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床电气控制与PLC实验及课程设计指导书(0906版)

发布时间:2024-11-04

《机床电气控制与PLC》课程设计

第一讲 电气控制系统的设计

生产机械电气控制系统的设计,包含两个基本内容:一个是原理设计,即要满足生产机械和工艺的各种控制要求,另一个是工艺设计,即要满足电气控制装置本身的制造、使用和维修的需要。原理设计决定着生产机械设备的合理性与先进性,工艺设计决定电气控制系统是否具有生产可行性、经济性、美观、使用维修方便等特点,所以电气控制系统设计要全面考虑两方面的内容。

在熟练掌握典型环节控制电路、具有对一般电气控制电路分析能力之后,设计者应能举一反三,对受控生产机械进行电气控制系统的设计并提供一套完整的技术资料。

第一节 电气控制系统设计的一般原则、基本内容和设计程序

生产机械种类繁多,其电气控制方案各异,但电气控制系统的设计原则和设计方法基本相同。设计工作的首要问题是树立正确的设计思想和工程实践的观点,它是高质量完成设计任务的基本保证。

一、电气控制系统设计的一般原则

1.最大限度地满足生产机械和生产工艺对电气控制系统的要求。电气控制系统设计的依据主要来源于生产机械和生产工艺的要求。

2.设计方案要合理。在满足控制要求的前提下,设计方案应力求简单、经济、便于操作和维修,不要盲目追求高指标和自动化。

3.机械设计与电气设计应相互配合。许多生产机械采用机电结合控制的方式来实现控制要求,因此要从工艺要求、制造成本、结构复杂性、使用维护方便等方面协调处理好机械和电气的关系。

4.确保控制系统安全可靠地工作。 二、电气控制系统设计的基本任务、内容

电气控制系统设计的基本任务是根据控制要求设计、编制出设备制造和使用维修过程中所必须的图纸、资料等。图纸包括电气原理图、电气系统的组件划分图、元器件布置图、安装接线图、电气箱图、控制面板图、电器元件安装底板图和非标准件加工图等,另外还要编制外购件目录、单台材料消耗清单、设备说明书等文字资料。

电气控制系统设计的内容主要包含原理设计与工艺设计两个部分,以电力拖动控制设备为例,设计内容主要有:

1、原理设计内容

电气控制系统原理设计的主要内容包括: (l)拟订电气设计任务书。

(2)确定电力拖动方案,选择电动机。 (3)设计电气控制原理图,计算主要技术参数。 (4)选择电器元件,制订元器件明细表。 (5)编写设计说明书。

电气原理图是整个设计的中心环节,它为工艺设计和制订其他技术资料提供依据。 2、工艺设计内容

进行工艺设计主要是为了便于组织电气控制系统的制造,从而实现原理设计提出的各项技术指标,并为设备的调试、维护与使用提供相关的图纸资料。工艺设计的主要内容有:

(l)设计电气总布置图、总安装图与总接线图。 (2)设计组件布置图、安装图和接线图。 (3)设计电气箱、操作台及非标准元件。 (4)列出元件清单。 (5)编写使用维护说明书。 三、电气控制系统设计的一般步骤 1、拟订设计任务书

设计任务书是整个电气控制系统的设计依据,又是设备竣工验收的依据。设计任务的拟定一般由技术领导部门、设备使用部门和任务设计部门等几方面共同完成的。

电气控制系统的设计任务书中,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设备名称、用途、基本结构、动作要求及工艺过程介绍。 (2)电力拖动的方式及控制要求等。 (3)联锁、保护要求。

(4)自动化程度、稳定性及抗干扰要求。 (5)操作台、照明、信号指示、报警方式等要求。 (6)设备验收标准。 (7)其它要求。 2、确定电力拖动方案

电力拖动方案选择是电气控制系统设计的主要内容之一,也是以后各部分设计内容的基础和先决条件。

所谓电力拖动方案是指根据零件加工精度、加工效率要求、生产机械的结构、运动部件的数量、运动要求、负载性质、调速要求以及投资额等条件去确定电动机的类型、数量、传动方式以及拟订电动机起动、运行、调速、转向、制动等控制要求。

电力拖动方案的确定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拖动方式的选择

电力拖动方式分独立拖动和集中拖动。电气传动的趋势是多电动机拖动,这不仅能缩短机械传动链,提高传动效率,而且能简化总体结构,便于实现自动化。具体选择时,可根据工艺与结构决定电动机的数量。

(2)调速方案的选择

大型、重型设备的主运动和进给运动,应尽可能采用无级调速,有利于简化机械结构、降低成本;精密机械设备为保证加工精度也应采用无级调速;对于一般中小型设备,在没有特殊要求时,可选用经济、简单、可靠的三相笼型异步电动机。

(3)电动机调速性质要与负载特性适应

对于恒功率负载和恒转矩负载,在选择电动机调速方案时,要使电动机的调速特性与生产机械的负载特性相适应,这样可以使电动机得到充分合理的应用。

3、拖动电动机的选择

电动机的选择主要有电动机的类型、结构型式、容量、额定电压与额定转速。 电动机选择的基本原则是:

(1)根据生产机械调速的要求选择电动机的种类。 (2)工作过程中电动机容量要得到充分利用。 (3)根据工作环境选择电动机的结构型式。

应该强调,在满足设计要求情况下优先考虑采用结构简单,价格便宜,使用维护方便的三相交流异步电动机。

正确选择电动机容量是电动机选择中的关键问题。电动机容量计算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分析计算法,另一种是统计类比法。分析计算法是按照机械功率估计电动机的工作情况,预选一台电动机,然后按照电动机实际负载情况做出负载图,根据负载图校验温升情况,确定预选电动机是否合适,不合适时再重新选择,直到电动机合适为止。

电动机容量的分析计算在有关论著中有详细介绍,这里不再重复。

在比较简单、无特殊要求、生产数量又不多的电力拖动系统中,电动机容量的选择往往采用统计类比法,或者根据经验采用工程估算的方法来选用,通常选择较大的容量,预留一定的裕量。

4、选择控制方式

控制方式要实现拖动方案的控制要求。随着现代电气技术的迅速发展,生产机械电力拖动的控制方式从传统的继电接触器控制向PLC控制、CNC控制、计算机网络控制等方面发展,控制方式越来越多。控制方式的选择应在经济、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满足工艺的要求。

5、设计电气控制原理图,并合理选用元器件,编制元器件明细表。 6、设计电气设备的各种施工图纸。 7、编写设计说明书和使用说明书。

第二节 电气控制原理电路设计的方法与步骤

电气控制原理电路设计是原理设计的核心内容,各项设计指标通过它来实现,它又是工艺设计和各种技术资料的依据。

一、电气控制原理电路的基本设计方法

电气控制原理电路设计的方法主要有分析设计法和逻辑设计法两种。 1、分析设计法

分析设计法是根据生产工艺的要求选择适当的基本控制环节(单元电路)或将比较成熟的电路按其联锁条件组合起来,并经补充和修改,将其综合成满足控制要求的完整线路。当没有现成的典型环节时,可根据控制要求边分析边设计。

分析设计法的优点是设计方法简单,无固定的设计程序,它是在熟练掌握各种电气控制电路的基本环节和具备一定的阅读分析电气控制电路能力的基础进行的,容易为初学者所掌握,对于具备一定工作经验的电气技术人员来说,能较快地完成设计任务,因此在电气设计中被普遍采用;其缺点是设计出的方案不一定是最佳方案,当经验不足或考虑不周全时会影响线路工作的可靠性。为此,应反复审核电路工作情况,有条件时还应进行模拟试验,发现问题及时修改,直到电路动作准确无误,满足生产工艺要求为止。

2、逻辑设计法

逻辑设计法是利用逻辑代数来进行电路设计,从生产机械的拖动要求和工艺要求出发,将控制电路中的接触器、继电器线圈的通电与断电,触点的闭合与断开,主令电器的接通与断开看成逻辑变量,根据控制要求将它们之间的关系用逻辑关系式来表达,然后再化简,做出相应的电路图。

逻辑设计法的优点是能获得理想、经济的方案,但这种方法设计难度较大,整个设计过程较复杂,还要涉及一些新概念,因此,在一般常规设计中,很少单独采用。其具体设计过程可参阅专门论述资料,这里不再作进一步介绍。

二、电气原理图设计的基本步骤 电气原理图设计的基本步骤是:

(l)根据确定的拖动方案和控制方式设计系统的原理框图。

(2)设计出原理框图中各个部分的具体电路。设计时按主电路、控制电路、辅助电路、联锁与保护、总体检查反复修改与完善的先后顺序进行。

(3)绘制总原理图。

(4)恰当选用电器元件,并制订元器件明细表。

设计过程中,可根据控制电路的简易程度适当地选用上述步骤。 三、原理图设计中的一般要求

一般来说,电气控制原理图应满足生产机械加工工艺的要求,电路要具有安全可靠,操作和维修方便,设备投资少等特点,为此,必须正确地设计控制电路,合理地选择电器元件。原理图设计应满足以下要求:

1、电气控制原理应满足工艺的要求

在设计之前必须对生产机械的工作性能、结构特点和实际加工情况有充分的了解,并在此基础上来考虑控制方式,起动、反向、制动及调速的要求,设置各种联锁及保护装置。

2、控制电路电源种类与电压数值的要求

对于比较简单的控制电路,而且电器元件不多时,往往直接采用交流380V或220V电源,不用控制电源变压器。对于比较复杂的控制电路,应采用控制电源变压器,将控制电压降到110V或48V、24V。这种方案对维修、操作以及电器元件的工作可靠均有利。

对于操作比较频繁的直流电力传动的控制电路,常用220V或110V直流电源供电。直流电磁铁及电磁离合器的控制电路,常采用24V直流电源供电。

交流控制电路的电压必须是下列规定电压的一种或几种: 6V,24V,48V,110V(优选值),220V,380V,50Hz。 直流控制电路的电压必须是下列规定电压的一种或几种: 6V,12V,24V,48V,110V,220V。 3、确保电气控制电路工作的可靠性、安全性

为保证电气控制电路可靠地工作,应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电器元件的工作要稳定可靠,符合使用环境条件,并且动作时间的配合不致引起竞争。 复杂控制电路中,在某一控制信号作用下,电路从一种稳定状态转换到另一种稳定状态,常常有几个电器元件的状态同时变化,考虑到电器元件总有一定的动作时间,对时序电路来说,就会得到几个不同的输出状态。这种现象称为电路的“竞争”。而对于开关电路,由于电器元件的释放延时作用,也会出现开关元件不按要求的逻辑功能输出的可能性,这种现象称为“冒险”。

“竞争”与“冒险”现象都将造成控制电路不能按照要求动作,从而引起控制失灵。通常所分析的控制电路电器的动作和触点的接通与断开,都是静态分析,没有考虑电器元件动作时间,而在实际运行中,由于电磁线圈的电磁惯性、机械惯性、机械位移量等因素,使接触器或继电器从线圈的通电到触点闭合,有一段吸引时间;线圈断电时,从线圈的断电到触点断开,有一段释放时间,这些称为电器元件的动作时间,是电器元件固有的时间,不同于人为设置的延时,固有的动作延时是不可控制的,而人为

的延时是可调的。当电器元件的动作时间可能影响到控制电路的动作时,需要用能精确反映元件动作时间及其互相配合的方法(如时间图法)来准确分析动作时间,从而保证电路正常工作。

(2)电器元件的线圈和触点的连接应符合国家有关标准规定

电器元件图形符号应符合GB4728中的规定,绘制时要合理安排版面。例如,主电路一般安排在左面或上面,控制电路或辅助电路排在右面或下面,元器件目录表安排在标题上方。为读图方便,有时以动作状态表或工艺过程图形式将主令开关的通断、电磁阀动作要求、控制流程等表示在图面上,也可以在控制电路的每一支路边上标注出控制目的。

在实际连接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 正确连接电器线圈。交流电压线圈通常不能串联使用,即使是两个同型号电压线圈也不能采用串联后,接在两倍线圈额定电压的交流电源上,以免电压分配不均引起工作不可靠。

② 合理安排电器元件和触点的位置。对于串联回路,电器元件或触点位置互换时,并不响其工作原理,但在实际运行中,影响电路安全并关系到导线长短,

③ 防止出现寄生电路。寄生电路是指在控制电路的动作过程中,意外出现不是由于误操作而产生的接通电路。

④ 尽量减少连接导线的数量,缩短连接导线的长度。

⑤ 控制电路工作时,应尽量减少通电电器的数量,以降低故障的可能性并节约电能。

⑥ 在电路中采用小容量的继电器触点来断开或接通大容量接触器线圈时,要分析触点容量的大小,若不够时,必须加大继电器容量或增加中间继电器,否则工作不可靠。

4、应具有必要的保护环节

控制电路在事故情况下,应能保证操作人员、电气设备、生产机械的安全,并能有效地制止事故的扩大。为此,在控制电路中应采取一定的保护措施。常用的有漏电开关保护、过载、短路、过流、过压、失压、联锁与行程保护等措施。必要时还可设置相应的指示信号。

5、操作、维修方便

控制电路应从操作与维修人员的工作出发,力求操作简单、维修方便。 6、控制电路力求简单、经济

在满足工艺要求的前提下,控制电路应力求简单、经济。尽量选用标准电气控制环节和电路,缩减电器的数量,采用标准件和尽可能选用相同型号的电器。

第二讲 PLC控制系统的设计

第一节 PLC的编程方法与设计规则

可编程控制器主要靠运行程序工作,要使可编程控制器充分发挥作用,除了选用正确的可编程控制器型号,合适的检测和执行装置,合理规划系统结构之外,编制出一个高质量的可编程控制器工作程序也是很重要的。

一、编程要求

1、所编的程序要合乎所使用的PLC的有关的规定

主要是对指令要准确地理解,正确地使用。各种PLC指令多有类似之处,但还有些差异。对于有PLC使用经验的人,当选用另一种不太熟悉的型号进行编程设计时,一定要对新型号PLC的指令重新理解一遍,否则容易出错。

2、要使所编的程序尽可能简洁

简短的程序可以节省内存,简化调试,而且还可节省执行指令的时间,提高对输入的响应速度。要使所编的程序简短,就要注意编程方法,用好指令,用巧指令,还要能优化结构。要实现某种功能,一般而言,在达到的目的相同时,用功能强的指令比用功能单一的指令,程序步数可能会少些。

3、要使所编的程序尽可能清晰

这样既便于程序的调试、修改或补充,也便于别人了解和读懂程序。要想使程序清晰,就要注意程序的层次,讲究模块化、标准化。特别是在编制复杂的程序时,更要注意程序的层次,可积累自己的与吸收别人的经验,整理出一些标准的具有典型功能的程序,并尽可能使程序单元化,像计算机中的常用的一些子程序一样,移来移去都能用,这样,设计起来简单,别人也易了解。

4、要使所编的程序合乎PLC的性能指标及工作要求

所编程序的指令条数要少于所选用的PLC内存的容量,即程序在PLC中能放得下,所用的输入、输出点数要在所选用PLC的I/O点数范围之内,PLC的扫描时间要少于所选用PLC的程序运行监测时间。PLC的扫描时间不仅包括运行用户程序所需的时间,而且还包括运行系统程序,(如I/O处理、自监测)所需的时间。

5、所编程序能够循环运行

PLC的工作特点是循环反复、不间断地运行同一程序。运行从初始化后的状态开始,待控制对象完成了工作循环,则又返回初始化状态。只有这样才能使控制对象在新的工作周期中也得到相同的控制。

二、编程方法

常用的PLC编程方法有经验法、解析法、图解法。 1、经验法

即是运用自己的或别人的经验进行设计,设计前选择与设计要求相类似的成功的例子,并进行修改,增删部分功能或运用其中部分程序,直至适合自己的情况。在工作过程中,可收集与积累这样成功的例子,从而可不断丰富自己的经验。

2、解析法

可利用组合逻辑或时序逻辑的理论,并运用相应的解析方法,对其进行逻辑关系的求解,然后再根据求解的结果,画成梯形图或直接写出程序。解析法比较严密,可以运用一定的标准,使程序优化,可避免编程的盲目性,是较有效的方法。

3、图解法

图解法是靠画图进行设计。常用的方法有梯形图法、波形图法及流程法。梯形图法是基本方法,无论是经验法还是解析法,若将PLC程序转化成梯形图后,就要用到梯形图法。波形图法适合于时间控制电路,将对应信号的波形画出后,再依时间逻辑关系去组合,就可很容易把电路设计出。流程法是用框图表示PLC程序执行过程及输入条件与输出关系,在使用步进指令的情况下,用它设计是很方便的。

第二节 PLC的编程方法与设计规则

一、PLC控制系统设计的基本原则

任何一种电器控制系统都是为了实现被控制对象(生产设备或生产过程)的工艺要求,以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因此,在设计PLC控制系统时,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最大限度地满足工艺流程和控制要求。工艺流程的特点和要求是开发PLC控制系统的主要依据。设计前,应深入现场进行调查研究,收集资料,明确控制任务,并与机械设计人员与实际操作人员密切配合,共同拟定电器控制方案,协同解决设计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2、监控参数、精度要求以满足实际需要为准,不宜过多、过高,力求使控制系统简单、经济,使用及维修方便,并降低系统的复杂性和开发成本。

3、保证控制系统的运行安全、稳定、可靠。正确进行程序调试、充分考虑环境条件、选用可靠性高的PLC、定期对PLC进行维护和检查等都是很重要和必不可少的。

4、考虑到生产的发展和工艺的改进,在选择PLC容量时,应适当留有余量。 二、选用PLC控制系统的依据

随着PLC技术的不断发展,PLC的应用范围日益广泛,使得当今的电气工程技术人员在设计电气控制系统时,会有更多的机会考虑选用PLC控制。在传统的继电器-接触器控制系统和PLC控制系统、微机控制系统这三种控制方式中,究竟选取哪一种更合适,这需要从技术上的适用性、经济上的合理性进行各方面的比较论证。这里提供以下几点依据,以供在考虑是否选用PLC控制时参考:

(1)输入、输出量以开关量为主,也可有少量模拟量。

(2)I/O点数较多。这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在70年代,人们普遍认为I/O点数应在70点以上选用PLC才合算;到了80年代,降为40点左右;现在,随着PLC性能价格比的不断提高,当总点数达10点以上就可以考虑选用PLC了。

(3)控制对象工艺流程比较复杂,逻辑设计部分用继电器控制难度较大。 (4)有较大的工艺变化或控制系统扩充的可能性。

(5)现场处于工业环境,而又要求控制系统具有较高的工作可靠性。 (6)系统的调试比较方便,能在现场进行。 (7)现场人员有条件掌握PLC技术。 三、PLC控制系统设计的一般步骤

PLC控制系统设计的一般步骤可用图8-6的流程图来表示。这种设计方法与传统的继电器——接触器控制系统的设计相比较,组件的选择代替了原来的器件选择,程序设计代替了原来的逻辑电路设计。

(1)根据工艺流程分析控制要求,明确控制任务,拟定控制系统设计的技术条件。技术条件一般以设计任务书的形式来确定,它是整个设计的依据。工艺流程的特点和要求是开发PLC控制系统的主要依据,所以必须详细分析、认真研究,从而明确控制任务和范围。如需要完成的动作(动作时顺、动作条件,相关的保护和联锁等)和应具备的操作方式(手动、自动、连续、单周期,单步等)。

(2)确定所需的用户输入设备(按钮、操作开关、限位开关、传感器等)、输出设备(继电器、接触器、信号灯等执行元件)以及由输出设备驱动的控制对象(电动机、电磁阀等),估算PLC的I/O点数;分析控制对象与PLC之间的信号关系,信号性质,根据控制要求的复杂程度,控制精度估算PLC的用户存储器容量。

(3)选择PLC。PLC是控制系统的核心部件,正确选择PLC对于保证整个控制系统的各项技术、经济指标起着重要的作用,PLC的选择包括机型的选择、容量的选择、I/O模块的选择、电源模块的选择等。选择PLC的依据是输入输出形式与点数,控制方式与速度、控制精度与分辨率,用户程序容量。

(4)分配、定义PLC的I/O点,绘制I/O连接图。根据选用的PLC所给定的元件地址范围(如输入、输出、辅助继电器、定时器、计数器。数据区等),对控制系统使用的每一个输入、输出信号及内部元件定义专用的信号名和地址,在程序设计中使用哪些内部元件,执行什么功能格都要做到清晰,无误。

(5)PLC控制程序设计。包括设计梯形图、编写语句表、绘制控制系统流程图。控制程序是控制整个系统工作的软件,是保证系统工作正常,安全。可靠的关键,因此,控制程序的设计必须经过反复测试。修改,直到满足要求为止。

(6)控制柜(台)设计和现场施工。在进行控制程序设计的同时,可进行硬件配备工作,主要包括强电设备的安装、控制柜(台)的设计与制作、可编程序控制器的安装、输入输出的连接等。在设计

继电器控制系统时,必须在控制线路设计完成后,才能进行控制柜(台)设计和现场施工。可见,采用PLC控制系统,可以使软件设计与硬件配备工作平行进行,缩短工程周期。如果需要的话,尚需设计操作台、电气柜、模拟显示盘和非标准电器元部件。

(7)试运行、验收、交付使用,并编制控制系统的技术文件。编制控制系统的技术文件包括说明书、设计说明书和使用说明书、电器图及电器元件明细表等。

传统的电器图,一般包括电器原理图、电器布置图及电器安装图。在PLC控制系统中,这一部分图可以统称为“硬件图”。它在传统电器图的基础上增加了PLC部分,因此在电器原理图中应增加PLC的I/O连接图。此外,在PLC控制系统的电器图中还应包括程序图(梯形图),可以称它为“软件图”。向用户提供“软件图”,可便于用户发生发展或工艺进时修改程序,并有利于用户在维修时分析和排除故障。根据具体任务,上述内容可适当调整。

四、系统设计的主要任务

系统设计的主要任务包括分析工艺流程,明确控制要求、确定控制方案、选择机型和输入输出设备选择及输入输出点分配,施工设计、总装调试等。

(一)分析工艺流程,明确控制要求,确定控制方案

首先要详细分析实际生产的工艺流程,工作特点及控制系统的控制任务、控制过程、控制特点,控制功能,明确输入,输出量的性质,充分了解被控对象的控制要求。

在分析被控对象的基础上,根据PLC的特点,与继电器控制系统和计算机控制系统进行控制方案的分析与比较,如果被控系统的应用环境较差,而安全性,可靠性要求较高,输入输出多为开关量,而用常规的继电器接触器实现,系统较复杂或难以实现,工艺流程经常改变,那么,用可编程序控制器进行控制将是合适的。

(二)选择机型

随着PLC的推广普及,PLC产品的种类和型号越来越多,功能日趋完善。从美国,日本、德国等国家引进的PLC产品及国内厂商组装或自行开发的PLC产品已有几十个系列。上百种型号。其结构形式、性能、容量、指令系统,编程方法、价格等各有不同,适用的场合也各有侧重。因此,合理选择PLC产品,对于提高PLC控制系统的技术经济指标起着重要作用。一般来说,各个厂家生产的产品在可靠性上都是过关的,机型的选择主要是指在功能上如何满足自己需要,而不浪费机器容量。PLC的选择主要包括机型选择,容量选择,输入输出模块选择、电源模块选择等几个方面。

1、可编程控制器控制系统I/O点数估算

I/O点数是衡量可编程控制器规模大小的重要指标。根据被控对象的输入信号与输出信号的总点数,选择相应规模的可编程控制器并留有10%~15%的I/O裕量。估算出被控对象上I/O点数后,就可

选择点数相当的可编程控制器。如果是为了单机自动化或机电一体化产品,可选用小型机,如果控制系统较大,输入输出点数较多,被控制设备分散,就可选用大、中型可编程控制器。

2、内存估计

用户程序所需内存容量要受到下面几个因素的影响:内存利用率;开关量输入输出点数;模拟量输入输出点数;用户的编程水平。

(1)内存利用率 用户编的程序通过编程器键入主机内,最后是以机器语言的形式存放在内存中,同样的程序,不同厂家的产品,在把程序变成机器语言存放时所需要的内存数不同,我们把一个程序段中的接点数与存放该程序段所代表的机器语言所需的内存字数的比值称为内存利用率。高的利用率给用户带来好处。同样的程序可以减少内存量,从而降低内存投资。另外同样程序可缩短扫描周期时间,从而提高系统的响应。

(2)开关量输入输出的点数 可编程控制器开关量输入输出总点数是计算所需内存储器容量的重要根据。一般系统中,开关量输入和开关量输出的比为6:4。这方面的经验公式是根据开关量输入、开关量输出的总点数给出的。

所需内存字数=开关量(输入+输出)总点数*10

(3)模拟量输入输出总点数 具有模拟量控制的系统就要用到数字传送和运算的功能指令,这些功能指令内存利用率较低,因此所占内存数要增加。

在只有模拟量输入的系统中,一般要对模拟量进行读入、数字滤波、传送和比较运算。在模拟量输入输出同时存在的情况下,就要进行较复杂的运算,一般是闭环控制,内存要比只有模拟量输入的情况需要量大。在模拟量处理中。常常把模拟量读入、滤波及模拟量输出编成子程序使用,这使所占内存大大减少,特别是在模拟量路数比较多时。每一路模拟量所需的内存数会明显减少。下面给出一般情况下的经验公式:

只有模拟量输入时: 内存字数=模拟量点数*l00 模拟量输入输出同时存在时: 内存字数=模拟量点数*200

这些经验公式的算法是在10点模拟量左右,当点数小于10时,内存字数要适当加大,点数多时,可适当减小。

(4)程序编写质量 用户编写的程序优劣对程序长短和运行时间都有较大影响。对于同样系统不同用户编写程序可能会使程序长度和执行时间差距很大。一般来说对初编者应为内存多留一些余量,而有经验的编程者可少留一些余量。

综上所述,推荐下面的经验计算公式:

总存储器字数=(开关量输人点数+开关量输出点数)*l0+模拟量点数*150。然后按计算存储器字数的25%考虑裕量。

3、响应时间

对过程控制,扫描周期和响应时间必须认真考虑。可编程控制器顺序扫描的工作方式使它不能可靠地接收持续时间小于扫描周期的输入信号。例如某产品有效检测宽度为5cm,产品传送速度每分钟50m,为了确保不会漏检经过的产品,要求可编程控制器的扫描周期不能大于产品通过检测点的时间间隔60ms(T=5cm /50m/60s)。

系统响应时间是指输入信号产生时刻与由此而使输出信号状态发生变化时刻的时间间隔。系统响应时间=输入滤波时间+输出滤波时间+扫描周期.

4、功能、结构要合理

单机控制往往是用一台可编程控制器控制一台设备,或者一台可编程控制器控制几台小设备,例如对原有系统的改造、完善其功能等。单机控制没有可编程控制器间的通信问题;但功能要求全面。选择箱体式结构的可编程控制器为好。若只有开关量控制,可选择F1、F2、FX、GE-1、C-20、S5-101、TI100、EX-40等品种。另外,国产化CKY-40H、D-40、CF-40、PCZ-40、ACMY-S256品种也可与进口货相媲美。

若被控对象是开关量和模拟量共有,就要选择有相应功能可编程序控制器。模块式结构的产品构成系统灵活,易于扩充,但造价高,适于大型复杂的工业现场。

5、输入输出模块的选择

可编程控制器输入模块是检测并转换来自现场设备(按钮、限位开关;接近开关等)的高电平信号为机器内部电平信号,模块类型分直流5、12、24、48、60V几种;交流115V和220V两种。由现场设备与模块之间的远近程度选择电压的大小。一般5、12、24V属低电平,传输距离不宜太远,例如5V的输入模块最远不能超过10m,也就是说,距离较远的设备选用较高电压的模块比较可靠。另外高密度的输入模块如32点、64点,同时接通点数取决于输入电压和环境温度。一般讲,同时接通点数不得超过60%。为了提高系统的稳定性,必须考虑门槛(接通电平与关断电平之差)电平的大小。门槛电平值越大,抗干扰能力越强,传输距离也就越远。

输出模块的任务是将机器内部信号电平转换为外部过程的控制信号。对于开关频繁、电感性、低功率因数的负载,推荐使用晶闸管输出模块,缺点是模块价格高;过载能力稍差。继电器输出模块优点是适用电压范围宽,导通压降损失小,价格便宜,缺点是寿命短,响应速度慢。输出模块同时接通点数的电流累计值必须小于公共端所允许通过的电流值。输出模块的电流值必须大于负载电流的额定值。

6、结构型式的考虑

PLC的结构分为整体式和模块式两种。整体式结构把PLC的I/O和CPU放在一块大印刷电路板上,节省了插接环节,结构紧凑,体积小,每一I/O点的平均价格也比模块式的便宜,所以小型PLC控制系

统多采用整体式结构。模块式PLC的功能扩展,I/O点数的增减,输入与输出点数的比例,都比整体式方便灵活。维修时更换模块,判断与处理故障快速方便。因此,对于较复杂的要求较高的系统,一般选用模块式结构。

7、对用户存贮器的要求

一般PLC都用CMOS RAM作用户存贮器,它具有静态消耗电流小(1/A)的特点。为了在停电时保护用户程序和现场数据,通常用锂电池作后备电源。

如果被控系统的工艺要求固定不变,所编程序经调试后己比较完善,不需要经常修改,为了防止他人随意改动控制程序,可以采用EPROM(选购件)将用户程序固化。

8、是否需要通讯联网的功能

大部分小型PLC都是以单机自动化为目的,一般没有和上位计算机通讯的接口。如果用户要求将PLC纳入工厂自动化控制网络,就应选用带有通讯接口的PLC。一般大、中型PLC都具有通讯功能。近年来,一些高性能的小型机(如FX、C40H、S5-100U等)也带有通讯接口,通过RS-232串行接口,与上位计算机或另一台PLC相连,也可以连接打印机、CRT等外部设备。

以上简要地介绍了PLC选型的依据和应考虑的几个问题,用户应根据生产实际的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选择性能价格比合适的产品,使被控对象的控制要求得到完全满足,也使PLC的功能得到充分发挥。

(三)输入输出设备选择及输入输出点分配

在PLC控制系统中,通常用作输入器件的强电元件是控制按钮,行程开关、继电器等的触点。PLC的执行元件通常有接触器、电动机、电磁阀,信号灯等。要根据控制系统的需要进行选择。

(四)施工设计

与一般电气施工设计相同, PLC控制系统的施工设计需完成下列工作:画出完整的电路图;注明电气元件清单;画出电气柜内电器位置图和电器安装接线互连图。另外,还需完成下列几项工作:

1、画出电动机主回路及不进入PLC的控制回路。为了保证系统的可靠性,手动电路、急停电路一般不进入PLC控制电路。例如,保护开关,热继电器,熔断器和限位保护开关等均不进入PLC控制电路,电源也应相互分开,以备PLC异常时能够使用。

2、画出PLC输入,输出接线图。注意要按现场信号和PLC软继电器编号对照表的规定,将现场信号线接在对应的端子上。

3、对重要的互锁,如电动机正反转、热继电器等需在外电路用硬接线再连锁。凡是有致命危险的场合,设计成与PLC无关的硬线逻辑。

4、画出PLC的电源进线接线图和执行动作电器的供电系统图。 (五)总装调试

1、程序调试

将设计好的程序用编程器输入到PLC中,进行编辑和检查,发现问题,立即修改和调整程序。 2、现场调试

现场安装完毕后,可对硬件和软件进行联调,实现对某些参数的现场确定和调整。 3、安全检查

最后对系统的所有安全措施作彻底检查,准确无误后即可投入试运行,待一切正常后,将程序固化在有长久记忆功能的只读存储器EPROM中长期保存。

第三讲 机床电气控制技术与PLC课程设计题库

第一节 课程设计目的与要求

一、设计目的

可编程序控制器简称PLC,是近年来发展极为迅速、应用面极广的工业控制装置,它已成功地应用于工业中几乎所有领域,能完成从重复开关控制单一机器到复杂的制造加工控制的许多控制任务。《可编程控制器》已是工科机械专业的一门实用技术课程,既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又有实际技能训练,为此,在教学中安排一周的课程设计,其目的是:

1.合运用PLC极相关课程的理论知识和实际应用知识,进行PLC控制程序设,从而使这些知识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加深和发展。

2.悉和掌握PLC控制系统的设计方法,PLC的选型和程序设计。

3.过课程设计,熟悉设计资料,掌握编程技术,提高编程技巧,从而可以提高PLC技术综合应用设计能力,培养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今后毕业设计及实践打下必要的基础。 二、设计步骤和内容 1.总体方案的确定

根据控制要求,确定总体方案。 2.正确选用电气控制元件和PLC

根据选用的输入输出设备的数目和电气特性,选择合适的PLC,要求进行电气元件的选用说明。

3.分配I/O点,画出I/O连线图

根据选用的输入输出设备,确定I/O端口。依据输入输出设备和PLC的I/O端口分配关系,画出I/O连线图。

4.程序设计说明及过程分析

要求绘制控制系统流程图,详细进行程序设计过程的分析说明,设计简单、可靠的控制程序。

5.对系统工作原理进行分析,最后审查控制实现的可靠性 检查系统功能,完善控制程序。 6.在学习机上进行程序调试至满足控制要求;

根据系统工作实际工作情况,在学习机上用开关量信号和输出指示灯模拟系统工作实际,逐一置位输入信号,观察程序内容元件运行情况和指示灯输出情况与设计要求是否一致,排查程序和硬件接线错误直至满足控制要求。

7.编写设计说明书

根据设计题目及设计过程编写一份不少于15页的课程设计说明书。根据设计题目要求绘制电气原理图一张(包含控制系统的主电路、PLC原理图等)。

8.答辩

设计者本人应首先对自己的设计进行5分钟的讲解,然后进行答辩。 三、要求学生完成以下工作任务 1.PLC控制程序梯形图一张;

2.设计出控制系统的模拟实验板,画出面板设计图; 3.完成上机调试运行; 4.设计说明书一份; 课程设计时间:一周。

四、对课程设计的其他要求及说明

1.设计说明书用纸统一规格,论述清晰,字迹端正,应用资料应说明出处。

2.说明书内容应包括(论文装订次序):题目、目录、正文(题目要求、题目分析、硬件电路的设计、电气元件的计算与选择、电器元件清单、软件程序的设计、调试过程)、结论、致谢、参考文献等。应阐述整个设计内容,要重点突出,图文并茂,文字通畅。

3.根据设计题目要求绘制电气原理图一张(包含控制系统的主电路、PLC硬件接线图、PLC梯形图、电气装置总体配置图等)。

4.成绩评定

评定成绩的主要依据:程序是否正确,说明书是否全面、清晰、图纸设计是否正确,调试过程是否掌握,完成设计任务的质量与数量,工作态度等综合评定成绩。

5.主要参考资料

(1)《小型可编程控制器实用技术》 王兆义 机械工业出版社

(2)《可编程控制器教程》 王兆义 机械工业出版社 (3)《机械电气设计简明手册》 韩教礼 机械工业出版社 (4)《可编程控制器的系统设计与应用实例》 成壮行 机械工业出版社 (5)《可编程控制器基础及编程技巧》 陈 宇 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 (6)《可编程控制器原理 应用 实验》 常斗南 机械工业出版社 (7)《FX2系列小型可编程序控制器编程手册》

(8)《可编程序控制器(PC)例题习题及实验指导》 杨长能 重庆大学出版社

机床电气控制与PLC实验及课程设计指导书(0906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精彩图片

    热门精选

    大家正在看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限时特价:7 元/份 原价:20元

    支付方式:

    开通VIP包月会员 特价:29元/月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fanwen365 QQ:37015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