以承前省去,句意不 变。例如: ①不者,若属皆且为( )所虏。 《史记· 项羽本纪》 ②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父母宗族皆为( )戮没。 《史 记· 刺客列传》
跟“为……所……”相当的还有“为…… 见……”和“为……所见”式被动式。 ①近又有道士张宝,为公见信。(《宋 书· 庐江王袆传》) ②臣受性愚陋,人事多所不通,惟酷好学 问文章,未尝一日暂废,实为
时辈所见推 许。(韩愈:《潮州刺史谢上表》)
上一篇:生活中最常用说的法语900句
下一篇:设计构成——单形与群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