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 蛋白质电泳
时间:2025-07-14
时间:2025-07-14
分子生物学实验:蛋白质SDS-PAGE电泳
实验
诱导表达蛋白的SDS-PAGE 电泳检测
分子生物学实验:蛋白质SDS-PAGE电泳
实验目的
了解SDS-PAGE电泳实验原理
掌握SDS-PAGE电泳实验操作灵活运用SDS-PAGE电泳方法检测蛋白质
分子生物学实验:蛋白质SDS-PAGE电泳
原
理
蛋白质的变性(样品制备) 强阴离子去污剂:十二烷基磺酸钠(SDS) 还原剂:二硫苏糖醇(DTT) 物理作用:加热 变性的多肽与SDS结合因而带负电荷,并且 多肽与SDS结合的量与多肽的分子量成正比, SDS多肽复合物的迁移率只与多肽的大小相 关。借助已知分子量的标准参照物,可推 算出多肽的分子量。
分子生物学实验:蛋白质SDS-PAGE电泳
实验原理
聚丙烯酰胺凝胶是由丙烯酰胺和交联试剂N,N’-甲叉双丙烯酰胺在 有引发剂(如过硫酸铵)和增速剂(如N,N,N’,N’-四甲基乙二胺, TEMED)的情况下聚合而成的。丙稀酰胺的聚合通常是由化学催 化或光化学过程完成的,常用过硫酸铵、过硫酸钾或核黄素来引发 这个过程,用TEMED、3-二甲胺丙腈等作为聚合过程中的增速剂。
丙烯酰胺 N,N’-甲叉双丙烯酰胺
分子生物学实验:蛋白质SDS-PAGE电泳
实验原理
聚丙烯酰胺凝胶三维结构
分子生物学实验:蛋白质SDS-PAGE电泳
实验原理
不连续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是指使用不同孔径 和不同缓冲系统的电泳,它由浓缩胶和分离胶 两部分所组成。由于浓缩胶的堆积(浓缩)作 用,可使样品(即使是稀释样品)在浓缩胶和 分离胶的界面上先浓缩成一窄带,然后在一定 浓度(或一定浓度梯度)的凝胶上进行分离。 不连续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的分离原理: 浓缩效应 电荷效应 分子筛效应
分子生物学实验:蛋白质SDS-PAGE电泳
聚丙烯酰胺凝胶由通过N,N’-亚甲双丙烯 酰胺交联的丙烯酰胺聚合链组成。 形成的孔径随双丙烯酰胺:丙烯酰胺比 率的增加而变小。当比率为1:29时,可 分离大小相差只有3%的多肽。 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的有效分离范围 (聚)丙烯酰胺% 15 10 7.5 5.0 线性分离范围(KDa) 12-43 16-68 36-94 57-212
分子生物学实验:蛋白质SDS-PAGE电泳
Tris-甘氨酸不连续缓冲系统 积层胶(Tris Cl pH6.8),分离胶(Tris Cl pH8.8),电泳槽缓冲液(Tris-甘氨酸)的pH 值与离子强度均不同。
分子生物学实验:蛋白质SDS-PAGE电泳
最广泛使用的不连续缓冲系统最早是由 Ornstein(1964) 和 Davis(1964) 设计的, 样品和浓缩胶中含 Tris-HCl(pH 6.8), 上 下 槽 缓 冲 液 含 Tris- 甘 氨 酸 (pH 8.3), 分 离 胶 中 含 TrisHCl(pH 8.8)。系统中所有组分都含有0.1% 的 SDS(Laemmli, 1970)。样品和浓缩胶中的氯离子形成移动界面的先导边界而 甘氨酸分子则组成尾随边界,在移动界面的两边界之间是一 电导较低而电位滴度较陡的区域, 它推动样品中的蛋白质前 移并在分离胶前沿积聚。此处pH值较高, 有利于甘氨酸的离 子化,所形成的甘氨酸离子穿过堆集的蛋白质并紧随氯离子 之后,沿分离胶泳动。从移动界面中解脱后,SDS-蛋白质复 合物成一电位和pH值
均匀的区带泳动穿过分离胶,并被筛分 而依各自的大小得到分离。
分子生物学实验:蛋白质SDS-PAGE电泳
垂直板电泳仪
分子生物学实验:蛋白质SDS-PAGE电泳
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的制备制胶 1. 将密封硅胶框放在长板上,将短板与长 板重叠,将两块玻璃板立起来使其底部 接触桌面,用手夹住放入电泳槽内,短 板面向身体,插入斜楔板到适中程度。
分子生物学实验:蛋白质SDS-PAGE电泳
分子生物学实验:蛋白质SDS-PAGE电泳
1.安装膜具
分子生物学实验:蛋白质SDS-PAGE电泳
装封胶条,注意封胶条平面朝下,不能有裂口
分子生物学实验:蛋白质SDS-PAGE电泳
盖上凹玻璃
分子生物学实验:蛋白质SDS-PAGE电泳
将凹玻璃冲外装进槽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