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识形态和诗学对译文的影响_以_西风颂_的三种译诗为例

时间:2025-04-19

意识形态和诗学对译文的影响

意识形态和诗学对译文的影响

——以《西风颂》的三种译诗为例

文 军,林 芳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外语系北京100083)

摘 要:本文以安德烈·勒菲弗尔的翻译研究派理论为基础,分析《西风颂》的三篇译文,评论从译文对原诗形式、语言

风格以及神韵内涵三方面的处理传达来开展,其重点在于以客观描述的手法来展现各个译本的特色,并尝试揭示翻译过程中影响翻译策略的各个层面的限制,着重于分析意识形态和诗学这两项因素的作用。关键词:翻译批评;翻译研究;意识形态;诗学形态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544(2006)05-0074-04

Abstract:ThepresentpapertriestoanalyzethreeChineseversionsofOdetotheWestWindonthebasisofthetheoryofAndreLefevere,inordertogiveanobjectivedescriptionofthefeaturesofeachversion.Studyingfromseveralper-spectives,thepaperattemptstorevealsomehiddenfactorsthathaveanimpactonthetranslationprocess,inparticu-larly,theimpactofideologyandpoetics.

Keywords:translationcriticism;translationstudy;ideology;poetics

1.引言

勒菲弗尔的翻译理论一方面保留了俄国形式主义的系统思想,把文化视为由文学、科学、技术等系统组成的复合系统,并认为文学外的现象必然会与文学发生相互作用;另一方面,他引入了一套新术语,以便更好地分析文学外因素对文学的影响,一般认为,他这套术语里有三个关键词,就是意识形态、诗学和赞助人。意识形态关注的是社会应该或者可以是怎样的;诗学关注文学应该或者可以是怎样的,其由两部分组成,一是一张文学技巧、体裁、主题、典型人物和情境、象征的清单,另一个是关于文学在整体社会系统里有什么或应有什么角色的观念。后者显然与来自诗学的范畴之外的意识形态影响有密切关系,是由文学系统的环境中的各种意识形态力量产生的。而赞助人是有促进或者阻碍文学的阅读、协作和重写的权利的人或者机构,例如个人或团体、宗教组织、政党、社会阶层、宫廷、出版社,以及报章杂志、电视台等传播媒介。

根据勒菲弗尔的理论,翻译创造了原文、原作者、原文化的形象,而一切改写,不论其意图如何,都反映某种思想意识和诗学。因此,翻译实际上也是译者对文本的摆布,使文学以一定的方式在特定的社会里产生作用。勒菲弗尔指出,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翻译会给文学作品透射出什么形象,基本上由两个因素决定,最重要的是译者的意识形态(无论是译者自愿信奉的,还是有某种形式的赞助人所强加的),其次是制

作翻译时接收方文学中占主导地位的诗学。本文将以上述理论为基础,以《西风颂》的三种译文为例,从译文对原诗形式、语言风格以及神韵三方面的处理传达中,来分析意识形态和诗学在译者翻译过程中的作

用。

2.意识形态和诗学对译文的影响

《西风颂》是英国著名诗人雪莱的名篇,也是英国浪漫主义诗歌的精品。诗人把诗的意象、色彩和光亮同自己的哲学思想、道德思考和政治抱负绝妙地融合一体,使全诗显得气势雄浑、情感炽烈、境界壮阔,数百年来一直鼓舞人们在困境中自拔,以勇气和信心去迎接新的希望。诗中有关秋风狂扫落叶以及自然界衰败和死亡的描述真实地反映出诗人创作本诗时低落的心情。然而,诗人并没有一位沉浸于个人的悲伤之中,他以乐观的精神和宽阔的视野看到了秋风的创造力和保护力。

从诗歌形式来看,雪莱颇具独创的把但丁在《神曲》中采用的三行体和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结合起来,形成一种新的诗歌形式。全诗分五部分,每部分五节14行,前四节每节三行,最后一节是双行排偶句,把整部分诗歌的内容和情感推到高潮。每节均采用aba,bcb,cdc,ded,ee的押韵方式,每行五音步抑扬格,跨行跨节安排较多,适合了奔放自如的浪漫诗风和慷慨悲凉的革命精神。

自上世纪20年代郭沫若第一次将本诗翻译介绍到中国之后,80多年间又出现了许多的版本,本论文将介绍《西风颂》的三种译文,分别译于上世纪中国社会不同的发展阶段:20年代郭沫若的译文、50年代查良铮(穆旦)的翻译以及八九十年代傅勇林的译诗。其中前两位不仅是翻译家更是诗人,可谓是“诗人译诗”。三位在形式、语言特色和传达原诗神韵方面都各有特色。下面笔者将以安德烈 勒菲弗尔的翻译研究

意识形态和诗学对译文的影响

派理论为基础,分析《西风颂》的三篇译文,尝试以客观描述的方法揭示影响译文风貌的各种因素,着重于分析意识形态和诗学这两项因素的作用。

首先分析译者译诗时所选用的形式。中国传统译学是以忠实为目标的语言学研究,在这种社会诗学的要求下,所有译者的第一选择是在尽可能多的层次上忠于原文,不仅在内容上,也包括与原文形式上的统一。并且这种译学传统一直延用至当代,仍然处于中国翻译研究系统的中心。雪莱的《西风颂》韵律整齐,查译和傅译保留了原诗的韵脚和章节,可以说是完全符合了中国社会诗学的要求。而郭译却将其译为无韵自由诗,并且将每部分十四行合译为一体,对原诗跨行调整比较多;依笔者看来,郭老选择这种方式的原因在于其翻译过程受到他本人诗学以及当时社会条件的影响。

郭沫若赞同严复的“信达雅”三字标准,他认为除直译与意译外,还有一种译法叫做“风韵译”。他的 …… 此处隐藏:6246字,全部文档内容请下载后查看。喜欢就下载吧 ……

意识形态和诗学对译文的影响_以_西风颂_的三种译诗为例.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精彩图片

    热门精选

    大家正在看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限时特价:7 元/份 原价:20元

    支付方式:

    开通VIP包月会员 特价:29元/月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fanwen365 QQ:37015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