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一轮复习人民版必修Ⅱ专题一_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时间:2025-07-10
时间:2025-07-10
高三一轮复习,适用于人民版教材
专
题
一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考点一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课程标准】 1、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2、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知识整理
高三一轮复习,适用于人民版教材
1、耕作方 式
古 代 中 国 的 农 业 经 济
2、耕作技 术 3、耕作制度:两汉一年一熟——宋以后出现两熟制、三熟制
①原始社会:刀耕火种 ②春秋战国:铁犁牛耕 疑难点 ③汉代:牛耕和铁制农具普及全国 突破 ④东汉:耦犁(二牛抬杠)和一牛挽犁 ⑤唐代:曲辕犁 春秋战国垄作法——西汉代田法——魏晋耕耙耱技术
4、灌溉和水利: 水利工程:大禹治水;战国郑国渠、都江堰;秦朝灵渠;王景治黄河; 汉朝漕渠、白渠、龙首渠;大运河 灌溉工具:曹魏翻车;唐朝筒车;宋朝高转筒车;明清风力水车 5、动力:人力操作→畜力→自然力牵引 ①商周时代: 井田制—国王所有的贵族土地所有制 演变 ②战国时期:封建土地所有制 ③北魏到唐前期:均田制—国家授田,农民赋役 主要形 特点:地主占有大量土地,通过地租剥削农民 , 6、土 式:封 农民占有土地较少 地制 建地主 ①地权和劳动者的分离,导致农耕生产破坏 度 土地私 影响 ②土地兼并,使无数小农破产 有制 ③民众暴动提出“平均”口号,代表了民众要 求
高三一轮复习,适用于人民版教材
耕作方式的进步 刀耕火种:新石器时代残留的农业经营方式。属于原始生荒 耕作制。先以石斧,后来用铁斧砍伐地面上的树 木等枯根朽茎,草木晒干后用火焚烧。经过火烧 的土地变得松软,不翻地,利用地表草木灰作肥 刀耕火种 料,播种后不再施肥,一般种一年后易地而种。返回
高三一轮复习,适用于人民版教材
铁犁铧冠
(1951年于河南辉县出土)
返回
高三一轮复习,适用于人民版教材
汉代的犁和犁壁
西汉时期的耦犁 (形象图)
返回
东汉· 牛耕图画像石 (甘肃嘉峪关市出土)
高三一轮复习,适用于人民版教材
犁壁
犁评
犁箭犁铲
唐朝的曲辕犁
返回
高三一轮复习,适用于人民版教材
西汉赵过推行 的一种适应北方旱 作地区的耕作方法。 在同一地块上的田 垄隔年代换﹐所以 称作代田法。返回
高三一轮复习,适用于人民版教材
渠 郑 六辅渠 漕渠 国 白渠
龙首渠
关中,或关中平原,指中国陕西秦岭北麓渭河冲积平原,平均海 拔约500米,又称关中盆地,其北部为陕北黄土高原,向南则是陕 南山地、秦巴山脉,为陕西的工、农业发达,人口密集地区,富庶 之地,号称"八百里秦川"。
高三一轮复习,适用于人民版教材
都江堰建 于公元前三世 纪,是中国战 国时期秦国蜀 郡太守李冰及 其子率众修建 的一座大型水 利工程,是全 世界至今为止, 年代最久、唯 一留存、以无 坝引水为特征 的宏大水利工 程。2200多年 来,至今仍发 挥巨大效益,
高三一轮复习,适用于人民版教材
大运河 大运河始建于公元前486年,包括隋唐大运河、京杭大运 河
和浙东运河三部分 地跨北京、天津、河北、河南、山东、安徽、江苏、浙江 8个省市,是世界上开凿时间较早、规模最大、线路最长 、延续时间最久且目前仍在使用的人工运河。至今大运河 历史延续已2500余年。隋朝分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 江南河四段;元朝定都北京(当时称大都),自公元1283年 起以10年时间先后挖通济州河、会通河,并建设闸坝,渠 化河道,航程缩短为1,794公里。就是今大运河的前身。
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南起杭州,北至北京,流经浙江、 江苏、安徽、河南、山东、河北、天津、北京等八个省市 ,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全 长1794公里。
高三一轮复习,适用于人民版教材
高三一轮复习,适用于人民版教材
返 回
高三一轮复习,适用于人民版教材
翻车的模型
高三一轮复习,适用于人民版教材
唐朝筒车复原图
宋代高转筒车复原图
高三一轮复习,适用于人民版教材
清代风力水车
风力为动力
返回
高三一轮复习,适用于人民版教材
疑难突破 一、全面认识小农经济 1、含义: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 手工业相结合,生产主要是为满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 和交纳赋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2、条件 (1)生产关系因素: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 (2)生产工具因素:铁器、牛耕的普及,灌溉工具 的改进,是小农经济发展的推动因素。 (3)农民自身因素:拥有一定的生产资料,生产积 极性提高。 (4)封建政府扶植:采取重农政策,注意减轻农民 负担,扶植小农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