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城市噪声污染的现状及防治对策
时间:2025-07-07
时间:2025-07-07
我国城市噪声污染的现状及防治对策
摘要: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中国城市化进程进一步加快,一些大中型
城市的交通负担越来越重,城市噪声污染也日益成为影响城市环境的突出问题。
噪声污染对城市居民的健康带来很大的危害,表现为影响人的身心健康,破坏城
市生活环境,危害社会稳定,操控噪声污染已经成为现代社会发展中亟待重视和
解决的问题。本文主要是对城市噪声污染现状、污染源进行分析,对噪声污染给
人群造成的危害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并建立有效的灶神污染检测和防治措施将噪
声污染降低到最低程度。
关键词 噪声污染;危害;现状;防治对策。
1引言
众所周知,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中指出,环境噪声是指工
业生产、交通运输和社会生活中所产生的干扰周围环境、干扰他人正常生活、工
作和学习的声音。任何人或单位都有保护环境的义务,并有权用法律来保护环境,
保护人们的切身利益。
2 环境噪声污染的概念及噪声污染的特点分析
声音由物体振动引起,以波的形式在一定的介质(如固体、液体、气体)
中进行传播。我们通常听到的声音为空气声。一般情况下,人耳可听到的声波频
率为20~20,000Hz,称为可听声;低于20Hz,称为次声波;高于20,000Hz,
称为超声波。我们所听到声音的音调的高低取决于声波的频率,高频声听起来尖
锐,而低频声给人的感觉较为沉闷。声音的大小是由声音的强弱决定的。从物理
学的观点来看,噪声是由各种不同频率、不同强度的声音杂乱、无规律的组合而
成;乐音则是和谐的声音。判断一个声音是否属于噪声,仅从物理学角度判断是
不够的,主观上的因素往往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例如,美妙的音乐对正在欣赏音
乐的人来说是乐音,但对于正在学习、休息或集中精力思考问题的人可能是一种
噪声。即使同一种声音,当人处于不同状态、不同心情时,对声音也会产生不同
的主观判断,此时声音可能成为噪声或乐音。因此,从生理学观点来看,凡是干
扰人们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即不需要的声音,统称为噪声。当噪声对人及
周围环境造成不良影响时,就形成噪声污染。
噪声既是一种公害,它就具有公害的特性,同时它作为声音的一种,也具
有声学特性。(1)噪声的公害特性。由于噪声属于感觉公害,所以它与其它有
害有毒物质引起的公害不同。首先,它没有污染物,即噪声在空中传播时并未给
周围环境留下什么毒害性的物质;其次,噪声对环境的影响不积累、不持久,传
播的距离也有限;噪声声源分散,而且一旦声源停止发声,噪声也就消失。因此,
噪声不能集中处理,需用特殊的方法进行控制。(2)噪声的声学特性。简单地
说,噪声就是声音,它具有一切声学的特性和规律。但是噪声对环境的影响和它
的强弱有关,噪声愈强,影响愈大。衡量噪声强弱的物理量是噪声级。
3 噪声污染的危害
噪声具有局部性、暂时性和多发性的特点。噪声不仅会影响听力,而且还
对人的心血管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产生不利影响,所以有人称噪声为“致
人死命的慢性毒药”。噪声给人带来生理上和心理上的危害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干扰休息和睡眠、影响工作效率①干扰休息和睡眠。休息和睡眠是人
们消除疲劳、恢复体力和维持健康的必要条件。但噪声使人不得安宁,难以休息
和入睡。当人辗转不能入睡时,便会心态紧张,呼吸急促,脉搏跳动加剧,大脑
兴奋不止,第二天就会感到疲倦,或四肢无力。从而影响到工作和学习,久而久
之,就会得神经衰弱症,表现为失眠、耳鸣、疲劳。人进入睡眠之后,即使是
40-50分贝较轻的噪声干扰,也会从熟睡状态变成半熟睡状态。人在熟睡状态
时,大脑活动是缓慢而有规律的,能够得到充分的休息;而半熟睡状态时,大脑
仍处于紧张、活跃的阶段,这就会使人得不到充分的休息和体力的恢复。 ②
使工作效率降低。研究发现,噪声超过85分贝,会使人感到心烦意乱,人们会
感觉到吵闹,因而无法专心地工作,结果会导致工作效率降低。
(二)损伤听觉、视觉器官 我们都有这样的经验,从飞机里下来或从锻压
车间出来,耳朵总是嗡嗡作响,甚至听不清对方说话的声音,过一会儿才会恢复。
这种现象叫做听觉疲劳,是人体听觉器官对外界环境的一种保护性反应。如果人
长时间遭受强烈噪声作用,听力就会减弱,进而导致听觉器官的器质性损伤,造
成听力下降。①强的噪声可以引起耳部的不适,如耳鸣、耳痛、听力损伤。据测
定,超过115 分贝的噪声还会造成耳聋。据临床医学统计,若在80分贝以上噪
音环境中生活,造成耳聋者可达50%。医学专家研究认为,家庭噪音是造成儿
童聋哑的病因之一。噪声对儿童身心健康危害更大。因儿童发育尚未成熟,各组
织器官十分娇嫩和脆弱,不论是体内的胎儿还是刚出世的孩子,噪声均可损伤听 …… 此处隐藏:3102字,全部文档内容请下载后查看。喜欢就下载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