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体现课改理念之我见
发布时间:2024-11-06
发布时间:2024-11-06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体现课改理念之我见
作者姓名:叶伟劳
单 位:东游中心小学
地 址:东游中心小学
邮 编:353123
电子邮箱:ywl196538@http://
电 话:13123218253
(评审费已于10月8日上午存入存根稍后寄到)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体现课改理念之我见
内容提要:数学课堂教学为适应新课程教学的需要必须改变新课的导入方式;创设民主平等的氛围,让学生在没有精神压抑的环境中学习;设计不同层次的开放性练习题。
关键词:生活经验、情感态度、充满爱心、转变角色、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
通过学习《数学新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我深深体会到:数学教学已不再是以“传授数学知识”为目的了,而是要求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形成良好的态度和情感。”等等。因此 为了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适应今天学生的学习需要,我们要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把新理念带进课堂。下面谈几点个人浅见。
一、 改变新课的导入方式 以往我们在新课导入中一般是复习与本节课新知识密切相关的旧知识,目的是运用知识迁移使学生的思维快速进入新知境界。然而它恰恰限制了学生的自主性,缩小了探索空间,不符合新的教学理念。随着数学教学的价值取向由知识传授为主向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步与发展为主,导入阶段的目标也应该转向情感诱导为主,转向关注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为主。因而,创设和谐的教学氛围,强化情景创设功能,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身边,诱导学生把学习新知的压力变为探求新知动力是导入阶段的方向。那么新课导入如何体现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呢?
1、关注情感态度,让学生在愉悦的体验下开始学习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不仅仅是认知的参与,更需要情感的投入;只有激发起学生良好情感体验的学习,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学习。《新课标》不仅关注学生的知识与技能,更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和良好价值观的形成。因此,新课导入应该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努力营造一个平等、民主、和谐、宽松、自由、安全的开课氛围,使学生在愉悦的情感体验下开始数学学习。
例如,《分数的大小比较》一课,我是这样引入新课的:“同学们我给你们讲个故事。在一个炎热的夏天5个猴子,好不容易得到一个西瓜,猴王先在厨房里将瓜切好,然后走出来对猴子们说:我把瓜分成了1/3、1/4、1/6、1/8、1/9五块,每人选一块,年纪小的先选,选好后再到厨房取瓜,不得反悔。”美美年纪最小最先选,可她搔头抓耳不知选哪块好,生怕吃亏。同学们,你能给参谋参谋选哪一块最合算吗?”学生们热情高涨,纷纷出谋划策。我顺势引入新课:“到底选哪块瓜最合算,谁是高明的参谋呢?探讨完‘分数的大小比较’就知分晓。”
这样学生怀着愉悦的心情,带着疑问进入新课的学习势必学得认真,学得主动,学得兴趣盎然。
2、关注生活经验,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开始学习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新课标〉解读》指出:“数学来源于生活,它是具体的,但数学又经过了抽象,我们应该将数学的内容附着在现实的背景中……‘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与应用’应该成为课程内容的呈现与学生学习过程的主要模式。”大量的实践也证明:当学习的材料来自于现实生活时,学生的学习兴趣会倍加高涨;当数学和学生的现实生活密切结合时,数学才是活的、富有生命力的。因此,新课导入应该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事物,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努力为学生创设一个“生活化”情境,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现实情景中开始数学学习,体验和理解数学。
例如,在教乘法分配律时,我创设“六一”节为舞蹈队买表演服装的情境:学校要为舞蹈队的十三个小演员买表演服装,上衣一件35元,裙子一条65元,要买这样的服装13套,共要多少元?你能用不同的方法帮老师计算吗?让学生列出不同的式子计算出结果后,接着一步步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比较、概括、验证、总结出乘法分配律。再如,我校有位教师在教简单的平均数应用题时,创设了这样的情境:先播放了一段录像,就是学校组织学生进行歌咏比赛镜头,每当一个班级演唱完,评委老师就亮分,报幕员说,去掉一个最高分,去掉一个最低分,一号选手的最后平均分是92分 ……这个平均分是怎样算出来的呢?同学们想知道吗?今天老师就来教给你们一项新本领,然后引入课题。这样学生个个积极主动地学,并参与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
像这样从学生生活经验中都有的、熟悉的情境展开教学,一步一步地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在宽松、自由、民主的气氛中学习知识、理解知识,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加强数学学习和现实的联系已经成为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小学数学教学加强应用性和实践性,已经成为小学数学教育改革的一个基本趋势,新课的导入也应该体现这一思想。
此外新课的导入还要关注思想方法让学生在方法的启迪下进行学习,关注个性差异,让学生在开放的空间里开始学习等。
二、创设民主平等的氛围,让学生在没有精神压抑的环境中学习
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要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这一过程,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为这一过程创设一个安全的学习环境。那么应该怎样才能创设一个安全的学习环境呢?
1、教师要充满爱心
中国近代教育家夏丐尊说:“教育不能没有爱,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师对学生的爱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前提是教育成功的关键。教师要对学生充满了爱,才能当学生有精彩表现或取得成绩时为他们感到由衷地高兴,当学生一时思路堵塞或犯错误时能宽容、谅解,不厌其烦地启发引导、教育帮助他们。当一个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观察和体验到教师对自己无微不至的关怀和谆谆教导,完全是为了自己健康成长的时候,就会对老师信赖。在课堂上才能面对老师身心放松,敝开心扉,大胆地发表见解,回答问题,不要担心被讽刺、挖苦。在这种状态下思维更活跃,更有创造性。才能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参与到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
2.教师要转变角色
《新课标》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这就要求教师要把千百年来传道、授业、解惑的角色转变成学生学习数学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不能高高在上俯视学生,而应到学生中去,俯下身来,把学生真真当成人格上与自己是完全平等的人,以参与者、合作者的身份参与到学生的数学活动中去,用学生的视角去看待、探索数学。课堂活动中要多用“该怎么解决呢”,“你有什么想法,“能不能这样?”,“这样是不是会更好些?”,“你还有别的方法吗?”等等商讨的语气。
例如,我在引导学生解答“非0自然数前25个偶数之和是650,那么前25个奇数之和是多少呢?”这道题时,学生读题之后有的就随口叫道:650、670、560等等。我问:“为什么?你是怎么想的呢?”学生答不上理由。有的答道:“可以列出式子再用计算。”“这是一种方法。还有巧妙的方法吗?”我回答。学生思考后还是束手无策,我继续引导:“我们是否可以先把计算偶数和奇数的式子列出部份来观察思考呢?”学生列出式子后,我让学生先独立观察思考后再分小组交流讨论。我在参与学生活动时适时点拨。有的小组观察时只抓住一个式子数字之间的异同点来思考,我引导他们观察比较两个式子的异同点。片刻后有的小组向我汇报说:“我们发现前3 个偶数的和比前3个奇数的和多3,前5 个偶数的和比前5个奇数的和多5。”我引导说:“你们能不能根据这个发现作出猜想并用计算器计算加以验证呢?”这个小组经过猜想得出结果并验证是正确的后全组同学欢呼雀跃。有的小组汇报说:“我们经过 观察、比较发现相对的每个偶数都比奇数多1所以我们推想前25个奇数的和是650-25=625。”在组织交流时,我让上面两个小组派代表上讲台汇报讲解后,另一个小组的学生纷纷说,我们的方法与他们的不一样,但也是对的,计算也很快。他们的代表也上讲台展示了自己的解法,原来是把1和49、3和47、5和45 23和27凑成50共有12个50是600再加上25等于625。我问:“为什么会想到这样的方法?”一个学生说:“他是从一个讲古代一个小孩很快地算出1+2+3 +98+99+100的数学故事中受到启发的。”虽然这种方法和出题者的意图不吻合,但不可否认的是确实也是个很棒的解法。全班同学同样给以热烈的掌声。
像这样教师没有直接把解题的方法过程告诉学生,而是引导学生经历尝试、探索、观察、比较、猜想、验证以及合作交流,用各自独特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让学生在自由宽松的氛围中积极思考、各抒已见的过程。就体现了教师要转变成学生学习数学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等新课改理念。
教师的角色转变还体现在当课堂上学生的回答打乱教师的预设时,教师要把以“教”为主,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观念转变到以“学”为主,教为学服务的观念上来,运用教学智慧及时调整计划。
例如,“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教学片段
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引出算式后。
师:这个算式两个加数的分母不一样,该怎么计算?请大家拿出学具动手折一拆、拼一拼、分一分,看能不能找到计算方法
(教师话音未落,两个学生先后争着说。)
生:不用分,我知道,只要把它们化成同同分母分数就可以计算了。 生:先通分,变成同分母的分数就可以相加了。
师(犹豫片刻):你们说的方法等一下会讲到,先参加小组活动。好吗?
教师的教学意图是借助对直观材料的操作,帮助学生理解算理,经历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然而正当教师要实施这一活动时,有学生迫不及待地提出了自己的方法。其实教师可及时调整计划,采用“执果索因”的策略就势进入。可先让这两位同学演算、叙述计算过程,再把他们的算法作为一种“猜想”,让其他学生按他们的方法算一算。也可当场查问懂得这种算法的学生人数,再让他们在小组中当“小老师”,向其他同学介绍、讲解算法,促进学生互教互学。进而通过学具或课件加以验证,理解算理。 这样既保护了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又起到引导者的作用。
总之,教师改变传道、授业、解惑者的角色以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朋友身份,参与学生学习探索过程,建立良好师生关系可以为学生创造一种民主、平等、宽松、友好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在心理轻松的情况下形成一个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能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产生愉悦的求知欲望,无所顾忌地充分表达自己的创意。使学生在探索数学知识的同时经历丰富的情感体验。
三、设计不同层次的开放性练习题
数学《新课标》指出: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要求教师为了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相应的发展,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练习题外,还可设计一些难易不同的练习题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自主选择完成使他们获得成功的体验和快乐,从而喜欢数学。还可设计一些密切联系学生现实生活的素材,设计每个学生都有参与机会的开放性练习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感到数学 就在身边,与现实世界密切联系。
例如,在复习完圆和圆柱的相关知识后,我设计了这样的练习题:东游镇政府宿舍大门口有棵古樟树请同学们量出它的主干周长,计算出它的直径和横截面面积,为了保护这棵珍贵的古树要在它的周围用红砖砌个直径4米,高1.2米的圆柱形围栏,如果每平方米要用砖50 块你能算出大约要几块砖吗?你还能提出其它的保护这棵樟树的方案吗?这样的训练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给学生提供了实践的机会,还对学生进行了环保意识的教育。
再如,可以设计这样的练习题:由已知“我们班男生25人,女生20人”,你可以提出哪些不同问题并解答吗?
从不同角度去进行可能性的分析,就可以得到不同的问题思路,从而大大拓宽学生的思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由于开放性问题的综合性、多向性,因此,学生在解题过程中,自然的始终处于主动参与地位,积极思维探索,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所以设计开放性的问题是培养学生探索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重要环节,也是现代课堂教学的重要特征。
上一篇:云计算技术与高校数字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