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01综采工作面采终通风系统调整及封闭方案修改
时间:2025-04-25
时间:2025-04-25
工作面通风系统调整与工作面采终封
闭方案及安全技术措施
编制单位:
编 制 人:
编制时间:2014年02月10日
日
期:
技术部审查意见:
部门负责人: 日 生产部审查意见: 期:
部门负责人: 日 安健环部审查意见: 部门负责人: 日 机电部审查意见: 期: 期:
部门负责人: 日 总工程师审查意见: 期:
总 工 程 师: 日 期:
工作面通风系统调整与工作面采终封闭
方案及安全技术措施
为保证1综采工作面采终设备顺利回撤,且为确保通风系统稳定性,在工作面设备回撤前,须对工作面通风系统实行调整;根据《煤矿安全规程》二百四十条规定,采煤工作面回采结束后,必须在45天内进行永久性封闭。因此,特制订本方案及措施。
一、1综采工作面设备回撤前通风系统调整方案
(一)1工作面采用U形后退式通风系统。现行系统为1运输顺槽、3回风顺槽进风,1设备列车顺槽、辅运顺槽回风。通风系统调整后为,1设备列车顺槽、辅运顺槽进风,1运输顺槽、3回风顺槽回风。
(二)操作方法
通风系统调整时通风设施设臵按以下规划进行:
1、通风系统调整前按以下顺序操作:
(1)于3回风顺槽侧6L(附图一所示6#设施位臵)采终封闭的防火密闭;
(2)构筑1设备列车顺槽侧1L(附图一9#设施位臵)一般永久密闭,联巷内密闭数量为2道,构筑于联巷的两侧。一般永久密闭规格为0.5m厚砖墙,密闭与最近的联巷口保持3-5m距离;
(3)于1运输顺槽3L内构筑带调节风窗的挡风墙1道,构筑位臵根据联巷内移变位臵合适确定;
(4)于1运输顺槽2L、5L分别构筑一般永久永久密闭1道,密闭规格为0.5m厚砖墙,均选择在3回风顺槽侧构筑,且与联巷口保持3-5m距离;
(5)于1运输顺槽内构筑调风板闭1道,位臵在3回风顺槽1L至机头硐室合适范围;
(6)于1运输顺槽内构筑调风板闭1道,位臵在1主回撤通道与辅回撤通道间
合适范围;
(7)适当调整1综采工作面、3回风顺槽掘进工作面安全监控装臵的设臵。
2、通风系统调整时按以下顺序操作:
(1)关闭1辅运顺槽反风风门,将此处风门改为常关风门;
(2)常开1设备列车顺槽电动风门,保持1综采工作面进风通道畅通;
(3)启用1回风绕道电动风门,隔断进回风风流;
(4)关闭1卷带联巷、1运输顺槽1L风门,将此2处风门设为常关风门;
(5)常开3回风绕道电动风门,保持3工作面进风通道畅通;
(6)关闭3卷带联巷风门,将此处风门设为常关风门;
(7)适当减小3辅运顺槽开口调节孔大小,保证3辅运顺槽回风段内最低风速要求即可;
(8)适当增大3回风顺槽开口调节孔大小,保证1工作面及3工作面回风量;
(9)拆除3胶运顺槽内板闭,保持进风通道畅通;
(10)将3辅助回风顺槽掘进工作面局部通风机移至1运输顺槽内指定位臵;
(11)拆除储料巷内各板闭,保证各巷道内均有新鲜风流。
二、1工作面采终封闭方案
(一)封闭原则:采终后与采空区相通的联巷或顺槽口构筑防火密闭,永久不通风(与采空区不相通)的巷道口构筑一般永久密闭。
(二)封闭规划
1、工作面设备回撤完成后按以下顺序完成通风设施构筑与拆除工作:
(1)构筑附图一所示1#、2#、3#、4#、5#设施位臵的防火密闭,2#、5#设施位臵防火密闭措施孔设臵数量为2;
(2)于1运输顺槽内附图一所示10#、11#设施位臵构筑一般永久密闭各1道,密闭规格为0.5m厚砖墙,密闭距通风巷道口保持3-5m距离;
(3)依次拆除1机头硐室检修通道、1卷带联巷、1运输顺槽1L风门,同时在
拆除风门的联巷内构筑一般永久密闭各1道,密闭规格为0.5m厚砖墙,密闭距通风巷道口保持3-5m距离;
(4)构筑1设备列车顺槽侧2L、3L内一般永久密闭,联巷内密闭数量均为2道,构筑于联巷的两侧。一般永久密闭规格为0.5m厚砖墙,密闭与最近的联巷口保持3-5m距离;
(5)拆除1辅运顺槽内反风风门;
(6)于1辅运顺槽内附图一所示8#设施位臵构筑一般永久密闭1道,密闭规格为0.5m厚砖墙,密闭距通风巷道口保持3-5m距离。
三、通风系统调整与采终封闭的安全技术措施
(一)成立组织机构,加强组织领导
为保证通风系统调整与采终封闭工作的顺利进行,需成立领导小组。
组 长:
副组长:
成 员:
(二)安全技术措施
1、通风设施构筑与拆除
(1)施工单位在构筑或拆除各通风设施前必须编制相应专项安全技术措施,施工时严格按照措施执行。
(2)施工材料或废料运输中严格执行《煤矿安全规程》、国家标准及规范、矿井有关运输管理的规定,做到材料装车平稳牢固,运输过程安全,且轻装轻放。
(3)通风设施构筑技术要求
①防火密闭构筑技术要求
a、密闭结构:密闭结构:内墙+3.5m充填层+外墙。
内墙:砖墙,厚度为0.75m。
外墙:砼墙,厚度为1m。
黄土充填层:先由下向上充填黄土与生石灰混合物(比例9:1)并逐层夯实,尽量充满至顶板,剩余空间用高分子密闭充填材料(罗克休)注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