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生成Delaunay三角网的合成算法_武晓波
时间:2025-07-10
时间:2025-07-10
第4卷第1期2000年2月
遥 感 学 报
Vol.4,No.1Feb.,2000
文章编号:1007-4619(2000)01-0032-04
一种生成Delaunay三角网的合成算法
武晓波,王世新,肖春生
(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 北京 100101)
摘 要: 经过20多年的研究,自动生成Delaunay三角网的算法已趋于成熟。它们基本上可分为分治算法、逐点插入法、三角网生长法等3类。其中前两类较第3类在应用上更加广泛。但即使这两类算法也分别存在着时间和空间效率上的缺陷,使它们的应用受到了一定的限制。提出了一个融以上两类算法优点于一体,兼顾空间与时间性能的合成算法。经测试,它的运算效率大大高于逐点插入法,在大多数情况下,也高于分治算法,在分割阈值约为总数据量的十分之一时,效率最高。关键词: Delaunay三角网;合成算法;分治算法;逐点插入法中图分类号: TP79/TP393 文献标识码: A
应用较广的两类算法。这两类算法所采用的实现方
1 引 言
在地学领域中存在着大量基于点的数据,如高程数据、气象观测数据、钻井资料、物化探资料等。
充分利用这些空间信息是许多地学研究的基础。1908年,俄国学者G.Voronoi完成了一项奠基性研究,从数学上定义了每个观测点所能代表的空间范围,并用Voronoi图(V-图)在二维平面上表示了它的几何意义。1911年,A.H.Thiessen应用V-图理论进行了区域降水量的研究[1]。1934年,B.Delaunay根据V-图推演出了更易于使用的Delaunay三角网(D-三角网)。此后,V-图和D-三角网在地学、图形图像等相关领域得到了极为广泛的应用。
D-三角网是由连接V-图中具有公共边相邻多边形的中心形成的网络。它具有两个显著的特征,即:
(1)空外接圆性质。任何一个三角形的外接圆均不包含其它数据点。(2)最大的最小内角性质。在所有可能形成的三角网中,D-三角网中三角形的最小内角是最大的。
这两个性质有效地保证了D-三角网是最接近等角或等边的三角网,同时它也是自动建立D-三角网的算法依据。
分治算法和逐点插入法由于易于实现,是当前
法决定了它们存在着明显的局限性,分治算法需要大量的内存,逐点插入法运行速度极慢。当数据量较大或计算机性能较差时,它们的使用都将遇到困难。
本文提出了一个成功地解决了上述问题的合成算法。该算法将逐点插入法嵌入到分治算法中,使它们优势互补,弥补了各自的缺陷。经过一个有2533个点数据测试,表明合成算法的运算效率大大高于逐点插入法,在大多数情况下也高于分治算法。
2 已有算法介绍
由于建立D-三角网需要进行大量的计算,所以电子计算机一经出现,人们很自然地就把繁重的计算任务交给了它。到目前为止,学者们提出的各种自动建立的算法基本可归为3类:分治算法、逐点插入法和三角网生长法。Tsai对此曾作了一个非常好的回顾
[2]
,现将其作一简要介绍。
2.1 分治算法
Shamos和Hoey首次提出了一个用分治算法的思想实现的生成V-图的算法。它后来被Lewis和Robinson加以改进并应用于生成D-三角网[4]。这一算法是不断地将数据分割为两个近似相等的子集,
[3]
收稿日期:1998-09-09;修订日期:1998-12-28
基金项目:“九五”国家攻关,“95-759国土资源环境和区域经济信息系统及空间信息基础设施关键技术研究”项目支持。作者简介:武晓波(1965— ),男,1986年毕业于长春地质学院,1989年在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获地图学与遥感专业硕士学位。主要从事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开发及其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