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国会与中美关系正常化问题_1972_1977年_

发布时间:2024-10-30

第14卷第4期

2003年8月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TongjiUniversityJournalSocialScienceSection

Vol.14No.4 Aug.2003

美国国会与中美关系正常化问题(1972~1977年)

徐红艳

摘 要:尼克松访华之后至中美建交前夕,大量美国国会议员访问中国,使国会对中国的关注程度和了解程度极大地提高。此间国会有关中国问题的辩论表明,台湾问题是各方关注的焦点,绝大多数美国人在赞成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同时,反对/抛弃0台湾。国会的对华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左右着行政部门改善对华关系的步伐。 关键词:美国国会;中美关系正常化

中图分类号:D829.712 文献标识码:A

TheU.S.CongressandtheNormalizationof

U.S.-ChinaRelations(1972~1977)

XuHongyan

(CollegeofHumanismandEconomic,HefeiUniversityofTechnology,Hefei230009,China)

Abstract:Duringtheyearsfrom1972to1977,alotofU.S.CongressmembershadtheopportunitytovisitChina,theybecameinterestedinChinaandgottoknowChinamuchbetterthaneverbefore.Hearingsbe-foretheCongressontheChinaissuesindicatedthatalthoughmostAmericanswerenotagainstthenorma-lizationwithChina,theyopposedto/abandon0Taiwanaswell.ThestanceofCongresstowardChinahadaf-fectedtheU.S.administrations.Chinapolicytoagreatdegree.

KeyWords:theU.S.Congress;theNormalizationofRelationsbetweentheUnitedStatesandChina

一、国会议员对中国及中美关系的认识

20世纪70年代初,权力复兴浪潮中的美国国会在外交上的主动性增强,尼克松(RichardM.Nixon)和基辛格(HenryKissinger)打开中国大门后,大量国会议员要求访华,1972~1977年间,约有80位议员先后组团来中国,这些代表团中既有共和党议员,也有民主党议员,既有保守派,也有自由派,成为此间中美高层交流的最活跃渠道。大多数访华议员回国后均撰写了访问报告,阐述他们对中国现状的认识以及对发展中美关系的看法。

报告的内容表明,议员们对于中国内政的看法

分歧较大,对中国外交政策和中美关系的看法则较为一致。在内政方面,议员们关注的焦点是中国人当时的物质生活水平、信仰灌输和控制、领导层的稳定以及经济和军事发展方面。大多数议员从衣、食、住、行方面谈及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人的物质生活水平普遍得到了提高。但有些议员肯定成绩,有些议员强调不足。前者的典型代表是参议员曼斯菲尔德(MikeMansfield),他自1972年以来三次访问中国,首次访问后,他对中国的印象是/城市干净、整齐而安全,商店里摆满了食品、服装和其它

徐红艳:合肥工业大学人文经济学院讲师、法学博士。安徽省合肥市,230009

22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14卷

消费品0,/已经多年未发生大洪水、瘟疫和饥荒0。他将中国比作一只半满半空的瓶子,指出如果以美国作为参照物,如高速公路里程、小汽车和电视机拥有量、厨房的小配件、政党政治等等,这只瓶子就是半空的,而如果与中国的过去相比,这只瓶子就是半

¹

满的且正在被迅速注满。1975年二度访华后,他以

70年代中共领导层的频繁更迭使议员们普遍担心未来中国的政治稳定,认为毛泽东和周恩来的辞世也许将导致中国国内混乱,进而使刚刚露头的中美关系复杂化。众议员莱斯特#沃尔夫(Lester

Wolff)和赫伯特#布克(J.HerbertBurke)1976年4月访华后认为,/尽管代表团为期一周的访问期间没有发现任何骚乱的迹象,感受到的是一个高度纪律化的社会,但当前的反修运动(反对邓小平)很可能是内部斗争的反映。极有可能毛的辞世已被预料到,并已计划继承人问题。然而,绝对可以肯定,选择毛之后过渡时期的方式绝不象中国人让我们相信的那样和谐。0¾

议员们对于中国经济和军事政策的看法相当一致,认为中国经济和军事力量的日渐强大都是贯彻/自力更生0原则的结果,这一原则未来将继续贯彻下去。中共领导人拒绝了绝大部分的外援,是因为这种方式不符合中共的意识形态。中国也有对外贸易,但这类贸易在北京当局的经济和军事发展计划中只被看作是辅助性的。

对于中国外交政策的近期发展趋势,访华议员们持基本一致的看法。认为中共领导人把苏联看作外在压力,非但没有视美国为威胁,反而视之为抗衡苏联的一支国际力量。许多议员认为中国不具备成为超级大国的实力,其战略影响在相当长时间内无法对美国和苏联构成挑战。另有少数议员,如曼斯菲尔德,对中国的意图持更为积极的看法。他1976年11月第三次访华后说,在过去20多年的时间里,中美之间任何有效的交流渠道都被封锁了,由此导致的对中国的错误估计是美国在一代人的时间里卷入亚洲两场大战的主要原因。他警告说不要在台湾

¿

问题上再次估计错误。

更加强调的语气指出,中国人的生活水平较三年前又有所提高,/比如在北京,随处可见许多新建筑,人们的衣着看上去更好了,大街上行驶着更多的卡车、商用车辆和更高级的自行车,商店的消费品花样更多了。0

国会的观察家们普遍认为,当时的中国存在着对民众的控制和信仰灌输现象。有些议员认为这种现象符合中国传统,也为中国人所接受,是推进中国统一和发展的手段。而多数议员将这种灌输和控制看作侵犯了基本的人权和尊严。众议员海#鲍格斯(HaleBoggs)和杰拉尔德#福特(GeraldR.Ford)1972年访华后,列举了一系列/让人忧虑的印象0:/尽管极少公开露面,毛(泽东)主席的存在无所不在。主要建筑物顶端能见到无数的主席彩色画像,我们参观过的所有公共建筑、工厂、教室和家庭的墙上都有他的画像。毛主席语录)))通常都是激励人民扩大生产和提高警惕的)))出现在公共建筑悬挂下来的巨大横幅上,或用白色笔书写在巨幅红色招贴栏上。广播和大喇叭永远播放着军事音乐、政治指示,歌曲的主题通常是赞美农民劳动崇高、工人英雄品质、中国人民解放军勇敢以及警惕外部敌对势力的无所不在。0»由约翰#安德森(JohnAnderson)率领的国会代表团在1975年访华期间,/为这一事实所震惊:我们所推崇的基本的个人自由,尤其是选择和言论的自由,在中国不仅被认为是无关紧要的,甚至是反社会和反革命的。一个人做什么工作,在哪里居住,可以去什么地方旅行,年轻人能够获得多少教育,一个人可以拿多少薪水,他可以安全地表达什么观点)))所有这些,都不由个人作出决定。0¼参议员罗伯特#比尔德(RobertC.Byrd)1975年夏作为参院3人代表团成员之一应邀访华,回国后在参院的一次演讲中,他罗列了中国在现政权领导下取得的种种进步,但同时表明,/我所列举的种种进步不应被误解为对这一体系的赞同。正如我已经指出的,中共政权迄今取得的大部分成就,都是以牺牲民众解放、选择自由½

º

在发展中美关系方面,大多数访华议员的看法

一致,认为双边关系的发展对两个国家均有利,是对抗苏联的重要战略力量。并且认为北京至少在近期内不太可能因台湾问题引发中美关系的严重倒退,但与此同时,中美关系的突飞猛进从而导致双边贸易和交流迅速增加的情况也不太可能出现。在台湾问题上,议员们的结论是:中方在断交、撤军、废约这三个前提条件方面始终不妥协,然而他们有耐心等待。

有些议员对于中方施加给访问者的限制颇有微(,

第4期徐红艳:美国国会与中美关系正常化问题(1972~1977年)

23

在中国的访问计划是被仔细控制的,只访问一些模范工厂、模范公社、模范工人家庭。/我们只被允许与挑选出来的工厂和公社的工人们进行有限的、精心安排的谈话,我相信他们在我们到访前都接受过

指点。,,在官方一层,同样缺乏真正的交谈。0À休#斯科特(HughScott)在1976年访华后指出:/正如许多访华的美国人,包括过去四年间访华议员们观察到的那样,中国人是既慷慨又苛刻的主人。他们得知你的兴趣和愿望后,会想尽办法满足你。,,对于看到的景物,他们要你恭敬地听他们的解说。到中国访问的人是景色的观看者,被动的听众,每一处地点、项目、事件或公共机构,都有热情好客的负责人为你尽职地作介绍,访问者是不盘问事情的,,。中国对巡游的这种安排让即使是最充分准备和最有洞察力的游客也极少有机会作研究和系统的问询,,,假如有游客声称在某处获得的印象还代表了另外的含义,那他要么非常冒失,要么非常愚蠢。0Á也

有议员并不赞成斯科特的看法,曼斯菲尔德声称在他三次访华期间,他有充分的机会去各地走动,通过

Â

现场观察和与中国人交谈获取信息。

综上可以看出,在1972~1977年间,议员们有大量的机会接触中国,其访华规模、对中国的关注和了解程度是此前无可比拟的。能以积极、发展的眼光看待中国内政和中美关系的议员为数不多,但对中共政权极端仇视的也属少数。大部分议员能客观地看待新中国所取得的成就和不足。不得不承认,一些议员对文革时期的中国观察得相当敏锐。议员们对中国的负面看法显然能够动摇美国政府发展中美关系的热情,正如中国问题专家罗伯特#萨特(RobertG.Sutter)所言,/在听了国会代表团对一个经济落后和政治高压的中国的描述后,美国政府很难证明为了与中国加强政治联系,而切断与台湾这个忠实盟友和贸易伙伴的长期联系是对的。0o

11

二、国会有关中美关系正常化的辩论

70年代,国会的相关委员会每年都会举行2~4次有关中国问题的听证会,内容涉及贸易政策、学术

o

交流、战略关系以及售台武器问题。最引人注目的

12

战,这样的代价太大了。1958年金门危机时,尽管几乎没有公众支持,行政当局还是差一点将国家带入

战争,这种情况不能再重演了。废约还能促使台湾与北京达成互利共存的安排,目前台湾仍有讨价还价的实力,让北京默认其社会和经济自治,以后这种可能性就更小了。只有废约才能实现/一个中国0的承诺,/一个中国0政策是中国与其意识形态、社会制

o度不同的太平洋邻国维持和平的唯一基石。

14

是1977年9、10月间,由众院国际关系委员会亚太事务小组委员会举行的听证会,主题是/与中国关系正

常化:实际含义0。此次听证会共举行6天,邀请了22位证人,多数是来自高等学府的学者教授,包括鲍大可(A.DoakBarnett)、斯卡拉皮诺(RobertA.Scalapino)、艾伦#惠廷(AllenS.Whiting)等知名的中国问题专家。亚太事务小组委员会主席莱斯特#沃尔夫在开场白中指出,听证会的目的是检查出关系正常化的障碍是什么,并寻求可能的解决办法。听证会上各位证人的发言和辩论表明,大部分美国人赞成中美关系正常化,但最棘手的问题是如何处理与台湾的关系。台湾问题是听证会上各方辩论的焦点和真正的分歧所在。

分歧之一是中美建交后,美国应与台湾保持何种联系。来自亚洲协会的罗伯特#巴尼特(RobertW.Barnett)赞同按照中方的条件,与台湾断绝官方关系。在发言中,他解释了为什么必须终止1954年的5美台共同防御条约6:美国人民不会同意以生命、财产作,,13o

而宾州大学政治学教授张旭成(ParrisH.Chang)

则赞成继续与台湾保持官方的政治和防卫关系。他反对按照/日本模式0与中国建交,提出了中美关系正常化的/美国模式0:美国一方面将中华人民共和国作为大陆中国政府与其建立全面的外交关系,另一方面,继续保持与台北的外交和安全联系,但只将

o

它看作是台湾和澎湖列岛两地的政权。

15

哈佛大学的中国问题专家罗斯#特瑞尔(RossTerrill)提出了一个折中的方案:在废约方面,美国可以按照防御条约的第10条,宣布该约一年后自动终止。与此同时,发表一项声明,表明美国意在保卫台湾所在地区)))例如/第七舰队及其巡航领域0的安

o全。

16

24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14卷

重要,其实质是美国要不要与台断交的问题。哥伦比亚大学政府学教授唐纳德#赞格瑞(DonaldS.Zago-ria)认为,同台湾有限的战略能力相比,大陆在东亚巨大的能量对美国更重要。但在主张正常化的同时,他又强调不能/抛弃0台湾。关于台湾的立法地位,他赞同斯坦福大学法学院教授李浩(VictorH.Li)的观点:美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作为中国法律上的政府,但继续与台湾当局交往并将其作为统治台

o

湾领土和人口的事实上的政府。

17

祖,自1960年以来也从未受到来自中国人民解放军

o

的压力。

20

唐纳德#赞格瑞分析了北京不会进攻台湾的四点理由:其一,中共没有军事能力在不遭受重大人员伤亡的情况下成功地对台湾发动军事进攻;其二,在可预见的将来,北京会视莫斯科为主要敌人,它将不希望在台湾问题上与美国有任何冲突从而让苏联渔利;其三,北京需要谷物、贸易、技术和信贷以实现现代化,而这些只能从日本、西欧和美国获取,因此,它会尽量不在台湾问题上引发危机;其四,北京从来都将大陆和台湾的统一看作一个长期的过程,许多中国领导人都强调他们愿意等上5年、10年甚至100

o年。

21

而乔治城大学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的瑞#克莱(RayS.Cline)则强调北京当前与美国在东亚的合作显然是权宜之计,不值得以与台断交作牺牲。在过去的25年中甚至更长的时间,台湾对于维护从日本到印度尼西亚的东亚海岸线的安全作了重要贡献,台湾当局一直是稳定、团结、对美友好的政府,假装这个国家并不存在是荒谬的。他怀疑北京是否能同美国站在一起反对苏联,因为中国的传统政策是/坐山观虎斗0,而且一直将/美帝国主义0视作敌人。当几十年后中国强大时,也许会与苏修好,那时,中国在亚洲事务上将直接威胁美国及西方盟国的利益。他因此警告,不要以/盟友和朋友为代价来收买对手0。

有/中国通0之称的斯卡拉皮诺认为,台湾能够而且应该作为一个独立的实体存在,这样才能使东北亚地区的安全不受威胁。假如美国单方面放弃台湾,会刺激北京动武的胃口,因此对于台湾问题的和平解决,中美之间必须达成明确的协定,单方面的声

o

明或类似的策略性声明是远远不够的。

19

18o

而来自特拉华州的参议员威廉#罗斯(Hon.

WilliamV.Roth,Jr.)则认为,只有美台关系维持现状,才能防止针对台湾的军事冲突。他反对中方提出的三个前提条件,认为即使中共近期内武力占领台湾确实困难,正常化将导致台湾逐渐被削弱,最终局势将有利于北京政府。他指出美国人尽管已经不像50和60年代那样热衷于海外军事行动了,但他

o

们仍然希望被看作是信守诺言的。

22

综上,听证会表明,大多数与会者不反对与中国关系正常化,但与此同时,又主张正常化后继续保持与台湾的密切联系。此次/关于中国政策的辩论清楚地表明,没有一种正常化模式既对美国有利,又为中国所接受,同时还受大多数美国人民的欢迎。0o

23

对于中方的三个建交前提条件,可以看出,撤军和断交比较容易被接受,但围绕废约问题的争论最激烈,对于美国来说,它将是实现正常化需要跨越的最大障碍。听证会上还就总统是否有权废除条约展开了论争,有立法专家认为总统有权续约也有权止约,但一些国会领袖认为既然签约需要参议院的同意,废约也应该履行同样的法律程序。在台湾问题尤其是废约问题上的分歧和激烈论争,预示着卡特政府在中美关系正常化方面将面临府会关系的严峻考验。

有关台湾问题的分歧之三是中共对台湾使用武力的可能性。艾伦#惠廷认为美国从台湾撤军后,中共立即进攻台湾的可能性极小。他在发言中指出,尽管几十次中美大使级会谈都无果而终,中国对美国飞机和船只侵犯其领空领海发出过几百次正式的抗议,但近30年来,台湾本岛并没有受到军事威胁,即便是距离大陆只有3英里和12英里的金门和马

三、国会对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影响

70年代的中美关系可谓一波三折,跌宕起伏。

其间,国会一直像/一只看不见的手0,影响和制约着总统的对华决策。

中0的抱负登上总统宝座,为了顺利达成这一目的,上任后多次就改善中美关系向国会吹风,以寻求国会的支持。另一方面,他对国会的反应相当重视,尽

第4期徐红艳:美国国会与中美关系正常化问题(1972~1977年)

25

他曾打算与中国进行谷物贸易作为改善关系的第一

o

步,终因保守派参议员的反对而放弃。此外,由于

24

和苏联有关的问题上。有观点认为,这是尼克松政府的对华政策没有成为政府同国会关系中的重大问

o

题的原因。据此可以推测,即使尼克松不遭遇水门

33

国会坚决支持美国对台湾承担的义务,尼克松于1972年2月9日访华前夕送交国会的报告中特别强

调:/我们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新对话不应以牺牲中华民国这个朋友为代价,应该保持我们的友谊、外交关系和防卫承诺。0这一立场被基辛格在2月27日

o

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再次确认。并且,尼克松在签

25

丑闻,也难以在第二任期内实现中美关系正常化。

福特继任之初,在国会参众两院联席会议上表示:他将/保证继续信守上海公报的原则0,因为/建立在这些原则基础上的新关系是符合双方的重要而客观的利益的,而且已经成为世界局势中的一个持

o

久的特征0。但他在其后的任期内却对中美关系正

34

署上海公报时/特别小心地避免这种指控:中美恢复

o

关系是以抛弃台湾为代价的0。访华回国后,基辛

26

常化采取了拖延的态度。担心国会的负面反应是他的主要顾虑之一,在福特执政时期,行政和立法部门

基本上处于对抗状态,加之福特希望竞选连任,为了避免疏远由戈德华特和里根领导的势力强大的共和党右翼,他无法在对华关系上采取有争议的主动行动。当1975年福特准备访华时,里根曾威胁说一旦福特访问北京,他将出访台北。他在福特出访中国的当天,攻击美国政府以美国和台湾的外交关系为代价与红色中国建立正常化关系。难怪1976年福特离任前夕,抱怨说总统在对外关系上的行动被立法部门牢牢地束缚住了,/你简直可以说我们从帝王般的总统过渡到了岌岌可危的总统。0o因此有观点

35

格在抵达办公室的5分钟之内即约见保守派领袖戈

德华特(BarryGoldwater)和里根(RonaldReagan),向

o

他们保证美国将继续防卫台湾。有统计表明,从

27

1972年初尼克松访华至1974年夏他辞去总统职务,尼克松政府总共在52个不同场合向台湾当局保证

o

美国将继续履行它对台湾的安全义务。

28

而尼克松敢于在对华关系上迈出举世震惊的一步,与此间国会对华态度的松动不无关系。1970年6月4日,众议院14年来第一次从援外拨款法案中取消反对中国进入联合国的决定,参议院也表决通过一项决议,/当美国承认一外国政府并与之建交时,并不表明美国政府赞同该政府的形式、意识形态或政策0,o有评论说/如果决议不是为了承认中国

29

称:/基辛格和福特当年认为美中关系正常化是美国

的战略利益所在。如果福特没有遇到国内政治势力的严重挑战,也许1975年就已实现了两国关系的正常化了。0

卡特(JimmyCarter)就任不久即开始就对华政策以及与北京建立外交关系的前景进行内部评估。根据从前两届政府继承下来的谈判记录,卡特于1977年6月拟订出向北京要求的三点保证:一是建立邦交不妨碍美国向台湾出售武器;二是美国人民能同台湾人民继续保持非正式的文化、经济和其它各种关系而不受妨碍;三是在建交的时候,美国能就它期望台湾问题的和平解决这一点单方面发表一项不引起争辩的声明。据白宫的中国问题顾问奥克森伯格(MichelOksenberg)记载,7月30日,总统在为国务卿万斯(CyrusVance)8月份的中国之行作指示时说,如果中国人愿意接受这一揽子方案,他准备实现正常化,因此,万斯这次出使带去了承认公报的草案。然而,当万斯为他8月下旬的北京之行作准备时,美国国内围绕批准巴拿马运河条约问题展开了辩论,卡特在他的回忆录中说,/在巴拿马运河问题37o

而扫清道路,那就无法理解该决议的动机。0o1970

30

年秋,众院外委会亚洲及太平洋事务小组委员会举

行了自1966年以来的首次对华政策听证会,出席听证的大多数中国和苏联问题专家敦促与大陆中国关系正常化,许多证人在第二年6月参院外委会听证时,再次建议改善与北京的关系。1971年7月尼克松即将访华的声明得到国会普遍支持,甚至包括保守派参议员斯多姆#萨蒙德(StromThurmond)。尼克松访华归来后,规模庞大的国会两党代表团到机场

o

迎接,大多数议员对上海公报给予了积极评价。因

31

o

36

此可以说,尽管尼克松因为/政府机关办事拖拉、眼光狭小,政策交在它们手里可能会被窒息0o的担

32

心,在试探对华政策调整时进行了/暗箱操作0,但他对于这种秘密外交的后果是心里有底的。

然而,尽管议员们支持总统的对华政策,但对于总统未能事先与国会进行坦率而深入的协商仍然深表不满。此后,尼克松政府在对华关系方面的前进步伐十分有限,尽力避免对中国采取那种可能被看成,

26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14卷

这时参议员巴里#戈德华特和另外一些-台湾院外活动集团.的成员在条约问题上还举棋不定,任何疏远台湾的举动都会使他们在条约问题上对我们投反对票。0于是,经总统同意,万斯在公报草案中加入一条要求:在实现正常化以后华盛顿要在台湾保持官方代表。/这当然不是一个启动的信号,万斯心里也明白这一点。然而,无论他还是总统对此都不感到担心,因为他们根本就不是在设法加快谈判进程。0o

39

38o

的访问日期。中美关系正常化,因国会对与中国毫不相干的巴拿马运河条约问题的态度而拖延一年多。

70年代中期美国国会在中美关系正常化进程

中扮演的角色,是中美两国学术界均忽视的课题。本文援引的国会原始文献证明,在1972~1977年间的三届总统任内,国会对中国的关注程度和了解程度前所未有地提高,国会对与中国关系正常化的反应一直是行政部门推行正常化进程中的重要考量因素,总统改善对华关系步伐的进与退都明显地打上了国会的烙印。

直到第二年3月,条约在参院通过已有把握后,卡特才开始为布热津斯基(ZbigniewBrzezinski)访华动手制定计划,并在条约表决通过的第二天决定了确切

注 释

¹、ÂU.S.Congress,Senate:JourneytotheNewChi-na.Washington,D.C.,U.S.GovernmentPrintingOffice,1972.PP.2~4,1~2.

ºU.S.Congress,Senate:China:AQuarterCenturyAftertheFoundingofthePeople.sRepublic,Washington,D.C.,U.S.GovernmentPrintingOffice,1975.P.4.

»U.S.Congress,House:ImpressionsoftheNewChi-na,Washington,D.C.,U.S.GovernmentPrintingOffice,1972.PP.2~3.

¼、ÀU.S.Congress:NinthCongressionalDelegationtothePeople.sRepublicofChina,Washington,D.C.,U.S.GovernmentPrintingOffice,1976.P.2,27.

½BensonLeeGrayson(ed.):TheAmericanImageofChina,NewYork,Frederick.3UngarPublishingCo.,Inc.,1979.P.303.

¾U.S.Congress,House:UnitedStates-China:FutureForeignPolicyDirections,Washington,D.C.,U.S.Govern-mentPrintingOffice,1976.PP.14~15.

¿U.S.Congress,Senate:ChinaEntersthePost-MaoEra,Washington,D.C.,U.S.GovernmentPrintingOffice,1976.P.23.

ÁU.S.Congress,Senate:TheUnitedStatesandChi-na,Washington,D.C.,U.S.GovernmentPrintingOffice,1976.P.5,10.

3、31RobertG.Sutter:TheChinaQuandary:o、2oo11

President,TheCongress,andForeignPolicy,Lanham,Un-iversityPressofAmerica,1986.P.225.

13~22、o25U.S.Congress,House,CommitteeonInteroo-

nationalRelations:SubcommitteeonAsianandPacificAf-fairs,NormalizationofRelationswiththePeople.sRepub-licofChina:PracticalImplications,Washington,D.C.,U.S.GovernmentPrintingOffice,1977.P.1,166~168,210~212,137~140,150~160,194~205,24~42,13~14,154,341~351,219~220.

24、o27JohnRourke:CongressandthePresidencyino

U.S.ForeignPolicymaking:AStudyofInteractionandInfluence,1945~1982.Boulder,Colorado,WestviewPress,1983.P.144,14.

oJaw-LingJoanneChang:UnitedStates-ChinaNor-26

malization:AnEvaluationofForeignPolicyDecisionMak-ing,Denver,Colorado,UniversityofDenver,1986.P.133.

28NewYorkMaogazine,April6,1975.P.32.

29LeonardA.Kusnitz:PublicOpinionandForeignPol-o

icy:America.sChinaPolicy,1949~1979.Westport,Con-necticut,GreenwoodPress,1984.P.133.

30转引自李庆四:5国会在中美关系正常化过程中的o

影响6,复旦大学/美国国会与中美关系研讨会0论文,2001年6月28~30日。

32、o33、o37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编译组:5美中o

关系未来十年)))美国大西洋理事会对华政策论文集(1983~1993)6,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第54、214、59~60页。

o李长久、施鲁佳主编:5中美关系二百年6,北京,新

34

DomesticDeterminantsofU.S.ChinaPolicy,1972~1982.Boulder,Colorado,WestviewPress,1983.P.28,62,18~19.

oMichelOksenberg:Congress,Executive-Legislative

12

Relations,andAmericanChinaPolicy,inEdmundS.Muskie,KennethRush,KennethW.Thompson(ed.),The

华出版社,1984年,第240页。

(以下/注释0转第75页)

第4期袁安府等:企业家思辨

75

人。企业家是经营者,但经营者并不一定就是企业家。作为企业家必须具有一系列特有的素质和能力,他必须具有令人信服的判断力,并会在追求最大利润的过程中运用这种判断力,这样才会使

出资者选择他。或者说厂长、经理是职员,而企业家则是人的素质的标志,厂长经理与企业家不是一个等同的概念。

综上所述,企业家并不是一个单一内涵的概念,而是一个有着多维、多层次丰富内涵的系统性概念,因此,绝不能只是从某一方面来理解企业家这一概念,否则就会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尽管不同的研究视角对企业家有不同的理解,但我们认

为企业家之所以存在其先决条件是企业,是企业家在经营管理的企业。撇开企业去研究企业家或在研究企业家时忽略了企业这一企业家赖以存在的条件,势必会得出企业家如同其他领域成功人士一样,突出的品质是冒险与创新这样的似是而非的结论。企业是在变化发展的,企业经营的环境是在变化的,这样企业家经营管理企业的能力也应随着企业经营环境的变化、企业的发展而变化。因此从管理学的角度看,只有从企业、企业发展、以及企业家能力与企业发展匹配这三个维度对企业家进行研究与界定才是较为全面的。由此只有那些具备与企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领导能力与管理能力的企业经营者才堪称企业家。文

[5]徐传谌:5论企业家行为激励与约束机制6,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7年。

[6]方竹兰:5人力资本所有者拥有企业所有权是一个趋势$$兼与张维迎博士商榷6,5经济研究6,1997年第6期。

[1]Baumol:EntrepreneurshipinEconomicTheory,AmericanEconomicReview,1990,P.64~71.

[2]KirznerI.M:CompetitionandEntrepreneurship,Universityofchicagopress,chicago,IL.,1973.

[3]韩岫岚:5公司中的委托$$代理和治理结构6,5中国工业经济6,1998年第1期。

[4]刘春勤:5试论企业家的职能与素质6,5中国工业经济6,1995年第11期。

(责任编辑:王松涛)

(上接第26页)

35GeraldR.Ford:ATimetoHeal,NewYork,Harper o

178页。

39(美)罗伯特#罗斯:570和80年代的美国对华政o

andRowandtheReader.sDigestAssn.,1979.PP.138~139.

36(美)罗伯特#罗斯:5风云变换的美中关系)))在o

策:战略背景和决策过程6,载倪孝铨,罗伯特#罗斯主编:5美中苏三角关系(70~80年代)6,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300页。

谈判中合作(1969~1989)6,丛凤辉等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第158页。

38(美)吉米o#卡特:5保持信心)))吉米#卡特总统回

(责任编辑:谢 闽)

忆录6,裘克安等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83年,第

美国国会与中美关系正常化问题_1972_1977年_.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精彩图片

    热门精选

    大家正在看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限时特价:7 元/份 原价:20元

    支付方式:

    开通VIP包月会员 特价:29元/月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fanwen365 QQ:370150219