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二单元 课题3 制取氧气教案 新人教版

时间:2025-07-11

课题3 制取氧气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实验室制取氧气的主要方法和原理,初步了解通过化学实验制取气体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1.能够根据反应物的性质和反应条件来选择制备气体的实验装置与操作方法,会根据生成物的性质选择收集方法。

2.学会边实验、边讨论、边探究的方法,在活动中激发学习兴趣,在

兴趣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生从中养成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实验习惯。

2.保持对化学实验的浓厚兴趣,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自觉性和积

极性。

二、教学重点:1.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

2.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发生装置及收集装置的探讨。

三、教学难点: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及仪器、装置的探讨。

d). 装药品时,先装固体后装液体e). 该装置的优点:可以控制反应的开始与结束,可以随时添加液体。

总结:若固体(或固体+固体)加热生成气体,选用高锰酸钾制氧气装置;

若固体+液体常温下制取气体,选用双氧水制取氧气装置。

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反应速率,但本身的化学性质和质量在反应前后

没有发生变化的物质。

二、工业制法(分离液态空气法) 一、 实验室制法

1、高锰酸钾制取氧气

a. 实验原理:高锰酸钾加热——→

锰酸钾+ 二氧化锰+氧气 KMnO 4 K 2MnO 4 MnO 2 O 2

b.实验装置

发生装置 收集装置

c. 实验步骤:

a).查:将导管的一端浸入水槽中,用手紧握试管外壁,若水中的导管口有气泡冒出,证明装置不漏气。松开手后,导管口出现一段水柱。

b). 装:按粉末状固体取用的方法(药匙或纸槽)。

c). 定:先下后上,从左到右的顺序。

d). 点:先使试管均匀受热,后在反应物部位用酒精灯外焰由前向后加热。

e). 收:若用排水集气法收集气体,当气泡均匀冒出时再收集;或向上集气法。 f). 离:移离导气管。

g). 熄:熄灭酒精灯

d.注意事项:

a). 试管口要略微向下倾斜:防止生成的水回流,使试管底部破裂。

b). 导气管伸入发生装置内要稍露出橡皮塞:有利于产生的气体排出。

c). 试管口塞一团棉花:防止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气管,污染制取的气体和水槽中的水。 d). 排气法收集气体时,导气管要伸入接近集气瓶底部:有利于集气瓶内空气排出,使收集的气体更纯。

e). 实验结束后,先将导气管移出水面,然后熄灭酒精灯:防止水槽中的水倒流,炸裂试管。

2、双氧水(过氧化氢)制取氧气

a. 实验原理:过氧化氢(H 2O 2) ————→ 水(H 2O ) + 氧气(O 2)

b. 注意事项:

a). 分液漏斗可以用长颈漏斗代替,但其下端应该深入液面以下,防止生成的气体从长颈漏斗中逸出;

b). 导管只需略微伸入试管塞

c). 气密性检查:用止水夹关闭,打开分液漏斗活塞,向漏斗中加入水,水面不持续下降,就说明气密性良好。

(1)具体过程

(2)注意:该过程是物理变化

补充练习测试题:

(1)从液态空气分离氮气和氧气,为什么得到的是气态氮和液态氧?

(2)用氧炔焰焊接和切割金属时,发生三种变化:乙炔在氧气中燃烧;焊接处金属与金属焊条熔化、冷却后凝固在一起;切割处的金属在高温下被氧气氧化除去。这三种变化哪些是物理变化?哪些是化学变化?

(3)从液态空气、高锰酸钾、双氧水三种物质制氧气时,各物质发生的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为什么?

(4)空气中有氧气,带余烬的木条伸入装有空气的集气瓶,木条是否会复燃?为什么?反思:实验很有趣,但学生在实验后似乎收获很少,以后教学中可以先讲后做,再讲,最后通过学生实验进行巩固。

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二单元 课题3 制取氧气教案 新人教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精彩图片

    热门精选

    大家正在看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限时特价:7 元/份 原价:20元

    支付方式:

    开通VIP包月会员 特价:29元/月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fanwen365 QQ:37015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