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主体性意识的培养
时间:2025-02-26
时间:2025-02-26
试论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主体性意识的培养
摘 要:学生的主体性是一个完整的系统体系,包括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三个方面。培养学生的主体性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新课程改革取得成功的关键。从主体性意识的基本内容出发,并结合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主体性意识培养的几种误区,深入分析有助于学生发挥主体性意识的条件,探索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主体性意识培养的有效途径,以期对新课程改革下的高中语文教育有所裨益。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主体性意识;存在误区;如何培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规定:“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由此可以看出,当代语文教学正在提倡学生主体性意识的回归。 那么,什么是学生的主体性意识呢?
一、主体性意识概述
主体性意识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概念,而是一个具有相当内涵的完整的体系,它包括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三个主要方面。自主性就是自己做自己的主人,自己行使自己的权利,自己支配自己的权利。马克思、恩格斯早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就把主体的活动称为“自主活动”,活动主体对于活动的主客观条件,对于活动及其成果具有独立、自为、自决的权利。自主性是人的天然属性,是能动性和创造性的前提。主动性是主体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而自觉主动地从事某种活动,是主体性意识的典型表现。在一定程度上,主动性是自主性的拓展和延伸。而创造性则是人在创新思想指导下的
下一篇:静态时序分析与设计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