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进间单手肩上投篮
时间:2025-04-19
时间:2025-04-19
《行进间单手肩上投篮》教学设计
一、指导思想
本课以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以《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为依据,贯彻落实“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和习惯”的基本理念,结合高年级学生生理特点、心理特点来设计教学环节。教学中注重技能的传授,注重学生全面发展,采用小组学习及小组竞赛的形式,使学生进一步提高篮球行进间单手肩上投篮的技术,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安全、活泼、有趣的环境中学习,使学生体验到篮球运动带来的快乐。
二、教学内容
1.行进间单手上投篮
2.游戏:21分投篮比赛
教材版本:《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体育与健康教师指导用书》第五册
人民教育出版社。
三、单元课次
行进间单手肩上投篮共四课次,本课为第二次课
四、教学背景分析
1.教学内容分析
篮球是青少年喜爱的一种运动,是进攻球员取胜而采用的一种得分方法的总称,是重要的基本技术之一,是取得胜利的唯一方法,也是小学体育与健康的教学内容。在比赛中,进攻及战术的运用,都是为了创造更好的投篮机会和更高的投中得分率。行进间单手肩上投篮是为了缩减进攻队员与篮筐之间的距离而采用的投篮方法,通称“三步上篮”或“跑篮”(其中的一种)。行进间单手肩上投篮
1
是由行进间运球或跑动中接球单手肩上投篮组成。经过练习发展学生力量、速度、灵敏等身体素质,同时对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相互增强规则意识等都有积极作用。
2.学生情况分析
我任课班级为五四班,共25人,男生13人,女生12人。男生活泼好动,对篮球技术有一定的了解,但男女生存在一定差异性,女生相对弱一些。自四年级我就开始注重篮球教学,学生基本掌握了运球、传接球、投篮等技术,特别是男生有一部分学生参加了学校的篮球社团,参加过区级小学生篮球联赛,带动了其他同学的学习积极性。通过第一次课的学习,80%的学生基本掌握了行进间单手肩上投篮的步伐,能够做出一大二小三高跳的动作要领,为本次课继续学习打下了基础。
本课将继续学习行进间单手肩上投篮技术,能够做到跨步大、上步快、跳得高、节奏清楚,上下肢协调配合将球投入篮筐。在教学中学生可能会出现:(1)行进间单手投篮时上下肢配合不协调,动作脱节。
我利用自制篮球架,降低篮筐的高度难度,加大篮筐的半径,降低难度,使学能够把球投入篮筐,不会因为最后的投篮技术而影响到动作的结构。
(2)学生在做行进间单手肩上投篮时步伐混乱。
在教学中我首先让学生掌握原地运球四次后持球做行进间单手肩上投篮,这样让学生勇敢的跨出第一步,快速跟上第二步的同时起跳,跳得高将球投出。既提升了学生行进间单手肩上投篮上下肢协调配合的能力,也进一步巩固了行进间单手肩上投篮的动作。
五、课时教学计划
年级:五年级授课教师:赵响人数:25 课次:2
2
4
场地器材:篮球26个障碍物25个 CD
安全措施:
六、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一)评价方式
1.学生自评:学生按照评价指标的要求评价自己能完成动作。
2.生生互评:按照评价指标的要求小组进行评价。
3.教师评价:通过学生展示及教师巡视指导对学生的学习给予评价,尤其对差异明显的学生给予更多的关注与指导。
(二)评价指标
5
七、本课特点
1.以课程标准为依据,合理运用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旧的课堂教学,由于教师讲得过多、过细,挤掉了学生的大量的宝贵时间,学生训练时间得不到保证,而让学生课下自己练习,而事实上这样的练习既加重了学生的负担,又收效甚微。这样的课堂教学怎能不低效呢。针对这种实际,我从教学实际出发,落实的措施是:①讲清动作的要求、重点、难点。②示范动作的步骤。③强调动作的重点。如:在行进间单手肩上投篮中,教学重点是:跨步大、上步快、跳得高。在解析重点的时候,我做到①示范动作。②从示意图上分步解析动作要领。③让学生听口令逐步动作。最后让学生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篮筐,教师巡视指导。
从学生实际出发,为了改进教学方法,我自己设计制作了教具。自制教育针对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和急需解决的问题而设计制作,融教师的教法与学生的学法为一体。让教师在教学中运用起来得心应手,教师教得轻松、愉快,学生学得扎实、透彻。自制教具的使用,为教学创造一个愉悦、和谐的氛围,达到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目的。让学生课堂上就能把本堂课的重点掌握,增强了授课的实效性。
2.适时拓展篮球知识,丰富教学内容。
学生在这个年龄是求知欲望、好奇心最强烈的时候,所以我在课堂上尽可能在能完成教学目标的情况下,为他们拓展一些跟本次课有关系的篮球知识,例如持球走步、二次运球等的规则来丰富我的教学内容。
3. 多种练习方法与评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采用多种练习方式来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和 …… 此处隐藏:818字,全部文档内容请下载后查看。喜欢就下载吧 ……
下一篇:中文期刊影响因子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